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保县东部与田东县、天等县接壤,西部与靖西县相连,北面同田阳县、右江区毗邻。北回归线横穿本县足荣、那甲、巴头、敬德等乡镇。是边境地区靖西、那坡县与百色右江河谷相连接的咽喉要道。
德保县境内以石山为主,山峦连绵环绕德保水利资源非常丰富,理论蕴藏量为13.54万千瓦,可开发量达6.88万千瓦,已开发利用4.2万千瓦。主要由浙江、广东、南宁地投资商开发小水电资源。
具有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经地质勘探,境内矿产有铝土矿、铜矿、金矿、铁矿、煤矿、锰矿、磷矿、锑矿、水晶矿、重晶石、大理石等20多种。其中铜矿储量为1078万吨,铝土矿远景储量达4.5亿吨以上,品位高质量优,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氧化铝开发基地。
德保县境内山多田少,气候温和,夏秋雨水充沛,冬春雨水偏少,有十年九春旱,三年一洪涝,春寒秋霜冬雪少,农作物病虫害多的特点。德保矮马明朝初年,县境内开始引用鉴河灌溉农田。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县内垦荒利用面积2.57万亩,耕作制度为一年种一造:“玉米镇属种者渐广,可充半年之食,惟秋获后良田并不种麦,田地更少,惟玉米一造者,若雨阳不时,贫民即有饥饿之患。”粮食丰歉由天主宰,人民生活贫困,“其郡最贫,有桄榔木为面,百姓资之。”民国年间,水利和土地开发利用比明、清两代有进步。民国25年(1936年),天保、敬德两县共有可耕地面积48.59万亩,开发利用30.79万亩,占可耕面积63.36%。水利方面天保县建引水、排涝、蓄水工程10处,还利用鉴河河床自然落差,架设水车提水灌溉农田。在耕作制度上,县府虽于民国23年设建设科经管农业生产,33年又成立农业技术推广所,但各种农作物科学种植技术,只是限于县农场试验,未能在广大农村推广。民国26年天保县粮食平均亩产106.5公斤,敬德县平均亩产169.5公斤。1953年进行土地改革后,从外地引进早稻优良品种,逐步在县内推广双季稻生产。1954年全县耕地面积达到44.30万亩,比1950年增加8.19万亩,1955年后,又陆续兴修引水、蓄水、提水、人畜饮水、防洪排涝等水利工程2676处,到1989年止,水利投资3089.57万元,有效灌溉面积13.5万亩,保水田面积13.34万亩,为1950年的7.4倍。在农业生产体制和生产上,1958年的“大跃进”,浮夸风盛行,在强田园风光迫命令下,一些干部违心虚报产量。1969年至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推行大寨标兵工分、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左”倾做法,1969年全县人均有粮由1966年的218公斤降到169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纠正了农业生产上的“左”倾错误,改变生产经营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粮食生产获得解放以来的大丰收,全县每人平均有粮299公斤。1990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68.5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84万亩,其它作物种植面积2.99万亩,全县有中型拖拉机、农用汽车、电动机、柴油机、打谷机等农机具7748台,总动力为2.66万匹马力。 德保县在保证粮食种植面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结合“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的推广应用,扩大优质水稻、良种玉米种植面积和特色农业经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2004年全县共种植烤烟10500亩,总产量达2.3万担,产值突破1000万元。2005年全县计划种植面积2.3万亩,力争产值超2700万元,全县蔬菜已从零星种植拓展到现今近10万亩蔬菜基地。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种植剑麻5万亩,力争把剑麻种植培育成为德保县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项目,形成“区域特色农业带”。
