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微报 - 风尘仆仆,她从时

风尘仆仆,她从时光里赶来——兰州八里镇

赞(3浏览数:2747

分享到创建人:益达小姐

八里镇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东南部,区域总面积42.6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00亩,全镇辖11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1万人,非农人口0.76万人,镇内有市区属企业事业单位38家,乡镇企业151家,驻镇部队8家。小城镇建设上主要抓了以下几项王作,一是创造条件,将该镇列入了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二是完成了八里镇小城镇规划;三是完善了以旅游为主的服务设施建设,争取到省、市、区的投资共达110万元,修建桃园路,这项工程明年5月初将全面完成;四是加大城镇建设投资力度,三年来基础设施投入资金达1045万元,使全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现状大为改观,为小城镇发展奠定了基础;五是加强土地的开发管理工作;六是努力搞好环境整治工作,为人民生产生活创造一个优美、干净环境;七是积极争取农网改造专项资金630万元,全面完成二十里铺以上五个村电网改造工程,每年为农民减少支出10万余元。 点击查看余下全文
全部成员»小镇成员1人
h申请加入小镇成员
风尘仆仆,她从时光里赶来——兰州八里镇介绍
1、历史尘光

八里镇位于皋兰山南麓,自然风光优美,远远望去便是一道绿色的屏障,风光秀丽的八里镇就位于这条沟谷的沿线,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年间,玄奘西天取经曾经穿越雷坛河谷,沧桑岁月早已在这条古道小镇留下了深深的足印,八里镇现管辖10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人口达到3万多人,2011年拆乡建镇,由原来的花寨子乡改为八里镇,古丝绸之路的要塞,兰州市南大门的咽喉地带,勤劳朴实的人们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2、故土馈赠

冬果梨

八里镇是兰州市的蔬菜水果基地,有“果菜之乡”的美誉,蔬菜主要以白干芹菜为主,种植面积大,品质优良,这里的白干芹菜早已远销到东南沿海,富含粗纤维,深受市民的喜爱。西园村的软儿梨,五里铺、后五泉的冬果梨,吊蛋子,都久负盛名,皮细肉嫩,生津止渴,美味可口,现在每到冬季,兰州街头上还可以看到挑着担担叫卖冬果梨的,那一定是水磨沟的冬果梨。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仙桃

八里镇种植仙桃的历史并不算长,但是近年来位于八里镇的花寨子村和二十里铺村在西坪和东坪种植的桃子面积达到5200多亩,成为花寨子“万亩桃园”种植基地,每当安宁的桃子渐渐退出市场的时候,正是八里镇桃子大量上市的时候,这里的桃树种植远离污染,日照时间长,而且地下水多为优质矿泉水,桃子的口感特别好,深受市民的青睐,这里的种植面积还将不断扩大。幽静的水磨沟不仅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而且这里每年还举办“桃花会”和“摘桃会”,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踏青、品桃,赏桃,这里产的玉红,莱山蜜是优质的桃子品质,个大皮薄,含糖量高,每年国庆节前后,桃子已经渐渐消失在我们的餐桌上的时候,八里镇的新品种迟熟桃正好上市。花寨子的大接杏种植历史也有近百年,至今老兰州人每到杏子上市的时候还专门到花寨子去买大接杏。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百合

七里河百合是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的特产。被誉为百合之乡的七里河区拥有4.28万亩的百合种植面积,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产业链,而百合产业链的延伸和深加工产品的研发也取得一定成果,百合营养粉、营养麦片、百合果酥、百合醋已成功上市,百合枣粉、百合花、百合芽菜、百合鸡等新产品已研发成功。

兰州百合是甘肃省、兰州市的名牌产品,是七里河区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在全国四大百合产区中,兰州百合色、香、味、形等均属第一,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近年来,兰州百合产业的发展得到了中央和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七里河区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基地化、经营一体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思路,坚持"抓区域优势、抓无公害生产、争创优质精品、树立品牌形象"的原则,使兰州百合成为加快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区百合留床面积4.2万亩,年产量1500万公斤,总产值31500万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41%;农民人均百合收入2745元,占全区农民人均收入的38%。兰州百合证明商标使用企业达到了65家,形成了集生产、加工、储存、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七里河区西果园镇袁家湾村被誉为“中国百合第一村”,是我市百合的主产区,今年全区百合留床面积达到4.7万亩,产量达1530万公斤,总产值42840万元,约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68%。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3、宗教遗址

