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山乡位于安福县西部边陲的武功山国家森林公园腹地,与莲花县和萍乡市接壤,全乡现辖15个行政村(新民村、保太村、月里村、钱洲村、曾家村、芝桥村、油市村、里家村、严湖村、长源村、南山村、芦台村、柿木村、大岭村、观形村),102个村民小组,120个自然村。总面积2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万亩,山林面积15.5万亩,农业人口12236人,均为汉族江右民系。
钱山乡,群山环抱、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杰地灵、资源丰富。境内武功山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国家森林公园。景区位于江西中西部,萍乡、宜春、吉安三市交界处,地处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北段,介于东经114°04’14”-114°22’52”和北纬27°22’36”-27°41’00”之间。主峰白鹤峰海拔1918.3米。武功山作为江西省西部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大型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由七大景区组成,总面积183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38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88.1%,集雄山、秀水、茂林、温泉、空气、气候、人文、云天草原、地质地貌九大特色资源于一体,其中金顶、羊狮幕景观类型丰富、地质资源独特、人文内涵深邃,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为武功山最具代表性景区。
“环而峙者山也,龙山前蟠,狮山后居,看左右层峦叠嶂,参参差差须识得头头是道,流不息者水乎,虎水西出,豹水北来,汇东南千溪万垒,源源本本无忘滴滴归宗”这是钱山前清举人,贺世骏公描述钱山雄伟优美风景,钱山见龙书院便以贺世骏公文章作为对联,也是钱山文化的精髓之一。
钱山乡位于安福县西部武功山南麓。东与泰山乡接壤,西与莲花县交界,北至两丘田,九龙山鸡冠岩,金顶主峰,南与洋溪乡莲花县路口交界,大佈乡与钱山乡合并以后总面积243平方公里。钱山乡人民政府驻在钱山乡镇上,距县城55公里,由洋溪进来的公路可以直通到武功山三天门,和大佈山区各村庄。
清代,钱山为偱化乡十八都,大佈为十九都。钱山又分上半都与下半都,大佈乡与钱山四分四合,民国早期大佈属钱山管辖,隶洋溪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钱山大佈属苏区。民国17年(1928)山建立苏维埃第七区,隶属莲花县,同年,大佈在堂湾村成立苏维埃第六区,民国19年(1930年)大佈与钱山合并为第二区。隶属安福县,民国23年(1934)11月,中共湘贑省委,省政府,省军区从泰山村文家转移到钱山乡长源头,芦台村,次年1月湘贑省委,省政府机关迁至五里山双树坪,观形村,以湘贑省主席谭余保、段焕竟同志领导下,坚持以武功山为依托的3年湘贑边游击战争,一直到1937年国共两党谈判达到协议,将南方八省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当时由阵毅同志亲自到九陇山对谭余保同志属部进行改编。
1958年钱山大佈各自成立人民公社,并修公路,1968年大佈并入钱山归钱山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大佈又独立成立乡政府,至2008年又并入钱山乡人民政府管辖至今。
钱山四面群山环绕,各河流汇集一身流向东南方为泸河水发源地之一。古朴的钱山乡最早历史可追到西汉年间(2009年农历正月在安福县钱山乡曾家桥山头挖掘出汉代青铜器、陶器等文物数十件.2010年35套文物移交给该县博物馆。这些文物来自于安福县钱山乡一座汉代古墓中,多为国家二、三级文物,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属西汉早期年间,器皿上有“黄”字的记载)。民国初年在(今保太村)“石坊下”前面之田,被洪水冲毁,发现有石碑器陶器文物,又挖掘出唐开元,贞观之古钱甚多,也可证明此地在唐时已早有人居住。可见钱山地方虽然封闭,但有独特的楚、吴文化基因,至今仍流传不少钱山独有的风俗习惯,民间俗语。
钱山乡政府所在地宋、元、明、清皆称为钱山村,虽然在西汉早期就有原住民在这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上生儿育女、繁衍生息,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岁月流转,这片土地上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山高涧深、草木丰茂、山泉密布、汇聚成三条主流,由北倾泻而下,汇入武功湖,水质清爽甘甜,拥有武功山矿泉水厂和金顶矿泉水厂。
水能资源充足,拥有水电站40余座,总装机容量约2万千瓦/时,同时拥有输变电站1座。