德保从宋代开始就有手工业生产,如纺、染土布、绣织壮锦、德保县生产竹制品、竹编、陶器等。清雍正十年(1732年),始在黄坭坡(今红坭坡)采硫磺矿,土法煎炼硫磺。民国年间,发展到生产铁制农具,造砂纸等,但还是家庭小规模生产。解放后,工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1951年,县组织110多人在都安乡棋江村开采硫磺矿。1952年建立县人民铁工厂、小型火电厂。这一年全县工业总产值60万元(按197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1958年在“大跃进”“左”的思想影响下,工业项目竞相上马,办了香料厂等18个工厂,195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增到870万元。1962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不少工业企业停产、下马。1963年全县总产值117万元,其中国营工业企业6个,总产值81万元。1970年,全县工业企业恢复到31个,总产值336万元,其中国营工业企业15个,总产值279万元。进入70年代,新办糖厂、水泥厂、汽修厂、煤矿、磷矿、磷肥厂等一批工业项目,工业生产开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1980年工业企业发展到51个,总产值1415万元,比1970年增长2.21倍。在80年代,工业生产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继续发展。1985年全县国营、集体工业总产值达1721.16万元(1980年不变价),城镇、农村个体工业产值38万元。1990年,全县有国营、集体和个体等工业企业455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31个,集体所有制企业24个,中外合资企业1个,城乡个体户办(含联办)工业企业399个;全部工业总产值6181万元(1990年不变价),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3320万元,比1980年增1.35倍;全县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单位50个,年末职工3359人;固定资产原值7543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净值5672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25个,固定资产原值6361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净值4612万元。
德保县人民在清代以前,从事商业人员很少,据《镇安府志》记载:“郡民男子不习商贾,稍事田作而已。”集市贸易点只有8个。清代以后,外地商人陆续到县内定居并从事商贾,随着商贸增加,清末,天保县集市贸易点增加到27个,嗣后,当地县城和圩场中一些富户也随之操起商业行业。到民国年间,集市贸易点又增加9个,民国36年(1947年)天保县城有大小商号39户,经营种类有文具、熟烟、服装、酒户、车缝、药房、杂货、客店、理发、熟食、纸料等,资本总额国币1326万元。解放初,在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原则下,开放市场,并增圩场2个。允许私人行商,个体商业颇为活跃。1951年全县共有土产运销业23户;刨烟13户;酿酒业28户;屠宰业37户;饮食业31户;旅店业13户;车缝业40户;药材、理发、照相业9户:运输业4户;经纪业6家;布匹业67摊;百货58摊;杂货业20摊;油盐业45摊;蔬菜水果业25摊。总从业人员454人,资金97022万元(旧版人民币)。1952年以后,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相继成立。1956年县内开始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当年所有个体商业先后参加了公私合营商业,或组织合作商店,县城仅剩下十多个小食凉果摊。1969年至1975年公私合营商店又过度为国营商店。1980年以后,允许发展个体小商业。1982年全县有全民所有制商业297个,从业人员1469人;集休所有制商业18个,人员229人;农村代购、代销店154个,人员157人;个体商业286个,人员413人,当年全县商品零售总额2757.58万元。1985年全县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三项营业收入5902.71万元,当年亏损137.37万元。1990年全县有全民所有制商业234个,人员991人;集体商业272个,人员508人;个体有证商业1859户,人员2089人。全县商业销售总额10556万元,当年亏损264万元。
