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济纳旗地处祖国北部边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最西端。总面积为11.46万平方公里,占全盟总面积的42%,是内蒙古自治区面积最大的旗(县)。地理座标为东经97°10′23″~103°7′15″。北纬39°52′20″~42°47′20″。东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接壤,南、西与甘肃省酒泉市相连,北与蒙古国交界,辖区内国境线全长507.14公里。旗境东西最长488.59公里,南北最宽324.22公里,总面积114606平方公里。额济纳旗人民政府所在地—达来呼布镇座落在旗境中北部的纳林河与鄂木讷河之间,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
2013年,额济纳旗辖3个镇、3个苏木、1个农牧业示范园区、17个嘎查(村)以及5个城镇社区、2个农牧区社区:达来呼布镇、东风镇、哈日布日格德音乌拉镇、赛汉陶来苏木、马鬃山苏木、苏泊淖尔苏木。
额济纳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35000年,这里是东西新石器文化的连接点,远古居民的遗址和遗物与东北、内蒙古、青海、宁夏、甘肃等地的远古居民所使用的细石器具有共同特点,是中国细石器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远在夏、商、周时属乌孙;秦朝为大月氏领地;西汉初年为匈奴牧地。先秦时这儿称“流沙”或“弱水流沙”,汉初易名为“居延”意即幽隐。
西汉和东汉的300多年是居延地区的发展时期。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入居延收河西。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在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二都尉。
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8年),居延地区归属西夏,进入了又一个繁荣时期。到了元代,由于疆域的空前扩大,使较边远的居延地区变成中原通往西域、漠北的交通枢纽,其政治、经济、文化均得到了发展。由于居延的特殊地理和军事位置,历朝政府均在此修筑了大量的峰天遂、关隘,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肩水金关、黑城子、红城子、绿城子等。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清政府正式设置了“额济纳旧土尔扈特特别旗”建制,援扎萨克印,直属理藩院。
1698年(康熙37年)土尔扈特汗国阿玉奇汗派阿拉布珠尔率部众5000人,以礼佛之名,从伏尔加河流域启程,前往西藏拜见达赖喇嘛。翌年,便派人进京谒见康熙皇帝。
1704年(康熙43年)清政府封阿拉布珠尔为固山贝子,赐牧于党色尔腾。
1731年(雍正9年)获准内徙,定牧于额济纳河流域。
1753年(乾隆18年)清政府将其编为独立旗。
1949年9月27日,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扎萨克郡王,防守司令部司令塔旺嘉布致电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宣布接受中国人民政府领导,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获得和平解放,由甘肃省酒泉专署代管,1951年1月,改称额济纳旗自治区。额济纳旗隶属几经变更,从1979年7月1日起额济纳旗复归内蒙古自治区辖区,1980年5月1日即属阿拉善盟辖属至今。
1950年设旗。得自元代路名。额济纳,为蒙古语“主人”"先祖之地"之意。据《宁夏纪要》:“‘额济纳’蒙古语为‘幽隐与沙漠’之意,其语源一说为‘亦集乃’之音转,以该旗境内有大海,汉人称为居延海或居延泽;故元代以前,史册均称居延海或居延泽;所置县郡,亦以‘居延’名之。”
1998年,是额济纳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300周年,为缅怀土尔扈特部先辈们毅然万里回归祖国的英雄壮举,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额济纳旗旗委政府在塔王府东侧建造了回归纪念碑。
2000年,额济纳旗辖1个镇、7个苏木:达来呼布镇、赛汉陶来苏木、马鬃山苏木、温图高勒苏木、苏泊淖尔苏木、古日乃苏木、吉日嘎郎图苏木、巴彦宝格德苏木。
2002年,额济纳旗辖1个镇、6个苏木:达来呼布镇、赛汉陶来苏木、巴彦宝格德苏木、温图高勒苏木、古日乃苏木、马鬃山苏木、苏泊淖尔苏木;巴彦陶来农场。
2006年,额旗将原有的8个苏木镇调整为5个苏木镇,撤销合并苏木镇3个。其中,将温图高勒苏木并入达来呼布镇;撤销古日乃苏木和巴彦宝格德苏木并入新建的东风镇。此外,原苏泊淖尔苏木、赛汉桃来苏木、马鬃山苏木保留,行政区域不变。
