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置歙县,镇境历代隶属歙县。
唐及五代,镇境属歙县孝悌乡玉泉里民国初年沿袭清制,后设区、乡、镇。
清代,镇境属歙县十三都五图。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推行保甲制镇境属歙。县第四区(区驻地岩寺)。
民国二十九年,境内属第二区(岩寺区)。
民国三十年,镇境设黄山乡,驻地汤口。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8月),属许林区黄山乡。
1956年,设黄山乡,与今日汤口镇所辖地域基本相符。
1983年,改设为黄山乡。同年12月1日成立县级黄山市后,划入黄山市。
1983年,撤销黄山人民公社,改设黄山乡。
1985年1月,黄山乡改设汤口镇。
1985年1月,设为汤口镇。
1987年12月,撤销徽州地区改为地级黄山市,原县级黄山市改称黄山区,汤口镇隶属黄山区。
截至2014年,汤口镇下辖汤口社区、寨西社区两个社区及山岔村、芳村、大岭下村、冈村四个行政村。计河东、香溪、杨家坪、苏坑、舒家、楂木岭、浮溪、方家、阮溪山、社屋坑、乌泥关、吴村、苦竹溪、直坑、阮坑、黄狮党、箬昔坑、金竹坑、上张、寨头、鸭坑、芳村、长镇、箬昔坑、灶坞、寨西、田段、下东坑、社屋湾、杨家坪等35个自然村及冈村。
位置境域
汤口镇境地处黄山区南端,其西北隅即是黄山风景区的前山,是出入黄山风景区的必经之地,素有“黄山门户”之称,汤口镇东与徽州区交界,南与休宁县、歙县毗连,西与黟县相邻,西北、东北分别与焦村镇、耿城镇、三口镇、谭家桥镇接壤。汤口镇总面积为129.35平方公里,中心位置坐标为:东经118°127′,北纬30°07′。
气候
汤口镇境处于亚热带季风温湿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丰富。平均年降水量为2057毫米(最高年份达3366 6毫米),降水量的年内分配为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48%。除体现出季节特点外,降水量随高度增加而增大趋势也十分明显,黄山山上年降水量迭2395毫米。
土壤
汤口镇土地的水平分布属红壤向黄棕壤过渡的黄红壤,其性状是土壤含砂量大,土层较薄,砾石性强,在缓坡上土层则较厚,零星栽植有茶树、毛竹、油茶、油桐,早耕地有小面积耕作的园地分布,在山岔、冈村一带的小河溪两边,则小片分布由溪河冲积形成的砂泥田;在花岗岩山丘沟谷中则形成为麻砂泥田。
镇境内山峦叠嶂,植被丰茂,极为丰富。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行业和国家标准《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汤口镇有8大主类、19个亚类、33个基本类型。目前已成功开发了国家4A级景区、“黄山第五绝”——翡翠谷、国家4A级风景区、中国七大名瀑之一——九龙瀑、世界唯一的黄山短尾猴研究基地——黄山野生猴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乌泥关战斗遗址)——凤凰源、华东地区一流户外运动拓展基地——新桃源;自然生态水上游——香溪漂流;黄山水上乐——大竹海;黄山欢乐谷——天湖景区8大景区。峡谷幽深,悬瀑飞落,谭池溢彩,多姿多彩的水景与雄奇壮观的山景相互依存,与“黄山一脉相承,山水互补”,构成了人间仙境。
这里动植物资源丰富,分布有槠、栎、樟、楠、檫、三尖杉等珍贵树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黑麂、麋鹿、长尾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灵猫、大青猴、短尾猴、相思鸟、棘胸蛙、娃娃鱼等。镇域内山场面积广阔,林业用地17.53万亩,占镇域面积的94%,是省“毛竹之乡”之一。全镇有竹园3万多亩,活竹蓄积量660万根,年产毛竹50万根;这里也是历史上中国十大名茶—— “黄山毛峰”的主产地之一,全镇共有茶园8061亩,平均海拔均在500米以上,茶叶品质优良,年产干茶可达100多吨。
汤口镇根据新一轮修编的《汤口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围绕旅游六要素,大力完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目前,镇内拥有旅游社18家,宾馆酒店130余家,总接待床位15000张,其中星级宾馆8家,规模商务酒店10家,农家乐接待点8处,文化演艺广场1家,娱乐场所3家,游客集散客运中心1家,私营餐馆、超市、购物点达800多户。投入巨资构建旅游网络,成功开发了汤口乐游网,开展数字景区建设,加大网络宣传、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先后开发了翡翠人家、芳村新村、逍遥水街、寨西新村、天湖新村和浮溪生态农家等6处农家乐旅游接待示范区,其中翡翠人家是首批“安徽省农家乐旅游示范点”,也是安徽省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游客居住农家,不仅可以品尝到独具特色的徽州农家菜,还可以体验农家生活,别有一番情趣。
勤劳朴实、热情好客的汤口人全力打造传统节庆活动“中国黄山七夕情人节”,充分展现黄山的神韵和古老的徽文化,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的“龙文化”以及永恒的“情爱”文化,围绕旅游六要素要求,加快发展速度,努力将汤口镇建设成为“一流旅游名镇、休闲养生福地、文明和谐新区、综合服务基地”。
2014年,汤口全镇总人口为13857人。汤口镇境内历代居民皆为汉族。
汤口镇结合旅游城镇特点,围绕创“三最”(全国最美、山区最富、生态最佳)和建设“一流旅游名镇、休闲养生福地、文明和谐新区、综合服务基地”目标,在致力于经济发展同时,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积极倡导“处处是窗口,人人是形象”,努力创建“文明山下文明镇”,镇民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
