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沙头镇并入九江镇。沙头镇位于南海区西南部,下设万安社区居委会,全镇辖7个村:西桥村、石江村、水南村、南金村、北村村、朗星村、英明村。九江与沙头的第一同是都在佛山市“2+5”为主体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规划中一同列入南部的重点组团。今后发展占有“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天时、地利、人和”一样是商家、政治家在谋求商业、社会发展格局的最理想的布局境界。在南海的这一轮镇级行政规划调整中,九江携手沙头前行,这是因为此两地有“三同”,政府部门希望通过整合使新九江能更好用足天时地利,谋求物流商都发展大计。第二同是两地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九江有着其他镇无法比拟的水道、陆路优势。有“两广大动脉”之称的西江黄金水道流经九江南部,九江建有7座比较重要的码头,公路方面有325国道、佛开高速公路连接南北,龙高公路、珠二环横贯东西。沙头不仅有高速公路、325国道经过,更拥有北江两个货运码头,水陆交通便利。第三同是两地都致力于物流业的发展。水陆交通便利、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正是成为发展物流的引擎。资源整合,强强联手是发展的需要。整合后的新九江镇若能把握机遇,用足天时地利,定能实现打造物流商都的构想。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沙头已从一个纯农业镇转变成一个新兴的物流城镇。全镇企业有1000多家,初步形成了以金属制品、服装家纺、装饰板材、家具制造、包装印刷、特种作业车生产、等为主的行业发展格局,其中,又以金属制品、服装家纺、家具三大行业为镇的主导行业。三大主导行业企业共有500多家,占全镇工企业的70%,占全镇总产值的68%。家纺制造业业方面,作为沙头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10多年来,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更新,产品种类的不断多样化,家纺制造企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壮大,涌现出以NO.1、帝豪、梦莎、富仕、稳德福等一大批家纺企业。家具业同样是沙头一个发展较为快速稳健的行业。
沙头镇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位于北江之下,镇内鱼塘密布,是传统淡水鱼养殖基地,镇内鱼塘面积14000多亩。过去沙头镇以放养草鱼、鳙鱼、鲢鱼、鲮鱼等四大家鱼为主。大力改造养殖环境,推动规范化无公害养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桂花鱼、加洲鲈鱼、生鱼、鳗鱼、西江钳等高值品种成为替代传统品种的主产品。从古至今,沙头镇都是著名的鱼苗养殖地。众多鱼苗养殖基地在沙头镇遍地开花。育种优良,省内外养鱼人多数在沙头镇购买鱼苗。花鳗等新品种开始试养推广,向优质高值方向发展。2014年,水产养殖收入达到5-8亿元。
沙头商风浓厚,史上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聚合万商云集。商风之盛孕育出沙头人善商、精商的思维特质。2005年区划调整后,新一届党委政府积极推行“商贸旺镇”策略,以调整全镇商业发展布局、规划发展和培育镇内商贸中心和集贸点为突破口,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等措施。2011年起引入了沙龙明轩、保捷广场、铂思广场等一系列大型商住一体综合性广场项目,镇内商贸、集贸点逐渐形成,商贸发展形势喜人。
沙头划龙舟并不是在端午节,而是在国庆节。在沙头,清代已经很盛行在端午划龙舟了。民国时期,划龙舟活动改在秋凉初届、农事稍歇的八九月间举行。抗日战争胜利后,定位10月10日划龙舟;新中国成立后,则在10月10日进行,后因南海区行政规划调整并入九江镇后沙头龙舟赛更改为五一劳动节,(九江的龙舟赛在十一国庆节),每逢沙头举办龙舟赛便会人山人海,一批游客与其他爱好者便会慕名前来观看,举镇欢腾,热闹无比。
崔氏大宗祠又称山南祠、崔氏始祖祠,位于佛山市南海区沙头镇城区内。崔氏大宗祠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清光绪年间重修,1985年南海县政府拨款维修。现仅存前进、牌坊及厢房。前殿为牌楼式,抬梁木构架,莲花托斗拱建筑,每层檐脊有灰塑彩凤,梁架上下雕花鸟和故事人物的立体图案,生动精巧;石牌坊为四柱三间楼式建筑,正面刻“山南世家”,前面刻“缵服扬休”,顶饰莲花托灰塑,抱鼓石是西樵山粗面岩石制作,雕花鸟、竹木图案,设计之精美,做工之巧妙,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宗祠坐北向南,面阔五间、纵深五进,有108个门口。宗祠代表着汉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西樵山是一座具有四万五千万年历史的死火山,位于中国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西南部,距广州市68公里,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西樵山自然风光清幽秀丽,旅游文化底蕴厚重,民俗风情古朴自然。东晋时,西樵山是全国道教中心之一,明清两代为佛道并存之地。明朝中叶,湛甘泉、方献夫、霍韬、陈白沙等在西樵山开坛讲学、研究理学,遂成为南国理学名山。保存有许多文物古迹:“白云古寺”、“云泉仙馆”,康有为少年时代读书的“三湖书院”、“奎光楼”、“逍遥台”等,还有不少碑碣、诗联、匾额、壁画、雕刻和摩崖石刻,西樵山的楼台、书院、寺庙、民居等建筑,具有岭南风格和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