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撤销龙湖镇、平阳坑镇、高楼乡、宁益乡、枫岭乡、营前乡、东岩乡,合并设立高楼镇。调整后,高楼镇位于瑞安市西部,飞云江中游两岸,辖7个办事处、140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西村村。230、330省道过境。景点有寨寮溪风景区、花岩国家森林公园和龟洞自然风景区。鹅尖山(高楼山)海拔764.3米。
行政区划调整后,高楼镇共辖7个办事处、140个行政村、3个居民区,总面积275.7平方公里,建设用地12629亩,耕地面积8.125万亩、园地面积1.04万亩、林地面积27.3万亩,农保率95%,总人口2.77万户、9.78万人,其中华侨华人1.5万人。2010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9亿元、农业总产值1.9亿元、工业总产值3.6亿元、第三产业(旅游业)总产值6亿元,财政总收入15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98元。
高楼镇是瑞安文明发祥地之一,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三港先民就在这片沃土肥地繁衍生息。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瑞安建县。从此,高楼地就一直隶属于瑞安县(市)。
高楼镇古时候以“三港”闻名。 “三港”即飞云江干流(“大港”)、泮溪(高楼溪、“高楼港”)、玉泉溪(东坑港)的总称。
公元317年,司马睿渡江南下建立东晋王朝,把王、谢等豪门大族也带到了江南。这样,本来人口不多的浙南,人气也渐渐兴旺起来。到唐朝时,三港地区已具有较高的农、商经济水平。当五代十国的时候(
907-960年),与瑞安相邻的闽国王公贵族们为争权夺利互相开战,弄得战乱不休,民不聊生。老百姓纷纷向温州、瑞安迁徙。高楼的多数姓族就是这时候由福建迁来的。北宋初年,政府已在瑞安西部设立了嘉屿乡(相当于今日西至大凿,东至马屿的广大地区),下辖高楼等里、保。到了南宋,由于建都临安(杭州),三港发展更迅速,成为当时飞云江沿岸的重要埠头和商贸重镇,而三港也就成了高楼地区当时的代名字。当时在许峰(曹村)已成豪门大族的曹氏就有一支派在曹昌孙(字巨川)带领下于绍兴四年(1134年)迁至三港壶山之麓发展,肖地遂有了上曹村(今上泽)、下曹村(今下泽)的名字。供奉曹氏入瓯始祖曹霭兄弟三人的曹三王祠堂也于绍兴甲寅(1134年)由曹村迁建于上曹,宋宝庆二年(1226年)得皇帝敕赐祠额,时至今日,见证了几百年风云变迁的孚泽庙(曹i王祠堂)依然挺立在上泽老村,和院中的古戏台、古石鼓、古旗杆石等共同叙说着独特而悠远的曹家村文化。
唐、宋间,先后有温州刺史韦庸、温州知州杨蟠(约1017-1106年,苏轼诗友,绍圣二年守温,勤政爱民,作《永嘉百咏》)、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等先贤慕名游历i港,留下《丫髻岩》、《游瑞鹿山》、《泛瑞安江风涛贴然》等脍炙人口的不朽篇章。
明、清代,这一大片土地归属广化乡(四十七都)和嘉屿乡(四十八、四十九都)。1928年,政府在原来的嘉屿乡设立了南区(1931年改称为第四区),区署设在高楼(1934至1938年设在营前),下辖江皋、江乐、江隆等二十多个乡。1946年初,瑞安县行政区划进行大撤并,92个乡镇合并为48个乡镇,其中高楼区辖文华(今平阳坑)、营远乡、高楼乡、丰裕乡。
1949年5月,建立了高楼区人民政府筹委会(后于当年8月正式成立区人民政府,1950年8月改为区公所),下辖丰裕、高京等8个乡(1950年增设枫岭乡)。后几经变化,至1992年6月撤区扩镇并乡后设有龙湖、平阳坑镇和高楼、营前、宁益、东岩、枫岭乡。2011年5月合并建立高楼镇,址设西村村(原龙湖镇驻地)。这时候,镇区已经成为瑞安西部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俗话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地理环境催生了独特的民俗文化,传统节俗和风尚习惯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三港爷崇拜是唯一源出高楼的民间信仰。三港爷本名陈逸,字子良,唐代人,一个有武功又识水性的撑排人。传说他会看天时,造的竹排又与众不同,用三层茅竹连拢,旁边有栏杆,可以在飞云江和外海载客运货。穷苦的人来乘竹排,他不仅不收铜钱,还给粮吃,所以穷人们对他很感激。后人为纪念这位善良的人,在三港街头给他造了一座殿,就叫“三港殿”。后来朝廷封他“三港圣王”。如今,在高楼和瑞安市区乡郊,有多座三港庙。
在高楼大京底村口、大京山麓有一座卓府“城”,用块石铺设的庭院,高大的鹅卵石围墙和“翠华门”匾额,布置别致,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卓府城的来历与卓敬有关。卓敬(?
