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全县划为三个镇、14个乡、1个居民委员会、209个村民委员会,258个自然村,2487个村民小组
2000年,全县划为6个镇、11个乡、3个居民委员会、214个村民委员会,2561个村民小组。
1994年4月,平川镇设立河西居民委员会,9月,增设南门居民委员会
2000年,全县有三个居民委员会
民国2年(1913年)废除府州制,以省统道,以道统府,武平隶汀漳道。民国15年废道,以省统道,武平直属福建省。民国22年12月,十九路军发动反蒋“闽变”,成立人民革命政府,福建分为4个省,武平隶属龙汀省。民国23年12月“闽变”失败,福建省划为8个行政督察区,武平隶属于第八个行政督察区。不久,第八区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武平县似中央革命根据地组成部分。1929年10月成立武平苏维埃政府,1930年11月成立杭武县苏维埃政府,均隶属闽西苏维埃政府和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自1929年至1934年工农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北上杭日时止,武平境内国民政府政权并未全部消亡,实际上是两种政权同时并存,红军离开好枞阳革命根据地后,武平苏维埃政府逐步停止活动。
1249年5月22日,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练惕生,与李汉冲、柏博翠等人向毛泽东、朱德发出通电,攒不脱离国民党政权,接受共产党领导,成立闽西义勇军临时行动委员会,
武平人口大多数为汉族,少数民族很少。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和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境内少数民族都只有蒙古族、苗族、满族、水族各1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汉族人口288957人,占全县人口的99.996%。少数民族人口11人,占全县人口的0.004%。其中蒙古族5人,高山族4人,壮族1人,侗族1人。分别居住在平川、岩前二个镇和中赤、象洞、武东3个乡。
此外,1987年全县历史上属于畲族的雷、钟、蓝三姓人口5961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6%(由于各种原因,这些人建国后被当成了汉族。1987年武平县人民政府已向福建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提出报告,请求认定他们的畲族身份。省人民政府已经同意,只待国家民委批复。
武平县步伐不断加快,城区规划范围扩大到8平方公里,完成旧城改造面积16.8万平方米,居民居住条件普遍改善,城镇人均住房26.46平方米。初步建成了山水园林式风景城市,先后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被省人大授予“环境优美县城”称号。2003年,获得--“省级文明县城”称号。
发展定位:把武平建设成为闽粤赣边山水园林式风景城市。
1.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梁野山,面积4万公顷,山峰挺拔,巍峨雄奇,云雾缭绕,气象万千,主峰古母石海拔1538米,分布万亩的南方红豆杉群,在长4公里的溪谷中有大小瀑布30余处,还有白云寺、白莲池、仙人洞、千米绝壁、高山草甸,她集西藏高原、张家界、九寨沟、玉龙山、蒙古大草原等旅游特征为一身,区内蕴藏着丰富的物种资源和植被群落,被誉为“植物基因库”、“动物避难所”。
2.与广东省级风景名胜区3A级旅游区五指山毗邻的狮子山,因山形酷似雄狮而闻名,属典型的丹霞地貌,狮子山大气磅礴、雄奇壮观、群峰奇秀,被誉为“放大的山石盆景,缩小的人间仙境”。
3.灵洞仙山,即西山,为武平八大胜景之冠,山上有小洞28,大洞36,位于城西十里,灵洞仙山群山叠翠,碧水盈盈,鸟语花香,景色迷人。主要景点有:燕岩石、水门井、元龟石、相会岭、西觉灵山、棋盘石、丹井三石、祖师殿、巨鳄含球、天竺院、李纲读书堂、观音井、升车石。相传宋丞相李纲,被贬为武平县令时,酷爱灵洞仙山,建立读书堂,招揽乡间士子读书授艺。东晋著名道学家、炼丹术家葛洪,曾在西山建祖师殿,修炼于天竺院。
西汉初年,皇帝刘邦为分封有功之臣,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先后建立了四个分封国。即:福建的“闽越国”(公元前202年)、广东的“南越国”(公元前196年)、汀梅潮赣边区的“南海国”(公元前195年)、浙江南部的“东瓯国”(公元前192年)。对“南海国”的境域史书上没有明载,从史实分析来看,“南海国”境域大概包括武平在内的汀、梅、潮、赣边区一带,旧《长汀县志》载“南海国”封地在今武平地。为考证“南海国”王城遗址所在地,武平县加强了考古调查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邀请省市考古专家来武平县进行指导,从史料分析入手,进村入户调查访问,探寻足迹,寻找证据。截止2008年,已在武平县万安乡刘屋后背山三号遗址采集到各种陶片750余片,其中一件已经省文物专家鉴定为汉代宫廷器物,综合各方面分析,省考古专家初步鉴定,武平县万安乡五里村刘屋后背山3号遗址为战国至西汉时期的文化遗存。
