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微报 - 粤北风情-东陂镇

粤北风情-东陂镇

赞(18浏览数:112261

分享到创建人:宝之林0116

东陂镇山清水秀,林木葱笼,气候温和,空气清新,景色宜人。始建于清末的东陂石板街,素有“章龙”之称,漫步留连石板街,处处龙飞凤舞,栩栩如生,为中华古文化之遗珍。无公害蔬菜及东陂腊味久负盛名。东陂盛产大米、马蹄、花生、黄豆、柑桔、莲藕,是连州的主要粮产区。 点击查看余下全文
全部成员»小镇成员2人
h申请加入小镇成员
东陂最新发展动态
粤北风情-东陂镇介绍
1、东陂镇总体概况

东陂简介

连州市东陂镇位于粤北连州市的西北部,是连州市的生态旅游重镇,是全省168个中心镇之一,面积109.5平方公里,下辖9个村委会,87个自然村,1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238人,实有耕地面积23361亩,林业总面积11158公顷。镇政府设党政办、计生办、经济发展办、农办、社会事务办五大办公室;社会综合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两个中心。2012年镇政府干部职工58人,其中在编干部51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12人。

东陂交通

东陂镇交通方便、山清水秀,林木葱茏,气候温和,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省道114线和建成的二广高速贯通南北,南距连州市区23公里,北通湖南。

东陂农产品

东陂腊味名扬四海,盛产大米、马蹄、花生、黄豆、柑桔、莲藕,无公害蔬菜:菜心、青瓜、冬瓜、茄子、荷兰豆,种植规模不凡;拨地而起的东陂经济园大市场,集商贸、旅游、娱乐、休闲、购物于一体,扩大了中心镇的辐射功能,东陂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迈着娇健的步伐,沿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道不断向前。

2、东陂镇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状况

2014年,东陂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可达34739万元,同比增长6.2%。2014年,新陂塝村万亩果园旅游观光基地预计可带动村民增收3万元左右、带动村集体增收2万多元。东陂镇积极推进“三品(品种、品质、品牌)”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就业、实现农民增收,促进了镇村经济发展。目前,塘联、香花、前江等村已逐步建立了菜心、豆角等蔬菜种植基地,大江村的“国家级粮食高产示范基地”已创建,种植面积1000亩。现在,该镇的塘联蔬菜种植合作社、前江村的葡萄和沙糖桔种植基地等20个合作社和基地农产品,由江夏金锡平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向广州市供销社农产品经营有限公司对接,直供广州市各大超市销售,成功实现了“农超对接”。

为保障农民日常生产,切实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东陂镇先后投入数千万元,加大对江夏水利和十乡水圳的责任管理、小水坪灌区建设施工和民事工作、洞水库除险加固、塘联、卫民村委会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涉及江夏、东陂、东塘等村农田治理的农业综合开发治理项目以及水毁农田水利设施修复工程等等。

东陂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14年,东陂镇东塘村投入近100万元修建了环村公路、农田水利工程、停车坪、小公园和亮化工程等设施,安装了80盏巷道、13盏公路LED路灯,村面貌焕然一新,获得当地村民好评。

尖寨村采取“争取上级支持一点,镇财政补助一点,村、社自筹一点,社会各界捐助一点”的模式,积极筹措到近90万元资金打造美丽乡村试点,修建了石梯头水库、巷道硬底化、鱼塘改造、路灯、公厕、文化室、球场、排水沟整治、食水工程等项目……

工业发展状况

2014年,东陂镇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总产值达6820万元,同比增长5.19%;固定资产投资全年达1346万元,同比增长20%。

3、东陂镇特色产业

旅游业

(1)旅游业三驾马车——地下河、东陂石板古街、冯达飞纪念馆

东陂镇着力挖掘和弘扬地方历史文化名人精神财富、整理东陂文化作品,打造文化古镇品牌,并加强对地下河、东陂石板古街、冯达飞纪念馆等景点和东陂自然环境、文化历史、民俗风情的宣传力度,提升东陂的知名度。

