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流古代分别隶属临振县﹑宁远县﹑吉阳县﹑通远县和崖州辖地。唐代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中原汉人开始迁琼来此落脚,南宋时黎氏族人在玉帽山建一古庙,庙门有一副对联, “黄胄藩滋辉北阙,流风远播镇南疆。”据此考证早于宋代前已命村名“黄流”。北宋大观元年黄流设通远县,县治所在地设在乐东黎族自治县黄流镇境内(即原金鸡岭莺歌海盐场医院附近)。1950年设崖县第五区人民政府,1958年改设乐东县黄流人民公社;1959年改为洪流公社(所辖包括九所、利国、黄流、尖峰、佛罗、莺歌海镇)。1960年改为黄流公社,1968年文革时期改为黄流公社革命委员会;1983年改为黄流区公所,1987年4月改为黄流镇人民政府至今)。黄流镇辖23个村(居)委会,一个农场,其中黎族行政村1个,共32个自然村,其中民族村5个。全镇1.65万户,总人口7.05万人,其中黎族681人。
黄流镇位于乐东县西部沿海平原,面积142平方公里,总人口八万多人人 ,全镇23个村(居)党支部,村(居)委会(其中少数民族村委会1个
,居委会1个),33个自然村,耕地总面积52014亩,其中水田14072亩,旱田11820亩,坡园地26122亩。全镇共有38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23个,机关党支部15个,全镇党员总数为1240人(预备党员41人),其中农村党员865人,机关党员375人,全镇村干部共164人,其中支委101,村委会干部中是党员的共48人。
黄流镇的主要地区特点及优势:东部--果菜;南部--养殖;西北部--建材;中部--商贸、运输。
全镇建立三大经济基地:利金公路至高速公路一带的二万亩香蕉基地;铺村至尖界沿海滩涂千亩海水养殖基地;飞机场、抱孔洋、黄新洋万亩反季节瓜菜基地。
经济方面树立"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高回报"的大农业意识,抓好“深加工、远运销”,增长产业链,走以销带产的道路。
黄流镇主要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为主。该镇除了保证足够的基本口粮外,主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热带水果和反季节瓜菜,近几年,黄流镇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使我镇的种植业初步形成规模。全镇创办了三大基地:一是万亩香蕉种植基地;二是万亩芒果基地;三是万亩瓜菜基地。全镇现有香蕉面积11000亩,芒果8000亩,2007年全年瓜菜面积达24700亩。海淡水养殖业也比较发达,海水养殖面积达2500亩,淡水养殖面积3600亩。
黄流镇是乐东县外区的商品集散地,主要有服装、家电、日用品、农机、建材等产品,是外区乡镇商品交易中心。商品市场以服装和日用商品交易为主,以居民日常生活消费集市为主。市场交易量大,人口众多,人流、物流量大。黄流镇还是我国的南繁育种基地和无公害反季节瓜菜基地,每年都有大量的瓜菜出岛销往全国各地,热带水果和反季节瓜菜在全国都享有盛名。为解决农产品交易和瓜菜保鲜防烂问题,黄流镇委、镇政府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兴建大型冷冻厂和第二,方便群众交易和瓜菜价格增值。黄流商贸城将打造成一个集购物,休闲,居住的好地方。
黄流镇素称教育大镇,其发展繁荣,黄流中学曾被评为“中国名校”;还有邵逸夫中学等5所中学,25所小学和10所幼儿园,在校中小学生1.63万人,中小学教师95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初中适龄入学率达99.1%。
深厚的文化底蕴塑造了黄流人盛负好学之名,全镇历年考上高等学府清华、北京大学有十多人,从高校中考取出的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留学生有20多人。
位于镇上的黄流中学创办于1947年,具有悠久的历史。目前学校面积200多亩,学生5000多人,教职员工200多人,图书馆藏书9万册,建置教学大楼、科学馆、宿舍大楼、实验室和多媒体网络教室。有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学校“以德博学、自强不息”为主旋律,不断创新,开拓进取,去追求卓著,每年都向祖国各地的高等学府输送一大批优秀学子。
黄流镇人好学源自古代学风,古代黄流学子层出无穷,内地人誉称黄流人是“海南犹太人”。宋、元至清时期有文学举3人,清代武举2人。另之,明代都有拨贡,岁贡、恩贡等贡生数名,清代拨贡、岁贡、恩贡等贡生几十名,在崖州中占多数。清乾隆时,陈德昌任武英殿校录,职为《四库全书》校阅工作,张雟、邢定纶是《崖州志》的主编。民国时期,邢勇义、邢诒河先生等六人分别考入黄埔军校和民国军校。
