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微报 - 印象土溪-中国汉

印象土溪-中国汉阙之都

赞(57浏览数:62931

分享到创建人:lusa

土溪镇位于四川省渠县境内,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建场,清光绪末年设镇,1949年设乡,1958年改乡为公社,1983年恢复乡名,2004年撤乡建立土溪镇。土溪镇是历史上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川东北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和巴渠文化的发源地,曾数为州、郡、县治所。 点击查看余下全文
全部成员»小镇成员2人
h申请加入小镇成员
风土人情-自然景观
印象土溪-中国汉阙之都介绍
1、土溪镇-简况

土溪镇距渠县县城30公里,幅员面积72.6平方公里,辖3个社区、15个居民小组,20个村、13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48万。201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7亿元,人均纯收入10647元。镇内渠汇公路、览阙路横穿,实现了公路村村通;达成铁路穿境而过,土溪火车站每日客流量达4000人次,已升级改造达到三级站标准,乘坐动车到成都只需2个小时,到达州20分钟;乘车从场镇到襄渝铁路三汇火车站只需15分钟,到南大梁高速公路渠县收费站只需20分钟;渠江航运升级改造正在进行,通航能力将极大提升。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2、土海镇-政区沿革

賨国国都

土溪镇是全国有名的文物重地,城坝村的城坝遗址和汉阙村的3尊汉阙最具代表性。城坝为秦汉时代古賨国国都,占地1820亩,距今已有32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出土过大量战国青铜器及汉代文物

有著名汉代编钟、汉代釉面砖等,48口汉井至今仍有部分在使用。1991年5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许多专家学者来这里考察研究,试图从这里寻找到商朝文化的血脉和根基。堪称国宝级文物的汉阙,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在土溪镇的汉阙村,比邻耸立着冯焕阙、赵家村东无名阙、赵家村西无铭阙3处3尊汉阙,以冯焕阙最为著名。冯焕为宕渠人,是东汉朝的开国重臣。冯焕阙1961年与北京故宫等同时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渠县也因汉阙数量多(6处7尊,占全国仅存汉阙的四分之一)、规模大、保存完整,居全国第一,而得“中国汉阙之乡”的美誉。阙上各式各样雕塑,造型生动、刻画细腻、题材广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海内外专家学者参观考察。

3、土溪镇-名称由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汉阙之都

四川省渠县土溪汉阙是我国现存手地面上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仿木结构建筑遗存。全国仅存29处汉阙中,渠县就有6处7尊,分布在土溪岩峰两乡不足10公里的古驿道旁,素有“汉阙之乡”的美称。它不仅具有丰富的雕刻内容、精湛的雕刻技术和高超的建筑手法,还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在60年代就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较有名的有冯焕阙、沈府君阙。阙上有的刻有朱雀、青龙,有的刻有人物,雕刻精美,造型精致,为他处少见。全国重点保文物护单位2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其余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4、土溪镇-古建筑记载

汉阙是汉代的一种纪念性建筑,有石质“汉书”之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汉代石阙-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堪称国宝级文物。

汉代成对地建在城门或建筑群大门外表示威仪等第的建筑物。因左右分列,中间形成缺口,故称阙(古代“阙”、“缺”通用)。它的雏型是古代墙门豁口两侧的岗楼,在人们能够建造大型门屋后,便演变成门外侧的威仪性建筑,防御功能逐渐减弱。文献记载西周时已有阙,现存最早的遗物是汉代的,是了解汉代建筑的珍贵资料。

5、历史名人:先秦道家思想家-鹖冠子

战国时期楚国人

因为他平常总爱戴着一顶用鶡的羽毛装饰着的帽子,大家就给他取了一个别号叫鹖冠子。

鹖冠子发挥道家人君南面之术。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知识都在不停地变化,人要不断地学习,国家要靠大家来治理。“举贤任能”,“废私立功”是他的主要思想,他提出废除封建,设立郡县,建立法制等主张。这些新颖的提法在当时是很进步的。后来,鹖冠子把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写成了书,按照当时的习惯,书名用作者的名字叫《鹖冠子》。由于他的书思想进步,文笔雄健,瑰丽多采,很快便传遍全国,深得后人喜爱。南朝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唐朝的文学家韩愈,宋朝的文学家陆佃,明朝的文学家杨慎,李贽等,都给予《鹖冠子》非常高的评价。

