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宋初,新场地区即有人民在此栖居生息,有村落和零星盐场。唐天宝十年(751年),唐王朝决定从海盐县东北境、嘉兴县东境和昆山县南境各划出部分地区置华亭县,时新场地区为吴郡华亭县辖区。
北宋时,新场地区隶属两浙路统下嘉兴府(原为秀州)华亭县。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新场镇设两浙盐运司署,隶属关系不变。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朝廷割华亭县东北、黄浦江东西两岸之地设置上海县。时上海县辖高昌、北亭、海隅、新江、长人5个乡。新场为上海县长人乡辖区,直至南汇建县。
清雍正四年(1726年),清廷析上海县属长人乡大部分,建南汇县。原长人乡分为上、下两乡,乡以下则保留原有的保、区、图建置。新场地区隶属江苏省松江府南汇县下乡十九保。清宣统元年(1909年),南汇县实行乡镇自治,原有行政区划废止,保、图建置改为乡镇建置。时南汇县除县治所在地城厢镇外,计设有2个镇、17个乡。新场地区隶属南汇县新场乡。
民国十六年(1927年)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南汇县废原建制,实行区自治制,先后分为两个时期:民国十六年(1927年)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为闾邻制时期,南汇县设10个区,区以下设乡镇,全县有334个乡、42个镇。乡、镇以下设闾,闾以下为邻,新场地区隶属江苏省南汇县第八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为保甲制时期,南汇县改闾邻制为保甲制,同时对原有的区、乡(镇)重新划并,全县设8个区、22个镇、89个乡。乡、镇以下则为保、甲。新场地区隶属南汇县(1937年~1945年,南汇县曾隶属汪伪上海特别市管辖)第七区管辖。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南汇县裁区并乡,撤销原来的区一级行政建置,实行乡、镇自治。全县58个乡、镇并为30个乡、镇,同时重编保和甲。是时,新场镇下辖9保、204甲。
1949年5月14日,新场地区解放。
1949年6月,南汇县划为1个市、1个区、6个乡镇联合办事处。新场地区隶属南汇县第五乡镇联合办事处。
1949年10月,各乡召开农民代表会议,废除保甲制度。10月2日,新场区人民政府成立。
1950年11月,新场镇人民政府成立。
1956年2月,新场镇成为南汇县县属镇。
1957年7月,南汇县撤区并乡,新场区撤销,建立新场乡。
1958年9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撤销新场乡,建立新场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实行“三化”(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人民公社下设营、连、排。同年11月,南汇县从江苏省划归上海市管辖。新场镇、新场人民公社隶属上海市南汇县。
1968年5月,新场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
1969年8月,新场镇革命委员会成立,至1980年9月撤销,重建新场镇人民政府。
1980年12月,新场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撤销,恢复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体制。
1984年3月,政社分设,建立新场乡人民政府。
1994年5月,原新场镇、新场乡建制撤销,建立新场镇。
2001年8月,南汇撤县建区,新场镇隶属上海市南汇区。
2002年7月,原新场镇、坦直镇建制撤销,建立新的新场镇。
