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考古挖掘的大量文物的证实,同里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种、生息繁衍。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吴地最富庶的地方,故同里原称”富土“。 先秦已成集市,隶属会稽郡吴县,汉唐日呈繁华。
唐初,因其名太奢,改名铜里。尚属村市,在九里村。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镠划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后,同里属吴江县感化乡、宋代,废感化乡,同里属范隅乡,正式建镇。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再将该字一分为二,上半截为“同”,下半截“田”与“土”相加,变为同里。
元明时同里渐移至南,因镇内三条东西向市河,成”川“字型,又名”同川“。屯村汉代成集市,始称”屯市“,唐初已达兴盛时期。宋建炎年间,居此地者千余家。
元明时”易市为村“。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其弟士德据吴江,分兵谭道济守屯市东关,控扼守秀州、松江二要冲。明嘉靖年间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后居民稍增,自成市井。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屯村属吴江县久咏乡。
清乾隆年间行政区域重新调整。原居同里镇中,水民安数亩的放生河塞筑屋,”亦成闹市“,称”新填地“。镇域继续向东南扩张。宣统二年(1910年)推行区域自治。
民国元年,同里设市公所。
1985年10月,同里镇、乡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
1992年7月,屯村乡撤乡建镇。
区划沿革
1929年设区,1985年乡、镇合并为同里镇。
1996年,面积62.5平方千米,人口3.2万人,辖燕浜、潦浜、照浜、栅桥、小桥、文安、浩浪、田浪、俞厍、湖南、双庙、群益、九里、厍浜、仪塔、张塔、后浜、叶明、叶新、彩字、叶泽、叶建、北圩、渔业、蔬菜25个村委会和东溪街、富观街、新镇街、竹行街、南新街、上元街、三元街、鱼行街8个村委会。
2003年,屯村镇并入同里镇。
区划详情
截至2011年,同里镇辖5个社区、12个行政村,具体为东新社区、鱼行社区、屯村社区、富渔社区、屯渔社区、文安村、田厍村、叶建村、合心村、湘娄村、白蚬湖村、肖甸湖村、九里湖村、北联村、三港村、屯南村、屯溪村。
同里镇位于吴江市东北部,东连昆山市周庄镇,北邻苏州吴中区车坊镇,南接芦墟镇,西靠松陵镇。座标为:北纬31°09′,东经120°44′~120°45′。全镇面积131.54平方千米。
地质地貌
同里镇属太湖水网平原区中的湖荡平原。镇区由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高程在4.01米到5.12米之间(吴淞基点),高差为1.11米。境内湖荡密布,水面宽广。湖荡大多呈长圆形,一般水深2~3米,湖岸平齐,岸线圆滑,湖底平坦硬实,风浪、水流对湖岸形态及其涨坍有明显的作用。境内土壤属潴育型水稻土亚类,以黄泥土中的黄松土为主,土质粘性重,呈中性到微碱性,酸性的较少。属湖沼相沉积。地层属侏罗系上统火山岩(J3),岩性由酸性、中性偏碱性及少量中酸性的熔岩和相应的火山碎屑岩组成,厚度在1000米以上。
水文特征
同里镇境内有大小河道近300条,大小湖荡约20个,分布全境。因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尚属平坦,且水流串通,故水位涨落缓慢,流速平缓。水流一般由西北向东南流动为主。
同里属太湖水系的一部分,进入同里的客水主要是太湖来水。太湖来水分西、北两路进入同里境内,西由江南运河,主要经七港河、方尖港、大窑港、通井圩港、潘河港、王家浜进入同里境内。北由吴淞江,主要经长牵路、张塔港、乌浦港、后浜、竖头港、圣堂港进入同里境内。来水过境同里后,分东、南两路出境,东路经白蚬湖注入淀山湖,南路由南星湖经牛长泾注入太浦河。
同里境内江河相通,河湖一体,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河流走向正常年份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泄流,故干旱年可引太湖水入境。
