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土镇位于曲江区西部,东与马坝镇隔河(北江)相望,南邻樟市镇,西与武江区龙归镇相接,北与武江区西联镇接壤,距区政府所在地8公里。2001年12月,与白沙镇合并为现在的白土镇。全镇现辖11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48.4平方公里,有山林面积106平方公里,总人口25051人。
白土镇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该镇地处北江河、龙归河、马坝河的交汇处,北江河自北向南流经白土,历来是北江上游主要交通中转站,清代已有8个水运码头,为北江沿线码头最多的地方。水路上航直达韶关、乐昌、南雄,下航可达清远、广州。自蒙浬水电站建成后,北江河的水运、通航能力大大提高。省道253线穿镇而过,到京珠高速公路韶关南站仅8公里,武广客运专线途径全镇9个村,新韶关站距离该镇仅8公里。正在建设中的广乐高速公路在白土镇设有出入口。
2001年白镇与白沙镇合并后,辖16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2005年4月经村(居)委撤并,撤并了乌石洞、梅江、红坪、乌泥角、三都5个村委及白沙居委,白土镇现下辖11个村委和1个居委会。即上乡、中乡、下乡、由坪、苏拱、河边、孟洲坝、界滩、龙皇洞和白土居委会。
白土镇原是“天鹅形”坡地,因境内多白泥(高岭土)而得名白土。相传,宋代已有白土墟。清代白土分上、下两墟。民国时即建有大型砖瓦结构农贸市场,是当时商船往来交易集散地。民国设白土乡,先后属七区、五区、二区管辖。建国后,白土属龙归区管辖。1957年2月由龙归划出成立白土区。1958年5月复归龙归乡。1961年6月恢复白土行政建制(时称公社)。1983年11月改社建区,1986年12月撤区建镇。2001年底与白沙镇合并为现在的白土镇。白土镇全部人口为汉族,语言语种比较丰富,境内有客家话、白话、船婆话,普通话 ,闽南话、连滩话等,据统计共有7种之多。相传以船婆话为主的为马坝人后裔。其他多为后来移居至此。白土人民勤劳、朴素,以传统的农业耕作为主,改革开放后,许多年轻人外出创业、经商、打工。
白土镇位于北江河中上游,水力资源丰富的北江河穿镇而达,地形西高东低,活像一只浮在北江河上的“天鹅”,年均气温21ºC左右,年降水量1638毫米,境内除丰富的水利资源以外,还有丰富的河沙、石灰石、煤炭等自然资源、能源。
白土镇加大文体设施建设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兴建中乡了塘村全民健身广场和镇级全民健身广场,已全部投入使用。通过积极挖掘本地民间文化资源,组织本地退休干部、农村文化爱好志愿者等于9月成立了“乡情民间艺术团”,目前已有成员30多人。
粤北采茶是广东六大地方剧种之一,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采茶戏艺术表演精湛,具有鲜明的客家风格特征。展演活动以粤北采茶戏为主、兼具小品、歌舞等文艺形式。
粤北采茶戏被人们誉为“粤北山茶花”。每年我区采茶剧团都要送戏下乡,不少农村群众都是采茶戏的忠实“粉丝”,浓浓的“茶”香实在让人回味无穷,采茶戏多以农村劳动人民的生产与斗争、劳动与爱情中的平凡生活为内容,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是非矛盾和伦理道德,叙说的都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
演员用客家方言的艺术韵味,具有“三奇三绝”,一是采茶戏表现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全是“下里巴人”的“粗言俗语”;二是表演的身段往往是模仿动物的动作,并以动物的动作而命名;三是载歌载舞。三绝是: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正是采茶戏充满喜剧的特点,让广大群众通过这些平凡小事去分辨是非、善良和丑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我们相信,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东风,粤北山茶花又迎来的一个新的春天,在展示客家风采、弘扬客家精神中得到传承与发展,打造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品牌文化产业。
由白土镇党委和曲江经济开发区联合主办的“欢乐乡村”文艺演出在开发区举行,为开发区内企业的职工们献上了一台丰盛的“文化大餐”。