---1402年),瑞安仙降卓岙人,明洪武二十一年进士,廷对第二(榜眼),官至户部侍郎。户部职权很大,掌土地、户籍、贡赋、俸饷、漕粮、仓储、铸钱、经费、盐价、钞关、国用诸事,是最有油水的部门。但卓敬却廉洁奉公,两袖清风。靖难之变后,因忠于明惠帝,不肯改节投靠永乐帝,卓敬被杀害,抄没其家,一室肃然,唯书画数轴,足见其清廉。后来,永乐帝朱棣颇后悔杀卓敬,赞叹日:
“国家养士i十余年,不负其君者,唯卓敬耳!”卓敬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足以垂范后世。卓敬被杀后,他的堂弟卓本、卓严和卓僧为躲避新君追杀逃到大京山麓,隐姓埋名筑宅居住。后来卓敬昭雪,卓氏子弟才复其姓,扩建了这座封闭式院落,并修筑了高大的围墙。目前,卓敬衣冠冢已修建为卓敬陵同,那五间老屋也得到全面修缮,201
1年7月23日开辟为卓敬纪念馆,成为开展爱国主义、廉政教育的好场所。
与卓府城不过千米距离的上村、鹅尖山系麓有座阙家楼,又称“雍正土楼”,是福建客家土楼与浙南古民居建筑艺术的结合体。它建于雍正六年(1728年),是阙桂芳兄弟雇人费时三年才夯筑成的大院落,共21间泥墙楼,依山而建,座西朝东,屋脊上有鸟兽花饰,外墙厚达1.2-1.5米,内墙厚达0.7至0.9米。清朝中叶,土楼曾经受过太平军炮火的考验而安然无恙。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文化也决定了历史的发展方向。灿烂的千年古镇,深厚的文化积淀。高楼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富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活字印刷术、蓝夹缬技艺(花版雕刻)等十多种民间传统文化已入选各级非遗名录,其中木活字印刷术已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蓝夹缬技艺(花版雕刻)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灵薪堂中医正骨疗法、瑞安纸马已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孙益堂中医正骨疗法已入选温州市级非遗名录,石狮雕刻、糟烧制作技艺已人选瑞安市级非遗名录。花版雕刻是制作蓝夹缬工艺中最重要的一道程序,技术含量很高,主要掌握在高楼镇大京施姓、东村苏姓两个家族,现在能全程熟练操作的就是苏家的四女婿黄其良和其妻苏仕琴了。雯薪堂疗法创自清乾隆年间,创始地在高楼镇枫岭西龙村,已嫡传九代,至第七代王永达得到空前光大,并传播海外;纸马则是中国民俗版画体系中的特殊类型,多用于民间信仰活动和礼俗仪典,目前已传数代,只有高楼镇东源的王钊巧熟练掌握纸马版画木刻技艺。王钊巧又是木活字印刷术省级传承人,在传承纸马版画过程中大胆进行探索,使纸马刻印这一古老技艺达到了新的高度。而传承数百年之久的糟烧制作技艺酿制了一缸缸醇香四溢的“糟烧酒”,被饮者誉之为“温州茅台”。
千年的历史变迁见证了高楼这个千年古镇曾经的沧桑与辉煌。
浙江省瑞安市高楼镇
2011年,撤销龙湖镇、平阳坑镇、高楼乡、宁益乡、枫岭乡、营前乡、东岩乡,合并设立高楼镇。调整后,高楼镇位于瑞安市西部,飞云江中游两岸,辖7个办事处、140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西村村。230、330省道过境。景点有寨寮溪风景区、花岩国家森林公园和龟洞自然风景区。鹅尖山(高楼山)海拔764.3米。
原龙湖镇
位于瑞安市西南部,飞云江中游南岸,地处山区丘陵地带。北与高楼乡隔江相望,东南与平阳县交界,西南与文成县接壤,西北与营前乡为邻,东北与平阳坑镇毗连。面积33.3(温州年鉴2009年为57.9)平方千米,人口1.84万人(2008年末)。辖龙翔1个居民区,西村、石龙、朱山、湖石、白岩前、下龙、车头岗、张坑、铁炉坑、后坑、范山、坑底、龙一、孙山、屿后、张基、岩头咀、龙二、永安、顺溪、上龙、樟岙22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西村村,距市区41千米。
原平阳坑镇
