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藏镇全镇面积278.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142亩,人口6万余人。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平均海拔935米;气候为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4.7℃,年降雨量在950—1150毫米;生态环境总体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35.9%。珠藏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主要以粮食、烤烟、油菜、辣椒、大葱、脱毒甘薯、生猪生产为主,是瓮安北部主要的烤烟、辣椒生产基地和养殖基地。珠藏矿产和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经济资源主要有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矿产资源有含钾岩矿体、煤矿、铁矿(褐铁矿和硫铁矿)、铅锌矿、大理石等,含钾矿体长1130米,平均厚度9.7米,含氧化钾9.51%;煤矿尚未探明储量,铁矿主要分布在水田高山和农林等地,褐铁矿储量在700万吨以上,含铁39--40%。锌矿为褐铁矿伴生矿。
旅游资源主要有组成江界河名胜风景区的鲤鱼塘大桥、手扒岩、“苗官坟”墓群,古道关隘、三合义渡、古栈道、摩崖碑林,摩岩、桐梓坡游击队旧址,川黔驿道和瓮水司蛮夷长官司遗址等景点,并有待进一步开发。
珠藏镇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开发潜力较大,主要矿产资源有含钾岩矿体、煤矿、铁矿(褐铁矿和硫铁矿)、铅锌矿、大理石、铝土矿、高岭土矿等。其中含钾矿体长1130米,平均厚度9.7米,含氧化钾9.51%;铁矿主要分布在珠藏村与羊关村接壤的高山等地,褐铁矿储量在700万吨以上,含铁39~40%。锌矿为褐铁矿伴生矿。铝土矿主要分布在新兴村,储量在2000万吨以上。高岭土矿主要分布在清香、丰岩等村,储量在60万吨左右。煤矿尚未探明储量。
珠藏镇气候和土地条件良好,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农业资源较为丰富,是瓮安北部重要的粮油产区和辣椒、烤烟基地。近年来,珠藏镇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到2013年,全镇现已种植核桃18300亩、烤烟13880亩、辣椒10000亩、脱毒甘薯3000亩、大葱种植1500亩、茶叶2000亩,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原料基地。
据统计, 珠藏镇6.1万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5.5%,有农业人口5.8万人,共有劳动力资源近3万人;其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1.3万多人。常年稳定在外务工人数达到1.5万人,其中掌握一门技术的劳动力资源达到1万人以上。近年来,瓮安县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 珠藏镇参加培训农民工累计1万人次。
依托全省高速公路和铁路网建设,瓮安县将建成“四高一铁一港”,改造珠藏至县城二级公路,届时瓮安将形成连接黔中和贵阳、以及南下出海大通道的快速交通网络,珠藏镇的对外交通条件将得到显著改善,为珠藏创业园区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珠藏镇抓住机机遇,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实施环境治理,实施农网改造,退耕还林、通村公路建设、人饮工程和小水池小水窖建设,促进了地方。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和城镇建设协调发展,贵州省电视网络公司数字加密电视已开通。招商引资项目主要有铁矿洗选和城镇房地产开发及食品加工等。
尽管社会经济纵向比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横向比仍属于一片等待开发投资的“处女地”。招商引资项目主要有:万亩优质烟基地建设,待有关卷烟企业出资合作,5000亩朝天椒基地建设及特色食品开发,待有识商家入伙开辟,千头、万头养猪场亟待投资兴办。采矿业及其加工业有待实力家洽谈投资,旅游开发等待惠眼识珠。
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思路是“精农业、扩城镇、兴工业、育三产”。目前采取的措施是:抓难点(农民增收)、突重点(结构调整)、擦亮点(种养业示范及大户经济)、补弱点(水利、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
珠藏镇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开拓、开明、开放”的“三开”精神,诚邀国营、民营企业家落户投资,商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服务。
羊关村产业现状及今后发展规划
羊关村2009年5月由原林、羊关两个小村合并而成,国土面积为29.04平方公里,下辖12个村及小组(撤并组后),常年居住人口为908户3856人。