1995年,汤口镇成立了全省第一个陶研会,学陶师陶蔚然成风。全镇在校学生 1630 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
100% 。投资 700 多万元的汤口达成医院投入使用;随城镇框架拉大,绿化、亮化、美化建设快速推进。2007年,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故事的挖掘与整理,建成了冈村农民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出色完成全市陶研现场会承办、全区“百场演出进百村”配合任务;成功举办第二届“汤口镇文艺汇演”、第二届“我与汤口”文化作品摄影展;规范了数字电影放映工作,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尤其是边远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与此同时,汤口镇在国家实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基础上进一步免除了学生教辅用书和作业本等费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除此之外,汤口镇还开展了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奖教奖学和大学生奖励助学等优惠政策,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逐年提高教育经费,加大对教育投入力度。同时,实行区、镇两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行机制,农村大病救助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数字汤口”建设全面启动,城镇发展与与国际化接轨得到进一步深化。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
境内205国道、103省道穿镇而过,铜黄高速设有进出口。整个大黄山地区有6条对外高速(合铜黄、徽杭、沿江、扬绩黄、黄景、黄衢高速)相连,成为华东地区对外省重要交通枢纽,到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等大中城市都不超过4小时车程。
从黄山市区自驾车到汤口镇全程约56.1公里,需要59分钟。
1. 从起点到S103
1) 从起点向西北方向出发,沿天都大道行驶600米,过左侧的君悦华府约110米后,朝黄山风景区/休宁方向,右前方转弯进入环岛2) 沿环岛行驶130米,在第2个出口右前方转弯进入北海路3) 沿北海路行驶3.2公里,直行进入S1032. S1031) 沿S103行驶8.5公里,右前方转弯2) 行驶40米,右前方转弯上匝道3) 沿匝道行驶270米,朝铜陵/合肥方向,稍向左转4) 继续沿匝道行驶510米,从入口进入京台高速公路3. 京台高速公路到终点1) 沿京台高速公路行驶38.0公里,朝汤口/黟县方向,调头全路段收费2) 继续沿京台高速公路行驶3.9公里,朝黄山景区南门/翡翠谷方向,右转全路段收费3) 行驶5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G2054) 沿G205行驶73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综述
2013年,汤口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5.5亿元, 同2012年相比经济增长
17.2%;农民人均纯收入16242元、增长15%;税收收入7011万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6亿元、增长27.56%;招商引资到位内资15.6亿元、增长5.3%。
第一产业
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0.8亿元,占全年度任务10亿元的108%、同比上年,经济增长20%;完成税收收入9084.2万元,确定目标1亿元的90.84%、增长4.6%;农民人均纯收入12374元,占年度任务的103.1%、增长17.8%。
第二产业
2013年,汤口镇工业经济基本转轨为民营。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26229万元,同2012年相比,经济增长12.6%;超目标任务数(25984万元)的0.5%;增加值8912万元,同2012年相比,下同增15.3%,超任务数(8692元)的2.5%;利润总额2747万元,同比增9.4%;上缴税金1138万元,同比增12.3%,超任务数(1119万元)1.7%;工业产值2557万元,同比增4.8%,超任务数(2550万元)0.3%;营业收入税金率4.5%,增加值增长速度为15.4%,企业职工人数占农村从业人员(5916人)的51.3%,企业上缴税金占乡镇财政收入比重的69%。
2013年,境内共有农副产品加工、竹木加工企业等16个,工业总产值1600万元,入库税收50万元,全镇从业人员200名。
第三产业
2013年,汤口镇接待总量的1/3强,其中入境游客约占10%;主要景点接待91.7万人次,同2012年相比增长24.6%,创历史新高。翡翠谷门票净收入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九龙瀑上缴税收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实现招商引资内资到位1.2亿元2014年累计接待466万人次、增长10.17%,其中各景区点接待250.8万人次、增长10.97%;实现旅游收入11.62亿元、增长10.04%。
来源:合肥在线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自唐玄宗赐名“黄山”。千百年来,与黄山景观一样名扬四海的还有另一道风景——黄山挑夫;这些与迎客松相伴相生的山间背影,不但被誉为“黄山脊梁”,也已渐渐融入黄山的文化血脉。然而,在千年之后的2014年夏季,一个云集天下游客的旅游旺季,这道美丽的景致,却面临人去山空、遍揽无应的尴尬——一枚千年传承的文化符号难道就此消失?
