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是古九州之一,有7000余年的发展史,5000余年的文明史,十二年的国都辉煌,先后存在过广县城、广固城、南阳城、东阳城、东关圩子城、旗城等六座古城池。2013年11月18日,青州被国务院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青州,在古代是《禹贡》“九州”之一,大体指泰山以东至渤海的一片区域。青州在远古时为东夷之地,传说大禹治水后,按照山川河流的走向,把全国划分为青、徐、扬、荆、豫、冀、兖、雍、梁九州,青州是其中之一。中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称“海岱惟青州”。海即渤海,岱即泰山。据《周礼》记载“正东曰青州”,并注释说:“盖以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
青州市东临昌乐县,西靠淄博市的淄川、临淄两区,南接临朐,北与东营市的广饶接壤,东北与寿光市毗连,总面积1563.8平方公里,跨东径118°10′~118°46′,北纬36°24′~36°56′范围内。胶济铁路和羊临铁路、济青高速公路和长深高速公路在青州内交叉贯通,309国道、352省道等穿境而过,被列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另外即将修建的济青高铁将在青州设青州北站。
青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历史可以上溯到7000多年以前,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超过5000年。
远古时期,大禹治水,改堵为疏,把全国划分为九个州(冀、兖、青、徐、梁、扬、雍、豫、荆),青州即为古九州之一。中国古老的历史著作《尚书•禹贡》中已有“海岱惟青州”、“潍淄其道”的记载。意思是说,青州的范围东至大海,西到泰山,书中记载:“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解释为,青州的地理位置位于最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所以被称之为青州,又因为是第一个可以看到太阳升起的州,故又被誉为“东方第一州”。
青州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遗存丰富,有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遗址有270多处。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在此地。西汉元封五年,汉中央政权在全国设13个刺史部,巡治各地,青州是其中之一。
青州人杰地灵,藏龙卧虎。有刚直威猛国之栋梁的文官武将,还有成就卓越名贯古今的文学大家。宋代名臣寇准、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先后知青州,其清廉之名至今为人们所敬仰;宋朝宰相王曾连中三元成为历史上的科考奇迹;赵秉忠状元卷真迹名闻遐迩,是当之无愧的国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至今都是一个学术上的高峰无人能敌;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是登一代婉约词之巅,其缠绵悱恻低徊婉转历千古而不衰,至若燕肃、陈经、刘珝、冯溥、李文藻等青州籍历史名人,更是灿若星辰。抗倭名将邢介名震朝鲜半岛令倭寇闻风丧胆。
青州“右有山河之固,左有负海之饶”,名胜荟萃,风光秀丽。
境内的云门山大寿字仅仅下边的寸字就有2.3米高,素有人无寸高之说;驼山东南面的千寻巨佛,则为世界之最,全长2600米,令人叹为观止;驼山石窟造像群为我国东部之最,保存着从北齐、隋、唐时期的石佛造像638尊,大者高逾7米,小者不过方寸,其精美的雕工是其它同时代造像所不能比拟的,充分显示了当时青州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玲珑山上郑道昭的魏碑真迹,为中外书法学者流连忘返。以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而建的范公亭,西南山区的仰天山、泰和山,元代三大伊斯兰教寺之一的真教寺,明代衡王府的午朝门,宋、明、清几经修缮的万年桥,以及建筑年代距今500多年的王府花园、宰相府第 ——偶园等等都令人赏心悦目,赞叹不已。昭德古街被评为中国十大古街之一,此外,像井塘古村、双镇流域等等……山山水水、一景一物无不具有诱人的魅力。