金天观

金天观在兰州市七里河西津东路,肃庄王建于明建文一年(1400),占地54亩。在此之前,唐为云峰寺,宋为九阳观。因地处城池正西,在五行中西方属金,故名金天观。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据记载,金天观里原有36株唐槐,称为“三十六部雷将”。现存唐槐3株、树龄120年以上的明清柏3株。最高的—株唐槐达20余米,胸径近3米。1956年,金天观改为兰州工人文化宫。院南有明清碑刻十余块。其中,有移自节园的明肃王妃“碧血碑”,立于原二清殿西廊。明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大顺军将领贺锦攻占兰州,末代肃王朱识鋐被擒。肃王妃颜氏、赵氏、顾氏,嫔田氏、杨氏率宫人200余人从凝熙园奔上北城 墙上的拂云楼,准备从北城墙上投黄河自尽。当时追兵迫近,颜氏扑向立于拂云楼上的肃王诗碑,触碑而亡。其余妃嫔跳墙、自刎、上吊,全部殉难。当地人把肃王妃嫔的尸体收集起来,在园里掘了个大墓,全部埋葬。从此后,叠立在拂云楼上的肃王诗碑上颜妃洒血的地方,留下了—块碗大的血痕,每逢阴雨或天气变化,痕迹就非常明显。清同治十二年(1873),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在拂云楼上看见此碑,忽动恻隐之心:一日上北城,过肃王碑,见烈妃所自碎首处,血痕喷洒,团渍缕注。军士告余,天阴雨湿,其痕视常日加明。精诚所至,金石亦开,曷足异也。于是命人在墓前建烈妃祠,将碑移至墓旁,取《庄子·外物》中“苌弘化碧”之意,称“碧血碑”。20世纪四十年代,将碑移至墓西南稻香亭内。1976年移入金天观。碑高2.3米,宽1.3米,上刻肃王草书七律诗一首《次司马太恒吴老先生韵兼送之甘州》:边城春柳解婆娑,别殿香风舞彩罗。白简暂违双凤阙,丹衷直上五云阿。平戎漫讶龙堆远,策马频从乌道过。最是识荆离乱后,不堪回首阴关河。从诗的内容和流露的感情来看,应是第一代肃王朱棋手笔。烈妃祠建成后,左宗棠还为“碧血碑”撰联:一杯荒土苍梧泪,百尺高楼碧血碑。现为兰州市工人文化宫。

兴远寺

兴远寺位於兰州市七里河区孙家台雷坛河旁,两层楼式建筑,相传为明代所建,属藏传佛教的喇嘛教寺院,上世纪五十年代曾是十世班禅大师的行宫。兰州市文化局文物管理处曾做了初步鉴定,虽然兴远寺始建於明代之说尚待考证,但其最後一次大规模维修於清嘉庆十年,已为院内碑文所证。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五泉灵岩寺

五泉灵岩寺早在隋唐时期就是兰州的佛教胜地,有站佛、黑虎洞、三大古佛、戏台、牌刹门等古建筑群,被誉为兰州古八景,清代著名诗人秦维岳的听雨房就在后五泉,历代名人骚客曾在这里避暑吟诗,1993年各地善男信女纷纷集资新建了仿古建筑群,宏伟壮观,气势不逊当年,叶家湾极乐寺也吸引了众多僧人前来;二十里铺的双龙寺、花寨子的花清寺等都是村民自发修建的寺庙,都有百年历史,而位于岘口子村的天都山,更是一处道教旅游景点,依山而建,建筑风格独特,绿树环抱,苍松翠柏,山下便是兰阿河,香火很旺。后五泉的金鸡,侯家峪的千里驹,川底岗的核桃树、五鬼巷道等美妙的传说至今还流传着。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4、漠上风光

石佛沟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石佛沟旅游景点位于八里镇岘口子村附近,石佛沟是国家森林公园,是兰州市民避暑纳凉的好去处,风光旖旎,建筑群依山而建,金碧辉煌,气势非凡,每年一届的花儿会,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花儿歌手助阵表演,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八届,极大地推动了非文化物质遗产、弘扬了民族文化。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五泉山旅游区

八里镇位于兰州市著名的旅游风景线兰山——五泉山旅游热线南麓,春天桃花、梨花争相开放,夏季气候凉爽适宜,遍山树木花草,鸟语花香,秋季果实累累,到处飘散着果桃的芳香。近年来,南北两山绿化工作初见成效,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依托兰山公园,五泉山公园、石佛沟旅游景点,云顶山风景区,拉动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飞速发展。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5、经济发展
近几年来,八里镇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利用近郊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城郊经济,引导农民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突出农业三大工程:一是林果业规模品种更新工程,通过品种更新,目前全镇桃园面积达5200余亩,年产量达500万公斤;二是无公害蔬菜示范和引导工 程,该镇现有无公害蔬菜基地4515亩,主要品种芹菜、香菜、花英萝卜和菠菜等。以注册的“花寨子”商标为依托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质量、统一包装,提高了蔬菜的档次;三是奶牛养殖规范化、集中化工程。目前全镇奶牛存栏总数达1346头,力争在2006年建成五里铺奶牛养殖示范基地。乡镇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强强联合等形式,目前已形成铸造、化工、食品、建材等四大行业。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3万元,同比增长工2.8%;第一产业3333万元,增幅4.78%;第二产业19650万元,增幅13.7%;第三产业10550万元,增幅19.9%;财政收入(大口径)3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13元。
6、社会事业
八里镇有镇中心文化站1个,村文化站11个,社区文化活动室1个。3000门通讯光缆纵穿全镇,有移动电话发射塔4座,电信部门在二十里铺建有市话交换中心,通讯网络覆盖全镇。 电话普及率为61.3%,有线电视普及率为51.6%。共有中小学9所,幼儿园5所,在职教师266人。有卫生医疗机构15个,镇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11个,其中:标准化卫生所9个。计划生育率96.8%,人口自然增长率5%以内。
旅游景点
本地特产
页面已删除或不可用
返回 | 访问首页
访问出错了,请稍候再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