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它不仅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也是至现在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嘉峪关关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65年以关名建市。2007年嘉峪关文物景区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嘉峪关市历史上无郡县设置,是1958年伴随着国家“一五”重点建设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它具体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部,东临河西重镇酒泉市,距省会兰州776千米;西连石油城玉门市,至新疆哈密650千米;南倚祁连山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壤;北枕黑山与酒泉金塔县和内蒙古额济纳旗相连接,中部为酒泉绿洲西缘。
嘉峪关市于1965年设市,197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市。嘉峪关市下辖长城区、镜铁区、雄关区和峪泉、文殊、新城三个镇。2012年进行社会管理创新,撤销街道办事处,设立30个社区,全市总面积3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规划面积260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60平方公里。
嘉峪关是以举世闻名的“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命名的工业旅游城市。又因他是西北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酒泉钢铁(集团)公司所在地,故又被称为“戈壁钢城”,并因此而享誉中外。
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嘉峪关市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现已基本形成了以冶金工业为主导、商贸旅游业为支柱、城郊型农业为特色的经济发展格局。
201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169.7亿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69.4亿元,增长5.8%。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加值17.1亿元,增长7.4%,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73亿元,增长3.2%,金融保险业增加值5.6亿元,增长10%,房地产业增加值7.94亿元,下降10.1%。人均GDP为101955元。雄关之光雕塑总高39米,系不锈钢材料制作而成,寓意嘉峪关市将依托酒钢公司,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式下,繁荣昌盛,快速发展,并立足河西走廊,展现雄关之美,成为西部的城市明珠。
雕塑下部宝石部分象征嘉峪关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所在;立柱部分为雄关之门,在阳光及雪山的映衬下,光彩斑斓,预示着城市的未来充满光明;雕塑底座以“十”字型长城支撑,在中间城垛东西辅以魏晋墓“农耕图”和“出巡图”浮雕,象征河西走廊文明古道上新型工业旅游城市的灿烂明天,更象征着在新的历史时期,雄关儿女共同努力,共创雄关钢城的辉煌。
嘉峪关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部,东临河西重镇酒泉市,距省会兰州776公里;西连石油城玉门市, 至新疆哈密650公里;南倚终年积雪的祁连山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壤,与青海相距300余公里;北枕色如铸铜的黑山,与 酒泉金塔县、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和内蒙额济纳旗相连接,中部为酒泉绿洲西缘。中心位置为东经98°17',北纬39°47'。 全市海拔在1412-2722米之间,绿洲分布于海拔1450-1700米之间,城区平均海拔1600米。 境内地势平坦,土地类型多样。城市的中西部多为戈壁,是市区和工业企业所在地;东南、东北为绿洲,是农业区, 绿洲随地貌被戈壁分割为点、块、条、带状,占总土地面积的1.9%。
嘉峪关市属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年均气温在6.7℃—7.7℃之间,年日照3077.9小时。自然降水量年平均81.5毫米,蒸发量2042.0毫米。全年无霜期134天左右。
全市已探明矿产资源有21个矿种,产地40多处,其中铁、锰、铜、金、石灰石、芒销、造型粘土、重晶石等为本市优势矿产。 镜铁山矿铁矿石总储量为4.83亿吨,现已建成500万吨的生产能力,是国内最大的坑采冶金矿山; 西沟石灰石矿储量为2.06亿吨,为露天开采,年产量80万吨;大草滩造型粘土总储量为9800万吨。 邻近地区还有储量可观的芒销矿及可供开采的铬、锰、莹石、冰川石等矿藏。