村产业发展现状,农民经济收入较单一,烤烟种植、油菜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家畜养殖基本能自给自足,近年来,村支“两委”一心一意抓产来结构调整。2010年,我村首次发展定单高粱种植300余亩,由于天气原因,农业意识谈溥等因素导致发展失败,为此增收效益不高。根据高山同—大窝凼一带的地理实际情况,发展了茶叶栽种200余亩连片点(力争在2012年完成500亩连片规模)。
制约发展因素:由于我村地理条件恶劣,交通及为不便,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会技术、懂经营的农民欠缺,传统的种植思想约束等多种因素严重阻碍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难度大,困难多。
今后产业调整打算:村支“两委”应充分挖掘村经济发展潜力,利用好各种有利资源,多渠道筹集各方力量改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的不利局面,利用我村土质、气温适合发展烤烟、金银花、辣椒的有利条件,每年力争发展烤烟种植1500亩,金银花、辣椒各100亩,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和旱作农业建设,实现农、林牧均衡发展,家禽家畜规模养殖,林果业连片发展,使农民经济收入早日实现由单一型向双元化转变。
珠藏镇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核桃扶贫产业项目资金,加大种植经果林项目建设力度,将用3年时间在新华村长寿坝、落水洞及白泥槽一带打造3000亩核桃种植示范基地。
长期以来,受当地生产生活、交通条件等因素限制,原长寿坝村、和平村及白泥槽、落水洞等村民组发展较为滞后。由于地处山区,当地绝大部分耕地均为山地,坡度较大,耕种困难,加之缺水等因素制约,土地收益较低,而水土流失又较为严重。如何突破发展局限,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群众增收致富成为当地发展面临的最大考验。经过分析和调研,新华村充分利用地广人稀的土地优势,并在镇农技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积极主动争取项目扶持,大力开展核桃种植,打造3000亩核桃种植基地,并于2016年底全面完成种植。目前,该基地项目立项已获批准,已开始进行苗木种植。
桐梓坡村发展特色农业
桐梓坡村位于珠藏镇东部,马遵线穿腹而过,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全村拥有1061户、4243人,15个村民组,党员62人,耕地面积3462亩,人均纯收:4021元,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农村的主要收靠种植业、畜牧业、及外出务工为主。在镇党委、政府及农业服务中心、村支两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公司+党员+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的模式主要发展了以下:
序号 项目名称 户数 种植面积(亩) 亩产值(元) 户均增收(元) 备注
1 大葱 180 300 3000 1200
2 甘蓝 208 400 1500 800
3 辣椒 45 100 3500 1400
4 金银花 154 300 4500 2000
规划建设珠藏创业园区是瓮安县委、县政府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在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政策资金和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这是推动珠藏创业园区建设的重要保障。珠藏劳动力资源丰富,常年在外务工农民达到1.5万人以上,其中不少农民工在外从事服装、电子产品、家具制造、灯饰灯具、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性加工业,形成了一支有加工技术、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农民工队伍,一部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愿望强烈,这是珠藏镇建设创业园区的重要支撑和核心优势。
瓮安县珠藏镇在将抓好常规农业的同时,推行“4321”发展思路,助推农村经济更上新台阶。
“4”即培育四大种植业。发展壮大“烤烟、大葱、辣椒、核桃”四大种植业规模,实现烤烟种植面积14000亩、大葱种植3000亩、辣椒种植10000亩、核桃种植30000亩,进一步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3”即发展三大养殖业。抓好“生态猪、蛋鸡、山羊”三大养殖业养殖规模,生猪存栏30000头以上,生猪养殖专业户突破30户,山羊养殖户50户,蛋鸡养殖户20户;同时,扶持茶叶、脱毒甘薯、高粱、中药材、精品水果和肉牛、肉兔、网箱鱼养殖、山鸡等特色种植养殖业。培育的主导种植养殖业力争一年见成效、两年上规模、三年出品牌。
“2”即实施好两条重要举措:一条是专业合作社引领,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做好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平台建设,实现产销直达,降低流通成本,增加百姓收入。另一条是争取政策支持,尤其要结合精准扶贫的有关政策,积极申报项目,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减少群众投入。