演出在激情洋溢的广场舞《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乐曲中拉开了序幕。由白土镇乡情艺术团表演的采茶剧“争让”、小品“竹篮打水一场空”、舞蹈“四套海派秧歌”、器乐合奏“曲江茶韵”、 表演唱“快乐嫂逛工业园”等这些内容健康向上、反映民众生活情况的文艺节目吸引了群众的参与,尽管气温较低,但丝毫没有减弱现场观众与演职人员的热情。台上的演员激情演唱,台下的群众情绪高昂。唱到精彩处,台下喝彩声、鼓掌声响成一片。
近年来,曲江经济开发区和白土镇致力于为开发区企业打造优质服务,为企业职工们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共同促进开发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采茶剧《争让》
器乐合奏《曲江茶韵》
白土镇水陆交通便利,北江穿镇而过,历来是北江上游主要交通中转站,清代已有8个水运码头,为北江沿线码头最多的地方。水路上航直达韶关、乐昌、南雄,下航可达清远、广州。县道252线穿镇而过,武广客运专线纵贯南北,白土距京珠高速公路韶关南站仅8公里,距正在建设的武广铁路客运快线韶关站约8公里。
广乐高速公路是京港澳高速公路粤境段的复线,北起湘粤两省交界地小塘,向南经大瑶山、乐昌、曲江、英德、清远,最终到达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接广州机场高速公路,肇花(肇庆至花都)高速公路。广乐高速主线全长约270.8公里,另外还有连接线约31.8公里,合计总长302.6公里,跨韶关、清远、广州三市。其中韶关境内长161.9公里,清远境内长119公里,广州花都境内长21.7公里。[1] 全线为双向6车道,路基路面宽达34.5米,设计时速为120公里,是广东省在“十一五”跨“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广东省新十项工程和高速公路“六纵”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9月27日15时,广乐高速全线通车。
京珠高速公路韶关段建成后,运输车辆迅猛增长,运输能力长期处于饱和状态,运输压力巨大。2014年春运客流最高峰时,京珠高速韶关段车流突破11万辆次,车龙长达80多公里,不堪重负。 此外,京珠北高速公路坡长距离远,路况复杂,事故频发,曾被国务院两部一局”列为中国最危险路段之一,是广东省唯一榜上有名的最危险路段。
广乐高速建成通车后,一方面有利于分流车流日益增长的京港澳高速粤境北段,减轻其交通重负压力;另一方面,广乐高速地势平坦且海拔较低,冬季不宜结冰,行驶风险大大低于京珠高速,也解决了司机要面对长距离下坡,刹车容易失灵的问题。
白土镇2012年建设乡村公路里程共9.8公里;组织实施““大清洁、乡村美”工程,新建垃圾池26个,购买垃圾桶12个,改厕60户, 100%覆盖了171个村小组,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农村卫生清洁面貌焕然一新,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明显改善;推广和普及新能源,新装“粤佳”太阳能60台,新建100方的沼气池6个。
2012年,白土镇建设完成了“山洪灾害防治工程措施”,全面落实基层三防能力“五个一”建设要求:一是建设监测预警平台;二是成立三防办事机构;三是建成视频会商系统;四是每一个自然村配置一个铜锣;五是每个自然村制定了一个操作预案。把现代信息技术、传播手段与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实现了会商到镇、预警到村、责任到人。9月13日,白土镇的“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项目”代表韶关市接受了国家水利部部长陈雷的视察,得到了陈雷部长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并明确表示白土镇这一项目要在全国推广。到目前为止,已有韶关市各县和云浮、茂名、从化等市先后到白土镇参观学习。
根据区委、区政府分区发展战略,白土镇定位为重点发展区,白土镇2010—2030年总体规划已完成。白土镇充分利用曲江经济开发区在辖区内的优势,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直接抓手,加快步伐。
境内有曲江经济开发区(原白土工业园),园区企业达48家。2008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1549万元,比增15.3%。