讨赖河横穿本市境内,年均径流量6.58亿立方米,地下水年净储量7.32亿立方米,年补给量1.64亿立方米,常年允许开采量为1.11亿立方米,目前实际年开采量仅为0.46亿立方米,还有库容6400万立方米的大草滩水库作为工业用水的调节。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44.6万立方米/日,供水能力尚富余25.2万立方米/日。目前,日处理污水5万立方米的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已 投入使用。随着城市污水回用和节水措施的推广利用,完全可以满足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用水。
嘉峪关地处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又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在这里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融为一体、交相辉映,素有“河西重镇”、“边陲锁钥”之称,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这里有雄伟壮观的汉代和明代万里长城、嘉峪关关城、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心脏,以及展现古代游牧民族社会生活的黑山岩画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魏晋墓地下画廊等人文古迹; 有亚洲距城市最近的七一冰川及祁连积雪、瀚海蜃楼等独具特色的西部风光,有博大精深的中国第一座“长城博物馆”和被誉为世界三大滑翔基地之一的嘉峪关国际滑翔基地及国家AAAAA级关城文化旅游景区;有西北民俗风情旅游和讨赖河大峡谷探险、沙漠探险、花海魔鬼城探险等具有西部情调的探险旅游胜地;有乾圆山庄、新城草湖等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此外还有石关峡、黑山湖等多处正在开发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以嘉峪关关城为龙头的四大资源(空中气流资源、山地冰川资源、陆地资源和地下资源)、八大景点(嘉峪关关城、嘉峪关国际滑翔基地、 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黑山浅石刻岩画、长城博物馆、魏晋墓地下画廊、七一冰川),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
本地生产的旅游产品主要有:夜光杯、风雨雕、驼绒画、祁连玉雕、嘉峪石砚、文物复制品及反映魏晋时代人文景观的墓砖画等。
新世纪来临之际,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了号召,要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树立大产业、大旅游、大市场的意识,把握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因素,努力实施“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培养旅游精品路线和精品景点、实行全民旅游全民办”的旅游发展三大战略,力争把嘉峪关市发展成为国际旅游明星城市。
2014年,全市实现旅游收入29亿元,增长28.51%。旅游人数450.48万人次,增长26.04%。游客平均停留天数为1.43天,比上年减少0.02天;客房出租率为44%,比上年下降8个百分点。
嘉峪关的铁矿、重晶石、石灰石、白云岩、造型粘土5种矿种居甘肃省前三位。全市已形成以冶金工业为主体,化工、电力、建材、机械、轻纺、食品为辅的工业体系。
2014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60.6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47.84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市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04亿元,增长7.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99.1%,比上年上升4.7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集体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22亿元,下降0.2%;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7.31亿元,增长12.3%。
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97亿元,比上年增长6.9%;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45.87亿元,增长11.4%。
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减。生铁产量562.5万吨,比上年增长5.4%;粗钢产量687万吨,增长5.1%;钢材产量665.3万吨,增长5.7%;电解铝产量109.4万吨,增长25.9%;铝材产量29.4万吨,增长18.1%;发电量108.3亿千瓦时,增长44.21%;牛奶24428吨,增长0.14%;水泥产量207.8万吨,下降8.1%;铁合金产量31.7万吨,下降7.6%;葡萄酒1453.7千升,下降22.76%。
