小镇微报 - 深圳在左,棉湖在

深圳在左,棉湖在右

赞(57浏览数:154632

分享到创建人:小布驴

棉湖,顾名思义,当有红棉似锦,湖水汤汤。北宋开平年间始肇,旧称道江。汲榕江之真气,扼潮汕之门户,客俗潮风的碰撞铸就独特的道江文化。棉湖系潮汕地区两大古镇之一,与庵埠齐名并称,有“北阁佛灯”、“云湖两月”、“百鸟朝凰”等胜景,打铁街、永昌古庙、郭氏大楼等人文遗迹,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 古有备受梁任公称道的“粤东才子”曾习经,现代有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才人辈出,缔造了“兄弟同科”“父子兄弟三中举”等佳话。号称粤东民宅建筑第一的“四马拖车”——郭氏大楼,巍然屹立,锻写着显赫,见证了繁荣。兴道书院里书声琅琅,令人如坐春风,在此讲学开宗的博学鸿儒,学界耆宿数不胜数。蒋介石、周恩来东征时也曾在此歇马驻足。共有文物景点、革命遗址和纪念地等164处。 承道江之古风,应改革之先潮,棉湖的小手工业呈现出一派生机。家电产品远销俄罗斯越南等国家,声蛮化外,名闻遐迩,成就揭西工业之都的美称。2002年,棉湖镇被列为广东省中心镇之一,广东省电线电缆专业镇。 点击查看余下全文
全部成员»小镇成员6人
h申请加入小镇成员
动态
深圳在左,棉湖在右介绍
查看更多S
1、基本介绍

名称由来

棉湖镇,位于揭阳市揭西县。棉湖被称为千年古镇,因它是创建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它的古名为道江,后来因为其东南部有个著名的云湖,宽百余顷,水色清碧如玉,湖岸木棉树成林,后因产木棉出名而改称棉湖。素有“上田肥美,良物殷饶,衣冠之族,弦诵之家,甲於通邑”之誉。

特产小吃

棉湖镇是“历史文化名镇”和“千年古镇”,当地群众长期以来都有制作潮汕小食的习俗,它汇集了潮汕周边地区民间传统地方风味,棉湖小食在粤东地区久负盛名,享誉海内外。

主要有:棉湖瓜丁、猪肉脯、乌膜豆仁、新埔红脚芥兰、下浦大蕉、四乡姜薯、厚埔春菜、贡山方柿、新陂果蔗、果汁、糕果、春饼、无米果、安仔果、无渣瓜丁、神香饼、油麻方、糯米猪肠、炒糕粿、肠粉、草粿、手捶牛肉丸、菜脯蛋、卤味、蚝仔煎、咸水粿、等三十多个品种。


旅游景点

兴道书院

兴道书院在棉湖镇之东南,前临云湖。湖两旁,一为"之"字形桥,一为拱形桥,各有千秋,湖边木棉挺立,直刺云天。站在书院之前,近望隔湖岭顶埔,有如砚台。远望则层峦叠嶂,正中有铁山,海拔近五百公尺。三山并排,有如笔架。真个是"三山排青,一水汀碧"。

郭氏大楼

棉湖郭氏大楼,位于揭西棉湖,为清初富商郭来所建。大楼位于棉湖古镇翰林府右侧,永昌古庙左侧,面对高耸的铁山笔架峰,濒临秀美的云湖。湖桥亭榭镶缀,名胜古迹交辉。与兴道书院、翰林府、云园、永昌古庙等,形成一个壮观的建筑群。郭氏大楼显得尤为雄伟壮观,是远近有名的建筑物,有"潮汕民居古建筑之最"的美誉。

花果古寺

花果古寺位于粤东千年古镇-棉湖镇解放路,相传创自明清代(1644)之前,乾隆丁卯(1747)重修,1991年起由住持释新成为主捐资100余万元,修葺、扩建,由赵朴初会长重新题名作外门匾额,1988年10月被批准登记开放,1990年5月24日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昌古庙

永昌古庙位于棉湖镇北爷门,是由玄天古庙、云湖庵和云境庵组成的庙群,占地面积1321平方米。古庙建于宋代,庙供奉北极真武玄天上帝,庵供奉娑婆三圣。壁嵌成片清代精工立体石浮雕60幅,天盘倒吊藻井里外三层通花金漆木雕,构刻精致,小巧玲珑,乃省内稀有的木雕精品。该庙是处千年古迹,又称"北阙佛光"。