小小弹丸之地,人不逾万,方圆不过十里,却聚居着100多个姓氏,流传着独特的"军家话"及其民情风俗,自清延续至今。古镇中山奇特的文化现象,由此备受外界关注。位于闽粤赣边界客家地区的福建省武平县,有个乡镇叫中山镇,其中心区域的新城、老城、城中三个村庄,人不愈万,方圆不过十里,却聚居着100多个姓氏人家,并且自清朝以来一直延续至今。 这一文化奇观,不仅与客家地区以聚族而居为特征的社区文化形成强烈反差,而且在全国各地乡镇也绝无仅有,因而备受海内外学术文化界的关注,并被誉为“客家百姓镇”。据当地人士介绍,中山镇在历史上居民姓氏最多时达108个, 至今仍尚存102个。
其中城中村住家为302户,人口1500余人,姓氏就有61个,平均每姓不及5户。中山镇姓氏所以如此之多,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衍生的历史密切相关。武平县位于闽粤赣三省结合部,贯穿武平的武溪河由中山出境南流广东韩江入海。历史上,武溪河是汀江之外闽西另一条沟通闽粤赣边的主要河道,所以,中山自古就有“全汀门户”之称,从唐代闽西始置汀州到北宋武平开县之初,中山一直是镇、场、县的治所。武平县治迁平川(今武平县城)后,明初还在中山设千户所。因此,中山这一历史,使其在明以前理所当然成为武平县的中心,而此前流入武平的客家先民自然多聚居于此。
武平是22个原中央苏区县之一,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从事伟大的革命实践。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当时仅有10余万人口的武平县,参加红军的有4000多人,其中大部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被正式认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烈士达964人。现有梁山书院、小澜农民暴动纪念馆、石径岭红军路等多处革命旧址。共和国“空军之父”刘亚楼上将、文坛宿将林默涵等革命前辈,还有少将林伟、罗斌、蓝文兆、廖步云等一大批优秀的军队和党政领导干部是武平子弟中的翘楚。关于“战神”刘亚楼,有句话叫“不用忧虑不用愁,只要喊声刘亚楼”,当年林彪指挥东北、天津战役,刘亚楼作为参谋长演绎了许多传奇。
截止2006年12月,武平自然资源丰富,煤炭储量7000万吨,石灰石2.8亿吨,膨润土1300多万吨,白云石1.8亿吨,锰矿200万吨,还富含铁、钼、铀等金属矿及稀土、石英石、大理石、钾长石、莹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林地面积320万亩,木材蓄积量1100多万立方米,水力资源丰富,全县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1.6万千瓦。
1、煤炭资源:根据福建省121煤田地质勘探队和196煤田地质勘探队提供的D级以上的煤炭资源储量4700多万吨,分布该县岩前镇和十方镇,煤系地层约42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宁洋矿区南井田、北井田和龙井井田。根据福建省矿业协会储量核实报告,并通过省国土资源评审中心评审的2006年初保有各级别登记储量约(指持证矿山11家)13,470万吨(333级别以上)。
2、石灰岩资源:分布于该县岩前镇、十方镇和中堡镇,已探明并登记储量(333级别以上)约1.4亿吨,其中中堡镇新湖村380万吨,十方镇叶坑村280万吨,其余分布在岩前镇。预测储量(主要指水平基准面以下储量)约3.1亿吨。由于该县的的石灰岩总体质量较差,大部分仅作生产普通硅酸盐水泥用,少量大理岩化的灰岩可作生产白水泥、建筑石米、重钙粉等产品。
3、白云岩资源:根据福建省建材地质总队提交的白云岩矿区地质详查报告,武平县岩前镇灵岩村和丰贵村白云岩矿石储量(333和334级别)约1.8亿吨(扣除永武高速公路压覆储量369万吨。另中堡镇新湖村石灰岩矿周边发现部分白云岩资源,但仍未做任何地质工作,储量未探明。
4、膨润土矿:主要分布在城厢乡和中山镇,储量约1700多万吨。矿体两层,分为钠基和钙基俩种,由于矿体表层覆盖有瓷土,并该瓷土矿含铁较高、给开发带来较大困难。
5、银、铜多金属矿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堡镇悦洋地区,主要矿体为银矿体。2006年初保有储量金属银642.8吨(包括332和333)。西矿段详查地质工作刚结束,根据二九五地质大队已提交的详查地质报告,金属量银约700吨,铜约3万吨(储量级别为333),另外,悦洋金矿外围仍在探矿之中,深部刚开始上钻探,预测有一定的资源量。龙江亭铜矿正在勘查之中,预测铜金属量在5万吨以上。东留背寨、封候金矿区还在预查之中,资源情况不是很明朗。悦洋矿区外围(中堡镇青径地区)铜多金属矿区仍属空白区。
