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微报 - 千年才乡——风雅

千年才乡——风雅上顿渡

赞(12浏览数:56673

分享到创建人:艾子

上顿渡镇是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的一个下辖镇。由原河东、河西乡和上顿渡镇合并而成,是中共临川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也是临川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6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万亩。全镇通行赣语。 上顿渡镇位于临川区中部偏西,距抚州市区7千米,离省城约110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河港纵横、田地肥美、人民殷富、教育兴旺、英才辈出,是临川“才子之乡”的核心发源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人文环境。上顿渡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福银高速、抚吉高速、抚八线一级公路、向莆铁路穿境而过,临(宜黄河)汝(抚河)二水竞相并流。全镇人口17.5万,其中农业人口5.49万。辖22个行政村,11个社区居委会,187个自然村,255个村小组,总户数42920户。 点击查看余下全文
全部成员»小镇成员4人
h申请加入小镇成员
动态
千年才乡——风雅上顿渡介绍
查看更多S
1、上顿渡一个最具人间烟火气的名字

人间烟火,至真至纯

上顿渡是一个最具人间烟火的名字。上顿即上餐,渡即渡口。名依貌而取,有渡必有河,有河就有渡,有渡必有人,有人就有店。民以食为天,最早出现的店必定是吃饭打尖的店。清早出发,从抚河溯流而上进入宜黄河,肚子饿了,该吃第一餐正席;再逆流而上就到了宜黄境内,有个下津渡,该吃一天中的第二餐了,有个船工突然想起吃第一餐的地方该叫什么名字呢?有个机灵的船工随口说:该是上顿渡吧?就这样口口相传,上顿渡这个最具人间烟火的名字就叫开了。

民间传说上顿渡地名的来历与谭纶有关:在明朝嘉靖年间,皇上派兵部尚书谭纶和左都御史邹元标出京南巡。谭纶想趁机回宜黄老家看看,邹元标也想一睹夏布之都宜黄的风采,于是他们在巡察之空隙期间,由水路过长江进抚河来到宜黄河。在早饭时,他们将船停泊在宜黄河西岸的渡口,来到某酒楼用膳。酒是当地的烧酒,后来叫“临川大曲”,菜也是当地的特色名菜,有麦鸡烧豆腐、红烧牛百叶、眉毛藕丝等。邹元标大快朵颐,酒酣耳热之际,邹元标问:“司马公,请问这是什么地方?以后我出来一定再来这里品尝美酒佳肴。”谭纶曾经多次路过此地,却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地方的名字,他一时语塞了。在客人面前,谭纶又不好说这个好地方没有地名,于是装作回忆的样子,前后左右四处张望。突然,谭纶想到自己与大家一样在渡口边用过上顿饭,便嘻嘻一笑说:“嘿,看我这记性,这个地方就是上顿渡嘛!”邹元标听了,觉得这地名很有意思,便对谭纶说:“好个上顿渡,叫人忘不了!”谭纶随口取的地名,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就都称此地为上顿渡了,以纪念谭纶热爱家乡的情意。

在民间,也有上顿渡地名来历的传说故事,但主人翁仍然是谭纶,只不过这时谭纶是陪皇帝下江南。来到宜黄河后,河窄水浅,龙船高大,需很多纤夫才拉得动。谭纶觉得这样做劳民伤财,便趁皇帝睡觉时做了些手脚。龙船开出下津渡后,皇帝醒了,问这是什么地方,谭纶便由下想到上,答道:“此乃上顿渡。”这时皇帝走出龙船,看到远处亮起了三条火龙,好像三个台阶,直通天际。皇帝不知怎么回事,谭纶忙告诉皇上:“一滩高三尺,三滩高一丈,宜黄在天上。”皇帝信以为真,觉得路难行又乏味,便令龙船掉头回京城。谭纶信口说的地名和刻意编造的民谣,解除了沿途百姓的负担,的确做了一件大好事。

这两个故事都只是故事里的事,说是也不是,而且肯定是穿凿。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就知道,崇仁康斋先生吴与弼(1391—1469 )在此之前就写过一首名为《夜宿上顿渡》的诗。诗曰:环堵萧然隔世尘,日长惟有简编亲。青袊髦士时能访,勤苦方能立此身。谭纶1520年才出生呢。

大凡中国人,不论是谁,抑或一个家族,甚至一个团体,都好虚荣,千方百计往名人身上靠,以博得好名好彩,就如当今曹操墓,各地争得不亦乐乎,都想沾点曹操尸骨的仙气;最不济捞个西门庆或潘金莲为宗也不错,号称自家为偷情故里,弄个噱头,糊弄一些不明就里的傻里吧唧的游客;听说有个地方更不要脸,说自己是孙悟空的后代,大打悟空故里品牌虽是闹剧,但也出了名。如果是在找不到死人为宗,就拿自己的名字开涮。