(2)农产品园区观光旅游

2014年,新陂塝村万亩果园旅游观光基地可带动村民增收3万元左右、带动村集体增收2万多元。目前,塘联、香花、前江等村已逐步建立了菜心、豆角等蔬菜种植基地,大江村的“国家级粮食高产示范基地”已创建,种植面积1000亩。这些基地吸引附近居民前来观光、采摘。

腊味生产加工行业

目前,东陂镇的腊味产业年产值已突破亿元大关。正在筹备建设的东陂镇腊味产业园得到了上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园区建设已完成选址工作,正在筹划征地工作。据悉,东陂镇腊味产业园区计划征地总面积为179992.54平方米,约合269.992亩。近年来,东陂镇积极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并利用现有政策,发挥穿针引线作用,搭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科技支撑”的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进腊味产业结构化升级、引导全镇腊味行业做大做强。

4、东陂资源概况

旅游资源

连州市东陂镇山清水秀,民风纯朴,历史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根据市委十二届二次会议提出连州要打好“文化旅游发展牌”,推进“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东陂镇根据独特的区位优势,今后将突显旅游优势,构建文化旅游名镇“桥头堡”。

山地资源丰富

利用该村山地资源丰富的优势条件,大力推广种植柑橘、杨梅等水果,逐渐形成全村种植水果的经济发展路子。在此基础上,他借助连州地下河旅游资源探索出旅游DIY摘果的营销模式,“新坡塝万亩果园”经过3年建设如今已初具规模,让游客体验亲自摘果、尝果的乐趣,更促进了村民和村集体的增收,成为连州农家乐旅游一大亮点。
5、东陂镇教育情况

东陂镇加大教育事业的人力物力投入,自2010年10月开始积极创建省级教育强镇,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保证了创建工作平稳推进。2014年被广东省教育厅授予“广东省教育强镇”称号,这是连州继龙坪镇、西江镇、瑶安乡之后第四个成功创建的省级教育强镇。

东陂镇多措并举提高远程教育水平。通过充分利用短信、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加强宣传引导,向群众宣传开展远程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制定远程教育领导带学实施方案,要求镇驻村领导和村干部带头收看远程教育节目,每人每月带学不少于1次,全年累计带学不少于12次;每位党员干部必须通过收看远程教育节目,掌握1-2项致富项目并运用于实践,为广大群众作示范,深入群众中现身说法、传授经验。

6、福利事业情况

2014年,东陂镇针对458户低保户每月发放保障16.53万元,五保户21人每人每月发390元共91260元,医疗救助金发放35人次共161102元;临时救济15人次共4200元。全镇有630人享受80岁以上老人津贴,每月共发放津贴21770元;其中百岁老人2人,每人每月领取津贴300元。前江、西塘、江夏、大江、塘联、香花6个重点帮扶村共投入帮扶资金1156.1万元,其中单位自筹资金256.1万元,区财政帮扶资金900万元。

7、东陂镇历史名人

龚匡院

龚匡院(生卒年月不详),字爱庐,东陂人。性孝友而廉介,好学不厌,诲人不倦,兄弟四人一生未尝少忤少治。匡院以母年老,不敢远游,只得在家设帐讲学,不遗余力,所得银钱除日常开销外,悉数分润兄弟。遇有因事以金钱来谢者,匡院愤然不悦,终却不受,其廉洁可想见矣。州牧黄锜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赐以“望重乡闾”匾额褒扬之。道光六年(1826年)科选岁贡,即由禀生升入国子监深造。晚年家居,手不释卷,谆谆以孝友,训其族中子弟,至于长息水源山(即大理山),以利灌溉,倡建凉亭,而便过客,犹其余事耳。后无疾而终,寿88岁。