2013年,黄山风景区“肩”挑上山的货物量超过1200万斤。日均依靠挑夫输送物资达4万斤。崔巍的石山间,他们摇晃着扁担,徐徐攀入白云深处。
据黄山风景区管委会介绍,黄山现有云谷、玉屏、太平三条索道,但只有太平索道能在傍晚客运结束后,“分担”近六成的货运。仍有大批生鲜物资需要一路“扛”上山顶,送达沿线的宾馆、酒店、商铺。
云谷中转站站长陈超告诉记者,眼下,挑夫队伍里最年长的接近60岁。随着队伍日渐老龄化,招工难成为黄山风景区最大的隐忧。“50、60后居多,70后都少见。”
黄大忠是队伍里“工龄”最长的挑夫,今年57岁。从1975年起,老黄就跟着亲戚在黄山挑担。如今一双儿女都已考上大学,提及招工难,老黄掏心窝:“科技这么发达,谁还愿意让孩子再吃这份苦?我儿子估计连20斤都挑不上去。”
照此下去,黄山挑夫真要后继无人?身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黄山风景区发出呼喊——“善待、善管、善用挑夫!”
从2013年起,景区内六支私人挑夫队被整体“收编”,全部交由黄山旅游发展这家上市公司统一管理。公司斥资400万,配建了全新的宿舍楼和餐厅,发放了统一服装,并且定期为挑夫们体检。千百年来,黄山挑夫第一次享受“职工待遇”。
今年五一前后,黄山挑夫运费整体提升了15%,使得人均月薪基本达到4000元,再次调动“经济杠杆”。为了让更多人认可、尊重挑夫,在景区内,他们开始拥有新称谓——“肩运员”。黄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采购配送中心总经理助理李永忠吐露心声,“挑夫日趋老龄化,我们有紧迫感。”
“挑夫是黄山的脊梁,象征着百折不挠的黄山松精神,没有他们就没有黄山的今天。”李永忠斩钉截铁地表示:重庆有“棒棒精神”,我们有“黄山松精神”。黄山挑夫,这一文化符号无可取代,更不容消逝。
安徽省社科院社会研究所副所长吴树新则认为,“黄山挑夫”这枚文化符号的消解,究其深层次的内因,是多元化的。对于这一古老职业的传承,仅凭“一厢情愿”很难改变,更多需要依靠市场化来调节。
挑夫的故事
清晨八点的云谷中转站,入伏的阳光透过群山的侧脸,温热地泻下。在山瀑旁的一片空地上,赤膊的挑夫汇成深棕色的海洋。只有一人扎眼地穿着“长袖”,正埋头打担。黄山挑夫日渐老龄化,50、60后是主力军。“长袖”最年长,57岁的黄大忠,挑担已39年。
最年长挑夫“三爷”黄大忠挑山39年
前夜的雨刚收住,翌日拂面的山风仍含着丝丝凉意。黄大忠贴身穿着紫衣长袖,将绯绿色的挑夫马甲套在外面。马甲编号“138”。
他俯身将粗绳勒进货物捆成的担子里。“早上没走的时候不能受凉。”一身长衣长裤的老黄解释说。说话的功夫,我注意到,岁月的年轮也深深“勒”进了他的额头。
“三爷,今天挑多少啊?”一个精瘦的挑夫招呼黄大忠道。
挑担39年,少有人知道黄大忠的真名,但山上山下,都爱唤他——“三爷”。透着敬意。
上午8:45,从汤口镇开上山的最后一辆货运车抵达云谷中转站。云谷寺,在黄山的东南面,海拔890米。明万历年间曾在此修建禅院,崇祯时才更名为“云谷寺”。
800年后,这里不仅是南大门进山的必经之地,更是黄山挑夫最密集的货运中转站。山顶上的西海、北海、白云、狮林四大酒店日常供给的生鲜,都要从云谷中转站“肩运”上山。