上顿渡至纯至真,就是明明白白吃上顿饭的渡口,也不弄什么劳什子故里来糊弄人。西枕宜黄河,饮一瓢滔滔泥水,千百年来,钟灵毓秀,有安石,有显祖,有二晏……但从不拿他们招摇撞骗。也许是名人太多,定谁为宗都不合适,会得罪先人呢。如果靠先人荫庇也反衬子孙的无能,于是乎上顿渡依然名为上顿渡,至真至纯的上顿渡。

不以先人的名讳招揽,并不是忘记先人。要让先人名重,就该奋发,超越先人,经常把先人挂在嘴边其实是对先人的大不敬。临川的先人名倾天下,才高八斗,都是读书进仕,于是,他们的子孙把读书作为第一要务,作为光宗耀祖的道途,临川自古文风昌盛,英才辈出。原先常住城区人口不足万人的小镇,竟然滋养了两所名传天下的省优秀重点中学,并吸引了全省各地上万名学子前来留学。每年考上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学生数占据江西省的半壁江山,因此全国各地前来挖宝取经的教育单位络绎不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上顿渡被人冠为“才子之乡”的美誉,这也是实至名归。

2、历史沿革

1949年以前上顿渡改为龙津镇。1954年恢复为上顿渡。1958年设上顿渡公社,1960年更名上顿渡镇公社,1968年复置上顿渡公社,1979年建镇。1997年,面积4平方千米,人口3.2万,辖罗家巷、桥东、洲下、针巷口、外河街、冯家巷6个居委会及城关、城东、杨林3个行政村,镇政府驻上顿渡,距市区8千米。2001年,撤销河东乡、河西乡,划归上顿渡镇。辖罗家巷、桥东路、洲下、针巷口、外河街、玉茗路等6个居委会,城关、安泽、王家、东殿、丁家、章舍、梁宪、杨家、东梁、上肖、杨林、笠上、吕坊、尧村、周家、城上、西邓、林源、塘湾、曾家、西廨、城东、仓下、山头、石鼓、东家、河西湾等27个行政村。附:河东乡1958年属上顿渡公社,1979年析置章舍公社,1983年更名河东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临川区中部,乡政府驻上顿渡,距市区8千米。1997年,面积30平方千米,人口2.6万。临(川)八(都)公路横穿东西,辖林源、石鼓、山头、城上、东殿、笠上、章舍、安泽、西邓、上肖、王家、饶村12个行政村。附:河西乡1958年属上顿渡公社,1966年为河西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临川区西部,乡政府驻河西,距市区8千米。1997年,面积32平方千米,人口1.9万。临(川)八(都)公路过境,辖丁家、周家、梁宪、东梁、杨家、西廨、乐家、塘湾、曾家、仓下、吕坊、河西街12个行政村。东北部有西周时期乐家寨遗址和战国中期罗家寨遗址。

3、自然地理

气候

远在五、六千年前,临川人民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开创着人类文明。上顿渡镇气候上,属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5摄氏度,一年中七、八两个月最热,平均气温达29.5摄氏度;一、二月份最冷,平均气温5.2摄氏度。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1775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70天,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上顿渡镇成为一个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好地方。

地理位置

上顿渡镇位于东经116度18分,北纬28度0.6分。东南与抚州、连城乡接壤;西与温泉镇相邻,西北与抚北镇隔河相望。临(宜黄河)汝(抚河)二水竟相并流,向莆铁路、京福高速、抚八公路过境,与临川火车站隔河相望。是崇仁、宜黄、乐安三县要道,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城市面积

上顿渡国土面积69.6平方公里,镇区面积划区面积为15.16平方公里,现状规划区建设用地面积为457.81公顷。

地貌

全镇地貌主要可分平原、岗地2种类型。临川大道、抚八线公路穿境而过。境内湖池星布,地势东高西低,公路渠道脉胳相联,形似桑叶。平原主要分布在宜黄河沿河两岸,海拔高度一般30~50米,相对高差5米左右,地面坡度小于5度。按其地质、地貌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冲积平原,分布在抚河下游两岸,地势开阔平坦,土层深厚,土质松软肥沃、灌溉方便,土地利用率高,是本镇主要粮食高产地区,但易受洪水和内涝的威胁。二是溪谷平原,分布在宜黄河支流两岸,呈条带状,地面倾斜一般略大于5度,土质和灌溉条件较好,是岗丘之间重要耕作地带,土地利用率中等,易遭山洪侵袭。岗地范围较广,海拔高度一般60~100米,相对高度10~30米,坡度缓和,一般为7~8度。地表由红砂红壤和第四纪红粘土构成,土层深厚1米以上,。岗丘之间的凹地大都辟为良田,是本镇土地潜力最大地区。