6、锰矿石:武平锰矿石主要为淋积堆积型,品位较低,含硅、铁较高,工业价值较低,主要分布在岩前镇和十方镇,岩前迳田锰矿区已探明储量约13.4万吨,十方镇梅坑锰矿区6.7万吨,另外岩前大布、双坊,十方鲜水、叶坑等其它矿区预测储量约180万吨。
7、高岭土资源:该县高岭土矿分为两种,花岗岩高岭石风化型和伟晶岩型,花岗岩高岭石风化型含铁较高,以湘店湘湖高岭土矿为代表,探明储量52万吨,远景储量约1000多万吨,另有城厢乡东云高岭土、岩前大布高岭土矿为伟晶岩型,规模较小,储量均在5万吨以下。
8、钾长石、硅石资源:该县钾长石、硅石基本以伟晶岩型伴生在一起,资源较丰富,分布各乡镇,预测钾长石储量约200万吨,硅石储量约500万吨。
9、大理岩资源:主要分布在岩前镇澄邦村,预测储量约100万吨以上。
10、钼、锡等其它金属矿:主要分布在岩前、象洞、大禾、永平。
11、南方离子型稀土资源:分布在该县大部分乡镇,并且品位较高,配分齐全,价值较高,但均未做正规地质报告,并未做储量评估报告,预测氧化稀土矿在5000吨以上。
12、饰面石材:均为雪花白普通品种,主要分布中堡、东留、中山、民主等乡镇。
武平县地处福建、广东、江西三省结合部,南邻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和平远县,西接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和会昌县,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历来是闽西、粤东、赣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是福建、江西内陆联接沿海的重要通道。是福建省省级边界经济贸易开发试验区。近年来,乘着“海西”建设东风,武平县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全面开展招商引资,成为投资开发的热土和对外开放的前沿,成为“海西”对接“珠三角”产业辐射和转移的“桥头堡”。
1.公路方面: 6条出省大道贯穿境内,两条高速公路正在紧张建设、规划之中。其中,天汕高速公路广东段已通至武平县岩前镇,从深圳到岩前镇400多公里已是全程高速(车程仅四小时左右),与之相接的永武段(永安至武平)将于今年国庆前建成通车。再过3个多月时间,武平通往“珠三角”、闽南“金三角”、“长三角”均是全程高速。福建漳浦到武平接江西济广高速已进入设计阶段,明年6月全线开工建设,计划用三年时间建成通车。
2.龙岩有铁路里程近400公里,居全省第二位。除了原有的鹰厦铁路外,近年来建成福建第三条出省通道(龙岩-梅州铁路)和第四条出省通道(龙岩-赣州铁路),铁路交通已经实现了与广梅汕铁路和大京九铁路的快速连接。此外,经武平到广东梅州的浦(城)建(宁)龙(岩)梅(州)高速双线铁路的各项前期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将于今年底开工建设。
3.航空方面:武平距广东梅州机场112公里、距龙岩冠豸山机场153公里、距厦门机场300公里。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武平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已经成为全国少有的能在四小时左右分别到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这四大经济特区、四大港口的县份,迅速融入“珠三角”和闽南“金三角”4小时交通经济圈。
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6.5亿元,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13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58.86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47.51亿元,增长9.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4:42:35.6调整为22.1:43.1:34.8。
“三次产业”协调同进。农业保持平稳发展。预计完成农业总产值49.72亿元,增长6%;粮食总产量22.2万吨,茶叶总产3018吨,食用菌4835万袋,蔬菜瓜果面积达21.6万亩、产量22.5万吨;土地流转面积12.6万亩;完成造林绿化面积2.5万亩。“武平绿茶”获第七届“中绿杯”全国名优绿茶评比6个金奖、9个银奖,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梁野炒绿”获“2014香港国际茶展名茶比赛”亚军;“武平盘菜”获地理标志。工业经济增势强劲。预计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16亿元,增长24%;“2+3”重点产业实现总产值96.69亿元,增长25.6%;22家亿元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2亿元,增长16.3%。第三产业渐趋活跃。预计新培育限额以上法人企业40家;客货运周转总量70269万吨公里,增长18%;县内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7.4亿元、增长12.1%,各项贷款余额68.1亿元、增长18.2%;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3.2亿元;全年接待游客146万人次、增长20.5%,实现旅游总收入11.2亿元、增长100%。