截至2014年,新场镇下辖13个行政村、6个社区:北大社区、工农社区、南大社区、石笋社区、坦直社区、东城社区;新南村、坦西村、新场村、果园村、新卫村、仁义村、坦南村、祝桥村、坦东村、蒋桥村、金建村、王桥村、众安村。镇政府驻浦东新区新场镇牌楼东路285号。
位置境域
新场镇位于浦东新区南部,东连宣桥镇,南与奉贤区奉城镇接壤,西邻航头镇,北傍周浦镇。地处黄浦江东岸,位于北纬31°03',东经121°39'。[4] 全镇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长约10公里,总面积53.86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
新场镇处于长江三角洲,系江海潮汐相互作用而成的冲积平原。境内地势平坦,河港纵横,四季常青。地面标高一般为吴淞零上4.30米。大治河两岸堆沙滩,地面略微隆起,标高为吴淞零上6米~7米。
土壤
新场镇土壤属潴育型水稻田土。其剖面自表及里依次分为5层:耕作层、犁底层、斑纹层、淋淀层、母质层。土壤按性状分为勾干黄泥土种、粘黄泥土种、潮黄泥土种、铁屑黄泥土种等4类。
气候
新场镇常年气候温和宜人,属亚热带气候,是东亚季风盛行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上,年际变化不到1℃。最冷时期为1月份,日平均气温在3℃以上;自1990年以来,多暖冬,日平均气温在7℃左右。最热时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中旬,日平均气温仅28℃上下;全年日平均气温大于0℃的有效积温为5600℃以上;自90年代以来,多高温天气,白天气温达35℃以上。年平均日照2100多小时,最多年份可达2300多小时。平均年辐射总量每平方米为110多千卡。全年无霜期长,年平均221天左右,最长年份可达24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1000多毫米,平均降雨日130多天,雨量年际变化较大,多雨年份降雨量可达1300多毫米,少雨年份只有600多毫米。新场镇境域降水量为夏天多、冬天少,很不平衡。一般12月、1月雨雪稀少。春雨一般在4月上旬至5月下旬。初夏季节,由于北上的南方暖湿气流和南下的大陆冷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相对峙,形成“梅雨”,自6月中旬至7月上旬,持续20多天,雨量大增。亦有个别年份“梅雨”不明显,雨量较少,称为“干黄梅”。盛夏7月~8月间,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常有伏旱出现。但时值台风季节,又多台风雨、使干旱与暴雨交替出现。秋雨一般在8月下旬至10月下旬。春、夏、秋三季均有雷阵雨发生,出现“日出雨落”、“牛头下雨牛尾晒”的现象。
新场镇境域四季分明。因受冷暖空气交替影响,冬夏长,春秋短。春季温凉多雨,以偏南风为主。夏季炎热湿润,多吹东南风。秋季干湿相间,东北风频繁。冬季寒冷干燥,常刮西北风。
水文
新场镇属黄浦江水系,境内河流纵横密布,淡水资源丰富;主要干流有惠新港、大治河、奉新港等。新场镇系淡潜水分布区,属IV承压含水组,富水性较强,且地下水补给来源较充沛(有惠新河、大治河、奉新港流经境内),地下水矿化度小于1克/升,为HC03—NaCa型淡水,总硬度一般为16德国度~25德国度,局部地段小于8德国度,水温一般为23℃~24℃;具有水量丰富,水质优良的特点,十分有利于地下水的贮存和开发利用。
综述
2014年1-11月,新场镇实现税收收入8.68亿元,同2013年相比增长14.61%;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34亿元;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3年增长8.45%;全镇固定资产投资16.9亿元。
农业
种植业
新场镇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吴越王钱缪鼓励煮制海盐,新场地区已有零星村落和盐灶。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新场地区已出现农田。明洪武元年(1368年),新场地区调整盐业,发展种植业,当时以种植杂粮、棉花为主,水稻种植较少。清末,随着河流的疏浚,土壤的改良,新场地区普遍种植水稻。