《鹖冠子》中记有赵武灵王﹑赵悼襄王﹑庞焕(似为庞煖之兄)﹑庞煖等的问答﹐可推知其为战国晚期人﹐书的写定当在战国末甚至更晚的时候。

《汉书‧艺文志》

著录《鹖冠子》仅一篇﹐《隋书‧经籍志》则作三卷。唐韩愈《读鹖冠子》云十六篇。宋陆佃作注﹐序云十九篇﹐今传陆注本即为三卷十九篇。清以来学者多认为今本是《汉书》所录道家《鹖冠子》一篇与兵家《庞煖》两篇合成。至于今本三卷分十九篇﹐可能是原本篇下有节﹐后遂各自成篇。较近的注本有1929年出版的吴世拱《鹖冠子吴注》。

唐柳宗元作《辨鹖冠子》﹐以《鹖冠子》为伪书﹐许多学者相信此说。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中﹐《老子》乙本卷前《经法》﹑《十六经》﹑《称》等佚书﹐文句以至思想都有与《鹖冠子》相合之处﹐证明《鹖冠子》不伪﹐确属黄老一派道家著作。此外﹐《鹖冠子》和《国语‧越语》等书也有共通的地方。

陆佃说鹖冠子“其道驳﹐著书初本黄老﹐而末流迪于刑名”。《鹖冠子‧学问篇》以道德﹑阴阳﹑法令﹑天官﹑神徵﹑伎艺﹑人情﹑械器﹑处兵为“九道”﹐可知作者以黄老刑名为本﹐兼及阴阳数术﹑兵家等学﹐这正是黄老一派道家的特点。研究这一时期的黄老之学﹐《鹖冠子》有重要价值。《鹖冠子》又是兵书﹐《汉书‧艺文志‧兵书略》云该书可入兵权谋一类﹐赵悼襄王三年(前 242)﹐庞煖率军击败燕军﹐杀其将剧辛。《鹖冠子‧世兵篇》记载了战国末年这次著名的战役﹐该书在军事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6、历史名人:车骑大将军-冯绲

冯绲字鸿卿,是巴郡宕渠人。年少时研习《公羊春秋》、《司马兵法》。其父冯焕,汉安帝时任幽州刺史。冯焕素来痛恨奸恶之徒,并多次责罚他们。当时玄菟太守姚光也是因此而导致人事关系不协调。

公元121年(建光元年),怨恨冯焕他们的人伪造玺书谴责冯焕与姚光,并赐他们欧刀。又下诏给辽东都尉庞奋让他迅速执刑,庞奋斩杀了姚光,并将冯焕扣押。冯焕想要自杀,而当时年少的冯绲怀疑诏书有假,便阻止冯焕道:”大人在州时,志向就是除去奸恶,实在没有别的原故(指冯焕被谴责之事),这次一定是凶人进行讹诈,施展毒计。我愿把事情向上反映,如果是真的,甘心服罪也不晚。”

冯焕听从冯绲的话,上书自陈原故,核实后发现果然是狡诈者所为,安帝立即召庞奋抵罪。此时恰逢冯焕在狱中去世,安帝很同情他,于是赐冯焕、姚光钱各十万,以冯绲为郎中,冯绲由此而闻名。

崭露头角

后来回到郡里,冯绲家富好施舍,屡次赈救穷急之人,因而被州里人所爱戴。历任郡诸曹史、督邮、主薄、五官掾功曹等职,被举为孝廉,除任右郎中、蜀郡广都长,任职四年,颇有政绩。后迁任武阳县令,诛杀犯法的豪强,因公事而离职。又任广汉属国都尉,被司空府征召,为侍御史,迁任为御史中丞。

