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微报 - 渔梁古镇——新安

渔梁古镇——新安江畔一颗璀璨的明珠

赞(138浏览数:105025

分享到创建人:milandexue0115

中国历史文化古城—黄山市歙县,这里是古徽州府衙所在地,古城东南郊2公里处,便是拥有赫赫大名渔梁坝的中国历史文化古村镇——渔梁。古镇依河而建,占地8.9公顷,人口1800余人。古镇形成于唐,约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姚姓迁居于此,逐渐发展为村落。古镇整体格局保存完整,渔梁坝和水运码头是该镇最有特性的要素,现存传统古建筑430处,占小镇建筑总数的65%。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有320处。镇内只有一条东西向主街,其实就是铺着石板路的小巷,当地人却称之为渔梁街,一色的木排店面,一色石板鹅卵石路面,使商业街极富特色。 点击查看余下全文
全部成员»小镇成员1人
h申请加入小镇成员
动态
渔梁古镇——新安江畔一颗璀璨的明珠介绍
1、魅力古镇

鹅卵石串起的绵长岁月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渔梁古镇内只有一条东西向主街,其实就是铺着石板路的小巷,当地人却称之为渔梁街,一色的木排店面,一色石板鹅卵石路面,使商业街极富特色。

说起石板鹅卵石路面大有讲究,先将一条条整快大石板平行铺在路两边,作为路基用,两石板之间用大小相当的鹅卵石排列整齐,紧密挤压,这样的路面既无雨天泥泞之苦,又无雪天打滑之忧,是商人、脚夫、苦力的理想道路。繁荣的商业街和宁静的巷弄,构成了渔梁小镇内部颇具特色的街巷空间,是不可多见的徽州古商业街。看!这里就是古徽商发源地,徽商们正是从这里带着山货登舟起航,顺流而下,经新安,入钱塘,直达杭州,挺进上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就了“无徽不成镇”商界神话,并雄霸明清商界三百多年,至今仍有早期商业的气息,保持着古代街衢、水埠和码头的风貌。从深巷两旁的林立的米行、店铺、祠堂可以看出,这里曾经繁华是明清经济信息和物流的聚散地。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清末至20世纪60年代,渔梁商业街仍有船行、客栈、货栈等店铺100余家,除少数为当地居民服务外,大多数都兼有批发、贸易、转运、储存的功能。 店铺有4类28种,包括了人们生活中绝大部分商品,杂货、米、盐、木材、糖烟、水果、肉、茶为八种经营最多的商品;号称徽商四大行业的盐、典当、茶、木在商业街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渔梁古镇曾经是商人、水手、脚夫云集之处,也是各类货物的中转之地。徽商最兴盛的时候,码头上时常停靠着300余艘大小船只,宽阔的新安江上千帆竞渡,挑夫与商人穿梭在码头与商行之间,这一繁华延续了数百年之久。

渔梁街默默地躺在古镇中,当时为了防止搬运工滑脚而铺设的鹅卵石路随着小街蜿蜒千米。没有人知道它们在这里安放了多久,只是两旁泰源盐栈、元和堂道地药材的门额仍依稀可辨,它们还在数着来往的脚步,编织着古镇幽远的岁月,诉说着徽商昔日的繁华。

这条老街至今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窄窄的青石板路通往江边,拾级而下,便可下到渔梁坝。

2、旅游景点

堪与都江堰相媲美的渔梁坝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据考证,早在唐宋年代,人们就曾在此垒石为坝,现在的古坝为明代重建,有明万历三十三年修坝记事碑可考。

坝长 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青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使之上下左右紧连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河坝。坝上还有三处从北至南渐次低落的泄水槽,以调节水位,水大时可漫坝而过,水小时在泄水槽缓缓流淌,确保坝上有充足水量。

渔梁坝横截练江(新安江上游),使坝上水势平坦,坝下激流奔腾。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无论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站在石坝上,举目四望,气象万千,尽收眼底。坝上碧波如镜,鱼翔深潭,小舟拨浪,激起涟漪,恬静安闲。坝下乱石嶙峋,浪峰咬石,一派蛟龙戏水景象。 我国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说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2001年,渔梁坝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如今,渔梁坝还延续着旧时的风景,坝上女人洗衣的棒槌声伴随嬉闹声,孩子们的欢笑声,耕牛的哞哞声,交织成一首和谐的生活交响曲。江面上不时有渔人摇着驻足鱼鹰的小舢板,穿梭捕鱼。鱼鹰不时腾空而起,从空中俯冲入江,衔起一条条鱼来,吐入船舱。