位于瑞安市西南部。南界平阳县,东北与马屿镇、大南乡相连,西北与高楼乡为邻。面积47.7平方千米,人口3.03万人(2008年末)。辖永和、平江2个居民区,平阳坑、林泗洞、小净水、塔石、风门、上河头、塘岙、大降、徐山、篁坑、白象、底大坑、陈山头、东源、南山、界后、晚垟头、碎石、半岭堂、黄岩、牛桥、坳口、马前、龙潭、林宅、戈溪、岭脚、下角、彭宅、施宅、上马前、吴界山、滩脚、南翔、上岙、坑底角、江边、大华、外垟湾、底垟湾、株树坪、杭山42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平阳坑村,距市区32千米。
原高楼乡
位于瑞安市西部山区,飞云江中游北岸、寨寮溪北岸。面积29.1平方千米,人口1.73万人(2008年末)。辖高一、高二、高三、横架、大京底、象垟、蚕场、社后、大京垟、大京山、东升、罗溪、下泽、象村、溪口、沙垟、大京、软山、东村、上泽、樟垟21个行政村、1个茶场。乡政府驻高一村,距市区40千米。
原营前乡
位于瑞安市西部山区,飞云江中游,西临文成和泰顺县。面积31.2平方千米,人口1.08万人(2008年末)。辖营前、铁山、官岩、地赖、赵山、小口、旺垟、文湾、黄岙、潘营、石溪、下山、大树脚、双垟、林山、洪地、地赖山17个行政村。乡政府驻营前村,距市区48千米。
原东岩乡
位于瑞安市飞云江上游西部山区。东连枫岭、宁益两乡;南靠营前乡;西北与文成县接壤。面积41.1平方千米,人口0.89万人(2008年末)。辖东坑、水碓坑、寿桃尖、梅山、白叶、大徐、民族、中心、斜山、杜垟、寨下、石马、金垟、梅树岭、岩头山、岩头、驮庵、沉河田18个行政村。乡政府驻东坑村,距市区60千米。
原宁益乡
位于瑞安市西北部,飞云江上游,以中低山丘为主。面积63.5平方千米,其中森林面积31平方千米。人口0.83万人(2008年末)。辖下巨垟、大梅、红头巾、马岗脚、徐垟、双坑、南山一、南山二、墩头、徐发、黄山11个行政村。乡政府驻下巨垟村,距市区50千米。
原枫岭乡
位于瑞安市西部,东连桂峰乡,南接宁益乡,西邻东岩县和文成县,西北和青田县接壤。面积29.8(一说35.3)平方千米,人口0.45万人(2008年末)。辖9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大藏村。地处寨寮溪风景区内,有甘漈等名胜景点。
高楼风景幽雅,生态和谐。境内溪流纵横、蜿蜒曲折、幽谷滩村,随处可见。其四时朝暮,阴晴雨雪,山岚云雾,都带有神秘的灵气,既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光,又不乏浓郁江南山乡野趣。由寨寮溪、花岩(九潭,国家森林旅游试验示范区)、九珠潭、漈门溪、玉女谷、龙潭、回龙涧、腾烟瀑、飞云湖等九大景点,东源木活字印刷文化村等近200处景观组成的国家4A级景区寨寮溪横贯全境,人居其里,如在画中。
高楼特产丰富,民俗荟萃。高楼杨梅、南山竹笋、营前茶叶、宁益金银花、平阳坑索面、东岩荸荠等山区特产闻名遐迩。特别是近几年来,我镇紧紧依托高楼杨梅文化节,逐渐培育形成了高楼杨梅这一蛮声国内外的农业特色品牌、建设形成了大京、上泽、沙垟、曹凤山、罗溪、上村、社后、玉女谷等八大杨梅观光园区。2008年高楼杨梅通过省农业厅富硒生态农产品测定,2009年还被评为浙江十大精品杨梅,2010年创造了固形物含量、饱满度等多项浙江省农业电视吉尼斯纪录,全镇种植面积达17000多亩、产值达1亿多元。高楼杨梅正以高度的品牌认知度,成为我镇富硒生态农产品的代言人和对外交流的产业金名片。高楼民俗荟萃,现今仍保持着二月二吃芥菜、六月尝新、七月乞巧、白露吃芋饭、八月十五芋踏鸭等习俗,来到高楼就如回到了梦想中的孩提时代,宛如回到了古朴与时尚交错,静谧与激情相融的另一个梦中家园。
瑞安市高楼镇平阳坑社区东源村的木活字印刷术,是已知的我国唯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堪称世界印刷术的活化石。该村木活字印刷完全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完整地再现了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一一活字印刷的作业场景:刻字、检字、排版、校对、印刷、打圈、划支、填字、分谱、草订、切谱、线装等二十道工序,是活字印刷术源于我国的最好实物证明。