2、人文历史

历史沿革

棉湖镇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创建。明洪武三年(1370年),揭邑辖之湖口巡检司官署由东园洲仔村迁至棉湖,辖霖田都。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棉湖设佐堂,辖区长80里,宽40里,为揭阳县之重镇,后曾称棉湖市。民国期间,为揭阳第三区署,辖蛟龙、东园,阳夏,塔头,共安、和顺、金坑、鸿江、钱坑、月锡、河内、凤湖、逢三等13个乡。1949年11月成立棉湖人民政府,1965年从揭阳县划入揭西县管辖。

1926年,中国工农红军开始在湖西祠堂活动。1928年何石、卢笃茂等人直接到湖西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同年5月,湖西成立农会,建立苏维埃政权。建国后,湖西、花园村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评为红色游击区。

1949年11月成立棉湖人民政府,1950年5月改称棉湖镇人民政府。

1958年与东园、凤江两乡合并为棉湖人民公社。1961年,原棉湖人民公社拆出凤江、东园、塔头、甲浦 个人民公社,棉湖镇自成一个人民公社。1972年,原东园人民公社的下浦、境潭,甲浦、上浦、厚埔5个生产大队划属棉湖镇人民公社。1975年,原属普宁县的贡山、四乡、湖西3个生产大队划属棉湖镇人民公社。

1983年开始,棉湖镇人民公社改称棉湖镇。1996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2002年被列为广东省中心镇之一,广东省电线电缆专业镇。

2007年,湖西村、贡东村等二个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甲埔村、上埔等二个县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东征胜利的基础--棉湖大捷

第一次东征时的“棉湖大捷”,是棉湖镇最著名的革命历史事件。棉湖之战是第一次东征中规模最大也是决定战局的一次战斗,它奠定了第一次东征胜利的基础,扩大了黄埔军校的影响。

1925年春,新生的广东革命政府,为抑制地方军阀陈炯明势力的发展,由当时黄埔军校校长蒋中正带领东征军向叛军发起攻击。3月13日,何应钦指挥的黄埔学生军教导第一团1800余人,在棉湖附近新塘村、大公山、崩山一带,遭遇敌军陈炯明属下林虎、刘志陆、王定华部等近二万人,全团将士以一当十,顽强地和敌军血战终日。午后虽有许济旅加入作战,但由于敌军反扑,许济旅溃逃,反致教导一团死伤更加惨重,连、排以上指挥官牺牲殆尽,人员伤亡过半。最后在黄昏前,教导第二团驰援,攻敌后方,前后夹击,转而击溃敌军,获得大胜。陈炯明势力从此一蹶不振。黄埔军校一二期的学员、军校的教官和许多国民党的高级军政人员都参加了这一战役,经历了这一战役的洗礼,并从这一战役中脱颖而出,一举成名。不少共产党人如章琰、曹学泉、余海滨等,也在这一战役中壮烈牺牲。活下来的人后来大体都成为国共两党的中坚精英。当时蒋介石、周恩来、廖仲凯和苏联顾问等都亲临前线战地,目睹殊死血战的惨烈。

棉湖战役是黄埔建军有史以来第一次意义重大的决战,是有关国家命运的大决战,是决定辛亥革命能否突破军阀割据局面继续前进的关键性一战,它奠定了当时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由此而有北伐战争乃至中华民国的持续历史。参加过这一战役的国民党高级将领顾祝同曾评价说:“有武昌之役而后有中华民国之诞生,有棉湖之役而后有国民革命之发扬”。当时苏俄顾问加仑将军则评价说:“棉湖一战的成绩,不独在中国所少见,即在欧洲世界大战中,亦不能看见”。台湾的国民党人曾经多次隆重地纪念这一战役,并留下大量宝贵文献。这一战役是棉湖镇有史以来比较具有国际性重大意义的事件,也是揭阳地区唯一受到如此高度评价的国际性军事战例。有关棉湖战役的历史文献相当多,构成了潮汕地区近代战争史上无与伦比的辉煌一页。兴道书院,作为棉湖战役时蒋中正和周恩来等的司令部驻地,也被定为除当时的实际战场以外最有代表意义的标志性遗址。

周恩来演讲棉湖战役期间,周恩来曾在书院的三乐堂前向兴道小学高年级学生演讲,阐明东征的意义,鼓励大家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当年署名中有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名字的东征军撰写的安民告示,据老辈人回忆为:“我军奉命东征,实为讨贼救民。父老苦秦久矣,不得已而用兵。所至秋毫无犯,所过鸡犬不惊。绝不拉夫筹饷,买卖贵乎公平。愧承怀苏渴望,箪食壶浆以迎。党军讨贼勇敢,与民相见以诚。望各安居乐业,指望东区安宁。努力国民革命,三民主义实行”。这一告示也是珍贵的革命文存。