夏天的渔梁坝还是天然的浴场。胆儿大水性好的年轻人经常往坝的斜坡水中一躺,随波逐流就冲入坝下的浪花里,嬉戏于天然的浴池中。坝的北边是一片沙滩,沙滩上那些圆溜溜的鹅卵石非常可爱,光脚踩上去痒痒的,就是不需花钱的足底按摩。或者捡些可爱的小石片,往水面上打几个水漂,让快乐的心情也随着涟漪一圈一圈的荡漾开去。有时脱了鞋袜站在清凉的水中,小鱼儿就会围上来亲吻着你的脚丫,让你一身都麻酥酥的。

3、人文历史

徽州女人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说到徽商的故事,就不得不说那些高墙背后的女人。每每想到那段历史里的女人,总是带有抹不去的悲剧色彩,她们用数年上千个日夜的坚守等待,来换夫君衣锦还乡、夫家光耀门楣、世人声声称赞。无数女子站在深深墙垣下孤独的守望、积年累月担起整个家的辛劳和随岁月飞逝的韶华时光,都做了曾经盛极一时的徽商最沉重的嫁衣。
4、民间故事

李白访仙—许宣平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渔梁坝上游,一座三角形的小亭挑檐入江,这便是著名的太白问津处。据宋《太平广记》记载,歙州人许宣平,隐居在阳城山南坞,结庵而住。那里云雾缭绕,谷深林茂,幽静闲逸。许宣平就在那里饮酒吟诗,有时挑点柴禾进城出卖,担上挂着酒葫芦和拄杖。卖了柴后,痛钦一醉。回到山中,独自吟哦: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

唐代天宝到至德年间,为寻访许宣平,李白来过歙州游历。那时,李白誉满京师,声闻天下,当他告辞唐玄宗,离开长安,东游越中时,沿途不止一次地看到题在驿站上的许宣平的诗。在洛阳同华传舍的墙壁上,又一次见到许宣平的诗。他细细吟哦:“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静夜玩明月,闲来饮碧泉。樵人歌垅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李白惊赞为“真仙人诗也”,于是欣然动身寻访许宣平。

李白沿新安古道来到渔梁古镇,只见江上有一破船。船头有一老翁,丰姿飘洒,仪态俊逸。到了江岸,李白问道:“请问许宣平家在何处?”老翁略微一笑,便吟诗两句:“门前一竿竹,便是许公家。”李白听后,点头前往。走了一会,忽然想起:“‘门前一竿竹’,不就是船头插立一竿竹篙么?那么许宣平当是老翁了。”于是,李白立即回头,老翁和渡船早已不知去向,李白好不懊丧。后人便在此修建了李白问津亭。李白访许宣平虽未能如愿,但渔梁古镇的秀丽景色,却已使他十分陶醉。

晚间在江边浅滩放舟钦酒,诗兴大发,挥笔展纸,酒墨成诗一首:

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

我来兴唐游,与中更无别。

卉木划断云,高峰顶参雪。

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

此乃古镇美景之真实写照也。

5、风俗民情

民俗艺术醉倾游人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徽商之源─渔梁古埠作为徽州府地重要的水路码头和徽商必经之路,众多商家、文人骚客云集,深厚的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每年9月有亮船会,亮船会当地又称嬉菩萨,村民抬出忠护庙等处菩萨,在渔梁坝旁沙滩上游行演戏,老少同乐。龙船坞内的船只日夜张灯结彩,会期要延续五六天,煞是热闹。有蚌壳舞、十二月花灯、舞鱼灯及黄梅戏表演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渔梁跳钟馗。

渔梁古镇跳钟馗,是古徽州遗沉下来的一种民俗表演,既有徽州浓厚的乡土气息,又有很广泛的内涵。“钟馗”是民间避邪扶正的象征,北宋以来钟馗就以神话广为流传。

6、特色美食

让游人醉痴美到窒息

古镇饮食都属于徽州菜系。

徽菜,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发祥于南宋,起源于歙县,以烹制山珍野味而显其特色。徽菜在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熘,讲究佐料,重火功,提倡原汁原味。重油,以滋润肠胃和肌肤;重色,以增强审美效果,达到“色、香、味”统一的效果。其中,最具代表的毛豆腐、臭鳜鱼,经《舌尖上的中国》宣扬,其美味已名扬国内外。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毛豆腐”是徽州的传统名菜,它是通过以人工发酵法,使豆腐表面生长出一层白色茸毛。由于豆腐通过发酵后使其中植物蛋白转化成多种氨基酸,故经烹饪后味特鲜美。此菜外皮色黄,有虎皮条状花纹,芳香馥郁,鲜味独特。

