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微报 - 陕西省赤沙镇——

陕西省赤沙镇——正月十五前后有最惊悚的血社火表演

赞(1浏览数:1302

分享到创建人:最初的梦想1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赤沙镇的血社火表演时间一般是闰年的正月十五前后。血社火是啥?血社火又叫快活、扎快活,属社火种类之一,是一种汉族民间文化,以陕西省宝鸡市赤沙镇的最为正宗。网友戏称为最惊悚的艺术的宝鸡赤沙血社火,总是被周围的人传得神奇莫测、扑朔迷离。再加上演出时间和演出村子的不确定,神龙见尾不见首,更给其增加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它是以《水浒传》里武松杀西门庆为武大报仇的故事为题材,在不少人心中成为一个神秘之谜。 点击查看余下全文
全部成员»小镇成员1人
h申请加入小镇成员
动态
陕西省赤沙镇——正月十五前后有最惊悚的血社火表演介绍
1、简介

赤沙镇位于陈仓区西部山区。面积147平方千米,人口14380人(2009年前后)。辖14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西一村,距虢镇66千米。地势西高东低,海拔在980-1960米之间。县(功)石(家滩)公路过境。三寺村血社火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基本概况

赤沙镇位于陈仓区西部山区,因辖区内土壤、沙石多为赤红色而得名。全镇地域面积147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14227人。镇内千北公路穿境而过,村组道路四通八达,是陈仓区农特产品主要集散地、陕西省绿色食品基地成员单位。

赤沙镇因产业发展而闻名,是花椒、核桃、苹果等产业的优生区。赤沙是西山地区乃至陕甘两省最大的花椒集散地,辐射西山、陇县、天水等地,现有花椒4.2万亩,建成百亩以上示范园28个,年产花椒140万公斤,创经济收入8000万元;依托优质核桃生长优势,培育优质核桃1万亩,建成百亩以上示范园20个;全镇已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赤沙的红富士、秦冠苹果曾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质奖;建有PA肉牛繁育基地和柴胡、黄姜等药材种植基地,农特产品远销国内外。

赤沙人杰地灵、文化气息浓厚。天顶山的美丽传说为翠拔的太土崖凭添了几分神秘,青峦滴翠中婉若天仙的落花沟水库令人流连忘返,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寺村神秘、独特的“快活”(即“血社火”),堪称西秦社火一绝,绽放着善行文化的璀璨光芒。青山绿水,让您远离城市喧嚣,真真切切感受山巅之威武神秘、水源之沁人心脾。

3、历史沿革

1951年由陇县划入宝鸡县建赤沙区赤沙乡,1959年为坪头公社赤沙管理区,1961年设公社,1967年更名赤卫公社,1969年复名赤沙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面积148.3平方千米,人口1.4万人,辖东一、西一、青川、硖口、太安、西冯、山明、三寺、宁里巴、落花沟、姚花沟、放马沟、姬家沟、朱家沟、龚家沟16个行政村。1998年撤乡设镇。代码610321115,辖西一、太安、西冯、西明、山明、姬家沟、樊家河、东一、朱家沟、青川、硖口、落花沟、姚花沟、放马沟、三寺、宁里巴16个行政村。

4、经济发展

赤沙镇位于县境西部山区,距县城66公里。面积148.3平方公里,人口1.4万人。县(功)石(家滩)公路过境。主产小麦、玉米、油菜籽,盛产苹果、桃子、花椒。森林面积较大,产名贵药材。

5、邮编代码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赤沙镇代码:610321115。辖西一、太安、西冯、西明、山明、姬家沟、东一、朱家沟、青川、硖口、姚花沟、放马沟、三寺、宁里巴等14个村委会。

6、地理环境

陈仓区地处中国大陆槽—秦岭北麓、陇山支脉、黄土高原和渭河地堑交吻区。南、北、西三面环山,中部低凹向东敞开,西高东低。渭河自西向东从中穿过,地形山、川、原皆有,可分为南部秦岭北麓山地和西部(西北部)陇山山地,东部渭河和千河河谷平原、黄土台塬,丘陵沟壑区四种类型。山地占80.2%,平原占19.8%。境内秦岭北麓山地和陇山南麓山地最高海拔2706米,最低1200米;渭河、千河两岸川道地区最高海拔600米,最低海拔507米。

7、气候条件

属中纬度大陆季风区域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因境内地表结构复杂、海拔高度差异较大,各地气候差异亦很明显,东北部为川原气候,西南部及秦岭北麓为山地气候。又因位于青藏高原东侧偏北,受东亚季风环流控制,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盛偏北风,空气干燥,气温较低,常有霜冻,寒潮侵入;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偏南风,空气中水气含量增大,降水较多,气温高,天气炎热,春、秋为过渡季节,3~5月气温回升较快,降水量不足,易形成春旱。秋季降雨较多,常出现秋霪雨。多年平均气温12.8

