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微报 - 深圳在左,棉湖在

文化瑰宝—潮剧

2015-08-23 01:00责任编辑:小布驴

阅读:1581次

所属:深圳在左,棉湖在右 >民俗文化

文化瑰宝—潮剧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潮剧传统剧目分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文明戏和新编历史剧两大类,有剧目两千多个。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对“老爷”(指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因此,潮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民俗色彩。2006年5月20日,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已在广州成立“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2012年9月24日,第四届潮剧节在汕头开幕,潮剧向联合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源 流

潮剧在明代嘉靖之前就开始形成。嘉靖十四年(1535年)《广东通志》载:“潮属多以乡音搬演戏文”,而嘉靖丙寅年(1566年)用潮州方言写的戏本《荔镜记》,都可以说明用潮州方言演出的戏已占主要地位。康熙年间潮州“迎神赛会,一年且居其半。梨园婆婆,无日无之”。“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戏”。而到了同治年间左右,“潮剧所演传奇,多习南音而操土风,名本地班。观者昼夜忘倦。若唱昆腔,人人厌听,则散去”。到了光绪末年,潮剧的繁荣则到了顶峰时期,潮州戏班多达200余班。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艺术特点

生:小生、老生、武生、丑生(花生;三花生)。

旦:青衣(乌衫)、闺门旦(蓝衫)、衫裙旦、彩罗衣旦(花旦)、乌毛、白毛(老旦)、武旦。

净:文净、武净、丑乌面。

丑:官袍丑、项衫丑、踢鞋丑、武丑、裘头丑、长衫丑、褛衣丑、老丑、小丑、女丑。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

潮剧的角色很多。明代为生、旦、贴、外、丑、末、净七行。而且每一种还有不同类型。俗语用“四生、八旦、十六老阿兄”来形容一个演员阵容齐全的标准。四生:小生、老生、花(丑)生。武生;八旦:乌衫旦(青衣)、闺门旦、彩罗衣旦、武旦、刀马旦、老旦、丑旦(女丑)。“老阿兄”是指在剧中扮演各种杂角。

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角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唱腔

潮剧唱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唱腔的用调上。曲牌唱腔或对偶曲唱腔一般都应用四种调即[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三五调]、[反线调],此外还有[锁南枝]调、[斗鹌鹑]调,以及犯腔犯调。

语言

潮剧语言有着鲜明的三点特色:一是鲜明的地方色彩;二是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是生动的形象比喻。这三点,在潮剧传统剧目的本子中随处可见。

帮声

潮剧的帮声,以女声帮唱为主,有时也有男声帮唱、男女声混合帮唱。在长期的演出中,潮剧帮声艺术得到逐步丰富和完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多种帮声形式,如句末的帮唱、拖腔和高音区的帮唱、重句与衬句的帮唱、同台合唱、后台歌等等。帮声是潮剧唱腔艺术的一大特色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音乐

潮剧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清代中叶以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显得灵活多姿。潮剧中有传统曲牌二百多支,乐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国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

潮剧的伴奏音乐分文畔和武畔两个部分。文畔即管弦及弹拨乐器,武畔是打击乐器。

代表人物

黄壮龙,男,潮剧乐师。国家一级演奏员,1958年出生,揭西棉湖人。1975年考进汕头戏曲学校,师从杨广泉、胡昭学习音乐演奏。1982年调进广东潮剧院一团担任领奏,多次随团出访泰国、新加坡、法国、越南、柬埔寨、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多次参加省及全国剧目调演,曾担任《张春郎削发》、《终南魂》、《陈太爷选婿》等剧目的领奏,并在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的电影《烟花女与状元郎》中担任领奏。在广东潮剧院1999中青年唱腔、演奏比赛中获一等奖。

林初发,男,1973年出生,广东揭西县人,1993年毕业于汕头文化艺术学校,2002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表演大专班,国家一级演员,广东潮剧院一团小生演员。主攻小生行当,启蒙老师曾义藩,后师承国家一级演员、潮剧表演艺术家陈学希。其唱腔明亮、咬字清晰,以字求声、以声托情,声情并茂。成功饰演《双玉蝉》中的沈梦霞、《恩仇记》中的施子章、《狄青出使》中的狄青、《东吴郡主》中的刘备、《德政碑》中的张昌宗、《薛丁山哭灵》中的薛丁山、《忆十八》中的梁山伯、《京娘送兄》中的赵匡胤等人物形象

个人荣誉:以《薛丁山哭灵》荣获1998年广东潮剧院中青年演艺比赛荣获一等奖、2002年广东省第二届戏剧演艺大赛荣获金奖;以《扫窗会》荣获广东潮剧院传统戏汇演优秀演员奖以及1998、 1999年度汕头市文艺奖表演一等奖;1999年获中青年唱腔一等奖;1999年2月被评为98年度汕头市文艺奖表演一等奖;1999年参加由广东省剧协、广东潮剧院、汕头市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广东潮剧院99中青年唱腔、演奏联合比赛获一等奖;2000年2月被评为99年度汕头市文艺奖表演一等奖;2002年荣获广东潮剧院中青年演艺比赛一等奖;2003年参加广东潮剧院传统戏汇演,以《扫窗会》中的高文举获得优秀演员奖和届“中国戏曲演唱大赛——红梅奖”提名奖;2004年以《忆十八》荣获广东省第三届戏剧演艺大赛金奖;2005年获第九届广东省艺术节表演二等奖;2003年—2008年,被列为第二届广东省宣传战线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民俗文化
查看更多
页面已删除或不可用
返回 | 访问首页
访问出错了,请稍候再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