许志锐(1894-1928),原名叔龙,曲江县白土镇下乡村人。从小随父读书,生性聪颖,刻苦好学。小学毕业后,适逢广州黄埔陆军小学招生,随即考入该校第6期,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又先后到武昌陆军中学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深造。
保定军校毕业后,即派往山西阎锡山部任见习排长。见习期满,正值袁世凯妄图称帝复辟,胸怀大专的许志锐,迅速南下回粤,在张发奎部下职。在讨伐沈鸿英、陈炯明、杨希闵、刘震寰以及扫荡占据琼崖的邓本殷等战斗中英勇善战,由连长、营长、参谋长晋升团长。民国15年(1926)7月,第4军第12师长张发奎率领该师35、36团参加北伐。许志锐的34团则奉命留守琼崖,琼崖警备司令亦由许志锐兼任。
民国16年(1927)4月下旬,第4军军长张发奎统辖第4、第11及第20军自湘鄂入豫。升任第10师副师长的许志锐奉命率部北上入豫。该部在河南与奉军作战达两个多月。6月5日攻下开封城后,于6月7日开始班师南下。进驻武汉后,进行扩军。扩军后,张发奎被任命为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许志锐也晋升为第26师师长。
民国16年(1927)冬,张发奎辞去所兼各职出国考察后,第4军奉命北上。继任第4军军长的缪培南命令所辖许志锐的26师、吴奇伟的第12师、李汉魂的25师等5个师向惠州集中,然后取道赣皖北上。12月下旬,齐集惠州的第4军,开始向龙川、五华开拨。沿途不断与阻止他们北上的陈济棠、陈铭枢、钱大钧等部发生激烈的冲突。
民国17年(1928)1月14日,第4军已挺进到五华县潭下墟。为了攻克占据潭下墟南边风门坳一带高地的桂军阵地,第4军开始向桂军主力集合地、约500米高的马鞍山发起总攻。由于该山地势险峻,敌方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担任左翼进攻的第26师虽然发起攻击,但从清晨一直激战到下午5时多,始终不能接近马鞍山的最高阵地。许志锐见此情景,勃然大怒,亲率特务连第1排赶往前沿阵地指挥战斗。官兵见师长亲自督战,大为振奋,勇敢向前,桂军阵地开始动摇。许师长便和增援部队一起,肉搏前进。部队前锋快攻上山顶时,许志锐的右膊中弹负伤,仍继续指挥。忽然又一颗子弹击中腰部,伤势严重,终于支持不住。秘书见状急令特务连士兵抬下战场。第二天(民国17年1月15日)清晨,由于伤势过重,虽经军医日夜抢救,无法挽回生命。阵亡时年仅34岁。
阴阳墟遗址位于曲江县白沙镇大村东南约1公里的北江河西岸,1982年发现,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8米,遗物有砖、瓦、瓦当、滴水、影青瓷碗、陶纺轮及青铜器等。瓦当与滴水的图案有莲花纹或龙凤纹。阴阳墟地处南北水陆交通要道,来往船只多在此停泊,等候一河之隔的蒙涅巡司的检查,因此集市日夜营业,故名“阴阳墟”。
1984年曲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古色古香的苏拱门楼已有近700年历史。当地传说宋朝苏东坡曾远道而来该地探访一刘姓官吏好友,相聚之后告别时大量民众拱手相送,后建苏拱楼以纪念这一件盛事。建成若干年后因火灾烧毁、历朝代历经多次重修,最近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为清代。原门楼由红砂岩作石券门,水磨青石方砖作楣梁,红砂岩为柱,檐下水磨砖斗拱,各层交叉连接,构想巧妙,颇具中国古代建筑特色。
苏拱村位于现韶关市曲江区白土镇龙归河西岸,与武江区龙归镇、西联镇相邻。苏拱之前叫“沙皮村”,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得名改叫“苏拱”。
至今,苏拱村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苏东坡的故事——
传说在北宋时期,扁石山(位于今白土、西联、龙归三镇交界处)脚下有一座三圣庙,香火旺盛,声名远播。苏东坡被贬岭南路过韶关,在游览了南华禅寺之后,听说了三圣庙,游兴正浓的苏东坡便带着随从经马坝到白土、由白土到龙归寻访三圣庙。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人地生疏,当走到扁石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时,他们迷路了。于是,苏东坡便很有礼貌的向小村庄的村民打拱作揖,询问前往三圣庙的路径,得到村民们的热心指点。后来,当村民们得知那个打拱作揖问路的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大文豪苏东坡时,全村人都无比激动,于是把村名改作“苏拱”,村里的牌坊式门楼也被称为“苏拱门楼”,作为对大文豪的纪念。