德保县的文化、艺术活动,历来相当活跃,民间的戏曲更壮剧表演是丰富多彩,流传于本县的地方戏剧和歌舞主要有壮剧、木偶戏、末伦、捞虾舞、山歌等,而以壮剧和山歌尤其为群众所喜爱。德保壮剧属南路壮剧,俗称“呀嗨戏”或“马隘戏”。德保山歌民间叫“吟诗”或叫“唱欢”,在壮家瑶寨,男婚女嫁、劳动生产、逢年过节、谈情说爱等场合,多以山歌来表达喜庆、欢乐、爱情等。壮族山歌分为南路山歌、北路山歌系。南北路山歌都以七言为一句,有平仄、有押韵。南路山歌以四句为一首,以两人为一组合唱,有高低声两部,唱出的山歌高亢、激情、清雅、动听。北路山歌以八句或十句为一首,一般以3至7人为一组来合唱,有高低两部声,歌声雄壮、稳定、悠扬、振奋、引人。山歌历来是采取自唱、对唱、合唱的形式,通过山歌抒发感情、赞颂好人好事、抨击时弊、揭露坏人坏事。在各乡镇歌圩、春节或其他重大节日,县、乡、村分别举办山歌比赛,吸引成千上万听众,很受群众欢迎。德保县的文化、艺术活动,俗称"呀嗨戏"或“马隘戏”,它具有浓郁的民族风俗和地方特色,很受群众欢迎,现壮剧常用的唱腔曲调有马隘调、平板、叹调、喜调、哭调、采花、高腔等,拌奏乐器有马骨胡(是主奏乐器),配乐器有土胡、二胡、三弦或秦琴及笛子等。演奏时具有和声色彩,深厚悠扬,悦耳动听,很有民族情感。德保县民情淳朴。县内壮、瑶民族风俗各异。饮食风俗有打血、筐烫肉、血肠、酸肉、酸鱼、霉干菜、竹棒饮、豆腐团、麦茂、米茂、南瓜甜酒、南瓜鸡、金锅饭、马由炒冷饭、打菜包、珍珠酥、糯米炒油肝、五湖四海、红薯窑、花生窑等。生育风俗中有安神、求花、出生小孩、满月、百日、盘花扣销、挂彩等习俗。俗称“收牛魂”。社交风俗有:交同年、交情意、认干爹娘等。德保县民情淳朴,县内壮、瑶民族风俗各异。
宋朝为土官官舍。筑有土城墙,西从今物资局附近沿鉴河北岸筑,至南桥桥头附近,再顺南隆大街往东北转至寅桥(今称中桥)西头,又沿北来的小溪西岸直至今饼干厂后的云山山脚。
位于马隘乡贤恩村贤里屯与个利屯之间山脚下,离县城10公里,相传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寇乱”,五月二十七日天保率兵征剿,跌山死于此,该山本名响泉山,人民怀其恩惠,遂名之为天保山,思其德遂于墓所建祠祀之,名岑公祠,建有头门三间,正厅三间,两廊各三间,还建有照壁、围墙。光绪十五年(1889年),群众捐资重修。解放后,多次被毁,但过后群众又自觉募捐复建,1986年建成一座水泥砖墙平房共3开间。属县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独秀峰的慈云洞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建。清代和民国年间,供奉祀观音菩萨,一年四季香烟缭绕,磐声袅袅。观音阁右侧,有一天然洞通“天赐岩”,清代时,辄有一黑猿出没于岩口,邑民奉以为神物;洞中天然乳石,如狮似龙,形象万千。抗日战争期间,观音阁曾为群众防空避难所。解放初,为县委档案存放处和重要会议地。1970年县电信局拟在此建超声载波,把观音阁拆掉,炸石清基,后因计划变更移建它地。1981年在原址建叠翠亭及回廊。属县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独秀峰腰,同治十三年(1874年)知府英锐捐建,吉星岩清代为郡民供奉文昌、关帝。1981年维修。属县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县城主峰,屏立于县城北面,海拔875米,山体为石灰岩山质。山峰秀拔,肩交独秀峰,肘腋莲城。明代时筑有小蜿蜒至顶峰。山上奇石嶙峋,如云髫玉笋。山中古榕盘桓,老柏苍森,彩禽啁啾。山之左面,有响泉水环抱,右有灵泉紧裹,并有宛若翠屏飘玉带的鉴水潆洄于东南面。
俗称小西湖,位于德保县城西西山脚下,离县城2公里,鉴水河流经那里,被西山一臂挡住,绕了一个大弯,形成一泓平静小湖,湖西岸是一个100多户的大沐屯村庄,东面尽是翠绿的田亩,东南有道长70多米,高5米的天然落差。
面积8000多平方米,游程4公里,由序洞、龙王宫、九天通道、惊天大宫、摩天洞等组成,还有1公里长的地下河。[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