前后十分钟的功夫,黄大忠便从货运车上搬下两箱玻璃碗,两桶辣椒酱,50斤黄豆芽,再配上一捆青葱,一包白蒜。两担过磅,正好120斤。
老黄的体力已不如前。120斤,5小时,8公里山路,差不多是这位老挑夫承重的临界点。
1976年,19岁那年的春天,黄大忠第一次随姨父从庐江到黄山挑担。那时候,每天从汤口镇挑菜到光明顶,能收入2元钱,足够帮助父亲养活一家八口。
拾级十六里120斤,5小时,8公里山路
打捆、过磅,领了调拨单和运力单,“三爷”黄大忠将一块糙毛巾垫在右肩,撑杆往扁担下一插,左肩用力一顶,便站起身来。一荡一荡地,一众“绿马甲”肩挑着山顶所需的生鲜补给,朝那苍松、石径走去。
从云谷寺攀爬到半山腰时,没有了山底下的林荫斑驳,五色分披,灿若图绣。就连“吱吱吱”合奏成一片声海的蝉鸣也悄然消逝。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在挑夫的足底。
黄大忠的目的地还远在“天海”。从云谷中转站出发,他要一路直上入胜亭、白鹅岭,登上光明顶,复又下行,折成一个不规则的“之”字形,最终在白云宾馆卸下重担。
全程十六里的山路,保守估计也得迈上3万多级台阶。挑夫们走走歇歇,每迈开30步就得换一次肩。老黄喘着粗气,用撑杆支起扁担,得以片刻休息。他抽出毛巾,拭去满身豆大的汗珠,双手一拧,汗如雨下。
走出两个多钟头,挑夫们全身汗透。在消防池边擦把汗,泉水清凉,最宜解乏。赤膊上阵的他们,后背上的血印、褶皱和老茧,全糅在一起,直让人心疼。
太平县的陈四清,跟老黄住在同屋。陈四清的肩头常年被扁担“勒”出的两个肉疙瘩,看上去拇指大小。“这样扁担就能牢牢地卡在肉里,一点不跑。”陈四清性格开朗,咧嘴一笑,露出黄牙。
陈四清示意我可以用手摸一下“鼓包”。我轻手触去,硬生生的,完全不敢想。复又伸手再碰,却好像探到了一个坚韧的魂灵。
有诗作伴“心想在家睡睡觉,可惜山上催着要”
行程已过大半,石阶在山间陡然抬高,一鼓作气爬完一段,又折出新的直线,好似没休没止。性急的游客开始不耐烦,向挑夫们打听究竟还要多久才能到顶。
“天气热,气温高,挑着担子吃不消。心想在家睡睡觉,可惜山上催着要。”
“慢慢走,不要紧,很快就能到山顶;不想走,只想坐,上去只能看日落。”
“歇歇腿来,喝口茶,不紧不慢,慢慢爬。”
好脾气的黄大忠多数时候是沉默的,但四十出头的谢卫星却是队伍里的“行吟诗人”。停下来歇脚的谢卫星,总是能冒出“妙语”,且对答如流。
客人问路的多,随口打听挑夫们一天能赚多少“辛苦钱”的也不少。
“一百八,一百九,挑在肩上路难走。”
“为了游客吃得好,挑着重担满山跑,报酬多少不计较。”
“呱呱呱”,游客们自发报以掌声。
扎着马尾的闽南女游客竟乐得一时语塞,找不到词来称赞。“大哥……你的嘴巴太牛了!”女游客深受感染,竖起大拇指。她大声鼓劲儿:“努力干!努力干!做人开心最重要!”
谢卫星的打油诗总能带动周围的气氛。他身上的担子足有180斤。在三伏天里,两个泡沫箱盛着新鲜的五花肉,特意打了冰水。谢卫星告诉我,孩子们还在念书,正是家庭负担最重的年月。
“两个大箱为保鲜,挑着箱子几十天;保鲜不好发了臭,变成垃圾不叫肉。”谢卫星的嘴皮子溜得很,打油诗张口就来,“你说是肉不是肉?”