嘉峪关市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城市大、农村小,属城郊型农业,是城市重要的副食品基地。
2014年,粮食总产量12499.98吨,比上年增产2.46%。其中,夏粮产量2500吨,减产7.41%。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9万亩,比上年增加0.03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0.6万亩,比上年增加0.01万亩;油料种植面积0.04万亩,减少0.02万亩;薯类种植面积0.14万亩,增加0.0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91万亩,增加0.12万亩。
年末大牲畜存栏0.62万头(只),比上年末增长3.73%;牛存栏0.55万头,增长5.19%;羊存栏5.12万只,增长12.75%;猪存栏2.52万头,增长3.2%。牛、羊、猪出栏分别为0.1万头、3.06万只和3.25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4.99%、13.8%和3.7%。
全年肉类总产量2991.86吨,比上年增长7.6%,其中牛肉下降3.3%、羊肉增长14.15%。绵羊毛产量93.94吨,增长18.84%。全年水产品产量185吨,比上年下降0.12%。
主要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87.5吨,下降35.66%;水果产量4664.99吨,减产5.75%;蔬菜产量19.34万吨,增产4.04%。
嘉峪关市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优越。是我国内地通往新疆、中亚的咽喉要冲,新亚欧大陆桥上的中转重镇,处于西部资源产区中心,配置资源的地理位置优越。境内及周边地区有酒钢集团公司、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玉门石油管理局、东风航天城等大型国有企业,“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油东送”等“六大能源网”跨境而过,是河西走廊生产要素最富集、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嘉峪关市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呈立体交通格局。国道312线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嘉峪关火车站是新亚欧大陆桥上的一等客、货运站和二等编组站,每天有20多对客运列车通过。嘉峪关机场是4E级国际备降机场。可起降各类大型飞机,有直达北京、上海、西安、兰州等地的航线。
2014年,全市公路运输业实现客运量6029.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86%;旅客周转量91553.25万人公里,增长23.71%。货运量7356万吨,增长17.26%;货物周转量119980万吨公里,增长16.24%。历时四年建设,作为国家重点铁路建设项目的兰新高铁第二双线(又称兰新高铁、兰新客运专线),是我国首条在高海拔地区修建的高速铁路,于2014年12月26日全线开通,实现新疆等西部地区与内地的快速客运连接,同时使既有的兰新铁路货运运能得到释放。年末新建铁路投产里程(高铁)490公里,实现客运量187.6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0.3%;货运量890万吨,比上年增长1.6%。受进疆航班停运影响,民用航空完成旅客吞吐量31.45万人次,下降11.03%,货邮吞吐量1194吨,增长19.4%。机动车保有量48614辆,比上年增长9.13%,个人汽车拥有量36299辆,比上年增长19.62%。
由于地理区位优越,70年代国家在嘉峪关设立的三个二级批发站,货物供应整个河西地区,后来辐射到青海的北部矿区、新疆的哈密地区和内蒙的额济纳旗。近几年通过坚定不移地实行名品名店经销、连锁超市经销和有规模有特色专业批发经销策略,已基本构筑起以批发市场为主体,大型商场为骨干,点多面广的集贸市场、连销超市、名品名店为网络的市场体系。目前全市有4大仓储库区(拥有铁路专用线)、17家综合性市场、28家大中型商场和450余家专业经销的名品名店。蔬菜副食品、远东小商品、汽车、旧货等一批带动力强的批发市场形成相当规模,特别是河西家具建材装饰城、华通家具和远东建材批发市场同聚一处,占地总面积达8万余平方米,是兰州以西、乌鲁木齐以东规模最大的家具建材批发市场,全国各地的厂家、经销商已纷纷进驻市场,哈密、敦煌、玉门、酒泉、额济纳旗、四O四厂、青海北部矿区、东风航天城等地的采购批发商络绎不绝。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
2014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53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全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2.4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6.78亿元,下降10.1%;汽车类零售额8.25亿元,增长25.6%;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3.72亿元,增长8.2%;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零售额0.15亿元,下降5.8%;中西药品类零售额0.28亿元,增长0.3%。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为32762万美元,比上年下降61%。其中,出口总值为5969万美元,增长3.54倍;进口总值为26793万美元,下降67%。
