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微报 - 丝绸之乡——太和

丝绸之乡——太和镇

赞(3浏览数:4699

分享到创建人:爱上大草原

太和镇寓意太平祥和之地,俗称大河坝,始建于清乾隆13年(公元1748年),地处重庆合川西北部,位于铜梁、潼南、合川三地交界处,距合川主城区35公里。太和镇是合川区规划的三个小城市之一,被评为全国重点镇、重庆市百万担优质茧工程重点镇、重庆市“百强工程镇”、重庆市45个中心、商贸示范镇之一。 点击查看余下全文
全部成员»小镇成员1人
h申请加入小镇成员
丝绸之乡——太和镇介绍
查看更多S
1、小镇简介

重庆市合川太和镇——这个陪伴我高中三年的小镇,它不富饶也不落后,不喧闹也不寂静,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懂得享受生活,没事的时候喝五邀六的去搓个麻将,吃个火锅,闲来无事去河边散个步玩玩水,这样生活就很满足了!

2、太和赋

悠悠古楼山,百世一啸,龙行天下,太平永驻;

浩浩涪江水,千折一回,鱼跃龙门,和安古渡;

巍巍太和人,万众一归,心谋和谐,江城明珠。

山水旖旎,德润大朴。马门恐龙代代呈祥云,小甄新舟岁岁泊古渡;东南桃花年年笑春风,大河流水夜夜呓纤夫。两行铁轨,遂渝莽莽通达九州路;一丝红绸,蚕桑张张描出盛世途。

地灵人杰,滋润厚土。乾隆建镇殷殷太和名,四九解放荡荡光明途;撤区并镇赫赫小合川,国泰民安泱泱新太和。森楷举业,古镇银丝缕缕西洋度;吉可学成,民主革命漫漫英雄路。

山灵水汇,昌盛永驻。茫茫山谷深蕴天然气,滔滔江水绵延富金库;醇醇酒浓重啤飘香处,隆隆机声丝绸兴旺图。翘秀启蒙,重点中学琅琅万世书;涪滨开篇,生态农业茫茫无穷目。

龙腾太和,凤仪降福。幢幢新楼错落江滨矗,条条大道纵横繁华路;更喜融融和谐百姓乐,歌舞翩翩天仙当驻足。太平祥和,改革处处城乡和谐赋;江山如画,开放年年人民小康乐!

占曰:太平盛世天人和,巴渝儿女展宏图;

和谐共谋家国泰,炎黄子孙万代福!

3、小镇历史

马门溪恐龙:合川马门溪龙是中国恐龙群中最闪亮耀眼的“明星”。1957年4月,四川省石油勘探队在重庆市合川区的太和发现“合川马门溪龙”。这具巨大的恐龙化石长22米、高约3.5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认为它是生活在距今约1.4亿年前的恐龙的遗骸,是迄今为止我国和亚洲发现的最完整的蜥脚类恐龙化石。 “发现合川马门溪龙”入选新中国60项科技杰出成就。马门溪龙文化体现了生命敢于与自然界作斗争的斗争精神。

传统的丝绸之乡:上世纪初著名实业家张森楷在太和创办了四川省第一个蚕桑公社,开创了重庆地区的丝绸实业。张森楷生活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特别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深知实业救国之重要。一次偶见《申报》谈及中国丝绸,认为蜀丝质量最差(“唯蜀为最劣”),大受震动,决心从种桑养蚕着手改良蜀丝。

1900年,与同乡曾雨珊等在太和筹建“四川蚕桑公社”。随即亲赴江南蚕桑产地考察,购回优质桑苗、蚕种,并为蚕桑公社拟订二十六条章程,在全省推广先进的种桑养蚕技术。继之开办“四川民立蚕桑中学堂”,大力为四川养蚕制丝培养人才。他不仅鼓励别人养蚕,也督促家人养蚕,还大书“蚕丝世家”四字,制匾悬挂于住宅中堂,以示振兴四川蚕桑事业之衷诚。在他的倡导下,四川蚕丝生产出现新局面,“桑社如笋,桑株如荠,丝厂如林,岁进千余万。” 受张森楷影响,太和镇延续了栽桑养蚕的传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得到更大发展并催生出了“丝绸之乡”美誉,一时商贾云集,太和丝绸畅销海内外。

4、太和重大事迹

1748年(乾隆十三年),始建太和场;1906年改设泰安镇;1926年更名为太和镇。

1902年,张森楷在太和观成立四川蚕桑公社,后更名为四川第一经纬丝厂。

1902年,翘秀两等小学堂(太和镇小前身)建立。

1906年,周吉可出生于亭子桥董家湾,为红十五军创建人之一,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