院落的一些门窗细部和建筑色彩等方面具有宋明时代的典型特征,整体简练凝重大气,而不失细部的细腻奢华。如常采用竖棂和方格窗、正厅前常建有露台、插栱的应用、屋脊端部基本不起翘与垂脊形成有力的直角交叉、举折大多符合清早期雍正年间编写的《清代官式营造则例》,而在墀头部位的框边又常带有莲花须弥类型的雕饰、重要厅堂的屋架会有绿旋子带锦文彩绘、室内的隔断装饰也大多为方格,清代晚期建筑隔断会有较华丽的装饰,颜色多为暗红等。青州沿街商业建筑色彩基调以沉稳的黑色为主,边框、封檐板等勾饰红色边框或绿、青、黄色色块。门板或沿街大门上张贴红色对联或年画,以街中色彩艳丽的行业悬挑幌子和遮挡布幔、广告牌匾等来体现大街热闹的商业氛围。青州民居以硬山式为主,用小青砖仰铺,屋脊平直,或实心砖或小瓦片堆砌;垂脊或合瓦三道,或竖砖上合筒瓦,一般带外撇戗脊。
偶园原是清初大学士、太子太溥冯溥的私人花园,系清康熙初年所建,是全国幸存的为数不多的“康熙风格”的园林建筑。偶园的规模虽不大,但它结构严谨,布局得体,别有一番情趣,满园内亭阁棋布,怪石嶙峋,泉水叮咚,曲径通幽,竹柏森森,花木隐翳,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园林建筑艺术。园内四株明朝的桂花,已经四百余年,三株明代留下来的迎春花,虽“老态龙钟”,但每年隆冬都会绽开满枝黄花,迎接春天的到来。在偶园最富有吸引力的就是偶园假山了,假山共有三峰,沿偶园东、南两墙环列,乍看并无奇特之处,细考究则颇有趣味,假山在结构上分坪、峰、涧、台四部分,每部分体现各自的主题,特色分明,使整个假山繁而不乱,静中有变,层次分明,境界高雅,于一园之内显出千里之势,据专家考证,青州偶园假山是全国唯一幸存的“康熙风格”的园林假山。
真教寺坐落在青州市东关回族聚集集中的昭德街。据寺内碑文记载:大元大德六年(公元一三○二年)元相伯颜后裔所立,为我国元朝三大伊斯兰教寺之一,早在元代就被封为官寺。寺内有明朝朱元璋题的“百字赞”碑,历来是山东东部伊斯兰教活动中心。真教寺熔阿拉伯建筑艺术与中国建筑艺术于一炉,远看象中国古式建筑,近看又处处有着阿拉伯建筑风格的印痕。作为主体建筑的大门、二门、礼拜殿、望月楼等,全都排列在一条东西走向的中轴线上,左右对称配列,三进院落,拾级而上,完全是中国宫殿式的建筑风格。
位于昭德历史文化街区内,因街道密集,商铺林立,得名棋盘街。
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以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居于天下之正中,是中原地区,就把国家的名字叫做“中国”,而把它周围的地方称为“四方”。古人以“九”代指多数。据史书记载,大禹治水的时候将“中国”划分为“九州”,以表示中原地区的辽阔。司马迁在《史记》里说“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后来人们就用“九州”代指中国。清代诗人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等也是用“九州”代指中国。[11]
“九州”是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九个行政区域的名称。“九州”的名称,说法不大一样,一般都采取《尚书·禹贡篇》的说法,认为“九州”是指:冀州、豫州、雍州、扬州、兖州、徐州、梁州、青州、荆州。[11]
为发掘古城文化,青州市政府先后组建了古城艺术团和非物质文化艺术团,将青州花毽、挫琴、刺绣等50余项文化遗产项目,在古城区进行公开展演,让这些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走出博物馆,走向公众,促进了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古青州地区是中国古代丝绸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不仅是古代中国通过河西走廊联贯西域以及欧洲诸国的丝绸之路的主要源头之一,而且是山东半岛通往日韩等国家的海上丝绸之路(即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或称为丝绸东路)的首航地。
夏商时期,青州区域内的东夷部落和方国,代表着东夷文化的发展水平。而西周初期东夷部落的最后一个方国——莱国被齐国所灭后,其遗民被迁徙到青州西南的淄河河谷。综上所述,古代青州地区就是东夷文化的主要发祥地。
“青州风格”佛教艺术的真正形成与发展应该是在北朝时期。发现的大量的佛教造像均属这一时期,特别是南齐至北齐末的这段时间。青州境内的龙兴寺(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广福寺、兴国寺等遗址上发现了这一时期大量的石雕彩绘佛教造像。这些造像分为带莲瓣形背屏的高浮雕造像和圆雕造像两种形式。[14]