历史学者曾庆榴认为,棉湖之战虽是一场烈度不算很高的战役,但却是关系到广州政府前途命运的关键一仗,如果黄埔校军被打败,世上将再没有“黄埔”二字,20世纪中国的政治格局和历史,将可能会重写。

3、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

棉湖镇地处县境东部,榕江南河中游,东、南与普宁市赤岗、大坝镇邻接,西、北与凤江、东园镇隔榕江南河相望,是粤东平原的一个古镇,面积29.8797平方公里,其中镇城区5.5平方公里。距县城42公里(镇政府驻地距县政府驻地公路里程。下同)。镇城区处于榕江南河中游平原,西、北为榕江南河环绕,南北有云湖水贯通。

气候环境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终年无雪少霜,年平均气温21.4℃,年太阳辐射总量为每平方厘米115-156千卡,年平均降水量在1720-2100毫米之间,是全国光、热、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夏秋间常受强热带风暴袭击,有时因季风活动反常或寒潮侵袭,会出现冬春干旱或早春低温阴雨天气。

人口

截止2007年底, 总户数25556户,户籍人口10333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7315人,农业人口46021人。海外华侨及港、澳、台同胞55000人

水文环境

境内97.4%的面积属榕江水系。全县河流总长298.9公里,其中榕江南河在县境内河段71.7公里,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境内11个镇。河流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219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8.172立方米

榕江为广东粤东地区第二大河流,仅次于韩江。是广东省著名深水河,仅次于珠江,可进出3000~5000吨级货轮,直航香港和广州、上海、湛江等地。

榕江沿河风光旖旎,古迹繁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双溪明月"、"南浦渔歌"等,早在明清时代就是"潮汕八景"之一,"桃花过渡"的美丽传说,在潮汕地区家喻户晓。

4、经济发展

农业

盛产水稻、小麦、甘薯、糖蔗、花生、黄红麻,还有马铃薯、蘑菇、生姜、蔬菜等。耕作制度多为稻、稻、麦(蔬菜)。1988年揭西县被列为广东省唯一的小麦生产基地县,1997年被列入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县。近几年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高产、高质、高效农业。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和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做好防虫除病、灭鼠等工作;落实粮食生产综合直补政策,;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投入资金16万多元完成浦溪电灌站的重建;开发建设境潭的蔬菜基地,建好基地喷灌工程,努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三高”农业。

工业

棉湖镇是本县的工业重镇。工业主要产品有电线电缆、高压电器、家用电器、电木原料、塑料五金制品、薄膜和彩印等。各企业越来越趋向于增强科技含量,与科研单位挂钩,引进技术人才,壮大企业科技力量,使企业成为开发科学技术的主体,开发出更多的高新技术产品。如南光、曙光、兴利、华宝、百文等多家企业,多年来与大专院校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南光塑料制品厂引进上海塑料研究所先进生产技术、设备,成功生产了优新产品“PVC热缩膜”和“PVC真空镀铝热缩膜”,填补国内同类产品的空白。

棉湖镇被列为广东省电线电缆专业镇,揭西(国际)电线电缆城选址在素有生产电线电缆工业基础的揭西县棉湖镇,这里集“天时、地利、人和”,发展前景十分诱人。本项目占地面积约250亩,计划总投资30亿元,规划建设一个面积约40万平方米集电线电缆标准化交易中心、展示中心、商务中心及物业管理、写字楼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电线电缆综合商贸城,是一个综合型的现代物流中心,项目建设期3年。项目建成后,年营业额达20亿以上,创造就业岗位5000个。

商业

棉湖镇是潮汕地区著名集镇之一,全镇市场面积达46800平方米。市场由以前的较分散集中到几个人口密集的中心地带,过去的街上小摊点也渐为固定铺户所代替。1989年,棉湖中心市场被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全省文明市场,1992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市场”。

以上浦村、湖西村为突破口提升全镇电子商务发展水平,2014年共举办了9期电商培训班,培训电商青年556名,落户快递物流15家,全镇电子商务网店(企业)达2300多家,其中有天猫企业两家,分别是胜宇电缆天猫旗舰店和家洁天猫旗舰店,本地优质网销品牌不断涌现。“双十一网购节”当日,全镇电子商务网上交易量达到200万元,各项数据指标呈现稳步增长,有效促进了全镇经济增收。

