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镇位于皋兰山南麓,自然风光优美,远远望去便是一道绿色的屏障,风光秀丽的八里镇就位于这条沟谷的沿线,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年间,玄奘西天取经曾经穿越雷坛河谷,沧桑岁月早已在这条古道小镇留下了深深的足印,八里镇现管辖10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人口达到3万多人,2011年拆乡建镇,由原来的花寨子乡改为八里镇,古丝绸之路的要塞,兰州市南大门的咽喉地带,勤劳朴实的人们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八里镇是兰州市的蔬菜水果基地,有“果菜之乡”的美誉,蔬菜主要以白干芹菜为主,种植面积大,品质优良,这里的白干芹菜早已远销到东南沿海,富含粗纤维,深受市民的喜爱。西园村的软儿梨,五里铺、后五泉的冬果梨,吊蛋子,都久负盛名,皮细肉嫩,生津止渴,美味可口,现在每到冬季,兰州街头上还可以看到挑着担担叫卖冬果梨的,那一定是水磨沟的冬果梨。
八里镇种植仙桃的历史并不算长,但是近年来位于八里镇的花寨子村和二十里铺村在西坪和东坪种植的桃子面积达到5200多亩,成为花寨子“万亩桃园”种植基地,每当安宁的桃子渐渐退出市场的时候,正是八里镇桃子大量上市的时候,这里的桃树种植远离污染,日照时间长,而且地下水多为优质矿泉水,桃子的口感特别好,深受市民的青睐,这里的种植面积还将不断扩大。幽静的水磨沟不仅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而且这里每年还举办“桃花会”和“摘桃会”,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踏青、品桃,赏桃,这里产的玉红,莱山蜜是优质的桃子品质,个大皮薄,含糖量高,每年国庆节前后,桃子已经渐渐消失在我们的餐桌上的时候,八里镇的新品种迟熟桃正好上市。花寨子的大接杏种植历史也有近百年,至今老兰州人每到杏子上市的时候还专门到花寨子去买大接杏。
七里河百合是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的特产。被誉为百合之乡的七里河区拥有4.28万亩的百合种植面积,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产业链,而百合产业链的延伸和深加工产品的研发也取得一定成果,百合营养粉、营养麦片、百合果酥、百合醋已成功上市,百合枣粉、百合花、百合芽菜、百合鸡等新产品已研发成功。
兰州百合是甘肃省、兰州市的名牌产品,是七里河区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在全国四大百合产区中,兰州百合色、香、味、形等均属第一,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近年来,兰州百合产业的发展得到了中央和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七里河区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基地化、经营一体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思路,坚持"抓区域优势、抓无公害生产、争创优质精品、树立品牌形象"的原则,使兰州百合成为加快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区百合留床面积4.2万亩,年产量1500万公斤,总产值31500万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41%;农民人均百合收入2745元,占全区农民人均收入的38%。兰州百合证明商标使用企业达到了65家,形成了集生产、加工、储存、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七里河区西果园镇袁家湾村被誉为“中国百合第一村”,是我市百合的主产区,今年全区百合留床面积达到4.7万亩,产量达1530万公斤,总产值42840万元,约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68%。
据记载,金天观里原有36株唐槐,称为“三十六部雷将”。现存唐槐3株、树龄120年以上的明清柏3株。最高的—株唐槐达20余米,胸径近3米。1956年,金天观改为兰州工人文化宫。院南有明清碑刻十余块。其中,有移自节园的明肃王妃“碧血碑”,立于原二清殿西廊。明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大顺军将领贺锦攻占兰州,末代肃王朱识鋐被擒。肃王妃颜氏、赵氏、顾氏,嫔田氏、杨氏率宫人200余人从凝熙园奔上北城 墙上的拂云楼,准备从北城墙上投黄河自尽。当时追兵迫近,颜氏扑向立于拂云楼上的肃王诗碑,触碑而亡。其余妃嫔跳墙、自刎、上吊,全部殉难。当地人把肃王妃嫔的尸体收集起来,在园里掘了个大墓,全部埋葬。从此后,叠立在拂云楼上的肃王诗碑上颜妃洒血的地方,留下了—块碗大的血痕,每逢阴雨或天气变化,痕迹就非常明显。清同治十二年(1873),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在拂云楼上看见此碑,忽动恻隐之心:一日上北城,过肃王碑,见烈妃所自碎首处,血痕喷洒,团渍缕注。军士告余,天阴雨湿,其痕视常日加明。精诚所至,金石亦开,曷足异也。于是命人在墓前建烈妃祠,将碑移至墓旁,取《庄子·外物》中“苌弘化碧”之意,称“碧血碑”。20世纪四十年代,将碑移至墓西南稻香亭内。1976年移入金天观。碑高2.3米,宽1.3米,上刻肃王草书七律诗一首《次司马太恒吴老先生韵兼送之甘州》:边城春柳解婆娑,别殿香风舞彩罗。白简暂违双凤阙,丹衷直上五云阿。平戎漫讶龙堆远,策马频从乌道过。最是识荆离乱后,不堪回首阴关河。从诗的内容和流露的感情来看,应是第一代肃王朱棋手笔。烈妃祠建成后,左宗棠还为“碧血碑”撰联:一杯荒土苍梧泪,百尺高楼碧血碑。现为兰州市工人文化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