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商自诩“互联网企业”是战略短见

刘步尘

今年的“两会”,总理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

2014年,传统制造企业纷纷宣布实施互联网转型,其背景是移动互联网快速崛起,互联网思维盛极一时。的确,互联网已极大地改变了产品形态、媒体生态,乃至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及企业营销方式。制造企业感受到了从未有的落寞,觉得自己一夜之间成了落后生产方式的代名词。总而言之,传统制造企业在过去的一年里内心极为挣扎,虽然他们的业绩不见得不好。

实事求是讲,制造企业通过引入互联网思维,推动产品智能化,建立基于互联网之上的营销方式,淡化传统企业色彩,的确是观念上的巨大进步,对推动中国企业适应互联网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在于,制造企业似乎一下子忘了自己的根是什么。一个以制造为生存发展基础的企业,突然宣称自己不再是制造企业而是转型成为互联网企业,这不是迷失自我是什么?我相信那些本属制造企业非要说自己是互联网企业的企业,他们一定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当你宣称自己成为互联网企业的时候,你的根是什么?或者说你的基因是什么?是互联网吗?我相信当互联网企业听到你给出的答案会笑掉大牙。因为你并不具备互联网基因,你更不是凭借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什么才是你的根?两个字:制造。

制造并不可耻,甚至还很伟大。不仅仅因为总理说了“中国制造2025”,也不是因为官方承认了“工业4.0”这个概念。而是缘于工业制造乃现代社会存在的根基,互联网虽然极大地改变了社会形态,但是,就社会贡献率而言,工业制造仍然排在第一位。

今天,工业制造远没有堕落到已成为拖社会后腿的程度。事实上,当越来越多网友在微博、微信上自动转发“德国制造”的种种惊奇景象时,我们非但没有觉得德国制造落后,相反我们常常惊叹于德国制造如此出神入化。中国人春节期间大包小包从日本带回小家电乃至马桶盖的背后,折射出来的不仍然是对“日本制造”的崇拜吗?虽然这些带回来的产品,很可能是中国制造的。

制造企业以“互联网企业”自诩,实为剑走偏锋。事实上,以互联网自诩的制造企业,大多是互联网的跟风者,对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贡献几乎为零。别的不说,仅以雷军“互联网思维7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来衡量,中国制造企业一个做到的也没有。因此,制造企业自诩为“互联网企业”,是赶时髦,是对自己的产品不自信。

互联网给消费者带来的最大利益是智能,制造企业的互联网转型本质是“制造智能化+产品智能”。目前,中国制造企业的互联网转型,基本上围绕后一种情况进行;对于制造本身智能化,我们做得还很少。换言之,中国制造的互联网化转型在结构上是不完整的。

即使产品智能化也才刚刚起步,产品远远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水平,仍处在初级智能阶段。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目前市面上所有在售的智能电视都不具备大数据运算能力,这实际上意味着彩电企业尚未准备好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如此,你还好意思说自己已经智能吗?因此,某些企业自诩“已经转型成为互联网企业”的说法,既不可信也无意义。

制造商自诩“互联网企业”是战略短见

在互联网大佬们看来,制造企业再怎么转型也是制造企业,与其丢掉制造这个根本,何如坚守制造这个灵魂?试问:有谁认为德国制造已经落伍?又有谁说奥马巴倡导的“重振美国制造”是一个错误?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不是已经走到了巅峰(盛极而衰)而是还有不小差距。事实上,中国制造刚刚开始从“数量制造向质量制造转型升级”,而发达国家制造已经走在“从质量制造向艺术制造转型升级”的路上。我们比人家落后了至少半个时代。

即使在移动互联网风起云涌的今天,有谁见过三星否认自己是制造企业?有谁见过宝马、奔驰以互联网企业自诩?

制造企业忌讳“传统”二字,生怕加上这两个字被人瞧不起,显然是对“传统”二字的误解。传统不等于经典,但经典一定是沉淀下来的传统。举个例子,本土汽车车型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有几个成了经典款型?宝马、奔驰、奥迪款型一旦形成多年不变,又谁说他们落伍了?某些制造企业对“传统”二字的忌讳,折射出对自己产品的不自信。

不可否认,制造企业对“制造”的忌讳,与近年来互联网企业极力宣传的一个观点有关,那就是“未来制造企业都给互联网企业打工”,这对于制造企业自尊心是个不小的打击,总想和制造撇开关系,求得内心的安慰。

在我看来,制造与互联网的关系,是“体”与“用”的关系,无制造则互联网必成镜花水月;无互联网则制造必定落伍淘汰。二者应“体”“用”结合,缺一不可。离开制造谈互联网好比离开肉体谈灵魂。可恶的是,不少互联网大佬有意无意地把“制造”与“互联网”对立起来,把“制造”置于“互联网”之下,给自己贴“高尚者”的标签,给制造贴“卑鄙者”的标签,委实害人匪浅。

中国制造企业完全没必要自卑,德国制造(乃至日本制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制造不仅没有像一些人担心的那样落伍,还有继互联网之后成下一个产业热点的可能,因此,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待制造,切勿认为制造已经过时。仍以德国制造为例,我们并没有看到德国人动不动就吹嘘“互联网思维”,他们在干什么?在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智能化制造时代的到来。实际上,总理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就是以德国制造为模板,用10年时间对中国制造实现彻底的改造。总理并没有提出“中国互联网2025”而是提出“中国制造2025”,其中的用意值得深思。

因此,中国互联网企业欠制造企业一个“致敬”。以小米为例,其手机用4年时间创造了一个神话,但是雷军在各种场合从来没有表达过他对制造企业的敬意,好比一个人取得了成功,从来只说自己如何刻苦努力,却忘了家人在背后默默无闻地支持着自己。

我有一个基本判断,今年将成为中国制造扬眉吐气的一年,因为终于有人为中国制造撑腰打气了,中国制造越来越具有无限的可能。我想问的是,那些本非互联网的企业,还会动辄以“互联网企业”自诩吗?做制造,需要踏踏实实的心态而不是投机主义心态。在这一点,中国企业要想德国企业学习,做一个“聪明”的制造企业。

我要向那些坚守中国制造的企业送上我的敬意,你们才是中国经济的脊梁。

刘步尘

本文作者信息

刘步尘(资深新闻人)

关注(8904)赞(6)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寻求报道

评论

0条)

“8000万”企业信用查询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

相关阅读

精彩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