据2013年调查,同里镇含有可燃性矿藏泥炭,一般产于第四系全新统中。距地表极近,一般在0.5~1.0米不等。主要分布在低洼湖荡平原地区,为三角湖沼相沉积型。同里镇泥炭矿,位于镇区西南3.5千米。泥炭层分布在第四系耕作土以下,由上至下岩性为:耕作层,黄色粘土,青灰带白粘土,灰黑色粘土;泥炭层,灰黑色粘土。泥炭呈层状,厚20~40厘米,一般35厘米,局部大于40厘米。泥炭呈褐色,成分为有机质、泥质,见植物根茎,质地疏松,体轻质量较好。经分析:水分8.15%,灰分48.5%,可燃性挥发分63.95%,炭61.79%,硫0.58%,磷0.092%,钾0.75%,氢6.3%,氮3.4%,氧13.12%,发热量5655卡/克。该处泥炭质量佳,范围广,沿叶泽湖北、西南一带分布宽约500米,沿湖环形带长达数千米,除部分地段缺失外,都见有泥炭分布,计储量达百万吨。已被该地农民作燃料开采使用。
自宋元到明清,同里(含屯村)人口总量从一万余人增加到四五万人,清雍正九年,总人口近7万人,达到历史的最高峰。民国时期,总人口在4万人左右。解放以后,同里和屯村的人口不断增长。从1950年到1990年,总人口从40510人增至56929人。从20世纪80年代起,各级领导加强落实计划生育措施,1993年以后,同里(包括屯村)计划生育率基本上达到100%,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
20世纪80年代起,同里(包括屯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2000年,60岁以上老人人数占总人数的15.63%,比1990年提高3.92个百分点,比1982年提高6.11个百分点。男女人数基本平衡。2000年,同里人口的性别比为100.04%,屯村为97.56%。文化程度不断提高。1991年,同里和屯村都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2000年,同里、屯村共有大学生656人,占总人数的1.22%,比1990年增加了1倍。总人口中,汉族占绝大多数。据2000年统计,汉族人有53889人,少数民族有33人。 2010年人口5.8万。
新年活动
新年初一到初五,同里人民就会赶到古镇西南的“南观”支点罗汉,以祈求四季平安。到了晚上近郊几个自然村便联合起来出夜会,有串马灯、串花篮、舞狮子等表演。从元宵节开始到农历三月初,同里地区春台戏在全镇各地都有。春台戏又称大戏,即京剧。
三月廿八朱天会
朱天会是民间自发组织纪念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的活动,也是明朝灭亡后一些遗老遗少发起的一种具有宗教形式的反清组织。在同里大部分以老婆婆为主,民间称“三月廿八轧老太婆”,活动内容主要是“坐蒲凳,吃素斋”,据说吃了大素菜可以身体健康,百无禁忌。
四月十四神仙会
神仙会是一种地域较广的活动。但同里有同里的特色。神仙会里有踩高跷、荡河船、蚌壳精等,队伍很少,最后还有一批善男信女穿着罪裙以示赎罪。
五月端午竞龙舟
同里水面辽阔,此项活动最为热闹,而所谓的龙舟只是在农家木船的两舷用彩绸扎一些简单的彩,同时插上一些各色小旗和彩纸做的花朵,船头左右条挂一个大彩球。出船时摇两支橹,国外再加外出跳,即在橹中部下方,加一块长跳板,跳板要求长出左右船舷各一米,并加以固定,然后人就站在伸出的跳板上,同心协力摇橹。据说这时的船速是很快的,因此同里人又称它为"快船"。比赛时除 鼓队在船的头舱里助威外,老人孩子妇女都得上岸观看,留在船上的全是青壮年,经过这样的轻装筒从,无意中又加快了船速。
六月廿三闸水龙
闸水龙是古镇同里的一大特色。到了农历六月廿三这一天,四周乡村的人都要赶来看闸水龙,这实际上是一年一度的消防比赛。比赛地点从大庙开始,向西一直排到渡船桥堍,越向西河面越开阔,帮最西的一条消防龙是米业工会的一部用汽车引擎发动的消防车,功力大,射程远,其中则都是人力的,射程一般都不远,但拿龙头的人有时故意将龙头朝天发射,把飘飘洒洒的水珠泼向没带雨伞的人群。
七月三十烧地香放水灯
农历七月三十是地藏菩萨的生日,是日黄昏时分,每家每户都要在自家的门口或庭院内点烛烧香,香及棒香,可以一支一支地分插在地上,俗称“狗道场”。结束后开始放水灯,放水灯在吴江地区仅同里一地所有。水灯者,系用牛皮纸制成圆形有底的灯盏,中间放一只用泥制成后晒干的鸭脚,呈三角爪形,中有小孔,可安放灯草,然后往灯盏里加菜油。放灯的时候,前面一只船上由僧人演奏佛教音乐,后面一只船则专门把油纸灯内的灯草点着,然后慢慢放到水面上,就这样,一边奏乐一边放水灯,不消一个时辰,整修同里镇内的河面上都一闪闪亮起了水灯。
