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微报 - 唐模古镇——一块

唐模古镇——一块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

赞(2浏览数:747

分享到创建人:cindyzeng2014

唐模古镇,位于黄山徽州,是徽派建筑与园林景致相结合的一座恬静而别致的村落。它以千年银杏、“西湖”故事、静幽水街、“十桥九貌”、名家碑刻、同胞翰林等主题闻名遐迩,堪称徽州古村落的典范。 据记载,唐模是由唐朝越国公江华的太曾祖父叔举创建,当时种植有大片葱郁的银杏树,其后裔认为这里可以发子发孙,于是举家迁此,后来果然家族兴旺,江氏后人不忘唐朝对祖先汪华的荣恩,决定按唐朝盛世时的规模建造村庄,并取名“唐模”,也有人说是按唐朝模式建立,所以叫“唐模”。 点击查看余下全文
全部成员»小镇成员1人
h申请加入小镇成员
动态
唐模古镇——一块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介绍
1、基本概况

唐模,位于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境内,距离黄山北站十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唐模古村是一个以水口、徽派园林、水乡景致和田园风光为主要特色的古村落景区,自然景观丰富,环境优美,徽文化底蕴深厚,素有“风雅山水田园,徽派古建长廊”之美誉,并以“唐代古树之茂、中街流水之雅、水口园林之美、书法碑刻之精、十桥九貌之胜、同胞翰林之誉”而闻名遐迩,至今还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村落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曾获黄山市知名品牌、“安徽省文明旅游示范景区”、“最具潜力古镇”等相关荣誉,2014年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2、历史沿革

唐模村,原为歙县所辖,现属徽州区。是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叔举创建。公元923年,汪华的后裔汪迁回故乡,起先居住在山泉寺。年近古稀的汪思立博学多才,精于天文地理。他用八卦相中了山泉寺对面的狮子山,而且那里有太祖叔举种植的大片郁郁葱葱的银杏树,认为在这里居住可以发子发孙。故汪思立率儿孙迁到狮子山居住。经过几代人的辛苦劳动,先后建立了中汪街、六家园、太子塘等建筑物,逐步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村落。汪思立率儿孙重返徽州时正值五代年间后唐建立,诸侯纷争,强盛的唐朝已不复存在。汪氏子孙不忘唐朝对祖先的恩荣(即随朝名将汪华归顺唐朝后被封为越国公,死后谥“忠烈王”),决定按盛时的规模建立起一个村庄,取名“唐模”(一说按盛唐时的模式、风范、标准建立)。1087年,郡北许村的许贵一、许贵二兄弟俩因父母双亡,投靠唐模姑父家。经过几代繁衍,许氏比当地的汪、程、吴三姓人丁更为兴旺,成为唐模的大姓望族。但他们不忘姑父的收养之恩,仍沿用“唐模”这个村名。

3、经济发展

唐模村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期经济发达。徽州地区有“八山半水半分田,还有一分是庄园”之说,意思就是徽州地区山多田少。在以前以农业为完全产业的社会中,这是一个地区经济的致命要素,于是便有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之谚语,意为怪命不好,生在徽州,养到十三四岁,便要到外面去做学徒帮工谋生。经过一代代徽州人的努力,这帮人中有的成了徽商,有的成了大老板,加上徽州土特产等资源丰富,又成了徽商形成的要素。从晋代开始便有了徽州人外出谋生,到了明清时期,徽商达到鼎盛,据说那时期徽商掌握的财富占了整个中国的三成,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穷苦出身的徽州商人发达后,更注重对教育的投入和故土建设,这便形成了徽州人才的辈出、亦商亦儒和徽州一系列的村落建筑。唐模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现在,无论是地方志的记载,还是村中人们的流传,有很多就是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4、传统文化

祠堂文化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居住着一个家族或几个家族,他们大多建立自己的家庙,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祠堂分为宗祠、支祠和家祠。在特别崇尚程朱理学的徽州,作为“申述根本返始之心,尽子孙孝情”的祠堂是祭祖、正俗、教化等事务的圣地,它集宗教、伦理道德、法律于一身,也是一个宗族最高权利的象征,每个宗族都会从族里推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来担任族长。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外,还具有多种用处,如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大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处,另外,族里要商议重要事务,也是在祠堂进行的。祠堂还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有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罚,直至驱逐出本族,所以也可以说祠堂是封建道德的法庭,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很讲究祠堂的建造,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族的一种象征。

明清两代徽州就有大大小小祠堂达10000多座,现在各县村都还有数量可观的祠堂存在,有“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之称的唐模村现存有一座许氏宗祠,被称为“徽歙祠堂的典型”,虽然祠堂在清太平天国年间毁于战火,已经不能看到全貌,但从它现存的遗址、建筑面积和规格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它昔日的宏大规模,