“1”即打造一条劳务经济增收致富路。全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4000人以上,劳务经济收入突破8000万元以上。
珠藏镇位于瓮安北部,是瓮安北上遵义的主要交通节点和县际交界的重点小城镇。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商贸集聚,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农业发展和矿产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外出务工农民1.5万人,为建设珠藏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提供了有利条件。按照瓮安县推进“镇园合一”和实施工业强县、城镇化带动战略的总体部署,在加快瓮安中心城市和瓮安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的同时,依托重点小城镇建设,规划建设珠藏创业园区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乡镇产业园区,统筹推进全县的“四化同步”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经过多年发展,珠藏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形成矿产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了一批龙头企业,为珠藏加快工业发展和建设创业园区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珠藏镇拥有丰富的矿产和农产品等资源,优势资源的开发转化潜力较大,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为建设创业园区提供了有利条件。
根据珠藏创业园区的选址条件,结合珠藏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经综合评价,拟规划建设的珠藏镇创业园区位于珠藏镇北面的珠藏镇北面的关店—荣院片区。规划区南至关店村、北至苦鱼井北侧、东至瓮河、西至荣院村,大致形成南北长约1.7公里、东西宽约1.2公里的长方形地块,规划总面积为1.58平方公里。该区域地势平坦,用地条件良好,距珠藏镇城区1.5公里,有S205省道贯穿其中,目前该区域属于农业种植区,但已纳入城镇规划范围。总体上看,拟规划建设的珠藏创业园区紧靠珠藏镇区,处于瓮安至遵义的中间节点,用地、交通和城镇配套等条件较好。目前园区对外通道仅依靠S205省道,距瓮安县城和遵义县城分别为61公里和82公里,距贵阳市和遵义市分别为230公里和100公里。现珠藏至贵阳开阳的路桥已经规划完成。建成后珠藏到贵阳市的距离缩短至80公里,珠藏镇就成为瓮安到贵阳最近的镇。区位交通的优势明显。
该区位于园区北侧中部,规划区宽约270m,长约600m,呈南北走向,规划面积约14.0公顷。规划该产业区主要布局发展珠藏镇及周边区域优势生物农业资源转化,以蔬菜深加工、精品水果及干果深加工、优质粮油深加工、肉食品深加工为重点,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特色食品、健康食品、绿色食品等生物农业深加工产业,形成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该区位于园区西北侧,规划区宽约265m,长约1000m,呈东西走向,规划面积约22.5公顷。该区域重点规划为建设标准厂房,引进和孵化各类创业和中小企业,主要集聚发展返乡农民工和大中专学生创业的食品加工、纺织服装、五金加工、电器修理、旅游商品、电商服务等生产项目。
该区位于园区南部的园区主干道两侧,呈东西走向,分为西区和东区两个区域,规划面积约23.0公顷。规划该产业区主要布局发展以加工制造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包括服装加工、包装品加工、纸制品加工、日用品加工、农用机械制造、五金加工、电子电器组装加工、灯具饰灯加工等加工生产项目。
该区位于园区西北侧,规划区宽约260m,长约480m,呈南北走向,规划面积约10.5公顷。重点布置仓储物流、停车场、农产品交易市场、管理服务等项目。
该区位于园区东北部,规划区宽约340m,长约1100m,呈南北走向,规划面积约34.0公顷。该区为园区后续发展预留用地,主要考虑承接转移的中小型项目。
该区位于园区中部,规划区宽约285m,长约370m,规划面积约8.5公顷。规划该区主要布局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包括管理、科技研发、技能培训、产品展销中心、商务中心(含宾馆及会议),以及为园区配套的商业、金融、邮政、信息、餐饮、宾馆、派出所等综合服务设施。
创业园建设用地需求
珠藏镇创业园总体规划用地面积约158公顷。其中:
一、市政公共设施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主要是工商税务、金融保险、商业贸易、医疗卫生、邮政通讯、综合治安等为创业园提供服务的相关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创业园供水装置、污水处理厂、变电站、消防站、电信、交通服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用地。规划公共设施用地8.5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6.3%。