众人喘着粗气,停在原处,远远近近地,欢声笑语;接着,再往上攀。
已近晌午,侧身俯探,乱峰列岫,争奇并起,悬流飞瀑,藻缋满眼。不知不觉,挑夫们已过入胜亭,连“仙人饭桌”、“双猫扑鼠”也落在身后。
收徒遇挫“昨天来的刚挑一天就中暑进了医院”
“等我们全部都退了就没人愿意挑了。”队伍中最年长的“三爷”黄大忠也心知肚明。
39年来,黄大忠挑担从来都极力避开孩子,“让孩子们知道学费的钱这么(挑)来的,心里会不舒服。”前年夏天,一双儿女来黄山旅游,他照例算好时间,错开行程。
黄大忠对现在的生活很知足。从2013年起,零散的挑夫队被“收编”,由黄山旅游这家上市公司统一管理。公司为挑夫们配建了宿舍楼和食堂,8人一间上下铺,24小时供应热水。
而在过去,一排临时板房,挑夫都睡大通铺。洗澡还得自己捡柴火,打泉水。
从没“跳槽”的黄大忠觉得,挑夫队里人缘单纯,加之按件计酬,少有拖欠工资一说。
每当暝色已合,宿舍楼里便吵嚷起来,有人爱看新闻,有人爱喝小酒。“三爷”总要“倚老卖老”,上前一番正色规劝,“少喝点,早休息。”
而在山的背面,从慈光阁上山的卢小忠,在更加陡峭的山径上攀登。他是队伍里的“新兵”,一个月前刚在同村人的介绍下,来到玉屏中转站。“我最远。”卢小忠三十出头却仍是单身。他向前一横。一位中年挑夫正肩扛四大箱矿泉水,费力地抬腿。“那是我师傅。师傅说,挑满三年,就给我娶个媳妇儿。”小卢刚说完,挑夫群里就传来一阵哄笑。“别拍,别拍!拍了真讨不到老婆了,谁要嫁挑山的?”队伍里一个最活跃的汉子,面对着摄影记者佯装遮脸。“昨天也来了一个,刚挑了一个白天就中暑了,连夜进了医院。”半山寺边,云絮如棉。人们开始揶揄这一阵收徒,屡屡遇挫。
“黄山脊梁”现状
黄山现有挑夫250人左右。人均收入在3000-5000元间。每天工作时间在7小时左右。行至山上,报酬按斤计算,根据路程远近,价格每斤在1元上下浮动。一瓶550毫升的矿泉水,挑至山顶,其中运费抽给挑夫约9毛钱。挑夫们多数路途在6-8公里,日均收入在100-200元间。平均年龄在48岁左右,基本都是50后、60后。
黄山现有玉屏、云谷、太平3条索道。由于云谷、玉屏索道采取循环运行模式,停留时间过短,无法承运货物,只有太平索道能在每天傍晚5点客运结束后搭载物资,主要供给山上宾馆、酒店日常所需的被单、床罩等洗涤用品。年均太平索道货运能完成六成的运输量,但仍有1200万斤生鲜物资需要挑夫肩扛上山。
斥资400万,黄山为挑夫配建了职工宿舍楼、食堂、棋牌室和书屋。8人一间上下铺,24小时供应热水。人均伙食8元一天,提供早餐、晚餐。挑夫们还可自带食材,在食堂内自行烹饪。
记者:当挑夫这么些年,有什么最让你难忘?
黄大忠:我心情开朗得很,靠我这个钱把两个孩子供出来。如果只凭家里务农,没办法维持。还有就是,我给小平同志挑过菜。1976年,邓小平来黄山,我与他擦肩而过。
记者:与小平同志有合影吗?
黄大忠:没有相片,但有没有把我拍进去不知道。我给小平同志住的北海宾馆送菜。邓小平那时候已经75岁了,拄着拐杖,裤腿卷得老高,穿着布鞋,爬黄山全程都是走上去的。身体还很好,只有上陡坡才叫人扶一下。在北海,邓小平说,黄山是个好地方,要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你看,现在黄山真的打出去了。
记者:39年了,很多人都转行了,你为什么还坚持挑担?