解放前,农田设施粗陋,耕作技术落后,灾害频繁,生产水平很低。即使好年成,水稻亩产也不过200公斤,皮棉亩产13公斤~16公斤,油菜籽亩产约40公斤,农民收入甚微,不少农民兼营其他来维持生活。
解放后,新场镇兴修水利,改革耕作制度,革新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农业机械,推广农业新科技,人民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粮、棉、油产量不断提高。1964年春,新场人民公社推广一年三熟制,粮食常年亩产超600公斤,皮棉亩产71.50公斤,油菜籽亩产131.30公斤。粮食亩产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40条)规定的400公斤的要求,总产量突破万吨粮。实现粮食超500公斤、棉花超50公斤、油菜籽超100公斤的目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5年,粮食亩产1137公斤,皮棉亩产88.35公斤,油菜籽亩产317公斤(粮食、油菜按计划面积算),实现农业总产值966.52万元。1986年~1990年,新场乡通过上海市种植业现代化试点,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1993年起,新场镇(乡)先后创办十八里桥园艺场以及新卫等9村蔬菜场。1999年,全镇完成农村土地延长承包期的工作。2001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8 600万元,比1985年增长7.90倍。
养殖业
新场地区农民以从事种植业为主,兼营家禽、家畜饲养,养猪是新场地区农民的传统养殖项目。
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养殖业迅速发展。1956年起,新场区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先后办起中心场、副业场,以养猪为主。1958年9月,新场人民公社成立。新场人民公社建立畜牧场1个、生产大队中心场15个、生产队副业场152个。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畜、禽、渔养殖业齐头并进。猪、禽、蛋等老产品有较大增长,还发展饲养奶牛、长毛兔,精养鱼等。供港猪(瘦肉型猪)是由新场镇农民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培育而成的。
工业
2014年,新场镇4家企业完成结构封顶,
新居
其中,巴克斯酒业预计2015年年初投产,全年税收贡献近1亿;2家企业完成竣工验收,年底投产;4家企业正在办理施工手续;3家企业进行产业调整,资产重组。引进一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符合产业方向的优质发展项目。1-11月,引进注册资本21.9亿元,同2013年相比增长126.55%。
商业
1949年5月,新场地区解放。私营商业恢复正常营业。同时,人民政府用发展国营和集体商业左右局势,稳定物价。1956年,在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经政府批准,全镇有29户私商组建成公私合营商店6家,57户组建成合作商店8家,132户小商贩组建成合作小组16家。20世纪60年代,南汇县新场商业站成立。从此,新场供销合作社专管农村商业,着重购销农副产品,供应生产资料,帮助农村发展副业生产;同时,组织供应适合农村需要的生活资料。新场商业站则专管新场镇区商业,组织供应镇、乡人民共同需要的生活资料。“文化大革命”10年中,新场镇镇区商业机构薄弱,服务质量下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场镇的商业经济得以较快发展。