据东源村《太原郡王氏宗谱》记载,元朝初年,隐居在福建安溪县的王法懋,开始把木活字印刷术引入编修族(宗)谱事业之中。从此,“梓辑”(对运用木活字印刷编修的宗谱的一整套工艺的概括性称谓)之艺问世,并历代相承。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王法懋的部分后裔迁入东源。王法懋创始的“梓辑”之艺由此来到东源生根落地,并历代相承。
目前,”木活字印刷术”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景,2009年被文化部以“中国活字印刷术”的称谓,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11月15日,经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蓝夹缬-花瓣雕刻技艺
“蓝夹缬”这种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工艺,一直在浙南地区一代一代传承着。这种技艺堪称我国传统印染工艺的活化石,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而制造“蓝夹缬”的三项重要技艺之中最重要的一项一一花版雕刻技艺,据说已失传,而非遗普查中发现在瑞安高楼镇尚有传人。
夹缬工艺的原理,是将两块刻有纹样且能互相吻合的花版夹住织物进行染色。染液无法渗透花纹的突出部分,却能通过凹状部分进行染色,呈现各种纹梓图案。其花版的纹样题材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戏文纹样,大部分取材于昆戏,也有高腔、乱弹、京剧等,如《绣襦记》、《义侠记>、《白兔记》、《匪厢记>等:第二类是花鸟走兽的吉祥纹样。
据目前所知,花版雕刻这一古老技艺的传人,只剩下瑞安高楼社区大京村苏家后人苏尚贴的四女儿苏仕琴和四女婿黄其良。
目前,蓝夹缬一一花版雕刻技艺已作为扩展项目于2009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应用植物作为染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染色工艺始于轩辕氏之世,黄帝以草木之汁染成文彩,制定玄冠黄裳。之后中国古代的染料又分为植物染料和矿物颜料两类,先秦到汉代主要使用矿物颜料,汉朝以后矿物颜料主用不多,植物染料应用越来越普及,到唐代的时候已经成为比较固定的印花用染料,两宋至明清一直沿用不衰。
“靛青”历史上在我国分布面很广,中国已经有3000多年的采用历史,周朝制定等级礼仪时把“靛青”染制的青蓝色织物规定为平民百姓的服色,此后作为蓝色最佳的植物染料,明清一直沿用至今。
“靛青”在中国的人工种植历史是在宋代前后,明朝瑞安就有了种植“靛青”、炼制、染布、贩卖一套流程。瑞安市马屿镇的净水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耕地偏山阴,气候温和,降水非常适宜“靛青”的种植生长。这个至今还保持着原始生态的古村落,有一个”靛青”种、染世家,从明末王文蔡开始,传到王河生已经是第10代。
“靛青”是世界上唯一遗存的再使用植物染料。目前”靛青”种植正处于濒危状况,仅在我国贵州少数民族和浙南地区有少量的商品靛种植。该项目已被列为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2010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王宗茂简介
少年时即赴北少林习武,后又到福建泉州南少林任教习,有弟子三千,得“铜人法宝”并精通十二经络脉走向,擅长接骨疗伤。他结合本地山区缺医少药,但草药资源丰富的实际情况,采用竹片、杉树皮等天然材料及草药材,独创新法,创立了”王燛薪堂正骨疗法”。
《王燛薪堂中医正骨疗法》创自清朝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是由瑞安市枫岭社区西龙村王氏祖先王宗茂独创的接骨疗伤法,取”燛薪”为堂
名,迄今已240多年。