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苏东坡被贬岭南时,乘船沿北江而下,曾来到白土的一条村庄拜访一位刘姓好友,因为他拱手作揖相迎,相聚之后告别时大量民众拱手相送,后建“苏拱门楼”以纪念这一件盛事,而该村也就改叫“苏拱村”了。
究竟上述两个故事哪个是真实的,因年代久远,如今世人已经难以考证,但苏拱村和苏拱门楼确实印记着苏轼的足迹。北宋哲宗绍圣元年,苏轼因“语涉讥讪”、“讥斥先朝”罪被贬惠州,开始了7年的岭南生活。而根据诸多历史文献证明,苏轼当年在曲江并非一位匆匆过客。苏轼曾经与南华寺长老有深交,并常住在南华寺。在那段期间,苏轼喜欢到附近村镇游山戏水,游览风景名胜,从而有机会经过苏拱村。
广东省韶关市地处粤北电力负荷中心,辖区内具有优越的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厂址条件优越,发展核电具有良好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韶关核电项目规划建设四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一次规划、分两期建设,总投资约560亿元。一期工程建设两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2005年3月,按照广东省核电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中广核集团启动了北江流域的核电厂址普选工作。2008年3月,国家电规总院推荐韶关界滩厂址作为北江流域优选厂址之一。2008年8月,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和中国广东核电集团联合向国家发展改革委上报了韶关核电项目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2009年2月,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开展了选址阶段安评报告和环评报告的编制工作,全面启动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各项工作。
韶关核电项目规划建设4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一次规划,分两期建设,总投资约560亿元。该项目自2005年启动厂址普选工作,2008年已向国家发改委上报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去年2月,中广核集团开展了选址阶段安评报告和环评报告的编制工作,全面启动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各项工作。
中广核韶关核电有限公司建设,是韶关加快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是韶关核电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成果,标志着韶关核电项目建设进入新阶段。希望韶关市、中广核集团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安全,抓质量,求效益,大力推进该项目建设,为推动韶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孟洲坝发电厂位于孟洲坝水电站,上距韶关市市区12公里,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4720平方公里,该电厂是集发电、防洪、航运、美化市容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利枢纽,设计装有4台灯泡式贯流机组,总装机容量4.8万千瓦。
北江长468km,流域面积46710平方公里。北江流域水力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268万kW,可能开发装机容量205万kW,年发电量76亿kW?h。规划5级开发,即孟洲坝(3.0万kW)、蒙里(4.0万kW)、沙口(乙。万kW)、白石窑(3.0万kW)、飞来峡(17.4万kW),总装机容量31.4万kW,年发电量10.28亿kW?h。目前正在兴建的有孟洲坝、白石窑和飞来峡3座电站。飞来峡电站为北扛干流重点工程,是防洪、航运、发电综合利用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