“三驾马车”并驾齐驱。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含高速)194亿元,增长25%,其中城乡5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9.1亿元,增长25%;外贸出口总额1.95亿美元,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1547万美元,增长12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43亿元,增长16%。
“三项收入”稳步增长。完成财政总收入11.08亿元、增长15.1%,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7.16亿元、增长13.2%,实现财政收入总量超长汀、漳平、连城,居全市第四位;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00元,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20元,增长12%。
武平是全省果树、茶叶、中药材优势产区。2014年全县新植果树1580亩,年末水果总面积88560亩,其中采摘面积77250亩,预计全年水果总产29150吨,水果总产值7925万元,水果总面积、总产量、总产值分别比2013年增加590亩、440吨和160万元;全县新植茶叶360亩,年末茶叶总面积56680亩,其中采摘面积34568亩,预计茶叶总产3018吨,茶叶总产值12075万元,茶叶总面积、总产量、总产值分别比2013年增加330亩、3吨和25万元;全县仙草种植面积54300亩,预计总产量21750吨,总产值13050万元,面积、产量、产值分别比2013年增加33800亩、13430吨和6212万元;预计全年金线莲干品产量4.75吨,产值9335万元, 产量比2013年增加0.05吨。
食用菌是当前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优势的之一,特别是工厂化栽培更是走在全省先进行列,是现代农业发展中土地利用率、亩产值最高,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均较好的朝阳产业。2014年全县食用菌生产规模4835万袋。床栽50.3万平方米,鲜菇总产2.96万吨,比上年增加1532吨,增长5.4%,实现产值2.4344亿元,比上年增加2239万元,增长10.1%。
全县蔬菜年种植面积12.85万亩,东留、万安、城厢、十方、中山、平川、永平等乡为全县种植的重点乡镇,主要种植示范基地有:万安五里的现代农业示范园300亩;十方高梧彭寨种植的大棚葡萄、西瓜以及槟榔芋—飞桥莴苣示范基地1000亩;中山阳民等村的盘菜示范基地500亩;东留的无公害白菜、甘蓝、冬瓜等示范基地2万亩;永平的辣椒—荷兰豆示范基地2000亩;城厢的黄秋葵、槟榔芋、草莓示范基地500亩。
(一)抓学习,理思路。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及汪洋副总理重要讲话精神,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领导批示讲话精神贯穿于2015年供销社改革发展的全过程。
(二)抓改革,谋发展。稳步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以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农村生产生活、服务新型农民为着力点,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基层供销社建设,强化基层社功能。按照“五有”标准加强基层供销合作社建设。做大做强重点社,激活发展一般社,改造建设薄弱社,确保供销社系统组织的完整性。二是实行内引外联。通过采取开放办社的形式吸纳县内优质企业、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加入供销合作社,实现借势借力发展。三是巩固供销社经营阵地。①完善农资经营服务网络。构建以县农资公司为龙头、基层供销社为依托、各农资供应门点为窗口、庄稼医院配套、村级综合服务社加盟的农资连锁配送经营网络。全县供销合作社实现农资经营服务网络覆盖100%乡镇,70%以上建制村,商品配送率60%以上。②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建基地,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农超对接”和“产销对接”促购销。③完善提升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全县供销合作社争取实现日用消费品经营服务网络覆盖100%乡镇、50%以上建制村,商品配送率达30%。东留社完成建设700㎡日用品仓库及附属设施。④健全完善烟花爆竹安全经营网络,打造县鸿顺烟花爆竹有限公司成为该行业的龙头企业。
