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灵石县静升镇,地处晋中盆地边缘风景秀美的绵山脚下,具有灵石“小江南”的美称。全镇面积57平方公里,共有16个村委、25个自然村,人口2万余人。错落于小水河畔的王家大院、红庙和文笔塔等古建筑群,是古镇静升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展示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浓郁的人文景观风貌。现存大大小小的店铺、典当行、估衣店、水井、石板小路、戏台等依稀可见当年静升的繁荣景象和独特的人文气息。
据有关史料记载,远在新石器时代,古镇静升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商代则是“内”部落生产劳动、安居乐业的地方。春秋时,因介子推之故,与静升相连的绵山被封为介山,静升也曾名为“旌善村”。隋开皇又改为“灵瑞乡”。唐贞观以来,灵瑞乡日臻兴旺,直至元皇庆年间仍以灵瑞乡称之。到清康乾盛世,农商发达,经济繁荣,民间修庙宇,建民居,大兴土木,静升镇经历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发展时期,被誉为“晋中第一镇”。
“灵石古村山水间,四合坊巷礼为先,楼台塾馆凝文气,儒雅兴衰二百年。”今留于静升镇的主体古建筑群——王家大院,先后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几个时期的修建,建筑总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灵石县历史上“四大家族”之一的静升王家,为太原王氏后裔,元仁宗皇庆年间由灵石沟营村迁到静升。王氏望族以商贾起家,货殖燕齐,后加官晋爵,步入官场,成为当地工商大地主兼官僚士绅。王家修建住宅不惜工本,相当豪华奢侈。清康熙年间,在静升村老街首建“拥翠”、“锁瑞”两条巷王氏住宅区;乾隆年间建钟灵巷;雍正年间建崇宁堡;嘉庆年间又兴修了红门堡、拱极堡、东南堡(又称和义堡)王氏住宅区等。
依山建势,梯度推进,静升镇的建筑是黄土坡上的奇迹,远远望去,屋舍院落高低起伏,有序排列,堡墙环绕,院门紧闭,俨然一座壁垒森严的中世纪城堡。
静升镇辖:静升村、旌介村、集广村、苏溪村、南浦村、南原村、草桥村、帅家上村、后沟村、史家山村、黄土坡村、核桃洼村、椒仲村、斩断焉村、柳树原村16个村委会。
静升村
位于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距大运高速灵石出口仅1公里,居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古镇之中心,国家四A级景区王家大院座落于村腹部,村内环山绕水,负阴抱阳,气候宜人。全村农业户数2356户,人口6592人,常住村内总人口达1.2万余人。全村下设十四个分支部和十四个村民小组,分设书记、组长和会计各一名。静升村是晋中市最大的一个村庄。
帅家山村
位于灵石县静升镇东北边,东邻介休市绵山镇与西欢、秦树、梁家村接壤。全村420人,耕地面积1676亩,退耕还林960亩,核桃树240亩,全村以林业为主。
旌介村
位于灵石县城东十三公里,东邻绵山旅游风景区3公里,距华夏名宅王家大院2.5公里,距大运高速公路出口1.5公里,108国道横贯村西。全村850户、人口2300人。耕地面积3800亩。旌介村文化历史悠久,其村名因旌表春秋五霸重臣介子推而名。介子推庙遗址距我村2公里,村东为商代古墓群,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区,省政府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区。
旌介村是灵石县唯一的平川地区,交通十分便利,水资源丰富。中日合资山西天石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环保煤矸石发电厂)征用旌介村土地,投资1亿元的宏源国际五星级大酒店位于旌介村。通宇集团租用我村成立千亩冰葡萄基地。天星煤气、电厂供热管道途径旌介村。
尹方村
属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灵石县静升镇第二大村,东距大运高速公路3公里,西距108国道10公里,东夏线永吉大道横穿全村,交通十分便利,尹方村东2公里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A级旅游景点,与王家大院毗邻,西2公里与千年古刹资寿寺相连,南眺巍巍太岳山,北倚黄土高坡,面对静升盆地(古绵山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拥有990户、3310多居民。农村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民营企业为辅,建材业作为工业的龙头产业,推动着运输业的同步发展,全村总耕地面积2336亩,拥有机砖厂6座,90万吨洗煤厂1座,运输车辆近200辆,全村年生产总值3000余万元,名列全县前茅,曾荣获市级“文明村”和“小康村”称号,村党支部被地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集广村
位于静升镇以东,国际宏源、大运高速公路以北,东临介休绵山,西邻灵石一中,交通便利,风景优美,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全村714户,1939口人,耕地面积2049亩,是县政府确定的一百个新农村建设中心村之一。该村支部、村委一班人团结务实,奋力争先,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倾力实施民心工程;发展核桃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争创民主管理先进村。各项工作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南浦村