镇名来历
新场曾先后称为:“石笋滩”、“石笋里”、“新场”,又名“南下砂”。
新场地处黄浦江东岸,是长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由于长江水夹带泥砂沿海岸线南下,在和钱塘江水汇合时受江海潮汐作用而沉积下来,逐渐形成陆地。新场成陆于唐代中、后期,距今约1300多年。当时,新场位于浦东南部,故称“南下砂”。
据光绪《南汇县治》记载:“石笋滩在新场受恩桥西,当南五灶港曲折处。今名石头湾。土人言河底尚有青石片……”。新场地处杭州湾喇叭口、钱塘江北岸,为了抵御海潮的冲击,在当时还是海滩、现在的包家桥(又名受恩桥)港西首曲折处(即今新场镇新西村2组斜桥下三划洋),打下一批石桩,后被泥砂淤没埋深,在开挖疏浚时,发现有石芴,其状与竹笋无异,故称“石笋滩”。
随着生产的发展,盐民、农民不断迁居“石笋滩”,盐贩、商贾集聚,并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建镇,就取名叫“石笋里”。不少文人墨士被此人丁兴旺、环境优美的景色所熏陶,纷纷赞美新场。宋朝张荣所作“过鹤沙诗”就是佐证:据《两浙盐法志》载:“元迁盐场于石笋里,名新场。”又据《鹤沙瞿氏族谱》转引《鹤沙志》记载:“元初迁下砂场于此故名”。这里指的是在元初将下砂本场迁于石笋里,人们称下砂本场为“老场”,称这里为“新场”。从此“石笋里”就改名为新场。
节令习俗
小孩爬门闩
据陆德福主编的《新场镇志》介绍:当地居民,在正月初一,有孩儿早起“爬门闩”的习俗。说到“年初一,孩儿早起爬门闩”,在民间流传着一个风俗故事。这个故事,传到后来,居住在沿海的人们便有意识导让孩子从学走路时开始爬门闩,长大了又让孩子锻炼爬树、游泳、划船,学会一些自身的防卫的本领。久而久之,以“年初一,小孩爬门闩”的形式,变成了沿海人们的一种民间风俗。当然,后人对“年初一,小孩爬门闩”还有不同的取意,希望孩子能年年长高、日日健康,将来能步步高千,取“节节高”的寓意。
接财神
“接财神”之俗,自明代开始盛行。新场地区的接财神,亦放在年初四晚上举行。这天晚上各家商户明烛高燃,设香案,迎财神,祈求赐福,老板以下依次焚香膜拜,香案上方用红线高悬活鲤鱼,以讨“红鲤(利)有鱼(余)”口彩。并宴请宾客,欢饮财神酒。如店员不被安排磕头礼拜,轮不到吃财神酒,示意卷铺盖停生意。
新场镇有两尊财神老爷。每逢正月初四傍晚,两尊财神都被抬出庙内,金面财神从郭家庙经千秋桥、洪东街进入新场大街向南,而白面财神从青龙道院抬至杨神庙经闵家湾进入新场大街向北。按预定时间,两路财神分别在南北两庙,同时相向而行。由身穿财神袍的“活财神”当向导,由“行口”(即搬运工人)抬着财神菩萨随其后,每到商店门口,老板为了一年的大吉大利,都争相接财神,鸣放鞭炮(即高升)。
元宵灯会
元宵灯会,在新场镇上历来颇有影响。届时三里长街,家家户户门口高挂自制彩灯,既有传统文化的魁星灯、龙凤呈祥灯、十二生肖灯、寺庙旗杆的塔灯,又有反映传统戏曲、古典戏文的八仙过海灯、西游记里悟空灯;既有几何图形的八角灯、多层旋动走马灯、又有介绍南汇海洋文化、展现活珑活现的鱼鳞虾蟹水族灯。除了静态的挂灯,还有动态的舞龙灯(即舞龙)。
接灶君
2006年元宵节,在《解放日报》上登载一条豆腐干大小的消息,新场镇举行民俗传统的元宵接灶君活动。小小一条新闻,却引来了数万人争相观看。那天,在新场镇大街上,自北面洪桥出发至南面的包桥街上,行街队伍的前面是敲锣打鼓,迎来了“灶君”,随后是“正月十五接灶君”的帐帘走在中间,后面是吹吹打打的江南丝竹。多年不见的“元宵接灶君”,引来了数万游客。
炭茅荡
“炭茅荡”源出于唐宋年间的“跨火”,是由里人取柴引火,然后作“跳火”或“跨火”,取意为火旺、发达兴旺;另有一层意思表示驱赶邪鬼。到了明清年代,流传到这里,于正月半炭茅荡演变成为一种“招田财扫穷”的民间风俗。
清明放鹞子
清明踏青时间,许多父母亲陪伴小孩在田野里放起了风筝,本地人称“放鹞子”。放风筝为原始的飞行器,历史悠久,就以新场古镇公司向当地里人中收集的“风筝架”来看,其历史至少在清代。这种民间习俗在解放前,农家孩子一般放小型的“蝴蝶鹞”、“鸟雀鹞”,放小型的鹞子一般用鞋底线,富家的孩子大多为放大型的“板门鹞”、“百脚(蜈蚣)鹞”等等,不论放飞各种大小鹞,造型精美,富有气派。昔日有些村庄在折好了鹞子以后放在客堂正中,先要举行祭鹞仪式,请太保书艺人来唱太保,然后再进行放鹞子。