钱山乡拥有丰富的林矿资源。林木资源以杉木、竹子为主,有林地面积182555亩,其中竹林面积66735亩,是全县重点毛竹乡之一。有楠木、红豆杉等珍贵树种,有野牛、猕猴、云豹等稀有野生动物。矿产资源丰富,拥有钨、花岗岩、钽铌、铅锌、高岭土、黄金等矿产资源。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 15796万元,比上年增长18.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484万元,比上年增长17.4%;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505万元,比上年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76.35万元,比上年增长19.2%;财政总收入达241万元,同比增长35.8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4.5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23.3%(剔除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免征因素),同比增长26.2 %;农民负担大幅减轻,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96元,同比增长11.9%;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286万元。
2005年,投入30.7万元,修建钱山中学校舍共666平方米;做好了中小学困难家庭的“两免一补”工作,全乡小学辍学率为0.4%,升学率为100%,初中辍学率为2.1%,升学率98%;扎实开展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资格人群调查,全乡共有8户计划生育家庭符合政策,并获得了每人每年600元的奖励。2005年度全乡人口出生121人,其中一孩出生72人,计生率100%;二孩出生49人,计生率为85%;多孩出生2人,多孩率为1.6%。死亡人数65人,人口净增5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2‰。
201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477万元,增长14%,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1亿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5054元, 增长11%。
近年来,钱山乡立足“山、水、矿”三大优势,大力实施林业、矿产、水电、种养、旅游产业发展。依托山林资源,开发传统的竹木产品,培育高山梨、金银花、高山羊、野猪、娃娃鱼等特色种养业;依托山水资源,搞好小水电建设、矿泉水厂建设;依托矿产资源,搞好高岭土、花岗岩开发。
紧紧围绕“产业富乡,旅游活乡,城建靓乡、民生稳乡”的工作思路,不断迈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乡”新步伐,为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新钱山奠定坚实基础。充分利用钱山乡现有的丰富资源,积极促进井冈蜜柚、烤烟种植、大鲵养殖、毛竹低改等富民产业。策应武功山旅游,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培育发展农村特色经济。
钱山乡是安福县的一个边远山区乡,在文化生活极度缺乏的时期,一些农民选择了书画作为自己的文化娱乐活动。几十年来,虽然造就了几位农民“书法家”,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正确的引导,始终不成气候。自安福县着力打造“文化一乡一品一特色”后,该乡文化站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因势利导,打造全县书法之乡。2010年,在乡文化站的帮助下,钱山乡武功山美术书法协会成立,如今会员已由当初的40名发展到120多名;乡文化站协助协会每年举办一次书画作品展,为群众搭建展现作品的平台,参展作品从第一届单一的书法,到现在既有书法、油画、国画,又有根雕、玉雕等作品,艺术门类更加多元;乡文化站还支持协会开展研讨交流,为群众不断提高艺术水平创造条件,从而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农民群众成为书画和雕刻爱好者,其中多位农民还在全国性的书法大赛和画展中获奖。为此,该县文广新局根据钱山乡的经验,对有文化人才优势的乡镇采取“扬优成势”的办法,发展特色文化乡镇。
钱山新民剧团是在老一辈的带动下成立于1958年,断断续续已走过了五十多个春秋,文化大革命后,业余文艺活动得以复苏,新民业余剧团先后表演过古装戏《十五贯》、《秦香莲》、《小包公》、《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并到全乡各村巡回演出。由于电视、电影的普及,业余剧团一度多年受到冷落,2006年由李文明带头,广西柳州市周老师提供大提琴制作材料、技术,李树良、李燕琪、李水民等人共同制作了大提琴5把。大提琴制作的成功标志着新民村文化事业的复兴和发展,结束了武功山历代无大提琴的时代,充实了新民村剧团管弦乐队的力量,提高了剧团的音乐素质。到2013年6月,在安福文化局的组织领导和支持下,组建了一支由30多人组成的业余文艺爱好者队伍,制订了剧团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利用夜晚和空闲时间排练文艺节目并演出了大型古装戏《苦女冤》、三句半器乐合奏、独奏独唱、男女对唱《采茶戏》等丰富的节目,并在县、乡、村演出了十多场,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在钱山的文艺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