二、工业用地
工业用地主要是农产品加工区、农民工创业区、加工制造产业区及预留建设用地。规划工业用地约93.5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68.8%。
三、物流用地
根据创业园配套物流设施建设发展需要,规划物流仓储设施用地10.5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7.7%。
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特色食品和农产品加工项目。依托辣椒、核桃、茶等特色优势农产品资源,重点发展辣椒调味品、果蔬加工、优质大米加工、茶叶加工、肉制品加工、马铃薯加工等特色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努力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特色食品,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着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加工效益。利用公司+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鼓励有条件的村组发展特色农产品原料种植基地和养殖基地。全面展开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HACCP食品安全体系认证,大力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发展节能降耗技术,加强环境综合治理,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努力实现低碳发展。加快打造特色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和新兴支柱产业。
1、风味油辣椒加工项目。珠藏有优质辣椒、黄豆。辣椒有辣、香的特点,以此为原料,至少可以年产5000吨风味油辣椒系列调味品。
2、风味泡辣椒系列食品项目。以地方特色酸辣风味泡辣椒食品为主,扩大生产规模,积极推动企业品牌建设。
3、灰豆腐制品加工项目。以地方特色灰豆腐制品传统工艺为基础,通过现代食品加工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实现标准化、工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积极推动企业品牌建设。珠藏灰豆腐细嫩可口,回味绵长。其中“灰”亦“碱”也,能调节人体酸碱平衡,能消除“酸性体质百病之源”之忧。
4、珠藏特色食品——酸大肠。珠藏酸大肠,“酸”可开胃,“肠”亦生香,食之回味无穷。“酸”有助于调节人体酸碱平衡,“肠”亦有润燥、补虚、止渴止血之功效。
5、珠藏特色食品——苕粉。口感细嫩柔滑,为粉中一绝。其中主要成分淀粉富含赖氨酸,有助于补充南方人血气。
6、珠藏特色食品——凉粉。凉粉为珠藏特色食品之一。凉粉由豌豆或绿豆淀粉制作而成,主要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营养成分,色泽洁白,晶莹剔透,嫩滑爽口。调以酱油、醋、辣椒油而食,清凉爽滑,为夏季风味食品。
7、优质大米及精加工项目。利用瓮安及周边区域的优质稻米,采用国内先进、成熟和可靠的生产工艺技术,建设优质大米加工生产线。
8、米糠油生产项目。本项目与精制大米项目配套,结合利用周边县资源,属资源综合利用。
9、蔬菜净菜加工项目。净菜是由新鲜蔬菜经挑选、整理、净化(清洗)处理并经严格的检验后,以小包装形式上市销售的洁净型商品蔬菜。净菜加工的主要品种有大葱、黄瓜、西红柿、四季豆、豇豆、瓠瓜、苦瓜、丝瓜、菜花、青椒、辣椒、茄子、萝卜、蒜薹、波菜、莴笋、冬菜,莲花白、白菜等。配套建设气调冷藏库、冷链物流等。
10、酱腌菜加工项目。采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提升传统生产技艺,建成投产香辣菜、酸辣菜、爽香菜、萝卜脆片、糖醋红蒜、泡姜片和泡辣椒等风味调味品。因为珠藏无工业污染,可以生产正宗的生态食品,这里可建原料生产基地,生产完全无污染、纯自然的风味小吃。
11、精制茶叶加工项目。依托瓮安茶叶种植与加工,规划建设名优绿茶生产线。
12、地方风味肉制品加工项目。利用当地优质猪肉。出产具有地方风味的肉制品,腊肉、香肠、风肉等。
13、核桃休闲食品加工项目。利用珠藏镇的万亩优质核桃,珠藏镇的核桃基地马上进入丰收阶段,利用万亩的核桃基地,现阶段可以与种植户签订收购合同,利用珠藏镇无污染、纯天然、优良的环境做宣传建设投产天然核桃休闲食品。
14、食用菌加工项目。利用本地土地资源,发展人工食用菌,预计建设可以建成年加工3000吨食用菌生产线,开发生产食用菌系列产品。
15、马铃薯片系列食品加工项目。本地土质优良,优质脱毒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大,开发生产马铃薯片系列食品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建成年产1000吨马铃薯片系列食品生产线。