其疗法一脉单传至后世,第七代裔孙王永达不忘祖训,传承”王燛薪堂正骨疗法”,始终以骨伤研究为己任,发扬光大祖业。从家乡穷山沟起步,走到瑞安县城,又以在温州创办“华侨骨伤科医院”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进而从浙南扩展到浙北湖州,同时走出国门,把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文化远播海外荷兰、法国、意大利、西班牙、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王氏家族逐步发展到4所骨伤专科医院,部,两个研究所,其中一个门诊在法国巴黎,一所在荷兰阿姆斯特丹。
“王燛薪堂中医正骨疗法”现已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纸马版的制作:用棠梨木,自然干燥后,锯成2厘米厚,20厘米见方的型版,刨平后,在版面上刷上浆糊,将画好的图案背面贴在版面上,待干后,用刷蘸小许菜油在版面揩过。图案(反向图案)便一目了然。然后按图雕刻。图案刻成后,清除版面残纸即可。
纸马的印制:将纸马版放在桌面上,四面用钉固定,用棕刷(下刷)上墨,然后覆盖屏纸,用棕刷(上刷)均匀用力拭刷。揭开屏纸,一张古朴的图案即成。
纸马是中国民俗版画体系中的特殊类型,作为民俗风物,已成为民间祈禳心理的寄托;作为民艺物品,又展露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淳厚的民族风格。她是我国传统木版年画的源头之一。其图案包含了佛、神、仙、先贤、人杰等形象,人们通过祭纸马这一形式,表达对先人的纪念,而每张图案都有其传说和来历,它记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
高楼糟烧制作技艺
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所写:”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段话,除说明我国烧酒创始于元代之外,还简略记述了烧酒的酿造蒸馏方法,故人以为可信。
目前瑞安高楼八个社区都有制作。该项目已被列入第四批瑞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先在木制大盂中放入砻糠(20斤),然后加入糯米酒糟(40斤)用双手伴均匀备用。
2、在锅里加入山泉水,放上蒸笼,将拌好的糟糠加入蒸笼内,然后放上蒸笼顶桶,在顶桶中加满冷水。
3、在锅底用柴火烧,锅水沸腾,蒸汽上升,促使糟糠之汽上腾在顶部锡盖(锡盖制有边沿),糟汽遇冷(因顶桶放冷水)便成烧酒沿边槽流出蒸笼外,由软管接入酒埕。
4、烧出的酒要经酒精度计量器测量,酒精度一股在60-73度为宜。一蒸笼糟糠能烧13 -14斤烧酒,每天能烧15蒸笼,约200斤烧酒。
王氏雕塑坐落于平阳坑社区内平中路110-116号,是以雕塑、佛像加工、图像设计服务的行业。1998年开始,经市工商局、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审批准予生产营业至今,虽然其年间尚不久,但雕塑佛像这项民间传统行业其历史已较悠久,可所谓源远流长。
“王氏雕塑厂”厂长王志成,其祖师老太公马拱喜,绰号:朝弟仙,驰名原温州五县(瑞、平、永、乐、泰)。祖师太公马拱喜生于大清朝末期--1903年,1994年逝世。享年九十一岁的他一生酷爱雕塑与绘画,他走遍了原温州五县的山山水水、宫门殿宇。由于雕画逼真,温州五县的人们尊称他为“朝弟仙”。
现王氏雕塑厂厂长王志成其外祖父一一彭来政、舅父彭希周,数十年来继承祖师太公马拱喜一一“朝弟仙”刻苦雕塑画的顽强精神与堪称一流的水准,闻名瑞安、文成与福建一带。而第四代传人的王志成领悟舅父等上代雕塑画的精华,精准求精。工艺上力求“青出于蓝胜于蓝,更上一层楼”!
经过十多年来的刻苦磨炼,如今平阳坑社区与的“王氏雕塑”的声誉已较高。产品销往瑞安、温州、平阳、文成、宁波、杭州、福建、云南等地。王氏雕塑下决心、恒心,继承前辈的衣钵,并予以发扬光大,逐步走向祖国的大江南北!
该项目已被列入第四批瑞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省级生态镇
2014年度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瑞安市文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