公元144年(建康元年)8月,九江人范容、周生等劫掠城邑,屯据在历阳,成为江、淮之间的巨患。朝廷派冯绲以御史中丞职务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与中郎将滕抚一道击破群贼。但因强行迫使州郡进兵而被依法制裁。

又被司徒府征辟,迁廷尉左监正、治书侍御史。出任陇西太守。冯绲在任上,用恩信晓谕羌人投降,羌人都停止活动各自散归原处,因事被免职,后因羌人暴动,复任陇西太守,以疾病被征召入朝任议郎,复任治书侍御史、尚书,出任辽东太守。后来再次入朝任京兆尹,转任司隶校尉,所在之处都树立了威刑。又升为廷尉、太常。

平定荆南

公元163年(延熹五年),长沙叛军在之前进犯益阳,并屯聚许久,到这一年,徒众更加强盛。而零陵的叛军也与他们勾结,合兵共二万余人,攻烧城郭,杀伤长吏。而武陵蛮夷也趁机反叛,抢掠江陵一带,荆州刺史刘度、南郡太守李肃都弃官而逃,荆南全都陷于敌手。

朝廷于是拜冯绲为车骑将军,领兵十余万讨伐他们,下诏给冯绲:“蛮夷进犯中国,已经很久不能征讨摄服,使他们各自焚毁城池,践踏官民。州郡的将吏,死职的大臣,相互逃窜,都没有回头,这多么让人感到惭愧。将军素有威猛之名,因此提拔授以六师。前代像陈、冯、傅的人,以少击多,郅支、夜郎、楼兰之类的敌人,头颅也被挂在大街上示众,卫青、霍光北征,功列金石,这都是将军所全知的。现在如果不是将军,谁能修复前朝的功绩?进退之事,权时之策,都由将军专管,出郊之事,不再由内管理。已经下令有司在国门设饯行之礼。《诗经》不是说过:‘进厥虎臣,阚如九虎虎,敷敦淮坟,仍执酉鬼虏。’将军勉励吧!”

这时天下饥荒,国库空虚,每次出兵打仗,常常削减公卿的奉禄,并且向王侯借租赋,前后派遣的将帅,常常被宦官诬赖他们折耗军资,往往因此而抵罪。冯绲性情刚烈正直,不行贿赂,所以害怕被宦官们中伤,于是上疏道:“如果听信谗言,就是伯夷也可以怀疑,如果不被猜疑,那即使是盗跖也属可信。所以乐羊子立了阵功,魏文侯拿给一筐谤书。现在愿请中常侍一人监督军中的财费。”尚书朱穆劾奏冯绲用财以自避嫌疑,有失大臣之节,下诏不许弹劾。

冯绲的军队抵达长沙,叛军闻讯后,都到营中求降。冯绲趁此机会立即率兵进击仍然还在作乱的武陵蛮夷,共斩杀四千多人,受降十多万人,荆州得以平定。诏书赐冯绲钱一亿,冯绲坚决不受。

党人名将

冯绲率军回师,推功给他的从事中郎应奉,并举荐应奉任司隶校尉,而自己上书请求辞职,朝廷不许。但监军使者张敞秉承宦官的旨意,上奏弹劾冯绲带两个奴婢穿戎服随军出征,又常在江陵刻石纪功,请求下诏给有关部门审理。尚书令黄俊奏议,认为降罪但没有正法,所以不应该过多纠缠。

恰逢长沙盗贼又起兵,攻击桂阳、武陵二郡,冯绲因为军还而盗贼再次起兵,遭免职。不久,又拜将作大匠,转任河南尹。冯绲上书道:“按旧制,宦官的子弟不得在朝任职。”桓帝不采纳他的意见。后改任廷尉,为被诬陷的荆州刺史李隗等人辩白,认为他们不应该被处以重刑。当时山阴太守单迁因罪下狱,冯绲考查定其死罪。单迁是已故车骑将军单超的弟弟,于是诸宦官互相包庇,一共诬告冯绲。冯绲与司隶校尉李膺、大司农刘祜一起被罚在左校工作。应奉上疏为冯绲等人说情,冯绲得以免罪,被释出。后又拜屯骑校尉,再任廷尉,上奏认为:宦官的亲戚不应该担任州郡要职。意见未被采纳,不久逊位。

