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山镇为苗族聚居的山区集墟。1950年设会山乡。1959年析设会山公社。1983设置区。1986年设会山苗族乡。2003年改设会山镇。会山群众文体活动活跃,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民族传统节日,苗族风情浓郁,文化活动多彩,吸引了邻近不少市县和乡镇广大群众踊跃参与。会山镇多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先进集体”等称号。
会山镇特色资源丰富,生态资源: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万泉河两大支流穿境而过,境内拥有万泉河最美的峡谷风光,植被保护完好,山清水秀,风景秀丽。有4个大中型水库:牛路岭水库、南塘水库、中平仔水库、苏区水库等。苗族文化:会山具有海南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浓郁的苗族风情,对中外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橡胶文化:有中国第一个橡胶园和垦区经济,是会山发展的强大推力。红色文化:会山毗连红色娘子军和王文明的故乡阳江镇,红色资源丰富。这些特色资源,为开发会山特色旅游如万泉河漂流、探险、滨水度假、科普观光等时尚户外运动,开辟了的新理念和新机遇。
会山镇经济和社会稳步发展。全镇主要以农业产业为主,主要品牌有:大甲珍珠柚,被评为全国消费者满意产品、2008年北京奥运会指定食品;橡胶2.6万亩,全市产量最大;槟榔1.8万亩,全市品质最好。 201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5127万元,同比增长12%,其中农业产值13418万元,同比增长12%;工业产值1709万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42元,同比增长10%;地方财政(镇级)收入490万元,同比增长43%。教育发展迅速,全镇基本普及“两基”教育,成为西南教育强镇。全镇“两保”(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5%。全镇近10年刑事案件发案率为“0”,治安案件逐年下降。
全镇主要以农业产业为主,主要品牌有:大甲珍珠柚,被评为全国消费者满意产品、2008年北京奥运会指定食品;橡胶2.6万亩,全市产量最大;槟榔1.8万亩,全市品质最好。
第一产业发展情况
全镇现在耕地面积3900亩(其中水旱田3100亩);经济林31000亩。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为:
(一)、种植业:粮食作物全年播种面积6200亩;橡胶17070亩;槟榔12613亩;水果1000亩;胡椒730亩;椰子416亩。
(二)、畜牧业:猪出栏量3038头;牛出栏量316头;羊出栏量280头;鸡出栏量2.9万只;鸭出栏量9000只;鹅出栏量1850只。
(三)、水产养殖业:山塘水库69口,水面积195亩。
旅游是会山农民在家门口就可实现持续增收的基础。在此之上,会山镇帮助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去年以来相继启动油茶、山兰、珍珠柚、黑山羊等种养,以万泉河两大支流打造两条经济风光带,帮助农民吹鼓“钱袋子”:东部油茶经济风景区、中部苗族风情峡谷秘境区、西部热作高效农林风光区,一个个特色区域让“会山样本”越发响亮。
会山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机遇。2010年被《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发展规划纲要》列为风情小镇,2011年完成会山苗族风情小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2012年完成全镇村庄规划,为会山苗族风情小镇高起点发展绘制蓝图,为新一轮发展提供法规保障。会山镇以其独特的优势资源和完整的发展规划营造了优良的发展环境,必将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新高潮。
为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会山镇苗绣园村开辟了30亩苗绣文化产业园,以“政府+公司+农户”模式操作,拓展绣手工艺、苗味特色小吃、苗医苗药等项目,并通过“三月三”等节庆塑造新的黎苗旅游文化产品群。
在省建设厅的大力支持下,由重庆都会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南分院牵头对我镇开发建设进行总体规划,突出热作、生态、万泉河源头旅游、苗族特色旅游开发的战略发展目标,符合小城镇建设要求。会山群众文体活动活跃,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民族传统节日,苗族风情浓郁,文化活动多彩,吸引了邻近不少市县和乡镇广大群众踊跃参与。会山镇多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先进集体”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