单兴诗

单兴诗(1798—1877年),字藻林,连州东陂街人。其先世自东莞迁来东陂,数代传至。兴诗生而颖特,自幼孤贫,寒窗苦学。清道光五年乙酉(1825年)科拔贡,十二年壬辰(1832年)科顺天乡试举人,十五年乙未(1835年)科进士。钦点主事。历授云南司主政、山东司员外郎、浙江司郎中、宝泉局监督八旗总教习、京察一等记名道,外放江西建昌府知府,补授临江府知府。单兴诗在任职期间,办事果断廉明,几于刑措,地方百姓感其德政,建生祠祭祀他。兴诗任满后,提升为九江兵备道。同治六年(1867年)奉诏入京,旋因病请假归乡,同治七年回里。适值连州重修州志。兴诗任总编纂,不一年《连州志》告成。同治九年掌教南(雄)韶(州)连(州)北江书院,留馆三年,多所造就,后辞归连。光绪三年(1877年)四月,连州水灾,淹没州城内外,人畜淹毙,田园冲毁,庐墓无算。单兴诗挺身而出,会同官绅筹办赈济,不顾长夏炎热,奔走呼号,不遗余力,历百余日之久。兴诗感受暑湿,带病回家,医药无效,至八月十四日逝世,享年79岁。

陈廷佐

陈廷佐(生卒年月不详),西岸冲口人。廷佐自幼随父陈沛然于地方书馆攻读,常以正人君子自律,一日父执过访,廷佐与父谈及古人名相、名医,均足救世一语,廷佐从此放弃科名,苦学岐黄医术,且得地方名医黄汝湘传授,于是方脉精通,能断生死,颇有名气。光绪戊戌年(1898年)拟赴广州悬壶行医,以遂救世之愿,后因母老未成行。是年秋,东陂地区病疫流行,多有朝发夕毙,前来陈家登门求医者,踵趾相接。廷佐不分昼夜,乐为诊治,诊金在所不计,遇有贫困患者,陈且赠以药,被廷佐治愈病人甚众,口碑载道。

李炯

李炯(?—1922年),字煜楼,连州东陂人。清光绪宣统间(1901—1911年间)任广西融县知县及柳河护商营、柳防清亲兵营管带。民国2年(1913年)任梅县知事,民国7年任潮阳县知事。民国8年致仕归里连州,对地方治安公益多有建议,不避劳怨,匪徒劣绅俱畏忌之。民国11年冬,粤桂纷争,政局变乱,冲口乡匪首骆瑞祺乘防军他调之际,纠率党羽攻破县城,执炯杀之,全家十余口皆被掳,财物洗劫一空。迨桂军入城始获释。民国13年5月,国民革命军师长王均莅连驻防,骆匪伏法,人皆称快。

罗如云

罗如云(生卒年月不详),连州瑶安大营人,罗如云乐善好施,民国5年(1916年)春荒,如云出私蓄救济饥民。民国7年,东陂各堡多陷匪手,惟洛阳民众得如云指挥抗匪,卒保安全。民国13年遭邓石喜土匪报复,如云身负重伤,潜匿湖南临武4年。民国17年,如云亲赴韶关请兵,获粤军团长杨义及湘军团长黄子咸来连剿匪,先后缴匪长短枪千余支,积十余年之连县匪患遂告偃息。

冯达飞

冯达飞冯达飞(1901—1942年),字洵,乳名文孝、国琛,连县东陂镇人。生于光绪27年(1901年),父亲冯洪晖,早逝。达飞自幼聪颖,多才多艺,9岁入私塾,后就读于东陂芝兰小学和连州民望高等小学。五四运动期间,冯达飞深感国家多难,立志报国,连县县立中学毕业后,投笔从戎,先后进入广东陆军测绘学校及西江讲武堂学习。民国11年(1922年)毕业后任粤军中尉军官。民国13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黄埔毕业后,冯达飞被广东革命政府保送到苏联,先后在苏联空军飞行学校、基辅军官学校深造。民国16年11月回国,参加中共领导的广州起义,后回连县东陂故乡,在青年学生中秘密传播革命思想。民国18年,冯达飞奉命赴广西参加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在红七军历任第二纵队第二营营长、二纵司令员、五十八团团长、教导队队长等职。民国20年1月,冯达飞随红七军进入连县,在故乡东陂以及星子、连州等地,开展革命宣传,筹集物资军饷。还通过教会的关系,在基督教医院安置了一批伤病员进行治疗。