百花生日
农历二月十二,百花生日,当地俚人有祭花神生日的传统习惯,旧时以扎花灯祭花神,今日改成举办花卉盆景展的形式称为新风。新场俚人有个传统的“二月十二百花生日”。新场民众历来在“百花生日”前后有种植花卉盆景的习俗,于是文化部门因势利导,尊重当地传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南汇县文化局组织特色文化考评中,授予新场镇“花卉盆景之乡”称号,至今,新场有花卉盆景协会,年年于花神节组织相关活动。
杨社
在《光绪南汇县志》续志风俗篇的字里行间,曾经写着民代有一清官杨继盛,因揭发严嵩十大罪状后被严嵩诬陷入狱,杨继盛气死,脸色发黑。后严嵩的十大罪状败露,杨继盛得到昭雪平反。新场里人为了纪念杨继盛的骨气,专列杨社塑黑脸杨太为神,每年三月廿八作祭典,在跨街古戏台上唱太保举行社祭。延至清末民国初里人每逢三月廿八,专请新南乡太保书艺人徐和尚上台说唱,变成了一种祭神又娱人的民间习俗。
水龙会
“水龙会”原系明清年间民间求雨的一种舞龙习俗,始称“分龙节”,随着西风东渐,上海滩出现了新型的消防器械“射水枪”、“水泵”。于是民间俗称“校洋龙”。此俗延至民国初期,新场镇建立了四个消防区,分设于南大街闵家湾、中南街邱家弄、中北街牌楼弄、北大街洪东茶馆弄。每逢农历五月廿日,有新场镇商会发起组织水龙会。
水祭
昔日,新场镇上每逢六月廿四,从南山寺到北大街后市河中点燃莲花灯,进行水祭。届时,后市河中灯火通明,犹如一条水龙,又似水上明珠。
根据《话说新场》一书沈申元、王裕舟的介绍,此风传至新场衍变成一种“莲花灯会”。在里人中另有一说,此俗出自新场抗倭斗争的明代,作为沿海地区的新场镇,由少林僧兵来此增援,在后市河中点灯,形成“千灯夜作龙鱼变”的威势,畏慑倭寇海盗。里人举行水祭,既是一种求神保泰的心理意识,又是为了里人保卫家乡树立了备战观念。
祭药王
早于清末民初,在新场镇的民间风俗中,流传着六月廿四祭药王的习俗。每逢六月廿四新场居民就聚集在一起,来到东岳庙的药王殿、雷祖庙在药王神像面前祭奠,作过仪式,再请太保书艺人进行说唱,既娱神,又乐人。里人祭药王,既求药王保佑药业界生意兴隆,又求药王保佑老百姓的身体健康。
祭鲁班
每年七月初七,浦东泥木工集聚在新场洪西街鲁班阁社祭鲁班。提起鲁班,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木工。当时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木工的用武之地也就更多。别人能建造房屋,制造战车,运输车舟,鲁班却因能研创修造赵州桥,而闻名于世,人们都夸他是位巧夺天工的建筑先师。于是泥木工们在每年的七月七,集中于鲁班阁祭鲁班,歌颂鲁班先师手艺高,为民解忧架鹊桥之中华美德。他既是民间信仰的祭祖地,又是拜师交流技艺的场所。届时,泥木工们做过祭奠仪式后,再请太保书艺人说唱民间故事,以享耳福。[14]
祭平浪侯
晏公祠,位于新场镇洪桥北堍。原是清康熙新场盐商程兆麟任职黄河总督治水有功而受封“平浪侯”民间祭祀之地。
岸祭
七月三十为地藏王菩生日,传说这晚是地藏王菩萨开眼之时,新场地区的居民家家户户在自己的屋檐,街檐和泼水的地方,都插上一排排棒香,为地藏王开眼照明。孩子们还将棒香插在茄子上,制成茄子灯。
中秋节点香斗
中秋节在全国各地都有此俗,新场地区较为他俗更有特色的是,在这一天,除了吃月饼,摆团圆酒,吃毛豆芋艿之外,还在庭院中点香斗、供天地、斋月宫。“香斗”渊源于春秋战国祭天仪式,后流传于民间。
一、浦东派琵琶
浦东派琵琶技艺始于清乾嘉年间,始祖为浦东南汇人鞠士林,人称“江南第一手”,其传人陈子敬御封“天下第一琵琶”。现以林石城为代表的浦东派琵琶已成为中国主要的琵琶艺术流派。
二、锣鼓书
锣鼓书起源于汉末晋初,表演艺术形式流行于明清时期,盛行于民国初期。锣鼓书前身为太保书,1960年代与钹子书合称为“锣鼓书”。锣鼓书的形式多样,主要分为占卜、社书和民间曲艺三大类。