八月初七初八铜铜鼓
八月初七初八铜铜鼓实际上是女儿节,农村里当年新结婚的妇女,在这两天里可以回娘家和父母弟妹团聚,因为过了这两天农村就要开始秋收大忙了,也就不能再走亲访友了。在这两天同里镇上也会热闹一番,附近集镇的小商贩都会集结到"北观"和新真街,搞上些拉洋片、卖拳头、套泥人、浪马戏什么的,人山人海,址分闹猛。
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同里人比较看重,家家户户都要供斗吃月饼。斗以线香制成,纳樨于斗中,中有一塔形柱香,有好几层。是日香烛店专门有香斗供应,顾客挑选。供斗一般在黄昏时分开始,供斗时除供月饼外,还要备上其他各色果品,如菱、藕、桔子等。至半夜时分将香斗移于庭中焚化,这时,一家人才开始吃月饼赏月亮。
同里镇自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7年)至清末,先后出状元一名、进士四十二名、文武举人九十三人。古代著名里人有叶茵、徐纯夫、莫旦、邹益、梁时、何源、计成、王宠、朱鹤龄、沈桂芬、陆廉夫、袁龙、陈沂震、顾我錡、任预等。近世以来,著名里人有陈去病、金松岑、严宝礼、费巩、王绍鏊、蓝公武、冯新德、杨天骥、费以复、刘汝醴、范烟桥、金国宝、沈善炯、冯英子等。倪瓒、顾瑛、韩奕、姚光孝、董其昌、殳丹生、沈德潜等。
代表人物
计成
计成:字无杏,号否道人,明代杰出的造园艺术家,生于明万历壬午年(1582年)。天启三年(1623年),计成到武进为罢官文人吴玄造园,名为“东第园”,并先后设计建造了常州的“吴园”,扬州的“影园”,仪征“寤园”。
叶茵
叶茵:中国宋代著名诗人。叶茵善诗文,诗格清矫,著有《顺适堂吟稿》五卷,存有《苙泽从书》和《甫里集》。同里古桥之一思本桥,为他出资建造。
陈王道
陈王道:(1526-1576),明嘉靖44年(1565年)进士,官至南京监察御史。据说,民间传说的《珍珠塔》,说是就是陈王道嫁女的故事。
朱鹤龄
朱鹤龄(1601-1683),著有《愚庵诗文集》、《松陵文集》、《杜工部集辑注》、《寒山集》、《春秋集说》。还有经书注疏和儒家理学研究成果《易广议略》,研究汉学、宋学成果《尚书埤传》。此外,与本邑陈启源共同撰写《诗经通义》。
陆恢
陆恢(廉夫)1851-1920,曾与吴昌硕、倪田、吴大澄、王同愈、顾麟士等结画社于顾氏怡园,潜心经事,为清末民初江南著名画师。
陈去病
陈去病(1874-1933),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创始人之一,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1917年随孙中山赴粤“护法”。是辛亥革命的“风云人物”、近代爱国诗人,著有《浩歌堂诗钞》、《续钞》、《五石脂》、《百尺楼丛书》等。
金松岑
金松岑(1874-1947年),青年时期曾热心于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抗战爆发后为摆脱汉奸纠缠,旋致力于教育、诗文创作和学术研究,被誉为国学大师,与陈去病、柳亚子并称为清末民初吴江三杰。主要著作有《孽海花》等。金松岑先生桃李满天下,柳亚子、潘光旦、费孝通、王绍鏊、王佩铮、范烟桥等,都是他的学生,金松岑先生的故居存有他从事教育工作的办公楼天放楼,民国十三年建造,现为镇级文物控制单位。
金国宝
金国宝(1894-1963),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中国近代统计学的奠基人之一,最早翻译列宁著作的译作者,著作有《统计学大纲》、《中国经济问题》、《工业统计学原理》等著作。曾任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上海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委员等职。
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国家AAAAA级旅游风景区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
中国十大魅力名镇
中国首批20个国家重点公园
中国十大影视基地
中国人居范例奖
唯一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