红七军进入湘赣革命根据地后,冯率领红五十八团与兄弟部队一起攻打安福、茶陵、安红等县县城,为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作出贡献。民国21年春,冯达飞被任命为红独立三师师长、红八军代军长,并兼任红军大学第四分校校长。1934年10月冯达飞参加长征,到达延安后,在抗日军政大学先后任教员班教员、第二大队和第四大队的大队长,发挥他的军事才能,培养了大批红军军事干部。

民国27年秋,调新四军任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兼教育长,后任新编二支队副司令员,率队与日寇浴血奋战。皖南事变中,因负伤被国民党军俘获,在狱中,冯达飞与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民国31年6月,牺牲于上饶集中营,年仅41岁。

萧少麟

萧少麟萧少麟(1920—1968年),又名萧贻昌,出生于连县东陂区湖江头村,一岁丧母,由祖父扶养就读。卢沟桥事变后,正在连县县立中学读书的少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组织进步学生成立连县少年抗日工作队,任队长。民国28年(1939年)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私立国民大学肄业后,先后在连县和清远,参加党的工作和抗日救亡。民国36年9月,受党的派遣重返连县,担任中共连县武装委员会书记,领导东陂、星子区的革命武装起义,经过艰难曲折,打开了连县武装斗争的局面。先后任连蓝江边人民抗征队和粤桂湘边纵队连江支队第七团政委。民国38年4月,任中共连县临时工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初期,任中共连县县委副书记。在此期间,参与领导连县的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不久,萧少麟在“反地方主义”运动中受到冲击。1957年以后,调任韶关地委副秘书长、广东省土产公司经理。无论顺境或逆境,少麟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是忠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好党员、好干部。1966年爆发“文化大革命”,少麟受尽磨难,1968年冬含冤死于“牛棚”,终年48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萧少麟得到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8、东陂镇发展规划

农村综合改革规划

2015年,该镇将扎实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灵活整合土地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具有较强“农家乐”、“采摘乐”商业模式的农商项目,丰富S114线沿线的经济发展点,依托地下河旅游资源,把各点沿着S114线与东陂地下河连接成一条集饮食娱乐、文化探寻、自由购物、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生态经济发展线,打造出东陂镇“经济发展命脉线”,带动全镇各村以及帮扶单位积极参与到这条“经济发展命脉线”的建设中来,切实让群众见到效果、享受成果、满意结果,最终促进该镇经济全面发展,社会环境安定和谐。

招商发展规划

强化招商选资意识,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以产业链招商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引进增量与优化存量相结合,引进高投资强度高收益项目与引进创新性潜力项目相结合,引进大项目与发展中小企业相结合,引进外资与引进内资相结合,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与营商环境,大力引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3-2017年,力争在引进中央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上市企业和高端项目、高端技术、高端人才方面有较大突破,实现引资结构优化提升,招商贡献比例显著提高,引进项目实际投入年均增速不低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

清远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实施,培养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效能显著,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提升人才发展水平和人才竞争实力,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人才总量不断壮大。到2015年、2020年,人才资源总量分别达到80万人、92万人,其中党政人才稳定在1.8万人左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9.8万人、14.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达到20.6万人、28.5万人,高技能人才6.5万人、14.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8万人、12万人,社会工作人才0.8万人、1.2万人。

本地美食特产
查看更多
东陂民俗风情
三大旅游景点
东陂农产品
东陂招商引资
东陂知名企业
页面已删除或不可用
返回 | 访问首页
访问出错了,请稍候再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