1938年,易殿丞在小河坝开办涪滨农场,后为合川县蚕种场。

1939年,中国共产党合川县大河坝特区支部建立,书记向文炤,副书记苏策。

1949年12月3日,太和解放。

1950年3月,合川县第七区太和镇人民政府成立,孙超任区长。

1950年3月9日,土匪李龙光等在太和镇暴乱,被镇压。

1954年,太和镇举行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1956年,合川县第四初级中学校在太和观成立;2008年2月,太和中学创建为重庆市级重点中学。

1957年,四川省石油勘探队在古楼山腰发现合川马门溪龙化石。

1959年,大和镇兴建“五一”蚕种场。

1960年,全程37公里的太大路建成通车。

1960年,中央轻工业部在太和蚕茧站召开全国蚕茧烘炕机械化现场会。

1979年,太和开始用上长寿高压电,结束无电的历史。

1980年,太和缫丝厂建成,生产的“梅花牌”白厂丝畅销中外。

1981年7月13日,太和发生百年难遇的特大洪灾,最高水位232.68米。

1984年,太和区办啤酒厂建立;1996年11月改制为重庆啤酒集团第六分厂。

1993年12月,太和撤区并镇;2001年6月,小河、木莲并入太和镇;2005年4月,佛盐并入太和镇。

2001年1月29日,太和镇涪江蓑衣滩发生特大海损事故,死亡46人。

2002年8月,太和镇第一所私立学校——开来学校成立。

2005年11月,遂渝铁路建成通车,并在太和设站。

2006年6月,富金坝发电厂建成发电。

5、太和名人

1.张森楷

张森楷,合川县双凤场人,生于1858年,1893年中举人,平生治史,为近世著名历史学家。遗著达48部,1300余卷,著名的有《史记新校注》、《通史人表》、《二十四史校勘记》、《华夏史要》、《四川历代地理沿革表》、《四川历代职官沿革表》等。1918年任新修《合川县志》主修。

毕生精研史学的张森楷,同时又是现代实业四川蚕桑公社的创始人。他创办的四川蚕桑公社以合川大河坝(今太和镇)为基地,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至宣统元年(1909年),共存在十年,开创了四川蚕桑实业新纪元,不仅为合川蚕桑丝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主要的是改变了合川与四川省民间传统的土法种桑养蚕制丝旧法,而且使合川成了川东的重点桑蚕地区,推动了四川全省桑蚕丝的发展。

民国17年(1928年),张森楷病逝于北平。第二年春,卢作孚出资将其遗体由北平运回合川嘉陵江边的学士山安葬,并建亭纪念。1942年迁葬于渠江江畔的安全乡安心村。

2.周吉可

周吉可(1906—1935),字际可,名祯,又名先哲,合川太和人。在合川中学读书时参加“读书会”,自订《新青年》、《晨报副刊》、《学生杂志》等进步刊物,宣传列宁和十月革命,参加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政治活动。

1927年入党,次年入上海大陆大学学习。在郑野萍的领导下,组织“曲线社”,出版《曲线》刊物,宣传革命。1929年转学中华艺术大学,继续参加中共领导的“反帝大同盟”、“中国革命互济会”的活动,编辑《互济报》,发展党组织。1930年5月,受党中央派遣,随何长工、腾代远去鄂东南红五军。7月,中央命陈奇、柯庆施、周吉可等组成行动委员会,统一指挥红八军第四、五纵队。10月16日成立红十五军,任政治部主任。

第二年1月挥师北上,于河南商城与红一军会师,两军合并为红四军。先后任第十师政治部主任、军宣传科(部)长。11月7日,红四军与红二十军合并,扩编为红四方面军,先后任红二十五军宣传科长、政治部主任,随军转战鄂、豫、陕、川边境。民1935年6月,在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北上。9月,病逝于川西途中。

3.易殿丞

易殿丞(1900—1983),合川太和人。抗战爆发后,生丝出口断绝,以致太和数家丝厂纷纷停办。他决心复苏传统丝业。民国二十七年(1938),筹集资金租用小河乡胡家坝田地400亩,修建涪滨蚕种场,次年春就制出优良蚕种10000张,深受蚕农欢迎。

接着,他又将蚕种场改作综合性的农场,兼营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养鱼,并进行稻麦良种试验。经过3年努力,农场初具规模,收入逐渐增加。以后10余年间,蚕种生产蒸蒸日上,达到了以农场养种场的目的。民国三十年(1941)他邀集股东20余人,股金30万元,买得利华丝厂厂房和怀仁丝厂设备,并新添木机100台,成立太和丝厂,任经理,先招工400余人,后增至1000余人,年产丝近200担,远销成都、昆明、缅甸等地区及国家。

1950年因缅甸信息隔绝,产品积压难销,部分股东退股,丝厂只得停业。他毅然承担风险,于当年10月又组建聚和丝厂,继续发展生产。后并入重庆丝纺厂。曾任合川县第8届县政协委员。

入驻企业
页面已删除或不可用
返回 | 访问首页
访问出错了,请稍候再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