带莲瓣形背屏的造像,顾名思义,造像背连莲瓣状背屏,多以一铺三身形式出现。三身造像中间主尊多为佛像,两侧各有一胁侍菩萨。背屏下部主尊两侧雕饰舞动的双龙,口衔莲花、莲叶、莲蕾,托起二胁侍菩萨。背屏上部正中多为一单层侧面塔。塔上的覆钵很突出,覆钵上立刹杆、环相轮。在北魏晚期的一些造像上出现了手托日月的天神。若将组成背屏的这些要素分开来看,在我国其他地方的石窟或单体造像上都能找到。例如单层覆钵塔,在新疆、山西、河北等地的石窟中都曾出现;龙衔莲花的造型在河南出土的造像上也曾出现。但将这些要素以一种固定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的,唯有青州造像。[14]
背屏式造像上体现的“青州风格”流行于北魏晚期至东魏,北齐后期,这种风格的造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自东魏晚期起,一种有别于褒衣博带式服饰的佛教造像逐渐兴起,高齐立国发展尤速。”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佛教考古的开创者宿白曾在《青州龙兴寺窖藏所出佛像的几个问题——青州城与龙兴寺之三》一文中所指的这种薄衣透体的佛像体现的是青州风格的另一个方面。这种风格的佛像,肉髻微凸,双目低垂,体态修长、健美,肩宽而平,胸部微微隆起,小腹略突,细腰,服饰轻薄,紧贴身体,是“曹衣出水”的很好的再现。菩萨像在体态的表现上也是如此。这种表现的“青州风格”主要流行于北齐时期。
广固城,南燕国国都,存在了12年。
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字孝先。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卒于宋仁宗景佑五年(1038)。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寅科状元。
王曾少年孤苦,善为文辞,曾咏梅花诗:“未须料理和羹事,且向百花头上开。”又言:“平生志不在温饱。”咸平中(998—1003)取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成为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 王曾为北宋第27名状元。科举制度推行1300多年中,联捷三元者仅见17人,王曾占有一席之地,值得青州人骄傲和自豪。
中状元后,王曾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不久,奉诏入京,召试学士院,为著作郎,值史馆。景德初(1004),知制诰,真宗大建玉清昭应宫,王曾力陈五害以劝谏,真宗命王曾判大理寺,迁翰林学士,知审刑院,对其甚为敬重。
王曾以右谏议大夫为参知政事后,因受宰相王钦若排挤,罢为尚书礼部侍郎,出知应天府,徙天雄军后,复参知政事。真宗贺崩,王曾辅佐十一岁的仁宗即位,坚持刘太后只能代理国政。当时王曾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王钦若病逝,王曾以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发生火灾后,刘太后借机将王曾贬知青州,以彰德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期间,百姓乐其政,画其像而生祠之。刘太后病故,仁宗亲政,任命王曾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府。景佑元年(1034),为枢密使。二年,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后因不容吕夷简专断,同被罢相,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死于任上享年六十一岁。赠侍中,谥文正。
赵秉忠之父赵禧,为人正直,在他当县吏时,有个指挥蒙冤下狱,赵禧查清事实为其伸冤,这个指挥获释后感恩图报,非要将女儿送给赵禧为箕帚妾。赵禧摇手说:“此名家女,使不得。”指挥硬是要赵禧答应,赵禧连声道:“使不得,使不得。”力辞不受。官至礼部侍郎。
赵秉忠勤奋好学,少负奇才。万历二十五年(1597),乡试中举。翌年,廷对以文笔流畅,文章秀美,切中时弊而夺魁,时年25岁。他在策对之中,一方面指陈时弊,主张改革,同时又对皇上大加奉承,溢美之辞随处可见。万历皇帝阅后十分欣赏,在卷首朱批“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
据载,赵秉忠在应举之初并不走运,当年参加县考时,就因为有考生被查出在鞋内藏有挟带,害得他被考官逼令脱光鞋袜,赤脚站在冰天雪地中听候检查。
赵秉忠登第后授翰林院修撰。万历三十三年(1605)为会试同考官,取中后为抗清名将的孙承宗。万历四十年(1612),赵秉忠又出任江南乡试主考官,所录张玮、姚希孟、周顺昌后来都成为一代名臣。赵秉忠也因取士得人而倍受后人称道。在充经筵讲官时,启沃甚多。曾上疏请加建文皇帝庙号,历迁侍读学士、礼部侍郎,掌詹事府,晋礼部尚书。天启三年(1623),赵秉忠因不满魏忠贤弄权,辞官归乡。天启五年(1625)又被魏忠贤削籍为民。天启六年(1626),又因刘钟英案被削官夺俸,终至愤懑气郁而死,享年53岁。