山脉

上顿渡境内无名山,只有局部丘陵,小面积坟山和部分分配造林山地。丘陵:分布于西邓、山头、火焰山等地,大部分经开垦为林园和梯田旱地,局部荒坡,只生长一些柴草。坟山:分布于境各村委会,面积不大, 这些私有祖坟山地,面积三、五亩不一,只备葬墓,不栽树木。

河流

境内属鄱阳湖水系抚河流域,大小河港纵横交错,水源丰富。主要河流是:

宜黄河:上起吕坊村,下至梁宪下窑渡,与崇仁河汇合注入抚河。本地境内长度为13公里。

崇仁河:上起曾家村,下至梁宪下窑渡,与宜黄河汇合注入抚河。本地境内长度为15公里。

抚河:东岸上起尧家赵家村,西岸上起梁宪下窑渡,下至上肖北部距抚北大桥一公里处,全长约5公里。

4、传统民俗

龙舟,上顿渡居民传统文化,距今数百年历史。龙舟是中国为物质遗产之一,也是上顿渡居民流传的当地民俗之一。上顿渡宜黄河龙舟赛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一至五月十五位于上顿渡镇西边的宜黄河和崇仁河,每天都有龙舟在河里比赛。其上顿渡下辖村:乐家村、阮家村、饶家村、河西街村、李家村、罗家村、刘家村、程家村、万家村、周家村、丁家村、黎家村等几十个村落都有流传着龙舟文化。其每年农历初十位,当地上顿渡镇进行龙舟庙会,各村庄通过人抬龙舟、人力板车拉、小中型农用车、泥头车等方法,将不同距离的村庄龙舟齐聚上顿渡镇宜黄河的上顿渡大桥下进行传统龙舟赛。

5、才乡教育

一个小镇的“高考神话”

临川一中、临川二中镇辖区内的临川一中、临川二中的基础教育享誉全国,特别是临川一中,先后被评为“全临川一中老校区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江西省精神文明学校”、首届江西十大和谐校园、2007年度人民群众满意学校、2005中国百强中学、“江西人民满意十大品牌中学”、2006年和谐中国首届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十佳示范学校、2007年度人民群众满意学校、2006—2007年度公众满意中国十大名牌中学、2009年“中国百强中学”等。

这两所学校曾连续9年创下江西省高考的奇迹——200名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2009年的高考成绩创下学校之最,而且创下江西省高考历史之最。全省文科总分前10名中,临川一中有4人,居江西省第一;全省前20名中临川一中占6人。35名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2人被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录取。临川二中,其高考录取率也在江西省前列。仅2009年,在临川求学的本省学子就有44人被北大、清华录取,占江西省总数的1/3。2013年,临川一中有41人被录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3人录取香港中文大学(其中1人获全额奖学金,1人获免学费奖学金),1人录取临川一中新校区香港城市大学,18人录取加拿大、美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名牌大学;刘婧、许长发并列江西高考文科第一名;全省文理科前10名(共20人)中共有10人。 临川一中、临川二中就像一颗璀璨的教育明珠,吸引着来自新疆、哈尔滨、北京、上海、浙江、广州、深圳等地的莘莘学子慕名前来求学。据统计,在上顿渡镇,已经聚集了来自临川区外的学生逾万名,仅临川一中,就有外地学生5000余名,占了该校学生总数的一半。新疆有所中学,每年都有10多名学生结伴来临川一中读书。各地家长也纷纷随子女到此陪读,这不仅带活了上顿渡城区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生活方式,促进了上顿渡镇人们精神文化的提升和思想的开放,深刻的影响了社会的变革。

因为聚集了如此多的名校,又有着如此辉煌的高考“业绩”,高考这根指挥棒,使全国的考生向临川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涌来,形成一支庞大的“留学”大军。
6、赣语

《江西老表个故事》

江西人有一个共同个「外号」,就是「老表」。「老表」个本意是指表兄弟,关系好亲近。江西人毋管是俫屋里还是俫外头,毋管认得毋认得,只要晓得何人是江西人,就拿「老表」称呼,个就意味大家都划到同一个亲戚范围里头,个正是「甜毋甜,家乡水,亲毋亲,屋里人」个具体表现。