公元167年(永康元年)12月,去世,下诏赐谥号桓。(按谥法: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

身后之事

冯绲去世后,汉桓帝命蔡邕专门为其撰写碑文,名《车骑将军冯绲碑》。今存,收录于《全三国文》[1] 中。

后人赞诗

《藩难未静述怀诗》 :

玉节威云梦,金钲韵渚宫。

霜戈临堑白,日羽映流红。

单醪结猛将,芳饵引群雄。

箭拥淇园竹,剑聚若溪铜。

亟睹周王骏,多逢鲍氏骢。

谋出河南贾,威寄陇西冯。

溪云连阵合,却月半山空。

楼前飘密柳,井上落疏桐。

差营逢霔雨,立垒挂长虹。

7、历史名人:西汉幽州豫州刺史-冯焕

东汉巴西宕渠(治今渠县土溪)人。

自幼勤奋好学,博览文武典籍。入朝任掌管朝延文书章奏,协办日常政务的尚书和为宫延办事的侍郎。永元元年(89年)冯焕随幕府中护军班固北伐北匈奴,出谋划策,屡建勋功,为取得燕然山大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后出任河南京令、豫州和幽州刺史等职。冯焕一生忠于汉室,骁勇多智,为统一和巩固东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位东汉名臣做官时不畏权贵,不避亲疏,执法不阿,曾多次严办一些劣迹昭彰,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建光元年(121)初,冯焕奉令率玄菟太守姚光、辽东太守蔡讽等领兵去征讨句骊王反叛集团,大获全胜。由于朝中贪官污吏不满冯焕又立新功,伪作玺书谴责冯焕和姚光,并赐以欧刀(古代处决用的刑刀),且令辽东都尉庞奋立即行刑,以报复冯焕。冯焕之子冯绲劝父上书自讼,帝派监察御史庞 查实后,诛杀庞奋,但冯焕已病逝狱中。汉安帝闻讯,非常痛惜,赐钱十万安抚其亲属,封其子冯绲为郎中。在其故里宕渠县治立“故尚书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冯君神道”阙,此即今国家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冯焕阙。

8、传诵千年的“竹枝词”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歌;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之后人们对竹枝词越来越有好感,便有了“竹枝"的叫法。

竹枝词,以吟咏风土为其主要特色,对社会文化史和历史人文地理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竹枝词的传播范围非常广,北至黑龙江内蒙古,南至海南岛,东至台湾,西至西藏,但是竹枝词的发源地是哪里?这种带有民谣性质的诗歌为何在全国都有巨大的创作量?这种地域之间的传播是否有线索可循?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先了解竹枝词的起源地。

关于竹枝词的起源地,与起源时间相比,学界有相对统一的观点

----即竹枝词发源于巴渝地区

宋郭茂倩(1041-1099)《乐府诗集》收入唐代顾况的《竹枝》,于题下注云: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但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辞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禹锡曰:“竹枝,巴軟也。巴儿联歌,欢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扶睢舞,其音协黄钟羽。末如吴声,含思宛转,有淇贌之艳焉。”

原文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译文

正是一场太阳雨后,两岸杨柳摇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涨,平静如镜。少女心情抑郁地漫步在岸边,忽然,一阵悠扬的歌声从江上随风飘来,仔细一听,原来是久无音讯的情郎思恋自己的情歌。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绵绵,原以为是无情实则还有情。

译文二

江边杨柳,树叶青青,江水平缓地流动,一叶轻舟在江上行驶。岸上少女忽然听到舟中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她从歌声获得的印象是,对方虽没有更明确的表示,却似乎有些情意。这真好象黄梅季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是雨天吧,东边还出着太阳,令人捉摸不定,是无“情“(晴)还是有“情”(晴)呢?