℃,1月平均气温零下0.2℃,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8.4℃(1991年12月28日);7月平均气温25.3℃,极端最高气温41.7℃(2006年6月17日)。最低月均气温零下7.8℃(1977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33.6℃(1991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5.5℃。无霜期年平均224天,最长达254天,最短为194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913.9小时。年平均降水量647.1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00天,最多达126天(1988年),最少为77天(1997年)。极端年最大雨量985.6毫米(2011年),极端年最少雨量383.0毫米(1977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10月,8月最多。

8、血社火

,又叫快活、扎快活,属社火种类之一,是一种汉族民间文化,以陕西省宝鸡市赤沙镇的最为正宗。

宝鸡市陈仓区赤沙镇三寺村的是陕西乃至全国唯一保留的一个社火种类,它是每逢闰年表演一次。赤沙镇是以水浒武松杀西门庆为武大报仇的故事为题材,表演内容主要以斧子、铡刀、剪刀、链刀、锥子等器具刺入西门庆和其他坏人头部,使社火的内容恐怖血腥且十分逼真,故叫。又叫快活。取名“快活”有两种意思,一是取《水浒》中地名,即“快活林”;二是取其意,即铲除了为非作歹的恶人后人心快活。

“快活”表现的就是《水浒》中武松为兄报仇,杀死谋害武大郎的奸夫淫妇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故事,具有惩恶扬善、威慑恶徒的作用,表达了三寺村群众惩恶扬善的人生观。

名称由来

取名“快活”有两种意思:一是取《水浒》中地名,即“快活林”;二是取其意,即铲除了为非作歹的恶人后人心快活。

现状

陕西宝鸡地区,人们习称西府,是陕西社火脸谱艺术颇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特别是陇县和宝鸡县的社火脸谱,历史久远,脸谱造型奇特,色彩质朴明快,纹饰讲究严格,谱样多而齐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脸谱的最高水准。

社火的种类很多,有山社火、车社火、马社火、背社火、抬社火、高芯社火、高跷、地社火、、黑社火等。大都在正月祭社、庙会迎神、祈雨时表演,宝鸡县赤沙镇的是陕西乃至全国唯一保留的一个社火种类,它是每逢闰年表演一次。赤沙镇是以水浒武松杀西门庆为武大报仇的故事为题材,表演内容主要以斧子、铡刀、剪刀、链刀、锥子等器具刺入西门庆和其他坏人头部,使社火的内容恐怖血腥且十分逼真,故叫。又叫快活。

“赤沙快活”到如今已是六代单传,对此感兴趣、想学而又能学到、学会的族人实在太少,“赤沙快活”已是即将消失在民间的民俗艺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七代传人为陈仓区三寺村的吴福来。

来历传说

清朝末年,河南一位串乡打铁的匠人,病倒在三寺村村头,村里一位叫吴穷汉的人,将其接到家里,不仅给其饭吃,还熬中药为他治病,直到他痊愈。为了感谢救命之恩,铁匠打造特制的剪刀、锥子等十多件农家生产、生活常用工具,在元宵节这天,把村民们打扮一番,在村里游行表演,村民争先恐后围观。铁匠离开前,将这套道具留在村里,并将化装技术教给村民。上世纪60年代,“四清”运动开始,“快活”像其他民俗活动一样被视为“封资修”,不得表演,最后一次表演在1965年,村民借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偷偷演了一次。此后,吴福来的伯父将道具悄悄藏在房顶棚上,待“文革”结束,其他社火、古戏都能表演时,他拿出来供村民玩耍。

“快活”的化装技术,主要由吴穷汉的后人掌握。吴福来说,他的祖父就是快活的化装师,后传给他的父亲吴杰。吴福来是从“文革”后开始跟父亲学的。他现为村里主要的“装师”。

至今,赤沙“快活”已经传了七八代。据66岁的老人吴志文介绍,除“文革”期间丢了4件后来补做的外,其他9件道具都是100多年前的。

特点

奇特

不同其它类型的社火,它表演的内容都是以惩恶扬善为题材。如《水浒传》里的武松杀西门庆一段即《狮子楼》一节,体现了武松威武不屈、要为大哥报仇雪恨的决心和气概。

快活

椐专家考证,这种社火应该叫。但当地人叫扎快活。从当地方言做过考证,之所以叫扎快活,大致有

两层意思:一个是庄户人,一年四季没有个快乐的时候,唯一的就是过年了,快活就是高兴的,高兴也就快活,扎快活无非就是图个快意开心。另一个意思,就是这里所游演的是一个惩恶扬善的故事。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实际上是古代傩戏的延续,其所用的道具都是利器(当然也有纯器),俗称快活。也就是把这些利器扎在魔鬼的头上,叫他们永远不能翻身,那么一年就四季平安了。看似这么简单的活动,却寄寓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呢。