5、基础建设

交通方面

有洪棉公路、棉河路、棉东南路、棉梅公路和棉坝公路等对外主要道路,又有道江中路、棉东南路、兴中路、迎宾路、花园路、工业路、湖东路、解放路、沿江路、育新路等镇内主要街道,镇内街道与对外交通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在计划2016年底建成通车潮惠高速有经过该镇。

水利建设

有装机容量1950千瓦的贡山电排站和装机容量2880千瓦的棉湖电排站各1座。日制水能力1.5万吨的供水总厂1座;有一个总投资达2500多万元,总面积247亩,其中水域112亩,陆地135亩,初具规范的公园——云湖公园。

医疗卫生

全镇有医院3所:棉湖华侨医院(揭西县第二人民医院)、二轻医疗所和老医院门诊部,医务人员270人;乡村个体医疗站14个,医务人员20多人。棉湖华侨医院占地面积33.6亩,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有病床200张,内设16个临床科室,为粤东首家镇级“二级甲等医院”。

文化教育

镇教育组围绕镇委、镇政府实施“科教兴镇”和“教育强镇”的战略目标,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认真落实课程计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管理,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构建和谐教育。中小学、幼儿园形成和谐、协调的教学氛围,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良好管理网络。

1999年,棉湖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杨佳雄,获综合分900分,全省并列第一名,成为全省的“高考状元”。

6、主要资源

工业基础发达

2014年,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棉湖镇被列入全国3675个重点镇之一,棉湖镇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工商业历来十分发达,经过不断发展和壮大,已是揭西县东部区域经济的龙头镇。

棉湖镇的电线电缆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初,经过40年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通过抢抓机遇,规范管理,政策引导,项目拉动,整个行业已完全摆脱了原始积累发展阶段,驶入了良性、快速发展的轨道,成为棉湖镇的主导产业并且形成相应完整的产业链结构,服务于这条产业链的有关人员占全镇总人口数的30%左右。

旅游资源丰富

揭西县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发展养生旅游极具潜力;将养生旅游融入当地旅游产业,是揭西旅游创新的重要课题。棉湖要找准旅游和农业、旅游和健康产业的契合点,注重差异化发展,凸显养生旅游的特色文化,重视养生旅游的人才队伍培养,有效挖掘养生旅游的特色元素,力促旅游产业向深度发展。近年来,棉湖紧紧围绕建设全市生态旅游的龙头和粤东生态旅游首选地的目标定位,对生态旅游业高位推进,加大投入建设生态旅游产业园区等旅游重点项目,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和生态保障机制,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努力构建以“水”为魂、以“山”为骨、以“文”为魅的养生文化旅游示范区。

7、特色产业

电缆专业镇

目前辖区内拥有大大小小民营线缆生产企业28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家,冠名省级企业21家(含规模以上企业),一般企业42家,其余均属个体私营企业。电线电缆是国家生产许可证产品和强制认证产品,无证不准生产销售。截止目前,全镇获国家生产许可证企业11家,获3C认证的企业136家,在一个建制镇域内有如此多的线缆企业获得合法生产资格,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棉湖镇电缆行业从产品制造领域,逐步向原辅材料生产供应、产品设计和销售服务等全过程延伸。目前,全镇有百余家企业从事拔丝、铜带、钢带、PVC绝缘料、护套料及填充绳等原辅材料的加工生产。有十几家企业从事电线电缆生产设备的销售制造。几百名技术人员在不同岗位上从事电缆产品的设计开发和技术指导,3、4千名销售人员遍布全国各地。初步形成了上、下游企业相互衔接,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套的产业链条。目前全镇共有橡套连硫生产线200多条,35kV悬链式化学交联生产线20多条,全镇电线电缆行业已经具备了低压、中压、高压、超高压电缆的生产能力。产品涉及力缆、矿缆及特种电缆五大系列上千个品种规格。 2013年全镇电线电线行业实现工业产值51.6亿元,2014年1-8月份为39.7亿元,其中纳税超百万元企业3家,1百万以下50万元以上企业11家。

产业新平台引乡贤回归

在国内知名电线电缆龙头企业中,有不少企业家都是揭西人,通过揭西电线电缆生态产业园的产业平台筑巢引凤,实施乡贤回归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邀请在外的揭西籍电线电缆企业家参加,开展招商选资工作。