新中国成立后,黄流镇学子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邢福义教授是中国著名的汉语言学家、博士生导师出版著作50部,发表研究性论文和其他文章450多篇。已故的全国著名雕刻家林毓豪先生,雕刻作品300多件,先后在国内外100多家刊物发表,其他作品1000多件(次),发表其论文13篇。丘尚勇和李世珍(女)分别发明建筑方面的粉刷机和水底发光之成就,陈运贤仅一家出了四个博士(含留日博士),最早考取北京大学的邢锋毕业后留在北大,担任物理系教授,最年轻的邢增平考取清华大学并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资助留学研读,回国后于中科院从事研究工作兼博士生导师。现调北京大学研究所担任副所长。童远康大学毕业后于中纪委工作,现调国务院办公室工作。陈欢(女)为北京大学博士。周铁利为海南画家,邢力新、张跃虎、邢孝福、李孟伦等分别为作家、戏剧作家、诗人和影视作家;胡富芬获得世界男子双杆技巧冠军,曾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杨尚昆等接见。
黄流镇有个教授村,这是光明日报媒体介绍的黄西村,堪称“文化飘香教授村”。黄西村多出奇才,其花灯、铁木、纸工艺、手工艺胜似一绝,闻名崖州一带。
黄西村是千余户农民的村庄,六十年来,这个省贫困县小村竟先后走出几十位教授、专家,久而久之,黄西村有了“教授村”的美名,黄西村考上清华、北大6人,恢复高考后村里每年平均有七、八个学生考上全国重点大学,有些家庭却一户还供二三个甚至四个孩子上大学。
从本村走出去的教授们,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学家邢福义;中山大学第二医院附属医院教授邢诒刚,;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邢锋;中山大学骆永康教授;世界著名雕刻家林毓豪等都关心家乡的文教事业。
从1994年开始,黄流镇举办了十九届民间文艺节,使一年一度的黄流民间文艺活动,成为乐东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备受广大游客和乡民的青睐,以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向世人展示黄流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和风采,哺育出许多能工巧匠,才子艺人,雅士名流及其碑刻、木雕、泥塑等民间艺人。黄流镇综合文化站一处,面积300平方米,内有“电子阅览室”和“图书阅览室”黄流镇有民间文化协会23个,各村有篮、排球场,也有乒乓桌、配备电脑、广播健身设备。有中老年舞厅3个,各村健身(操)舞蹈队38支和业余琼戏团(含演出队)3个,农家书室23个,藏书约10万册,具有高档音响和空调包厢设备的卡拉OK厅10个。崖州民歌从原来的独唱和男女对唱提升为歌伴舞和剧情表演形式搬上舞台展现于世人,黄流崖州民歌登录“国际在线”唱响中国走向世界。它早列入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近年来,举办了崖州民歌演唱近百场(次),崖州民歌培训班20多次,其中省级1次,人数达上千人(次),出版《崖州民歌》专辑12集,举办二届崖州民歌理论研讨会,写作有关论文15篇。另之,陈人顺(女)被评为省级传承人,还有县级传承人8名,张受孔和黎吉娥以男女组合参加北部湾渔歌赛荣获二等奖。尤其是,出版民间文学刊物《流韵》共14期,《逸韵》后改名《黄流乡土文艺》共8期,《群芳》共2期,《黄流楹联》创刊号正在编排中。民间编写出版了《黄流村志》、《佛老村志》、《孔汶村志》、《新民村志》、《海南陈氏谱》、《邢氏族志》、《孙氏族谱》、《林氏家谱》、《黄流书法、美术、摄影集》、《黄流书法集》、《黄流民间故事集》等。医疗卫生,全镇有县级医院1间,村级诊所43间,医生96人,病床256张,村级有卫生室,形成了村镇医疗一体化格局,解决治病难问题。
黄流中心卫生院升格为乐东县第二人民医院,前年荣膺农村二级甲等医院。医院占地面积20850平方米,建有一座医诊大楼十层,现有职员438 ,其中医务人员296人,高级职称22人,中级职称32人,全院设有28个临床科室(包括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妇科、产科、外伤骨科、普外科、儿科、新生科、血透科、ICU、微创中心等)实际开放床300张,15个医技科室(设有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病理科、药剂科、内镜室科等),门诊部设有10个专科科诊室,另有1个急救中心。拥有日核磁共振(MRI)、美国GE螺旋CT、美国GE四维彩超,直接数字X光机(DR),全自动生化分拆仪,富士能019电子胃肠镜等总值9千多万元,先进医疗技术设备,可开展心肺监护,顽固性心律失颈部、骨科、烧伤、高危妊娠、肿瘤治疗及微创手术治疗等外科、妇产业务。