恐怖

“快活”最大的特点是神秘、血腥、阴森、恐怖。在“武松”的带领下,身后是被制服的“西门庆”的13个“打手”,

表演他们有的被剪子、锥子刺进眉心,有的被菜刀、杀猪刀、铡刀劈入脑门;有的被板凳、泥屣、砖块插入额头,有的被锄头、利斧、镰刀砍进头颅,还有一个被利剑刺穿肚子,肠子外流。人称“七拳六脚十三件”,意即西门庆的13个打手,本来想用刀、斧等打武松,反被武松把这些刀、斧扎进他们身体。他们一个个浑身是血,皮开肉绽,惨不忍睹。围观者瞠目结舌,有的捂着嘴皱着眉,有的小孩藏在大人身后偷看。人群中不断有人说:“吓死人了”,“假的吧?”赤沙镇文化站站长袁喜林说,2001年11月,他们在虢镇表演时,许多妇女、儿童开始往前拥,当猛然看到眼前的景象时,吓得扭头就跑。因其恐怖,有人将“快活”称为“”。

保密

“”的关键是化装,据说化装一般在镇子的庙里进行,现场是保密的,门口有专人看守不准其他人靠近,而且传儿不传女,在宝鸡市区演出时,他们在大轿车里上装,用床单将窗户遮掩,记者想将包放进车都不开门,连赤沙镇文化站站长都不让看。化装师利用绝秘技法给表演者进行装束,他们所使用的道具则是家禽、家畜的血液和内脏,而那些斧子、锥子等武器则全是信手捻来之物。在化装师真与假、幻与实的魔法般的手法中,有一点是真的,那就是残酷的场面都是假的。

演变

最早的“快活”表演,有两班人,第一班人是刀、斧尚未扎进头里,演员手持这些家伙,出去转一圈,回去后,第二班人出动,刀、斧已扎进头里。由于两班人马用人多,到远处表演不方便,从两年前,他们精简了头一班表演。以前表演都穿便装,或红绒衣。过去被刀具扎的“装身子”,都骑在骡子上或坐在架子车拉上,如今农村几乎没有骡子,也不用架子车拉了,演员有时坐在敞篷车上,有时步行。

表演尽管化装主要靠他,但“快活”属于村里组织的活动,村里凡是参加过演出的都知道其中的技巧。尽管如此,但没有人泄密。许多人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均被婉言拒绝,包括中央电视台想拍化装过程,都未被准许。据说,有个村想学此艺术,但没有得到真传,以失败告终。

历史

社火,作为最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产生于原始的宗教信仰,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进行的宗教活动。“社”为土地之神,“火”能驱邪避难。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社火一词始见于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六月二十四日,欢庆二郎神生日,二郎庙前露台上设乐棚,有“社火呈于露台之上”。在汉魏南北朝、隋唐时期至南宋,皇城的除夕之夜还保留有大傩仪,后逐渐被社火取代而融于社火之中。可见宋朝的民间社火已是包罗万象,气象万千。当时的社火由祭祀、巫术、傩仪、百戏、乐舞、参军戏、民间杂耍等组成。每逢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村社便组织、举办使节庆、迎神赛会,有上竿、跃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浑话、杂耍、商谜、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浪子、杂剧、学像生、倬刀、装鬼、砑鼓、牌棒、道术之类杂戏表演。社火表演时,脸谱面具,必不可少。头一天晚上,人们便精心画好各式的脸谱,以便第二天登台演出。

社火脸谱起源,据陕西的民间艺人介绍,周朝时,周武王率兵伐纣,大军行至麒麟山下,被驻守山下的闻太师挡住去路。姜子牙计上心头,让士兵戴上了神兵天将的面具上阵叫骂,个个威武凶煞,好似天兵下凡。闻太师不知真假,以为天意,拔寨而逃。此事传入民间后便产生了画脸谱逐鬼的民间习俗,并逐渐融入到了社火中。学术界则普遍认为,脸谱的起源是周秦时的傩舞。傩是一种远古时代的宗教仪式,“傩”本是一种传说中的神鸟,后被人格化,成为一种祭祀表演。傩舞是周代在傩祭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驱鬼逐疫的宗教舞蹈,而“傩”的明显特征,便是戴假面歌舞。巫师戴着刻有图腾的面具将自己装扮成神,巫师一旦戴上面具,普通人就变成了“神”。面具在这里起到了人与神的转化作用,是行巫术时必不可少的道具。这样的习俗在当今社火中尚有遗存。宝鸡一带的传统社火,在演员“开脸”之前,可以有说有笑,一旦“开脸”之后便不是自己,不能随便说话,这也是原始巫术的遗风。

随着社会的发展,远古时代保留下来的社火,融入和赋予了新内容,表现形式也日臻完善,注入了民间传说、戏曲故事和英雄人物等元素。宝鸡市陈仓区村民表演的芯子社火,在一个平台上固定一根高达2—3米的钢筋,用彩纸在钢筋上做出老虎、棉花、云朵等形态各异的物体,男女儿童装扮成古装戏剧人物,在钢筋上摆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延续了数千年的社火,已成为陕西宝鸡地区每年正月中的一项重要文化习俗。宝鸡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社火之乡”。

传承

按照约定成俗的规则,只传儿不传女。

文化保护

已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旅游景点
本地特产
查看更多
页面已删除或不可用
返回 | 访问首页
访问出错了,请稍候再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