养生旅游创新与旅游行业深发展

整合旅游资源,将全镇景区景点串连成线,形成一批优质旅游路线。带动周边城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建设灰寨新宫林、坪上西坑梅花、钱坑石灵寺风景区、京溪园粗坑村、大洋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配套设施。

千方百计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揭西已启动相关程序,深入挖掘具有独特民情民俗民风的潮、客旅游文化,加快推出旅游文化产品,活跃旅游文化市场,以此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同时依托生态农特产品、潮客小吃、手工艺品等地方特色产品,建设旅游小商品市场,激活旅游购物消费,提升旅游产业附加值。

8、发展规划

全面加快经济发展

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状况,紧紧围绕增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目标,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提升发展,全面推动棉湖经济发展。

加快特色产业发展进度。扎实推进揭西(国际)电线电缆总部中心建设,实现与揭西电线电缆生态产业园的联动配套,有力提升棉湖在电线电缆生产、销售等方面的服务水平及品牌效应。以电线电缆产业为载体,探讨建立电线电缆行业协会,促进企业增资扩产,实施设备和技术升级,引导全镇电线电缆产业链条向高端延伸。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工作,进一步推动揭西县“湖西淘宝村”和阿里巴巴“村淘”项目的落地实施,以棉湖镇电子商务创业文化园为平台,着力培育一批有地方特色的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扎实推进棉湖镇电商孵化基地等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打造电子商务高地。

加快特色农业发展进度。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结合扶贫“双到”开发工作,利用东莞对口扶贫的平台,以甲埔“果蔬供应链基地”为先行点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方式,注重农特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产品,逐渐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规模化生产模式,加强对外宣传推介,打响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推动农特产品走进东莞乃至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全力推进城镇建设

充分发挥棉湖镇的区域中心优势,抓紧完成棉湖镇镇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全力推进中心镇扩容提质,打造揭西次中心城区。

加快推进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支持配合潮惠高速公路棉湖段建设,确保按时建成通车;抓好花园路、迎宾路、湖墘东路、兴华路、湖西路等镇区主干道的升级改造工作,为镇区居民打造舒适、安全的交通环境;抓好棉坝大道路面升级改造及路边配套工程,打通棉贡公路连接南溪镇的通道,推动和普宁各乡镇的区域联动发展;尽快上马建设七洲桥项目;加快推进连接棉湖大桥和凤棉大桥间的沿堤路上马建设;整合多方资源,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三大工程”建设,力争下半年上马建设贡山泵站项目,加快推进贡山溪小流域整治进度,积极争取棉湖拦河闸建设立项,并进一步解决制约农村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农村饮水安全、垃圾清理、村道建设等民生问题。

加快推进市政配套项目建设。结合市、县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的政策机遇,大力完善我镇市政配套建设,突出改善环境、提升人居质量。推进棉湖污水处理厂配套延伸管网工程,提升镇区污水日处理能力;加快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进度,推进第二自来水厂供水管网改造一期工程,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全力协调配合,推进棉湖中学实验学校建设;加快推进棉湖镇综合市场及周边配套项目动工建设;加快棉湖华侨医院住院综合楼建设,解决住院拥挤现状;加强棉湖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努力创建2015年省级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示范镇;加大云湖公园整治力度,净化云湖水系,整洁公园周边环境;进一步推进亮化工程,扩大镇区路灯覆盖面;继续以“三旧”改造为抓手,加快推进棉湖新城二期、曙光新城君和园和星湖南苑项目建设,建成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住宅区。

全面加强社会管理

坚持民生优先、科学管理,继续加大对民生领域投入,推进“平安棉湖”建设,全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进一步加大民生保障力度。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政策,以电商发展为契机,鼓励支持自主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健全各项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大力支持乐心互助协会、永福慈善会、崇诚慈善会等社会公益组织工作,合力推进棉湖公益事业发展。加强救灾应急保障,全面提高防灾救灾能力。加强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强化教育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广泛开展“乡乡乐起来”“欢乐进万家”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进一步深化平安棉湖建设。扎实做好信访维稳工作,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认真落实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坚持开展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活动,依法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深入开展严打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肃清毒品犯罪,严厉打击“涉黄涉赌”“两抢一盗”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大打假力度,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强化安全生产许可监管,加大“打非治违”力度,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整治,加强消防设施建设,预防和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全力建设法治政府

深入推进依法治镇、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进一步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切实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健全各项民主管理和办事公开制度。大力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坚持依法办事,依法开展工作,依法维护群众利益,依法化解社会矛盾。切实加强基层法律服务,加快完善“一村(居)一法律顾问”等制度,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严格规范行政行为,把改善民生、惠民富民政策落到实处。完善政府内部监督,自觉接受镇人大主席团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全面推进政务、村务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公务员法治教育,提升政府工作法治化水平。