祠堂,这一代表着古代社会家族权力象征的代言词,虽然离我们渐渐的远去,但是他所积累、沉淀深厚的古徽州民间文化,无论是徽州建筑风格、徽派雕刻还是某种意义上的唐模风水理论,都是我们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水口文化

水口是风水学中一个重要的要素,所谓“水口”,指水源所从出之洞口,在徽州村落建设中是一项重要设施,对绿化和生态环境优化有着典型的意义。清代的 《入地眼图说》卷7一节中说:“入山寻水口……凡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夫水本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财用之不竭.”可知水口有两种:“一为水流入之处,一为水流出之处,前者要开敞,后者当封闭。徽州人之所以热衷于在村口建造水口,主要是因为受风水理论的影响,他们认为水是财富的象征,为了防止它外流就应该修建“水口”,将水留住,才会“户闭”则财用之不竭,水口多选于山脉转折,流水环绕的地方,此外在水口还会辅助建造些富于人文气息的建筑,以庙、亭、堤、桥、树为主,据说可以加深水口的锁匙气势。

唐模水口建于村东,既有水口,又有园林,形成了古徽州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水口园林,名为:檀干园。檀干溪和进村的古驿道穿园而过,河溪两岸数十株百年古树,浓荫蔽日,充分利用天然的湖山坡地,因地制宜,将山水、田野、村舍溶于一体,形成独特的皖南古村落的水口园林风格。檀干园的空间组织非常成功,整座园林,连同村落,恰是清奇诗篇,起承转合,余音袅袅。檀干园有起景、高潮、结景的 空间,主次分明。

檀干园选在唐模村口,利用造园时掘塘之土堆土为山,很少用石,在山上“桃堤种柳”,使檀干园达到“门楼合稼,廊庑连芸”的意境,又减少了人工造园的痕迹。檀干园的造园艺术正是反映了“贵自然”这一审美观点。同时,园内的景致与四周的百年古树,以及森郁的气氛,形成“全村同在画中居”的绝妙画面。园林建筑,提倡“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这种传统的造园手法,在檀干园中得到最恰当的运用。

地方戏曲

古徽州的戏曲活动比较早,明代中秋已呈势头。歙人,嘉靖年官至兵部侍郎的汪道昆,就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他虽身任武职,也作文,也写诗,尤擅长杂剧,著有《高唐梦》、《五湖游》、《洛水悲》等历史剧,在徽州一带上演盛行。进入清代,徽州的戏曲活动更是方兴未艾,其主要是与徽州的“处者以学,行者以商”,“商而兼出”,合商业资本和豪绅巨族于一身的思想有关,在发展徽商经济的同时,促进了戏曲文化的大发展,寓教于乐之中。

徽剧的形成,是在徽腔与青阳腔结合的基础上,同乱弹、吹腔交流融合,并受昆腔的一定影响,才有了徽班与徽帮。当时著名的有庆升、彩庆、同庆、阳春等四个班社。清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四大徽班相继进京演出,轰动京师。后又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演变为京剧。

唐模农家艺术团推出的民俗表演有:反映渔樵劳动生活艰辛的《渔翁戏蚌》;用来祈盼来年万事如意丰收发财的《跳财神》;祈求避祸驱邪的《钟馗舞》及反映民间生活风情的《柳翠娘》等。这些节目都是古徽州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创造的,放映的都是古徽州人们的艰辛劳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它们也是最传统的徽剧,全剧没有对白,只有锣鼓伴奏和演员们的形体表演。形体表演浅显易懂,所以这种没有对白的戏剧并不影响观众理解演员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反能给观众带来引人入胜和思想感情共鸣的效果。所以唐模的民俗表演节目一直是被游客所喜闻乐道的旅游项目。

唐模碑帖

明末清初时期,是唐模经济和文化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风鼎盛。加上宋元以来有汇刻集帖的风气,唐模檀干园藏碑便在这种背景下修建汇集而成。镜亭碑刻始建于清初,是当时和后来文人雅士、社会名流鉴赏文会的地方。藏碑大小共18方,镌刻书法传神。中间部分小的98*57公分,6方,为朱熹、苏轼、倪元璐、赵孟頫 、文征明、查士标的书法真迹,都是草书。旁边12块较大,为米芾、蔡襄、黄庭坚、董其昌、祝枝山、罗洪先、罗牧、程京萼陈奕僖、八大山人的行书;陆一岳的篆书和郑簠的分书。它们连接竖立,镶嵌在“镜亭”的四壁。置身其中,见这长幅巨轴,笔走龙蛇,铁画银钩,就像置身于书法海洋,尽情赏读.根据现代书法家翁罔运考证,这里原来有王羲之的《兰亭序》的一块碑刻,字体是后来的书法家临摹的《兰亭序》黄绢本。但后来这块碑为什么就没有了呢?这也是有原因的。据考证,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的《兰亭序》及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的书法真迹,唐太宗死后全作陪葬品放入灵柩中去了,所以世上根本就没有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这是中国书法史和书法界公认的。徽州人一向治学严谨,以遵守宁缺毋滥的原则,将这块碑刻剔除出碑刻群了。