2.发挥供销社优势,积极整合和承接各种涉农资源,本着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问题,探索和规范土地流转、托管、入股等方式,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延伸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完善供销社联系农民和合作社的体制机制,有效运作“县农民合作社发展服务中心”,培育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①中山供销社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②岩前供销社争取实施花生深加工项目。
3.创新农业生产、流通融合发展新模式,构建产业发展链条,把供销社打造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渠道。①象洞供销社争取实施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和洋贝村示范综合服务社建设项目,实行日用品、农资连锁,拓展农产品购销、再生资源回收、综合维修、电商业务。②中堡供销社争取实施日用品门店改造项目,在现有门店后堂扩建日用品门店、仓库,扩大营业面积。③大禾供销社实施家俱商场建设项目,整修供销社闲置房屋,建设家俱商场600㎡,仓库200㎡。
4.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工作,促进农产品购销业务。建设电子商务中心,通过“线上+线下”交易,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助推供销社发展。重点加强面向基层涉农信息的电商服务站点和示范站点建设,及时准确向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经纪人和农民群众提供农产品价格动态、市场行情预测、供需双方在线洽谈等信息交流服务,完善交易功能,提高服务水平。①县供销社贸易总公司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网络建设项目。包括:建设农产品展示中心,旅游购物中心等。②中山社实施淘宝一条街建设项目。在中山武所新街建立淘宝一条街,在淘宝网注册一家农产品店铺,网店销售特色农产品和地方小吃等。
5.大力发展和领办农民合作社及其联合社,以领办的农民合作社为依托,组建本乡(镇)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每年新规范发展20家以上的农民合作社,加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注重一村一品一特色,引领农民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完善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和联合社党总支建设;完善县联社联系农民和合作社的体制机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转流、家庭农场、乡村旅游、农产品基地等项目建设,积极申报建设项目和扶持资金。①桃溪供销社争取建设年产800吨优质绿茶生产线。包括:新建标准化茶叶集中加工区占地面积12000㎡,计划建设厂房6000㎡,入驻10家加工企业。②城关供销社新建林冠下种植草珊瑚基地500亩,草珊瑚育苗基地8亩,扦插培育25万株苗木。
6.通过自下而上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不断密切供销社与农民在组织上、经济上紧密联系,真正构建上下贯通、运行高效的新型合作经济体系。抓住中央将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政策机遇,做大、做强、做优我县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①继续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尝试村社共建模式,规范农民合作社运作,培育各级典型示范社,新增市级4家,省部级2家以上。积极注册商标,申报地理标志,无公害认证等。②发挥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及县农民合作社发展服务中心的作用,引领农民合作社抱团发展,为社员和群众提供政策、技术、农资、融资、培训、信息、协调、营销、维权和合作指导等方面的服务,提高农民合作社发展水平;③引导鼓励农民合作社向限上企业发展,力争培育3家以上。④跟踪落实中山百家姓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申报的国家新型农业综合开发(产销对接)项目。⑤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如茶叶、仙草、渔业、果蔬、花卉、苗木、鸽业、蜂蜜、油茶、笋竹、象洞鸡、食用菌等。