16、肉兔、茅山羊、香猪、绿壳蛋鸡、竹鼠等特色生态养殖及加工。珠藏气候为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4.7℃,年降雨量在950—1150毫米,生态环境总体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35.9%以上,以山地小山坡为主,形成了天然的适合肉兔、山羊、香猪、绿壳蛋鸡等绿色生态特色养殖区,可以生态放养与圈养结合,提高养殖动物肉质鲜嫩柔韧和口感,现已形成养殖区10余个,养殖数量年出栏80余万头(只),年存栏100万余头(只),形成了特色的标准化养殖区和配套加工厂区,形成了自主绿色生态特色农副产品生产线等项目。
17、包装印刷项目:为珠藏镇创业园区产业配套包装项目,规划建设5000万条/年彩印塑编包装袋生产线,3000万m2/年瓦楞纸箱,年印刷能力1亿大张新型环保防伪包装印刷品,年产5000万条彩印塑编包装袋生产线,各类食品复合包装袋生产装置,年产2亿只马口铁封装瓶盖生产线,年产10万吨日用玻璃瓶生产装置,年加工1亿个金属包装罐生产线。纸制品项目包括:年产10000吨日用纸巾、卫生卷纸等纸制品,三条全自动制袋、制纸杯生产线 (手提袋、食品袋、纸杯等),年产1亿个可降解环保餐具生产线等项目
18、机械加工业主要项目:珠藏镇现在面积大,人口多,修房造屋的多,在这里可以建成建设门、窗、箱、包等装饰用小五金加工生产线。加工铝合金及塑钢门窗生产线等。
19、电子电器组装加工主要项目:发展电子电器组装加工业,组装加工电子产品。建设生产节能灯具、农村太阳能路灯生产线,现在农村的太阳能路灯需求非常大,在这里可以建成投产生效益。另外还可建设投产手机配件生产线等项目。
20、家具家纺及旅游商品产业主要项目:依托珠藏镇的及周边县、镇的林业资源,能够满足建设年产5000套办公、家居家具生产线,年产高档沙发3000套生产线,年加工20万套木质门生产线,年加工各类家纺饰品20万套生产线,年加工100万件劳保用品生产线,年加工50万条晾被生产线,年加工50万件成衣生产线,年产2万件竹、木、藤制品等竹木生产线,引进建设珠藏缫丝和丝绸生产线等项目。
21、因地制宜发展石材加工业:充分开发利用瓮安及周边优质灰岩、雨花石、大理石等石材,结合珠藏创业园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石材加工产业。重点扶持发展和引进生产各类灰岩路沿石、广场石、饰面板、桥栏杆等石材加工,以及一批优质石雕、石刻工艺品加工等项目。
22、丰岩休闲旅游开发,丰岩位于珠藏镇的最南边,与开阳隔河相望,这里海拔低,温度相差不大,一年四季温度适宜,这里有精品水果,早熟蔬菜种植,现已初具规模。沿河走廊适宜休闲观光、旅游、垂钓、娱乐、这里是原生态的秀丽风光。是家人、情侣、朋友相聚游乐的世外桃源。
珠藏镇人民将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真诚的欢迎国内外有识之士,到珠藏这块沃土投资兴业。
丰岩村建立于明朝万历年间,地处瓮安北部,距县城80多公里,主要分为新寨、岩底、方家寨3个自然村寨,东与高龙村相连,南与清香村相接,北与开阳县隔乌江相望,由于地处乌江沿岸,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河边耕地平均海拔在630米-800米之间,有低海拔优势,温度较高,适宜种植水果、蔬菜经济作物。由于构皮滩水库的建设,使得丰岩的乌江水系水位升高,呈现高峡平湖的景观,渔业资源比以前丰富得多,是垂钓爱好者理想目的地。乌江沿岸山峰壁立,古朴的原始风貌、自然风光心旷神怡,自然景观优美。
丰岩花灯戏最早起源是,老一辈丰岩人迁入此地时带来了一本古书,一代一代的人根据古书剧本编排花灯戏,现这本古书仍由一位老人妥善的保管着。花灯戏就是围绕太子菩萨讲故事,用于唱给听的人祈福、祈子,并且在实现愿望后还愿。
最早是在庙会上进行演出,是庙会最吸引人的节目之一。现在会唱花灯戏的人,有10多个人,其中老年人居多。由于年青人外出务工较多,丰岩花灯戏处于濒危状态,不加以保护的情况下,下一代人将再也听不到原滋原味的丰岩花灯戏了。
一九三五年元月三日,中央红军突破乌江后,根据政治局猴场会议精神,关于“开展赤化工作,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到苏维埃的旗帜下”。武装当地群众,建立红色苏维埃政权的决定,在桐梓坡一带,大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了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第一个红色政权,第一支农民武装—桐梓坡农会和桐梓坡游击队。在当初的施家当门大田,召开了千余人的大会,毛泽东主席就站在现在的梓柏树下,亲自主持会议并选举了陈金榜为农会主席,杨发顺为游击队队长。红军离开珠藏后,桐梓坡农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土,分浮财的群众运动。
感恩桥坐落在桐梓坡村大院坝组。10米长,4.5米高,3.5米宽,它是一座普通的利民桥,同时又是一座寓意深刻的桥,中央领导人到桐梓坡视察工作时曾引起了关注。
大院坝组原居住在将军山脚下的10多户农户,由于一河相隔,交通不便严重影响了生产生活。在涨水时,读书的学生要多绕一两公里去学校,既不安全,又影响了学习,平时生产、生活,特别是房屋建修等全靠肩挑马驼。由于环境恶劣,原居住在这里的10多户农民,有四户已经搬离此地。几代人都梦想能在河上修一座桥。2008年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6户人家共集资15000多元,拉石头98车,沙石20多车,镇政府支持210包水泥,经过努力终于完成了修桥的愿望。为了感谢党和政府,这6户人家集体开会一致把这座桥取名为“感恩桥”,意为感谢党和政府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