话起「老表」该词个来历就要追溯到元未,1352年,朱元璋投奔郭子兴,讨郭子兴养女马小姐为妻,1356年率军攻破集庆改名应天。陈友谅交张士诚感到朱元璋对佢哩个威胁,于是率军攻打朱元璋。当时陈友谅兵多将广,训练水平又高,拥有当时全国最强大个舰队。交朱元璋打水仗是胜多败少。然而陈友谅镇守洪都(现家南昌)将领叛变投降哩朱元璋,该个地方对陈友谅太重要哩,相当于是俫自家眼皮下安哩个钉子,因为佢吴国首都江洲(今九江),个两个地方有多近,来过江西个朋友应该晓得。个是陈友谅决毋允许有个种情况发生个。据《余干县志》记载:公元1363年,占据汉口号称汉王个陈友谅出动巨舰数十艘,水兵60万进围洪都(今南昌),俫个次战斗中,陈军骁将张定边把朱元璋打得溃毋成军,朱元璋带着残兵败将,慌毋择路逃命而去,浩瀚鄱阳湖八百里,天连水,水连天,朱元璋走投无路,仰天长叹曰:落此地步,岂非天绝我也!一连数日,佢哩挨饿受冻,盲目个退避,终于靠近一块半岛陆地。打听下,该处名叫康郎山,属余干县地。村民发现湖上漂来几条船,大家就拿佢哩救上岸来,安顿佢哩整伤养病,各家各户都送来粮食,像自家人一样关照佢哩,朱元璋好受感动。朱元璋问佢哩姓什哩,村民话,我等全姓都姓陈。朱元璋好高兴,我凤阳老家个娘舅亦姓陈,话毋定五百年前你哩还是一家嘞。该样话来,我交你哩还是姑表兄弟喽!改样以后双方都亲切称呼对方为「老表」。

经过一段时间个休养,朱元璋以此为据点,收容旧部,招兵买马,重整军威,带领20万水师俫康郎山再交陈友谅对战。俫当地老百姓个支持下,利用拿大批渔船、草人、火药,乘东风火攻陈营,一场历时35日个水上大仗,打赢哩号称全国最强大水师个陈友谅60万水军,陈友谅得流矢射中头颅死咾哩。该一仗为朱元璋转变局势,既而统一全国,建立明王朝打下哩坚实个基

朱元璋对康郎山人个支持交帮助真是感激涕零,离村时,佢向父老乡亲表示话:我朱元璋如果得到哩天下,你哩有甚事都来寻我,只要话是江西来个老表就可以,我一定要报答该只恩情。

1368年,朱元璋俫应天府(南京)即位,登上皇帝宝座,冇过几年,将好江西连到水旱,灾害毋断,老百姓挣扎俫饥寒交迫之中。地方衙门贪官还向老百姓征田赋捐税,老百姓苦不堪言。该时有人忽生想到哩当今皇上朱元璋离村时话过个话,有可能佢真能开下天恩,于是,村里选哩三个有识之人去寻佢。三个村民水陆并进,日夜兼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南京。乡下人进京,怎个晓得皇宫大院个森严,左求情,右作揖,送礼塞腰包也总是见毋到皇帝。佢哩出于无奈,只得冒死来到皇宫前打钟撞鼓。钟鼓惊动哩皇帝,佢问道:「何人大胆惊驾?」太监唯唯回报:「三个江西来个老百姓,话是圣上个老表,口口声声要见驾。」朱元璋一听,忽生想起当年康郎山落魄个情景,手大大一扬:快开中门,大礼相迎。朱元璋御驾接见江西来个「老表」,问明缘由,好言相慰,好酒相待,立马下旨,拔出大批银钱粮草赈济江西人民,康郎山则永远免交粮赋税收,传谕各州、府、县。从此,「江西老表」就俫全国各地传开哩。"

7、抚广片

以抚州话为代表,通行于江西的临川、丰城(东部)、进贤、东乡、崇仁、宜黄、乐安、南城、黎川、资溪、金溪、南丰和广昌的部分地区,以及福建的建宁、泰宁、光泽、邵武等16个市县区。特点是古透定母今开口呼字度作声母[h],多数地方来母齐齿呼字读作声母[t],与端母读法相同。阴去或去声大都读作降调。入声调值大都是阴入低、阳入高。 古透、定母开口一等字声母白读为[h]。部分方言开口四等声母白读为[h]或[崂,合口一等白读为[h]或[f]。宜浏片和吉茶片少数方言也有此特点。 入声分阴阳入的方言,阴入调值低,阳入调值高,但广昌例外。 古全浊上声今有部分字读作阴平。吉茶片和鹰弋片少数方言也有此特点。有些方言次浊上声今也有一部分读阴平,如南丰、广昌。 东乡、资溪、抚州市、黎川、南丰、广昌韵尾-m、-n、-ā-p、-t、-k。 古来母字今齐齿呼多数方言读作声母[t]。

旅游景点
舌尖滋味
查看更多
入驻企业
页面已删除或不可用
返回 | 访问首页
访问出错了,请稍候再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