嘉峪关建在两座大山的嘉峪山上。南面是 白雪皑皑祁连山,也叫南山;北面是乌黑油亮的黑山,也叫北山。传说这两座山原是一对孪生姐妹,长得一样窈窕,生得一样峻峭,个头也一般高,象雪山上的一对并蒂雪莲。连玉帝也分不出高低,谁见了谁夸赞。北山见别人总是同时夸她们姐妹俩,心里很不舒服,她想,如果有一天人们只夸我一个人该多好。于是她就想了个主意,和南山订了个盟约:只准白天长,夜里不准长。南山为人诚实,哪里会想到北山是耍花招儿哩,便遵守诺言,只白天长,晚上不长。北山见南山上了自己圈套,便暗自高兴。白天晚上拼命长。不到一个月的功夫,她比南山竟高出了一半。这件事让山神知道了,便奏给玉帝。玉帝听了十分震怒,就派火德真君擎起三味真火,把北山烧了九九八十一天,把北山烧得焦头烂额,日夜嚎叫,十分凄惨。南山对北山的失约,开始也十分愤慨,可看到如此惩罚,便起了怜悯之心,她去哀求王帝,玉帝不允,南山便天天去哀求,一步一个头,一直从地上磕到天上。如此磕了七七四十九天,玉帝终于被南山这种诚心所感动了,便用手指在底墒划了一道,霎时变成了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玉帝说:“这是你诚心讨来的的河,你可以用这里的水把火扑灭。”从此这条河便叫讨赖(讨来)河。火虽然灭了,可北山因被烧得焦石遍野,已失掉了灵气,草木都不能生长了。南山为表示对北山的悼念,便终年头顶白纱(冰雪)。
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官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官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者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嘉峪关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官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官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从此以后,游人到此,都要击墙听燕鸣,以至墙面击痕累累。为了保护城墙,现在已将击墙改为击石,依然能听到燕鸣。
嘉峪关因为修建在嘉峪山旁而得名。在嘉峪关关城南侧的嘉峪山边有一座山顶有巨石的山丘,本地人称作“鳖盖山”或“乌龟山”。
相传在很久以前,从祁连山流下来的雪水,不断汇合成北大河(即讨赖河),它穿过河西走廊中段的荒原,浇灌著那一带的良田,养育著那里的各族人民。有一天,一个牧童正在荒原上放羊,迎头碰上一个古怪老头儿,身上背一袋子石沙,问他去北大河如何走,并说:"这北大河原是我的家,后来被一群百姓抢去,我这次来要用石沙堵住讨赖河。"牧童听后非常气愤,立刻顶撞道:"别说你用一袋石沙,就是把北边大山搬来,也妄想使北大河改道。"那老头儿一听气炸了,立刻将这袋石沙向左右撒开,骤然间,荒原上突起许多丘陵和一座大山,这座大山就是现在的嘉峪山。原来这个怪老头儿是龟精变的,只见他口念咒语,企图推倒嘉峪山来封堵北大河,正在此时,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玉皇大帝派雷神把老头儿击死了。在他死的地方,立即隆起了个山包,形状如龟,这就是现在的“鳖盖山”。
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
在嘉峪关关城闸门附近,有一棵两人合抱不拢的大古柳,根深叶茂,浓荫遮地,被人们称为“左公柳”。
关于这棵古柳树还有着一段传说。据传,清朝同治年间,左宗棠奉命率军前去平息动乱后,他来到嘉峪关当他看到戈壁滩上一片荒凉景象,除了稀稀疏疏的骆驼草外,就什么也见不到了,令他感概万分。由于左宗棠所率领的多是湖湘子弟,被迫远离山青水秀的家乡,来到这茫茫的不毛之地,便纷纷开了小差。左宗棠见此情况,为了稳定军心,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命令全体将士加宽道路,并决定在路旁大量植树,制定出严格的法令,以其保证树木的成活。
若干年后,这一带已经杨柳成荫,树木成行了。后来有个文人曾在一棵柳树上刻下一首诗:“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人们传说嘉峪关关城附近的这棵古柳就是那时所栽,因此,被称为"左公柳"。
当把美酒置于杯中,放在月光下,杯中就会闪闪发亮,夜光杯由此而得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朝诗人王翰这首千古绝唱,使夜光杯久负胜名,流传至今。 驰名中外的夜光杯是用鸳鸯玉精雕细琢而成,它集实用、观赏、馈赠、收藏于一身、杯壁薄如纸、明如镜、晶莹剔透,是收藏和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相传西周穆王远游西域,西王母瑶池欢宴,用此杯斟酒,酒入杯内、满而不溢,盈盈发光,酒香袭人,穆王频频举杯,爱不释手,西王母便以此杯馈赠,夜光杯由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