如此高规格的碑刻群汇集在唐模,可见当时这里文风的强盛。如今开设有拓印碑文活动,朱熹、苏轼、祝枝山、黄庭坚等宋、元、明、清之名家十八块书法碑刻及拓碑。免费教您如何拓印名人书法真迹,亲自操作,并以最优惠的价格带走自己的“名人作品”。

5、历史名人

由于唐模村雄厚的经济基础加上环境清净幽雅,是读书的好地方,这里又有着读书的好传统,故而人杰地灵,文风鼎盛,代出名人。如康熙年间许承宣、许承家同胞兄弟皆考中进士,亘古罕见,朝廷为之树“同胞翰林”石坊以示表彰。许承尧,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代翰林。徽州一带流传有“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之佳话,而在唐模一村就出了三个翰林,足见此地文风之盛。

6、唐模游记

沿着平静的乡村公路,汽车在拼命地挣脱着城市的喧嚣,那是一种对清新和自然的追求。

石板路,石板桥,一条小溪蜿蜒穿过一片白墙黑瓦的村落。不知是先有的村,还是先有的这条小溪流---檀干溪。

唐模村夹溪而建,当年溪流两岸商贩云集,商旅游人往来其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街,只是如今随岁月惨淡了。光亮的青石板,被岁月打上了无情的印迹。它私藏了游人们的身影,偷听了游人们的感叹。小溪旁堆砌的石块,在欢快的流水的轻抚下,已变得沧桑陈旧。青苔怜悯它,爬满它的脸庞,甘愿为它抵挡一丝伤害。

没有碧波荡漾,却有小河流水;没有市井繁华,却有纯朴人家。门前,平坦的地上晒着一大片玉米棒子,孩子们绕着圈天真的追逐,一群村民围在一起谈天说地,时而放肆大笑,时而严肃认真,透露着一份特有的和谐与安宁。

溪旁有一排檐廊,廊下是有名的“美人靠”,一直以来只有在电视上见过,今亲见,别是一番风味。可能是因为多年来已无美人来“靠”,它显得很孤寂,斑驳的木纹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美女如云时的秀丽壮观。闭上双眼,隐约有一排美人婉约坐在廊下,侧身回眸,嬉戏玩乐,风情万种。

深深的巷子里,有一处人家,是当年钦点的翰林府。这是一座典型的徽州宅院,当年的庭院已被破坏,只剩下住宅。一脚踏过门槛,便被这古色古香震撼了。站在原地,压抑得目瞪口呆,连呼吸都不敢大声,害怕打破这种幽静。厅堂很宽敞,整齐的摆放着原有的桌椅。轻轻的坐在正堂的位置,目视整个厅堂,感受翰林府当年的辉煌。跨过糜烂的木质门槛往里是卧室,卧室有有真正的木地板,离地高越三十公分,虽然很阴暗,却不怎么潮湿,很适合休息。木桌上锈蚀的油灯见证了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一幕幕。

沿着檀干溪往里走,村落的中心位置有一座桥。为了方便流水两岸村民的交流,虽然这溪流上桥很多,但这一座却别具风格。它不是简单的石板桥,而是一座廊桥。据说是当年徽商远行,村中父老妻女在此送亲人出远门,薄酒一杯,依依惜别,苦涩的离愁化为滴滴热泪融入潺潺的溪水中。至于桥上佛座设置的观音菩萨,则是供远行人和送行的家人跪拜的,但愿浪迹天涯的亲人一路平安,早日功成名就。当然,依窗默对流水,眺望远山逶迤,更烘托出廊桥上离别的悲情愁绪。

檀干溪往下有许氏祠堂、檀干园,还有同胞翰林坊,皆是值得驻足观赏的好地方。

沿着这檀干溪水街一路走来,古典江南的韵味沁人心脾,这一块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带给游人一份静谧和诗意,让人流连忘返。雨中的唐模水街更能让游人感受到一种小家碧玉的温柔。倘若撑起一把油纸伞,定是醉生梦死其中也无憾。

游罢归来,那景那情却久久无法释怀。愿檀干溪源远流长,将这份感动带给更多的人。

旅游景点
本地特产
页面已删除或不可用
返回 | 访问首页
访问出错了,请稍候再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