赵秉忠丰仪秀伟,论议剀切,敷讲阙廷,多见嘉赏。崇祯初年,朝廷铲除魏党,赵秉忠得复原官,追赠加太子太保衔,按大臣之礼厚葬。
著有《■阳集》、《江西舆地图说》等。
赵秉忠贵为尚书,可正史无传。但在明代只有他的殿试状元卷被完好的保存下来,而且他的《状元卷》也是我国科举制度一千三百余年惟一得以保全的原件。其册页、纸本封底、封面全绫装裱。卷长3.3米,宽38厘米,共计2460个字,以馆阁体小楷书写。正文共十九折,每折六行,朱笔断读,典型的八股文。1983年由他的第十三代孙赵焕彬,将其捐献给国家,使我们今天有幸目睹其“状元卷”的风采。这件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保存在山东省青州博物馆内。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客居青州南阳河畔近20年,留下李清照大量优美的词作。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冯溥(1609~1692),字孔博,又字易斋,益都(今青州)人。1646年(顺治三年)进士。历任庶吉士、编修、宏文院侍讲学士、吏部右侍郎、刑部尚书等职。1671年(康熙十年)授文华殿大学士。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别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1068年,欧阳修曾以兵部尚书知青州。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1051年,范仲淹从杭州调任青州,接替富弼任知州。第二年(1052年)调往颍州,他扶疾上任,但只赶到徐州,便在五月二十日(6月19日)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
富弼(1004—1083),字彦国,河南洛阳人,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任宰相之职。庆历七年(1047)五月,以资政殿学士加给事中知青州,兼京东路安抚使。至皇祐二年(1050)底离任。他知青州3年半的时间,勤政爱民,励精图治,深得州民拥戴。
钟羽正(1554—1637),字淑濂,号龙渊,明末大臣,益都(今青州)钟家庄人。自幼勤奋好学,1580年(万历八年),进士及第。官至工部尚书。[22]
钟羽正26岁出任滑县知县;此县“素称繁剧”。钟羽正广到任,即着手处理积案,“断决如流、三日而毕”。钟羽正接着又清丈农田,整顿赋税。魏南有600余顷农田经常被淹而赋税照收,钟羽正亲临现场查清上报,请求免税、获免十分之七。当时全国勘实田亩,地方官多以增地为功。滑县多丈出土地100余顷,但钟羽正却不以此请功邀赏,而是用多出土地税额来抵补荒年所欠赋税。两河地区有一疑案,牵累甚重,十年不决。两河官员呈请转托羽正处理,审讯时观者如堵,他谈笑摘发,不多时就结案,众皆贴服。
山东省益都县(今青州市)人,生于1898年。18岁齐鲁大学肄业,后转入燕京大学。宋裴卿创办实业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
1921年,他从美国考察工商业之后回到山东,决心发展民族工业,走实业救国之路。1926年,宋裴卿派其弟宋宇涵赴美专攻毛纺织技术。为安全着想,宋裴卿选定天津租界设厂,其原料、煤电均有充足供应,另有水陆交通运输之利,以招股方式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共筹集资金23万元,其中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以其子名义入股5万元,其部下20师师长孙桐萱以其夫人名义入股5万元,其余为自筹款。1932年4月15日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宋裴卿任总经理,赵子贞、宋宇涵任副理。为了称雄东亚,在工业界一展抱负,宋裴卿决定进口设备并采用澳洲毛条,以纺出高质量的毛线,从而实现他实业救国的理想。[23]
“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人民抗日情绪高涨,各界群众纷纷抵制日货。面对中国市场上洋货充斥的现状,宋裴卿决心创造国内生产的国货名牌,与洋货竞争。经反复研究,决定以响亮的“抵羊”二字为自己产品的商标,隐含“抵洋”
之意。时任实业部长的孔祥熙,对国货“抵羊”毛线予以免税。获得免税后,宋裴卿在宣传上大力投入,广造舆论,使“抵羊”毛线家喻户晓,全国闻名,销路大增。
1935年4月,宋裴卿在商战中打败竞争对手后,筹建新厂。为安全起见,他把厂址安排在英租界内,地点在登百敦道(现云南路),共40亩地,1936年新厂全部竣工,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