7.探索构建“党旗引领合作社发展”模式。实施渔水助推工程,党员帮扶工程,绿色品牌工程,党员示范工程;开展村社共建,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农民合作社骨干,进一步提升党员致富带富能力。
8.推进联合社会计代理服务。进一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工作,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2015年计划在中山供销社成立我省首家农民合作社会计代理中心的基础上再成立3家会计代理中心,帮助一些机构不健全、财务人员缺乏、管理不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会计业务工作。
9.推动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信用互助业务发展。构筑供销社、农民合作社、农村合作信用“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形成农业农村发展合力,集中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的服务、组织、经营和资金保障等方面的难题。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合作,从更加有利于搭建银行、供销社、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共赢”的目标出发,争取为农民融资6000万元以上,为农民破解融资难困局。
(三)抓招商,求突破。积极向外推介我县的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投资兴业环境,营造招商氛围,实行“保姆式”服务,争取引进不锈钢、光电、手机制造、多媒体产业和农业综合开发、物流、农超对接等项目,力争完成引进一家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的招商任务,特别是力争使投资5亿元的环保电瓶车工厂建设项目落户武平。通过招商引资,聚集要素,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借势借力发展。
(四)抓保障,增功能。进一步抓好农资保障服务工作。①保储备。保质保量完成市发改委下达我县1.1万吨(实物吨)的化肥冬储任务。②保供应。努力使化肥农药品种齐、数量足、质量优、结构合理。③保质量。杜绝假冒伪劣农资通过供销社流入我县市场,维护消费者权益。④保价格。合理制定农资销售价格,自觉接受物价部门监督,做到政府放心,群众满意。⑤保服务。开展送肥、送药、送技术到田头活动,积极推广农业“五新”技术,做好系列化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尽量满足农民需要。
(五)抓服务,惠民生。在中心建设、网络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机制建设、协会建设等6个方面完善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体系,打造便民服务平台,逐步把综合维修服务体系建设成为集服务性、公益性、系统性、专业化、网络化、社区化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维修服务机构,提升综合维修的服务水平和造血功能,实现良性发展。
(六)抓培训,提素质。①有针对性地选送干部职工参加各种学习培训。②开展校社、企社、村社、合作,在中山、东留等供销社与福建经济学校龙岩函授教学点(市供销干校)合作开办函授中专班,争取使参训人员达到1000人次以上。③争取承接、代办、联办县农办、农业、农机等部门的培训任务。
(七)抓作风,促和谐。继续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四风”,
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党建、文明创建和廉政建设,落实综治安全责任,确保“零越级上访”和安全生产“零事故”,促进供销社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