位于灵石县城以东二十华里,静升镇西南隅。省道傍村而过,交通便利,物流畅通,东与南原村土地相连,水系相通,西有静升河环绕常年水流不息;北临苏溪村,南接草桥一山之隔山左山右互为依托。全村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40亩,全村373户,总人口980口。
村中尚存天齐庙、观音大士堂、武氏宗祠。天齐庙位于村西北山岗上,于大元至治三年(1323年)七月初二重建占地1225平方米,是静升古镇乃至灵石县境内唯一的一座‘天齐庙’。观音大士堂位于村南山坡上,始建年代不详。过去南浦村有武氏宗祠、高氏宗祠、董氏宗祠、郭氏宗祠,其他宗祠都以灰飞烟灭;只剩武氏宗祠主要部分尚存。
南浦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该村党支部、村委会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紧紧围绕稳定大局,抓好基础工作实现了无治安、刑事案件和群众性-案件的零案村管理目标,形成了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双赢的新格局。
草桥村
位于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南,距离县中心12公里,交通便利。北临县道,南接马和乡马和村,西接翠峰镇,东接南原村。全村有蔺家庄、曹家庄、闫家庄、韩家庄四个自然村1144人,在册土地面积2600亩。改革开放前,农业生产以传统种植、养殖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
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群众生活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先后引进了腾飞煤化有限公司、沙浴煤矿三坑、银海煤化有限公司、富民煤化有限公司等企业,有力的解决了本村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带动了经济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贯穿连接四个自然村的交通干道铺设水泥,实现了村民的安全出行、修建了一所学校,全部村民饮上卫生洁净的井水。社会治安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后沟村
座落在王家大院以北2公里处,全村76户,191人,全村耕地面积480亩,其中:粮田面积390亩,全村村民以种地为主。本村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民风淳朴,欢迎各方有志之士来本村投资,共谋发展。
核桃洼村
位于灵石县静升村北山,距镇中心区7.5公里,全村181户,478人,拥有耕地1200亩。根据本村实际积极引导村民发展林果业、养殖业、沼气,人均收入一年上一个台阶,2009年达到5800元。在引导村民致富的同时,我村全力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2009年被命名为全省园林村,2010年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如今我村花红柳绿,路灯明亮,户户通了水泥路,家家通了自来水,我们正以坚实的步伐向小康型新农村迈进。
斩断焉村
位于静升镇北山,全村45户,155人,其中党员8人,本村土地面积1300亩,耕地面积510亩,主要以种植粮食和干果经济为主。2006年由于村里发生地质沉陷,斩断焉村被列为地质灾害治理村。2007年4月本村在永吉大道旁集广村选址修建移民小区。2008年建成移民小区新村——凯鹏小区,斩断焉村成为生产的旧村和生活的新村。
土黄坡村
位于静升镇北山西南,紧连苏溪村,地域相距2.5公里,全村总面积2010亩,耕地面积784亩,林地718亩,户籍(2010年底)115户,326人。
2006年由于村里发生地质沉陷,2007年我村列入地质灾害治理村,2008年经省农村地质灾害工程项目部批复和市农灾办(2008)9号文件精神,我村实行整体搬迁。并于2009年年底112户316人搬进了移民小区——溪馨园小区,土黄坡村成为生产的旧村和生活的新村。
村两委通过村民承包土地流转,村委和集广煤矿共同经营开发,实行了互利共赢。
椒仲村
,位于静升镇北山。全村 205户,581口人,人均收入达7286元,椒仲村改革开放以来,是全县农业的一面旗帜,被国家绿化委命名为全国绿化千佳村,省级文明村、小康村,先进集体。
椒仲支部、村委把地质灾害治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制定出两区建设远景规划与治理方案。即在县城规划新区内建设一流生活区,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在椒仲村原址,通过集中治理,土地集中流转,建设规模型生产区,安排村民就业,壮大集体经济。