进一步贯彻落实从严治政。始终将把清正廉洁作为政府工作永恒准则,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全面加强政府系统的廉政建设,健全完善监察、司法、审计等联动的行政权力监督机制。从严治政,加强行政监察,建立约束机制;清正廉洁,严格遵守各项廉洁制度,制定和坚决执行好廉政风险防控体系的建设。坚持厉行节约,从严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着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坚持用结果说话,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

9、广东第一位武状元--林德镛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林德镛,字白庵,揭西县棉湖人。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少时与母亲及弟相依为命。由于他天性豪放,臂力过人,“能挽六钧之弓”,且熟悉水性,被雇为飞凤渡船工,每日撑竿驾船往来于棉湖至榕城的榕江河段之间。后来又从师习武,受过少林拳师指点,武艺提高很快。

在清朝康熙五十六年(1717)全省武举人比赛中获得第二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中武举人第2名。康熙六十年(1721年)二月,他再次到北京会试,得中武进士第九名,殿试时受康熙赏识而钦点为武状元,授二品侍卫,担任乾清门这一皇帝进出之地的侍卫工作。是广东的第一个武状元。

翌年康熙皇帝去世,他续任清世宗雍正皇帝的侍卫长并赐爵“哈哈珠之扈”,但不久在护卫雍正皇帝往热河(今河北)的承德行宫狩猎时突然去世,终年37岁。清廷曾为林德镛筹建状元府于榕城西门街中段,因林德镛遽卒,府第没有建成,现存“状元巷”。其故居在棉湖镇米街中段,今也存。

关于林德镛的突然去世,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林德镛与甘凤池、白泰官同样是雍正皇帝登基前收买的“血滴子”,由于他是当时武功最高的13个高手之一,故在康熙临终时,作为四皇子的爱新觉罗·胤祯(雍正)明知皇位非十四弟莫属,要把其父皇遗诏从太和殿的“光明正大”匾额下拿下来,把“传位十四皇子”改为“传位于四皇子”。当时需要有惊人武功才能纵身而上取下遗诏改后重新放上,林德镛参加了这件危险而且秘密的工作,后来得到雍正的提升奖赏。由于雍正是个反复无常和疑心病极重的人,林德镛终于遭到暗算,难免一死以灭口。从林德镛是广东第一个武状元,而其后三十多年修的《潮州府志》中居然没有他的传记,而在京城任职只有一年就死得不明不白,以及史载中雍正诛灭助他夺取皇位的功臣和追杀结义的武林高手等各方面情况看,他参与雍正的抢班夺权活动被干掉以灭口是很有可能的。此说虽有疑点,但这是有待破解的历史之谜。

10、有清易代之第一完人--曾习经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社会变革之际,有人为主将、为先锋、为旗手,叱咤风云,引来如云应者,固能得一片喝彩之声;有人则坚守事业或节操,不为潮流所动,亦能赢得世人敬重。近代广东名流中,梁启超和曾习经就是这样的两个典型。

曾习经与梁启超是昔日广雅书院同窗,但此后两人处世做事风格大迥。梁启超与夏曾佑、黄遵宪等高举诗界革命的大旗,可谓近代文学革命的先锋,而曾习经更注重格律,梁鼎芬、曾习经、罗瘿公、黄节并称近代岭南四家;梁启超与康有为共同策动戊戌变法,世称康梁,名重一时,而曾习经则甘做遗民,躬耕陇亩,自食其力。曾习经不仅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也赢得了梁启超的尊敬,梁启超曾在文章中称曾习经为“有清易代之际第一完人”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帝阙龙纶绵世泽
曾习经(1867—1926)字刚甫,号蛰庵,揭阳霖田都(今揭西县棉湖镇)人。曾习经出生于官宦之家,兄弟四人中他排行第三。他天资聪颖,刻苦过于常人,弱冠之年即被选补为县生员。光绪十四年(1888),两广总督张之洞在省城办广雅书院,聘请著名学者梁鼎芬为山长,在各府州县选拔高材生深造,曾习经与其长兄述经均被选中,与梁启超、麦孟华等同窗。曾习经在广雅得名师亲授,学业大进。不久他转到广州学海堂就读。