9、激励士气的“巴渝舞”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巴渝舞,民间称之为“渝儿舞”,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战前舞,即武舞,被称为“舞蹈的活化石”。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土着巴族賨人天性劲勇,俗喜歌舞。汉高祖刘邦伐三秦建大汉时,被募为汉军前锋。他们那种“巴师勇锐,歌舞以凌”的气势和战斗力,赢得了汉高祖的喜爱,并将宗人的战争武舞取名为“巴渝舞”,引进宫廷,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虽曾数易其名,仍盛演不衰。唐以后,“巴渝舞”在宫庭中销声匿迹,名不见经传了。但在民间仍在世代承传,历经演变,原始的武舞演变成祭祀性舞蹈和庆典性舞蹈。留传至今的“八仙鼓”(又名“巴象鼓”)即是历经演变的“巴渝舞”的一种表现形式。“八仙鼓”为长柄双面兽皮鼓,鼓面绘有八仙或图腾图案,直径约30--40厘米,鼓柄约120厘米。八仙鼓舞多为10人以上的群舞,适宜广场表演。表演时,沙锣一道,鼓手随后,一面击鼓,一面呐喊,不断变换队形,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由于古巴人特有的方言和表演形式,大多难知其歌词原意,也不通晓其句逗,曲谱和舞式到宋代以后逐渐失传。但它在人类历史上乃至今天的舞台艺术中永远闪烁着无比的光芒。

“巴渝舞”的由来至少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第一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周武王伐纣之前的初始时期。古巴族人在常璩的《华阳国志》中被描述为“勇猛、剽悍、善战,能歌善舞”。这是古巴族人同自然抗争,同周边部落斗争的结果。由于殷纣王武丁曾四次征伐古巴国,其中他几次御驾亲征,巴师主力,

大受其损,造成国也不国了,但他们“负固不服”。后周武王伐纣,正迎合巴人复仇的心愿,并自然地加入了武王伐纣的战斗。巴人在战斗中将在生活中积累的歌舞编排成整齐有序的军歌军舞,以其庞大的气势慑服了敌人。故《华阳国志?巴志》云:“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第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巴渝舞”的孕育时期。周武王利用前歌后舞的迷惑阵战术消灭了纣王,因此分封了巴子国。巴子国辖域范围广,现四川、陕西、重庆、湖北大部份区域都在其中。“前歌后舞”也在此幅域广为传习,经世利用,用以抵御周边的方国、部族的侵袭。所以范晔在《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记载:“阆中有渝水,其中多居水左右,天性劲猛,初为汉前锋,数陷阵……”。

第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进入宫廷的成型时期。汉高祖刘邦步武王先例,平定三秦,灭楚。他深知前歌后舞在他领兵打仗的生涯中带来的巨大收获。后来做了皇帝,干脆将其加工改编,从巴族、渝人中共挑选36人为鼓员,组成乐队而令其习之,成为宫廷之乐,因此而称为“巴渝舞”。《晋书?乐志》曰:“巴渝舞曲……总四篇,高祖乐其猛锐,数观其舞,使乐人习之”。后来此舞又几易其名。杜佑在《通典?乐七》中曰:“魏文帝黄初二年,改巴渝舞曰昭舞;晋又改昭舞为宣武舞……宋武帝又改正德舞为前舞,大豫舞为后舞……但大都只改其名或辞,不变其舞,舞相传习,至今不改。”

可见,巴渝舞由古巴人创作,后广泛传习于巴子国幅域,后被汉高祖引入宫廷。由于古巴人特有的方言和表演形式,大多难知其歌词原意,也不通晓其句逗,曲谱和舞式到宋代以后逐渐失传。但它在人类历史上乃至今天的舞台艺术中永远闪烁着无比的光芒。

本地特产
查看更多
动态
入驻企业
页面已删除或不可用
返回 | 访问首页
访问出错了,请稍候再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