椒仲新村选址定位县城规划新区内,东临大运高速,西临永吉大道,背靠绵山,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由上海翰明国际设计院规划。规划新村高低错落有致,建筑容积率0.95,小区绿化率46%,建筑密度22.72%,楼距28米,均达国家建筑标准要求。工程由山西设计院按照达到八级防震,节能保温要求设计,由榆次广森监理公司监理,全部用商砼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椒仲支部、村委争取到国家地质灾害治理补助资金人均5000元,合计301万元;国统矿沉陷补助人均2000元,合计156万元;省市县移民补助人均1300元,合计78万元;从村办煤矿抽出股金1806万元,人均3万元,椒仲村民每口人享受国家集体移民补助38000元,折合住房30㎡,确保村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通过近两年努力,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国土城建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椒仲移民新村建设全部完工,配套水、电、供热、供气、绿化、硬化已齐备,村民已乔迁新居,完成全面搬迁任务。
在生产区建设上,椒仲村所有土地集中流转,建起了泰星林建公司和佑农万头种猪场,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在新农村建设管理上,我们着重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解决农民就业上下功夫,完善文化体育配套设施,细化物业管理,完善各项制度,按照中央新农村建设要求,力争把椒仲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富裕新椒仲。
柳树原村
位于静升镇北山,全村128户324口人,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64亩,粮田面积850亩,村民以种地、外出打工维持生活。村集体无企业,仅依托转移支付维持日常开支,村集体办福利事业,想方设法寻求资金。
苏溪村
位于灵石东8㎞处,农业人口1800人,全村耕地面积2000亩,其中退耕还林800亩,宜耕地1200亩,水浇地200亩,旱地1000亩。辖四个村民小组,村民主要收入自周边煤矿、洗煤厂务工,现集体有股份制砖厂一座,占地企业四家。年集体总收入80多万元。村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资寿寺。
史家山村
位于静升镇境北偏西,山势起伏,沟岔纵横,土层深厚。史家山村委会包括史家山、宋家山、耿家庄、小核桃洼四个自然村。现有在册人口417人,计160户,男女劳动力170人。其中:史家山村29户,88口,在村常住者7人;耿家庄48户,122口,在村常住者16人;宋家山62户,169口,在村常住者50余口;小核桃洼21户,43口,在村常住者8口。史家山村委共有土地1570亩,其中耕地1330亩,坡地层层梯升,沟地土地肥沃。旧时村人以农为主,现金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农耕者多为上了年纪的人。史家山所辖四个自然村水、电、路全通,家家电视入户。
南原村
位于灵石县城以东10公里处,静升镇南山。全村总人口504人,耕地面积1560亩,户数192户。村内通一条水泥路,安装有闭路接收线,每户通电话、自来水,村民以种植业为主,过着安居的生活。
静升镇是灵石县传统的农业大镇、旅游大镇和新兴工业镇。
农业
静升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全镇有耕地30000亩,是灵石县的农业大镇。经过农业大投入,农业基础条件大大改善,效益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迅速,大力实施了农业调产发展绿色产业,全镇发展日本水晶梨800亩,经济林15000亩,全镇村村解决了集中供水和村公路水泥(油)路,全部实现了农村路网化,供水集中化。在山区集中发展核桃种植,特色林业初具规模。
工业
静升新能源产业园区被列入灵石县四大工业园区,园区以北斗导航智慧应用云计算、亨泰荣和金属压铸件等项目为龙头,重点发展高科技、装备制造产业项目。
第三产业
静升镇第三产业发达,王家大院带动周边服务业发展,形成文化旅游相融合的局面。王家大院正在创建5A景区,金山森林休闲度假区开始建设,启动少林资寿寺文化产业园、静升古镇旅游集散地、旌善道旅游综合体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京昆高速公路(大运高速)灵石(静升)出口、大西客专灵石东站、永吉大道通往本镇。也可乘坐火车到灵石站或介休站乘坐公交到达本镇。
,是指2007年12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和灵石县城乡建设局共同完成的《灵石县静升镇总体规划》中所规划的静升新中心区,即东夏公路以东、大运高速公路以西、旌介村以南、马和村以北地区,建设用地总面积达5平方公里,远期21.9平方公里,是灵石县规划的城市新区。
主要的功能是建成具有优良人居环境的住宅区、灵石县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灵石县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中心、承担灵石县城的部分行政职能,肩负灵石未来城镇化重任,有望发展成为灵石县经济文化中心,为全县提供生产服务、教育培训、商务金融、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服务,远景规划将建设成为灵石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14年静升镇宜居示范新区建设项目被列入山西省重点项目。
晋中第一镇
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全国重点小城镇之一
山西省环境优美乡镇
山西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山西省新农村致富技术培训百强乡镇
山西省百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