光绪十五年(1889年),曾习经与长兄一起中举,同科中举者尚有梁启超、张元济、汪兆镛、陶颐巢等。次年,曾习经赴京会试,又得中进士。他兴高采烈地回到故乡,将府第加以修葺,请人书写“进士第”匾额,并自撰门联:“帝阙龙纶绵世泽;臣家凫藻咏恩波。”

光绪十八年(1892年),曾习经参加殿试,以成绩优异,授户部主事。他从此开始长达20年的官场生涯。不久,经户部尚书翁同龢举荐,曾习经升任机要补官,不久又调升户部员外郎。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楼头缺月夜何晓

曾习经与梁启超曾是学海堂同窗,光绪十五年,他俩一同进京会试,曾习经高中,而梁启超未取。光绪二十年(1894年),梁启超再次进京准备参加次年的会试,而曾习经已任职户部,他与梁启超、麦孟华、夏曾佑等人“日相过从”,“文酒之会不辍”。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称他与曾习经“时或就其所居之潮州会馆共住,每瀹茗谈艺,达夜分为常;春秋佳日,辄策蹇并辔出郊外,揽翠微潭柘之胜”。时值甲午战败,曾习经“忧伤憔悴”,他与梁启超“一夕对月坐碧云寺门之石桥,语国事,相抱恸哭”。

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梁发动公车上书,在京师成立强学会,曾习经与长兄都积极参与。梁启超到上海办《时务报》,临行,曾习经赋诗相赠:“楼头缺月夜何晓,骑马与君相送行”;“他年独自亲调马,愁见山花故故红”。依依惜别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光绪二十四年(1898)康、梁发动戊戌变法,曾习经虽没有直接参加政治活动,但从他的诗词可见,他也是主张新政拥护变法的。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飞花飞絮都含恨”,曾习经此时的诗词充满了愁绪。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俸入外一介不取

光绪三十二年(1906),户部改为度支部,曾习经升任度支部右丞,兼任法律馆协修、大清银行监督、税务处提调、印刷局总办等职。当时朝廷实施新政,“部务新创”,度支部中修订税务及钱币制度、创办税务学堂、设纸厂、开印局,曾习经都是主办者,“擘划尤精”,“所定章程,多出刚甫手”。他在度支部时,“律己最严”,“俸入外既一介不取”,曾两次得光绪皇帝召见。

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翌年初,曾习经深知清廷大势已去,难以维持,先于清帝退位一日辞官。革命既成,袁世凯窃取民国大总统之位,到处罗致人才,准备复辟帝制。袁氏部属多为曾习经旧交,他们尝力劝曾习经复出,均被一一谢绝。曾习经不愿做“贰臣”,他打算做一位彻底的“遗民”,正如他后来曾自述:“余受朝廷厚恩,兼任数职,能于国变之先引去,大节无亏,差事自慰。节操二字不可不慎也。”及后民国政府也曾三次聘其出任财政部长、广东省长之职,曾习经也都固辞不受。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日随老农课晴雨

曾习经以积俸五千元在直隶宁河杨漕(今属天津)购地筑舍,躬耕陇亩,自号“蛰庵居士”,长期过着田园隐居生活,偶尔他也往来于京津之间,与三二知己吟唱酬和,“布衣草履,日随老农课晴雨,话桑麻,绝口不谈时事”。曾习经隐居杨漕,却不忘故乡揭阳。每于农闲,他往往要回故乡探望老母和兄弟,并常接济亲戚朋友中之贫病孤寡者。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故都遗老一人而已

1926年夏天,曾习经在病痛中度过了60岁寿辰,他将凝结一生心血的自选自书诗稿交给好友梁启超、叶恭绰两人,请他们代为删定、刊印。8月,康有为赴京,闻知曾习经病情,即往潮州馆探视。10月4日,曾习经在北京宣南丞相胡同潮州馆逝世,梁启超在挽联中写道:“不食民国粒粟,不染清宫点尘,关节耐岁寒,故都遗老一人而已;忆与孺博联诗,忆与孝通载酒,交期数泉路,少年同学逝者如斯。”其后,他又作文题曾习经遗像,他在文中赞叹:“其施于政事者,文理密察而不失其器宇之俊伟;其发为文辞者,幽怨悱恻而愈显其怀抱之清新。既不能手援天下之溺,则归洁其身,年四十四全节以去,六十而返其真。呜乎,此揭阳曾刚甫右丞,有清易代之际第一完人。”