黄流,黄帝后裔的流落之地。“黄流玉庙”有对联:黄胄蕃滋辉北阙,流风远播振南疆。这是后来黄流黎氏先人以“黄流”两字定对联之头而写的一对联。黄流原属古崖州地。
黄流镇位于乐东黎族自治县的西南端,有海榆西线、高速公路、西环铁路干线横贯其中,交通方便,商品经济和文教卫生事业发达,文化函养源远流长,民间艺术活跃,黄流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每年元宵期间都举办一届民间文艺节。黄流镇区现有黄流中学、邵逸夫中学、黄流中心学校等重点教育机构,还有若干所民办学校,在校学生万余人。黄流人自古就盛负好学之名,即使艰难岁月,也倾尽家产供子女上学。位于镇墟上的黄流中学是全国330所名校之一,她每年都把一大批黄流儿女送上祖国的高等学府,新建的黄流中学将重振乐东教育。
黄流源远流长,民间艺术活跃,黄流镇现有诗文社、文化促进会、书法协会等17个民间文艺社团,其中黄流镇诗文社最为有名,由黄流镇诗文社邢代洪先生主持出品的《流韵》文化刊物从挖掘、整理黄流文化开始,融化外来的文艺作品、艺术理念、创作方法,促进黄流与外来文化的交融发展,“流韵”已成为琼州大地上较具有活力和感召力的文化品牌,“黄流自古流流韵”成为宣传黄流的名片。还有黄流花灯已具有百年历史,在全国负有盛名。黄流镇也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海南省书法之乡”。每年元宵期间都举办一届民间文艺节。在改革开放后,促使观念的较快较变,从而促进了黄流墟商贸的高度发达,家电、成衣、日杂百货销量都是在全县之首;几十家木制家私厂,竹编作坊展现了黄流人的艺术水准,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全省最先进的花卉基地正在黄流悄悄崛起;"黄金遍地流"寄托着黄流人民美好的未来。
黄流镇传统村落的农家室舍尚存颇多,以砖木结构的瓦房建成的仍有成片,但有些破烂,特别是古迹颇多,有古民宅,官邸建筑,姓氏宗祠堂分为二进、三进、呈二合三、四合院,还有门楼,壁照两厢和家庙等,其中黄流镇宗氏祠堂支系众多,有60多座,清代“节孝牌坊”一座,也有古塔三座,其中西关塔是风水塔,位于村西大沟田地,清朝光绪年间由附贡生邢保申发起建成,砖木结构,高15米,楼阁式,造型美观,工艺精湛,塔身高层,层层出檐,底面积40平方米,塔内有螺旋形木阶直登塔顶,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可1941年被日本侵略者用飞机炸毁,仅存遗址。
目前,保存完好的有陈氏大宗祠、陈氏颍川书院、邢氏大宗祠、邢氏书房、孙氏大宗祠,宋代以来的古墓尚存若干等。其中保存好的陈氏大宗祠座落在中南坊,历史上较久颇具规模的一座大祠,面向南青山绿水,是公元1723年建造,占地二亩多,其中建筑面积占600多平方米,系砖木结构的古式建筑。
“关公庙”建于清代1785年,位于西南坊之南太返处,岳飞庙之东,内祀奉关羽木偶神像,1958年被毁,1995年黄流民间集资37万元重建,由著名雕刻家林毓豪雕塑关公像,高1.8米,宽1.2米,形象逼真,活灵活现,熠熠生辉。这些祠堂、庙,经乐东县文物普查认可,政府保护。
黄流镇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十六日夜举行灯游大闹元宵的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元宵佳节将近掌灯时分,来自四面八方的观灯者人山人海,街满巷流,正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元宵灯会不仅形式多样,技艺精巧,追求形、光、声、色动多元素,而且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寓思想教育于艺术之中,参加游灯活动主要有七个坊。
天灯即孔明灯自宋代已有开展活动的记载,各村青年男子用竹、二色纸制作成单个天灯,经过多年的改进,如今的“天灯”样式繁多,有十六星灯、十二星灯、八星灯、五星灯、二星灯等。放天灯活动,元宵过后由村民自动开展较多。
八音演奏也是黄流镇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特色的活动,每逢庆典节日和乡村的红喜事,人们都举行舞狮和民间舞蹈,新婚喜庆由民间八音队用锣、鼓、钹、哨呐吹奏接送新娘,姑娘出嫁的时候向亲人唱着哭嫁歌跪递槟榔。建室升樑,主人特邀有关司职人员主持庆典,哼唱贺樑歌。哀丧白事,亲人戴麻带孝,并嚎着哭丧调,每逢死者的六晚,四面八方的友好人士前来上香跪拜。