制作方法:将毛豆腐每块切成3小块。锅放在旺火上,放入菜籽油烧至七成热时,将毛豆腐放入煎成两面呈黄色,待表皮起皱时,加入葱末、姜末、味精、白糖、精盐、肉汤、酱油烧烩两分种,颠翻几下,起锅装盘即成。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徽州圆子”是正宗徽菜品种之一。起源于歙县,别称“细沙炸肉”,约在200年前就己流传各地。这道菜是将熟肥膘、桔饼、蜜枣、青梅等细丁拌入白糖和桂花,做成小圆馅心。然后用鸡蛋、肥膘泥、湿淀粉、炒米花拌匀,用水酒湿揿饼包成圆子,形如乒乓球大小,经油炸熟后浇上用白糖、青红丝熬成的卤汁而成。其成品颗粒匀称,色泽金黄闪光,吃起来外层松酥、馅心香甜味美,是一道深受欢迎的大众菜。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花菇石鸡”这道菜采用黄山特产山珍花菇与石鸡同蒸。花菇是香菇中的上品,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维生素,并有降血压、减少胆固醇及抗癌作用。石鸡,生长在高山石缝中青蛙也。此菜堪称山珍之巧配,甚为名贵。

具体做法如下:将石鸡腿入开水锅中略烫洗净,用姜汁、精盐、甜酒、味精拌和腌渍入味,水发花菇去蒂洗净;将石鸡腿排齐在碗中,花菇放在其上,加入熟猪油、鸡汤,上笼旺火蒸15分钟取出,扣入盘中即成。

此菜食之香鲜甜润,酥嫩爽口,回味隽永。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魔芋又名鬼芋,徽州各县山区均有出产。魔芋具有医治疟疾、闭经、疔疮丹毒、烫伤和降血压、降脂、开胃、防癌等功效。

魔芋豆腐的制作工序如下:魔芋磨成浆,煮成糊状,置于盆内,冷却后即成豆腐。“魔芋豆腐”为新型保健食品,既可单独烹食,亦可佐其它菜肴共食,其味清爽。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徽州臭鳜鱼是一道徽州名菜,别有风味。它统称“桶鲜鱼”,又俗称“腌鲜鱼”。所谓“腌鲜”,在徽州土话中就是臭的意思。这“风味鳜鱼”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既保持了鳜鱼的本味原汁,肉质又醇厚入味,同时骨刺与鱼肉分离,肉成块状。此菜是徽菜的代表作了。

7、发展规划

小镇经济发展

渔梁是因经济、水路交通等因素兴起而发展的,在古徽州为数不多,反映了依托江河发展的商业性聚落的历史风貌痕迹,村落特色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景观,村落形态空间格局,多种类型的历史建筑及鲜明的人文特色。

此次评选出的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从参选的48个村中评选出的。这是继2003年第一批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命名之后的第二次评选命名。为了加强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将对已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工作进行动态管理,对因人为因素或自然 原因致使历史文化名村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将撤销其称号。

再现沧桑之繁华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歙县渔梁古村落整治提升项目位于歙县徽城镇东南,包含渔梁历史文化街区,东至紫阳桥,南临练江南岸滨江路,西至太平桥,北靠长青山,是歙县古城“五峰拱秀、六水回澜”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总用地面积约80公顷,沿江长约2360米。

《歙县渔梁古村落整治提升规划》按照《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和《歙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要求,在保持传统风貌特色的基础上满足现代生活要求,提升渔梁整体品质和对外吸引力,从交通条件、整体风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旅游业态等方面,通过环境整治,统一建筑风格,以展现传统徽派的村落景观。设计方案已进行审查,原则通过该方案。

为进一步加快徽州古城景区渔梁坝景点沿江整治项目的建设步伐,完善该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歙县相关部门现场查看了渔梁沿江整治项目一期工程进展情况,渔梁沿江整治再现了古城历史风貌。歙县古城办会同相关部门及时着手编制二期项目建设规划,启动绿化工程建设,力争该项目能够纳入2016年黄山市经济社会发展观摩点。

渔梁沿江景区整治项目的实施,既恢复了古徽州府的历史风貌,保护了古建筑遗址,又完善了景区的基础设施,丰富了景区的游览内容,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内涵。

旅游景点
本地特产
招商引资
入驻企业
农产品供求
页面已删除或不可用
返回 | 访问首页
访问出错了,请稍候再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