“东亚”的成功,是与宋裴卿独到的经营管理分不开的。他在全盘继承其父的管理经验基础上,又吸收了欧美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创造出了自己的既有封建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特点的管理办法。1937年“七七
”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8年,多次陷于困境。虽然最后总算生存下来了,但到1948年,“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军管会派工作组进驻“东亚”,帮助“东亚”尽快恢复生产。天津解放不久,刘少奇同志来天津视察时,曾到“东亚”公司参观,又找宋裴卿谈了一次话,鼓励他发展生产。1950年,宋裴卿由于对党的政策不理解,怀有疑虑,去香港未归,后去了南美的阿根廷
。1956年因生活拮据,心情郁闷而客死异邦。
近年来,青州市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是山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还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市”等称号。
潘文林,作家,常德安乡县人,曾任《新金融时代》杂志总编,出版长篇小说《空谷》《漂亮姑娘快快嫁》、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等。
到山东青州,肯定会逛青州古城。
大禹治水之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青州就是其中之一,可见青州名称之老,城市之老。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随着时代不断变迁,一座城镇要保持原貌几乎是不可能的。青州也不例外。我们远远看见了青州用青砖砌成的古城墙,并没有跳跃欢呼、啧啧称奇;冷静的胸中多了一层历史积淀的莫名的沉重——走过凄风苦雨,躲过刀光剑影,又挨破四旧的重锤……青州挺过来了;现在焕发出新的光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我陪着德高望重的张守仁老师穿过了拱形城门,踏在整齐规则的花岗石街道上,一步一感叹,一步一惊奇。青州不但出文人,还出有气节的官吏。明朝第一甲第一名的赵秉忠的考卷,现在是青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他在卷中谈道德治国,谈法制治国,更谈以民为本。他当了官后,发现朝廷贪官污吏横行,不愿同流合污,以辞官抗议。他担心结党营私的贪官污吏在考卷中寻找陷害他的口实,就将考卷悄悄带走,以绝后患。他带走的考卷为赵家避了祸,也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遗产,才令今人有大开眼界的福气。自古山东多义士,山东义士看青州。赵秉忠就是大义士!
我陪张老师慢慢走,慢慢聊。左边见一西洋建筑很漂亮,进去一看,是天主教堂。教堂宽大宏伟,可容纳两百多人。它的隔壁是基督教堂。山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派头大,却没有固步自封、洋洋自得,轻视外来文化,而是包容接纳,这等胸怀,难能可贵。
张老师说他已八十有二,步子虽稳,但也迟缓。忽见街边有村夫卖几根刚砍来的树枝,是当拐杖卖的。我想买一根送给张老师。我拿着一根疙瘩多的棍子摸了摸,比画着。卖家说:这是香花椒木,才砍来的,还有清香。我拿木棍在鼻子前闻闻,真有股清香味。这棍子拿在手上很舒适,弯曲的顶端若装饰什么龙头、虎头,那就更有趣,可塑性大。我花十元钱买了棍子,可扭头找张老师,不见。我有几分急了,匆匆往前走。呵,看见了,他和青岛的孟庆宝老师正坐在前面街边的花坛上闲聊。
“张老师,这是买给你的。”我提着拐杖说。
张老师笑笑,说:“我喜欢自由,不需要拐杖。”
我再说,他仍推辞。我只好自己留着,这毕竟是青州物产,曲直有致,凹凸分明,有特色,有义士风范,值得珍藏。多个物件,多份负担,是有碍自由自在。可有个物件做伴,不也多份思念,多份情趣吗?
离开青州时,有懂古董的同行说,这花椒木至少生长了二十年。整理时,千万别将疙瘩磨光了,光溜溜的,与拖把有何别?有疙瘩在,闲来把玩,可当按摩器用,又怡情又健身。
张老师回北京来电话,除了谈长篇小说《空谷》,就是谈到青州买的拐杖。
青州拐杖,美哉,趣哉。张老师,你若有闲了,就回味买拐之地青州古城。你用笔横扫污泥浊水,赞扬真善美,我就用拐杖学你的样,痛打恶狗与仓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