同年12月,梁启超曾致函江庸,商量出售曾习经藏书,以为抚养其后人之资,称其“书虽不多,率皆初印精本也。环顾力能任此者,舍东方文化会外无它望”。

11、经济学泰斗--许涤新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个人荣誉

许涤新(1906─1988),经济学家。广东揭西棉湖人。1926年后,先后在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劳动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武汉、重庆《新华日报》编辑,《群众》杂志主编。建国后历任中共上海市委委员,统战部长,华东财委和上海市财委副主任、市工商局局长,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行政管理局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所长,汕头大学校长等职。是第一、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8年逝世。当年周恩来总理这样评价:“潮汕为中国革命贡献了两个经济人才,一个是理论的许涤新,一个是实践的庄世平”。

许涤新,他不仅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经济家,而且是一位身体力行的革命家。许涤新对我国经济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孜孜不倦地探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道路。其代表作是他倾注了毕生精力的《广义政治经济学》,这是一部被经济学界誉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的扛鼎之作。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生平

1906年10月25日,许涤新出生于揭阳县的棉湖镇(今属揭西县)的一个小学教师家庭。1920年在故乡兴道小学毕业。1921~1924年就读于揭阳榕江中学,在校时参加新学生社,开始受革命思想影响。毕业后在汕头市普宁旅汕小学任教。1925年秋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6月考入广州中山大学文科预科班,并参与校内社会科学研究会的组织领导工作。

1928~1932年,先后就读于厦门大学和上海劳动大学,研究《资本论》。1931年冬在上海加入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任研究部副部长、宣传部长。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后,主编《社会现象》周刊。同年夏,担任中国文化总同盟秘书,后参加“文总”机关刊物《正路》的编辑工作。7月转入国立上海商学院,于1933年毕业。5月,经杜国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社联”常委、党团书记,中共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组织部长,常在《东方杂志》、《新中华》等刊物发表有关经济和国际问题的文章。

1935年2月19日晚,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第3次大破坏,许涤新被国民政府逮捕,关进苏州陆军监狱。直至1937年国共合作,期间创作了《战时中国经济轮廓》、《中国经济的道路》、《现代中国经济教程》等著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组织中国经济事业协进会,开展中共在经济界的统战工作。1946年5月,随中共代表团到上海,任中共上海工委财经委书记。同年秋,中共代表团撤离时,他被派往香港,任中共香港工委财经委书记,香港版《群众》周刊编委,创办香港《经济导报》,并组织了香港工商俱乐部,宣传中共的经济政策。撰写出版了《官僚资本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和《广义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二卷。还创办了新侨公司、新联公司,以帮助解决驻港经费问题。1948年秋,兼任中共香港工委统战委员会书记,并以方潮声为名,任香港《大公报》副刊《经济生活》主编。

1949年4月许涤新从香港到北平。5月随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进入上海参加接管工作,历任上海市军管会财经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工商处长(9月改市工商局,任局长),华东财经委员会副主任。10月任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并教授政治经济学课程以培养财经干部,投入打击投机和平稳市场物价的斗争。1950年3月,任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部长。1951年10月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秘书长。1952年底调北京后,历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八办公室副主任、工商局长兼中共党组书记。

1955年12月许涤新被中国科学院聘任为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58年3月应对外文委邀请,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意大利、英国、比利时、瑞士、苏联等国。1962年出版了《中国过渡时期国民经济的分析(1949~1957)》一书。1966~1976年间复读完了《资本论》,写下了45万字的笔记,又编写出《论社会主义的生产、流通与分配》一书(1979年出版)。1977年7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副院长。

1979年2月,许涤新撰写批判文章《论穷过渡》。1979年编著《百年心声》一书。198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任命为汕头大学首任校长(1986年改任名誉校长),并担任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相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长。1983年4月被聘任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编辑委员会主任和主编《政治经济学辞典》,还先后出版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变革》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1986年8月~1987年,许涤新撰写了回忆录《风狂霜峭录》,并为上海党史资料写丁《马思南路的日日夜夜》一文。中共“八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三届委员和全国人大第一、三、五、六届代表,全国人大第五、六届常委会委员,曾列席参加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和党的十三大开幕大会。1988年2月8日在北京医院病逝。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主要著作

《生态经济探索》《中国经济的道路》《官僚资本论》《政治经济学辞典》《生态经济学探索》《广义政治经济学》《官僚资本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论社会主义的生产、流通和分配》《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卷》《中国国民经济的变革》《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等等

特色美食
查看更多
名胜古迹
查看更多
民俗文化
查看更多
农产品
招商引资
入驻企业
页面已删除或不可用
返回 | 访问首页
访问出错了,请稍候再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