数百年来,丰富多彩的汉代居延文化,绚丽辉煌的西夏古代文明和英勇顽强的土尔扈特万里东归的不朽传奇,在中华民族辉煌的史册上谱写了灿烂的华章。数千年的沧桑变迁,古老的额济纳孕育了灿烂的人类文明,但自然环境也在日复一日的风沙和人为破坏中变得异常脆弱,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变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宗教与一个民族历代沿袭而成的风俗和习尚不同,但它却无不渗透于每一种风俗习尚之中,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蒙古民族的宗教信仰,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几经演变的。
土尔扈特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也不例外,他们最早信仰天,崇拜图腾。原始社会后期,开始信奉萨满教。唐朝时期,僧人连化生,把印度佛教中的密宗教派传达室入西藏,与西藏的风俗习惯相结合,形成了佛教中的一个新兴教派喇嘛教。明朝蒙古部落的阿拉坦汗遣使到西藏迎接三世达赖喇嘛到其驻地传播喇嘛教新派黄教教义。故,卫生拉特四部之一的土尔扈特蒙古族也皈依了黄教。喇嘛内部,因地位、权力、学识和财富的不同,其等级和称号也各异,大体分为十六个等级,地位最高者为活佛。解放初期,额济纳旗所有的喇嘛还在每年的正月、五月、六月、八月、十月、十一月,分别云集当时规模较大、香火兴盛的东庙、西庙和哈尔哈庙进行法事活动。在蒙古民族的日常生活中,祭祀活动是比较普遍的。传统的祭祀礼仪,分祭天、祭祖、祭灶、祭火、祭神树和祭敖包等。
由于蒙古族牧民各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祭敖包的形式各异,一般都是在夏历五月下旬六月上旬,有的地方在七、八月份。祭祀时,非常隆重、热烈,几十里、上百里远的牧民们都要坐着勒勒车,骑马或乘汽车、拖拉机带着祭品赶来。有条件的地方,还要请上喇嘛穿起法衣戴上法帽,摆成阵势,焚香点火、诵经。参加祭祀仪式的人都要围绕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求降福,保佑人畜两旺,并将带来的牛奶、酒、奶油、点心、糖块等祭品撒向敖包。祭典仪式结束后,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有的青年男女则偷偷从人群中溜出,登山游玩,倾诉衷肠,谈情说爱,相约再见的时日。这就是所谓的“敖包相会”了。
额济纳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如路遇长者、亲友、熟人或逢年过节、走访亲友均有注重礼节的传统。在民间还流传着“宁可折骨也不能失礼”的古训。
来客互相问好。如路遇长辈,若是乘马骑驼,须先下马(驼)后再向长辈请安,以示尊敬。晚辈在长辈面前说话和气,以尊称呼之,不直呼其名。入蒙古包后,先向主人请安,问全家平安、牲畜兴旺、牧草丰美之后再道来意。
额济纳牧民虽深居草原、戈壁,却具有热情好客的民风。凡客临门,主人不管是否相识、远近,也不问讯与家人有什么关系或来自何方,即使是陌生人也均以礼相待。
此仪是额济纳蒙古族迎送宾客、馈赠礼品、相互拜年时常行礼仪之一。为渲染献哈达的气氛,有时还吟唱吉祥如意的赞视歌。
额济纳蒙古族有相互敬鼻烟壶的传统习俗,意似今日见面时握手问好之习。
那达慕蒙古语为“娱乐”或“游戏”之意,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那达慕”大会的规模范围有大有小,有自治区、盟、旗举办,有乡镇、苏木、嘎查和家庭举办的。多在草原的黄金季节,夏、秋季举行。以摔跤、射箭、赛马为基本内容的竞技比赛在那达慕中占有较大比重,几乎贯穿到蒙古族生活方式的各方面。春季打马鬃,剽悍的骑手调教暴烈的生个子儿马。祭敖包仪式之中,婚礼进行途中,都会展开规模不等、趣味迥异的各种比赛。
风俗习尚中,占有重要的内容,非万不得已,人们是不会触犯的。
额济纳蒙古族很讲究辈份,晚辈称长辈或比自己年长的人为“您”,忌直呼长者其名。俗人禁呼喇嘛的名字。
客人入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忽必烈大汗在宴请贵族时,每道门两边都有两名手执棍棒的侍卫,目的在于防止人们的脚踏在门坎上。如有偶犯禁例者,便遭受皮肉之苦。
进蒙古包时不得携带刀、枪等器械。客人席地而坐时,男性为盘腿坐地,女性为跪腿坐地。因故不能盘腿或跪腿,可将腿朝门的方向伸展。闲谈之中,不能用烟、刀、剪、筷子等物品指向人的头部,并忌讳生人用手触摸小孩的头。外出大小便,不能正对着包内的佛龛方向,也不许在牲畜圈内。否则主人就会认为客人不尊重民族习惯。
在火炉旁烤鞋暖脚,也不得在炉灶上磕烟、摔东西、扔脏物或用刀挑火。
蒙古民族喜双忌单,客人到主人家作客,见面礼最好是成双成对。在客人起身告辞时,一般主人要在客人的手提包里,放一些土特产等食品,以免客人携带空包而归。
额济纳蒙古族忌讳在河水中沐浴、扔垃圾。牧民有节约用水和注意保持河水、泉水清洁的习惯,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1.飞机
额济纳没有机场,最近的民航机场在嘉峪关,距离额济纳旗大约5小时车程。其次是银川机场,距离额济纳旗大约10小时车程。
2.火车
额济纳已经开通了火车客运,不过目前只有从呼和浩特开来的一班火车。
3.长途汽车
长途汽车是游客到达额济纳旗的主要途径。可以从酒泉,阿拉善左旗,临河三个方向到达。车程最短的是酒泉,大约5小时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