黄大忠:在黄山挑担,空气好,环境好,人缘好。不光邓小平,李鹏、朱镕基、江泽民,我都见过。孩子们在念书时,我每天还会挑垃圾下山,听到客人说我们是黄山的美容师,心里也很舒服。经常有人传在外打工被拖欠工资,我在这里只要把事情做下来,钱少不了。
记者:现在还能常常见到猴群吗?
黄大忠:能啊,猴群出没看天气,尤其是下雨、下雪前两天,有点可遇不可求。猴子胆子特别大,赶都赶不到路边。猴王也下山来,胡子老长的,指甲也有好几公分长。别的猴子会给他梳得好好的。游客投食,猴王不动,其他猴子猴孙绝不敢上前,面包、火腿肠,都得等他吃好了。
记者:黄山挑夫招工难,你一个月多少收入?
黄大忠:像我岁数大,不能挑那么多了。今年运费还涨了15%,一个月能有三千块。要是力气大的,能拿到五千。如果收入再能高些,一天两三百块,肯定会有人来,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上大学。
记者:你打算坚持挑到多大岁数?
黄大忠:这个我不敢说,现在是找不到人。孩子们都反对(继续挑担)。但没有我们这些挑夫,客人在山上就吃不好。看到客人脸上笑笑的,我就高兴。三十多年,我从来不发脾气,挑着担子,“客人都好走”。人家(游客)来一趟不容易。
别让“黄山脊梁”弯下去
1200年前,唐玄宗将“黟山”更名“黄山”,皆因轩辕黄帝曾在此采药修仙。千百年来,黄山挑夫在危崖峭壁上攀行。今年7月,黄山再度进入暑期旅游旺季,摆在黄山风景区的现实是:挑夫队伍老龄化、招工难!“黄山脊梁”,正摇摇欲弯,可能成为一枚消逝中的文化符号……
如果人们实在不愿看到黄山挑夫这行当真地消失,未来可能只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请一批人去扮演。因为既然他们被看作当地的一种“文化符号”,那么在失去其实质意义之后,唯有演出才能再现“符号”。毕竟这“符号”至少还有风景的意义。
黄山挑夫,这行当过去和现在,都是一种谋生手段,在游客看来是风景,是文化,但在挑夫自身,则是生活的辛劳。虽然这份生活里含有无尽的故事,但于局外者,感受并不深刻,所以,若要以文化的意义来看待它,还得有进一步的挖掘和开发。本报记者今天奉献的文章,只是初步工作,希望它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参与,形成大书,乃至有相关博物馆出现,以保存这份文化才好。
以此观照目前我国的文化保存工作,感觉做得还是不够的。尤其是涉及老行当之类的文化遗产,已经被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长足发展,冲击得七零八落。可以说是时代在抛弃一些老行当,导致“无可奈何花落去”。在一般民众看来,这些东西似乎意义也不大,因为实用价值往往是人们衡量事物的主要标尺,就现实生活来说,这不是短见;但就文化与历史的传承来说,非常可惜。尤其是那些仅为我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老行当,真应该好好地珍惜、保存。
老行当里往往含有厚重的民族认同感。民间艺术制品尤其能体现这一点。外国游客到中国来玩耍,也非常看重这些东西。它们并不因其古老的渊源,而显得“旧”,恰恰相反,在外民族眼中,它们新鲜、特异,可能具有永恒价值。从文化传播的力量来看,这些东西对世界的影响,也是广泛而深刻的,至少比现代高楼大厦更吸引人。
我们通常谈爱国,有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爱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如何爱?首先要了解,其次就在于长久的传承。这不仅是理智,更是一种感情,与民间所说的“香火不断”、“瓜瓞绵绵”,是近似的概念。虽然现代社会对待这些事物的感情,有时战胜不了“理智”,被迫在实用价值的标尺下放弃它们,但我们不能因此附和大众,而要“提高认识”、“挖掘意义”,以使这些古老的行当,至少能以表演的形式,继续存在。
黄山挑夫在诸多老行当中,并不醒目,因为很普通。笔者在诸多名山中都看到过他们。他们辛劳的汗水与山脉、森林一起,构成我们旅途的风景,也引动我们心中的感慨。体力劳动因为直指生活本身,往往使我们不太在意其文化意义。大众对文化的理解,通常局限于书本、文物之类,但这是狭隘的,生活的一切都是文化,体验过异国他乡生活的人,也许更认同这一点。文化既是庞然大物,也是各种细节的表现。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
新农村建设示范镇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示范镇
全国重点镇
全国小城镇
建设示范镇
全国环境优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