三、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江南水乡文化杰出的代表之一,是南汇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南丝竹,在原南汇地域被称之“清音”。主要曲目有《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八大曲”等。
新场古镇现保存有15万平方米的成片古建筑,1200米元、明、清时代的石驳岸,以及69座古代仪门。2008年被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9年命名为“首批上海市文化产业园区”,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其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有其独特而珍贵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古民宅100多幢,建于清宣统年间的张氏宅第,四进式院落,吊角飞檐,雕梁画栋,极为精致典雅;新场大街南北长达1.5公里,巷道与建筑两侧早已斑驳的山墙形成“高山空巷”的意境;洪桥港、包桥港、后市河和东横港四条河道两横两纵,把古镇划分为“井”字型格局的历史原貌,河道上各式水桥河埠70余座,其中留存下来的马鞍水桥15座,多处水桥上还凿有精美的“暗八仙”图案,寓意吉祥;古镇河道两侧古民居绵延铺展,街巷密集,呈现着千年以来典型的水乡人家的独特生活形态。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赞称:“新场古镇是体现古代上海成陆与发展的重要载体,近代上海传统城镇演变的缩影,上海老浦东原住民生活的真实画卷。”
《色戒》取景
最近因为大热影片《色戒》曾在这里取景而名声大噪,每天都有游客慕名而来。虽然李安给小镇的各家各户都安装了新招牌,剧组撤离后,都只留下一块招牌。
新场古镇素有“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赛苏州”之誉,牌坊和拱桥是当地的两大骄傲。
《叶问》取景
作为浦东最后一块文化遗产,新场镇完整保留着庭院深深、宅园相连的江南水乡古镇风貌。即便被贴上华语大片《叶问》取景地[1-3] 的标签,新场镇似乎有意保持低调,延续沧桑静默。
《摆渡人》取景
2015年11月21日在上海远郊新场镇的镇医院(新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众多剧组保安的护卫之下,监制王家卫与影帝梁朝伟继续拍摄新片《摆渡人》——大家可以放心了,戏还在拍,映期未定。
帅气的梁朝伟,穿着黑灰色的朴素戏服,演着在医院哭哭喊喊的悲戚戏份,造型没啥特别,内容也很正常。但不知道为什么剧组的防守则武装到了牙齿,每层楼都有保安,楼下还加了岗哨,梁朝伟走出来都打伞,还要戴大口罩。王家卫据说钦点了医院的一个真实的女护士和影帝对戏,可能是因为请保安的费用超支,只能省点配角的钱了!
新场古镇位于沪芦高速(S2)沪南公践出口,处于浦东新区的中心地带。距上海市中心36公里,距洋山深水港35公里。在建中的迪斯尼乐园位于新场古镇往北处(外环线S20旁)仅需8分钟车程。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野生动物园位于新场古镇东北侧,距新场8分钟车程。新场古镇交通便捷,上S2高速转S32机场方向,没有红绿灯20分钟车程可直达浦东国际机场;上S2高速转S32嘉兴方向可直达江苏、浙江、安徽,贯通长三角地区。
新场建有地铁16号线站点,该16号线从嘉定经迪士尼、新场、野生动物园至临港新城。拥有申江路8车道快速干道可直通浦东新区南北。
地铁
从市区方向,可乘地铁十一号线至罗山路站,转乘地铁十六号线至新场站下车,出站后乘公交新场3路、628路等到新场镇公交站下车,步行几分钟即到。下地铁后也可以直接打车,只需起步费即到。
也可乘坐乘沪南线、芦杜专线、塘邵专线、龙太专线、塘南线等在新场站下车,步行几分钟就到景区入口。
自驾
市区--内环线高架--南浦大桥--龙阳路--沪南公路(经过北蔡镇、周浦镇、下沙镇、航头镇)--新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