在黄流镇、中原遗风随处可见。春节,爆竹开年,恭贺长辈,迎春接福,初三贴赤口。清明拜扫莹墓,端午,包粽祀祖,寒衣,孟兰,中秋拜月赏月饼,冬至,豆饭祀祖;重阳,登高携酒,腊月二十三夜烧纸钱送灶神等。
是海南省乐东县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属于元宵灯的一种。早年的,由于没有史料记载,究竟是从哪个年代开始形成的,当地民间说法不一。比较一致的答案是始于清朝咸丰年间,起源于元宵闹花灯节,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起源
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艺术。由于历史上的带有“重男轻女”、“游灯不出村”等封建迷信色彩,在解放后曾因“破四旧”而中止了近30年。直到1980年,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重视下,着重对传统的花灯设计及制作进行大胆革新,重新组织了一批熟谙花灯制作的老灯人,集中进行了以“主题鲜明、内容健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为宗旨,以花灯与灯车的设计制作和内外装饰为主要“攻关”内容的“艺术创作”,使得元宵游这一种汉族民俗活动得以全面“复苏”,并且每隔两三年举办一次“灯展灯游”活动,一直延续到今。早期的,一般都是以油灯饰和灯笼为主。油灯饰就是将玻璃瓶割去上头一半,制作成能挡风的“风灯”,然后倒入一些海棠油或花生油点燃透亮便可。而牛车灯却是先将若干盏玻璃“风灯”予以设计造型,并固定在木板上,再配饰以各种颜色的纸花,用牛车拉载进行灯游。
发展
开始时是人们为庆贺家中添了男孩而扎起小灯笼,并悬挂起来作为家中添丁的吉祥物。不管哪家兄弟多与少,凡是元宵灯会前一年内谁家出生一个男孩,都会制作一盏灯笼;生两个就制作两盏,依此类推。灯游结束后把灯笼挂在家中,直至破旧为止。当时,几代同堂的大家庭中一般都有好些个叔伯及兄弟,如是某一户人家新年里挂出6个、8个甚至10来个小灯笼,也是不足为怪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花灯的制作水平日渐提高,并且逐渐形成相互攀比技艺之风。人们也不满足于单门独户地悬挂灯笼,于是便出现了先是以家族、后来是以村坊为单位的元宵灯笼、灯车(早年是牛车运载)环村游。
过去灯游时,人们用轿子抬着自己崇拜的“驱鬼神保平安”的木质关公雕像,牛灯车和手持灯笼的队伍风风火火,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伏,夹道欢呼的人流蜂拥而至,喜庆的场面蔚为壮观。当时流传的一个说法:“今岁村里(生)男多少,元宵春游灯笼知”,就很形象地反映了“”当初的景况。灯车与灯游,也成为区别于其它地方元宵灯的两大特色,并逐渐发展成为元宵灯节中极富地方特色的。
独特文化现象和民俗风情。
早年的,题材比较单一。除了最初的展示“今岁村里(生)男多少”、祈求“丁财两旺”之外,后来也逐渐融入了祈盼来年风调雨顺、吉庆祥和、平平安安等内容。
在史上鼎鼎有名的是20世纪40年代的一盏“龙灯”:当时由黄西村老艺人陈月花等陈氏几兄弟联合制作的这盏“龙灯”,长达30余米,是用竹子、红丝布和100盏风灯扎成的,特别是固定在龙鳞片上的一盏盏发亮的风灯,在龙全身披着的红丝布的衬托下,熠熠闪烁,煞是好看,在当年的元宵灯游时,倾倒了所有观众。这盏有名的“龙灯”,是当年的陈氏兄弟为庆祝抗战胜利,赶走了日本鬼子,展示我们是龙的传人而特别制作的,它体现出博大的爱国胸怀,是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性强、艺术性高并且大型精巧的花灯制作。
地址:乐东黎族自治县的西南临海
路线:
1、海口西站—黄流:在海口西站乘坐到黄流镇的大巴,班车一天12班,8:20, 9:15, 10:00, 10:35, 11:30,12:00, 12:50, 14:00, 14:45, 15:30, 16:30 、17:45。快车票价83元,普通车票价74元,行程296公里,4个小时左右即可到达黄流汽车站。
2、三亚车站—黄流:在三亚汽车总站乘坐到黄流镇的大巴,一天有43趟(不包括普通车),6:40~19:30,15至20分钟一班,票价25元,2个小时即可到达。
(黄流镇乘三轮摩托车到莺歌海镇,车费15元,10元到莺歌海盐场)
3、三亚车站—莺歌海:在三亚汽车总站乘坐到莺歌海的大巴,一天有7趟,7:40, 9:30,
11:10, 12:30, 14:30, 16:10, 17:40,,票价31元,行程116公里,2个半小时左右即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