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镇拥有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家祠堂、有三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城隍庙、青城书院、二龙山戏楼。有60多处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四合院,有400多株百年以上的各类树木。除此之外,英雄武鼓、烧秦桧、柴山等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西厢调》小曲、剪纸、刺绣等经久不息的民俗文化韵味十足,青城长面、糁饭、陈醋和酸烂肉等具有地方风味的饮食,都足以让游人流连忘返。兰州青城水烟制作技艺、道台狮子、西厢调等已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名录。
这里有独特的古老建筑群——这里的街巷依城为界,为棋盘格式,整齐有序,主次分明。主街以商铺、粮店、餐馆、铁木加工铺为主;民宅则顺小巷而建,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古老的木架堂屋、个性张扬的四合院、精致的砖雕和几辈人传下来的条几、木椅。走进古镇里的每一个农家,恍如置身旧时。如果没有本地人引路,我们很难从一个接一个的民宅中走出来。这些民宅绝大多数是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建筑,主要分布在城河、青城、新民3个村。其中有明代建筑1处,清代建筑33处,民国建筑15处。其中完整的四合院有12处,比较完整的四合院18处,残缺的有14处,仅存门楼的有16处。
青城镇被誉为“中国水烟之乡”,青城种植水烟始于明代,是兰州水烟的主要产地之一,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着制作水烟的场地、工具和工艺。水烟业的兴起,鼎盛推动了古青城加工业、运输业、商业、教育、文化和建筑业的发展。这里曾经人才荟萃,教育发达,文化兴盛,民风淳朴,被誉为“风雅青城,仁义之乡”。青城古镇民俗文化旅游节青城水乡据统计,仅清代一朝,青城镇就涌现出进士10名,举人数百名。
根据《甘肃通志》《兰州府志》《皋兰县志》《榆中县志》《金县志》记载:青城为宋代大将狄青擢秦州刺史巡边时所筑。《宋史·狄青传》也记载:“宝元间,元吴反,青为延州指使,以功累迁西上总领事门副使,擢秦州刺史、泾原路都总管,经略招讨使。”
青城原名“一条城”,约二里许,东西长、南北狭,故名,民国时期老百姓简称为“条城”。东门名“巩安门”,上有朝阳阁,结构宏伟,悬匾额:“条城堡”。南门名“威远门”,上即文庙。后代为纪念狄青,又将条城呼为“青城”。
根据青城《罗氏族谱》记载:宋宝元时,狄武襄公擢秦州刺史。有豫章罗月泉先生者,为宋儒从彦之曾祖,武襄聘为幕客。狄武襄公巡边至定远,筑一条城。月泉襄办屯田事宜,因侨居一条城。后还豫章,至裔孙柄之复迁于条。这也是狄青修筑青城的佐证之一。
明末,随着鞑靼势力的北退,青城人逐渐过河北移,先水川、强湾,继而王岘、武川,还有其他一些地方。随着人口的迁徙,条城的外延也扩展了。从一些地方资料来看,清末时还没有水川之名,而称“一条城河北”,在民间则统称为“条城”。到了本世纪初,条城地域的范围大约是今榆中的青城、白银的水川、强湾、王岘、武川等一些地方。
千古谜团——据说青城是李自成归阴故里之地。
风味迥异的青城干面:青城干面,又称“青城长面”,起源于唐宋时期,延续至今,已有千年历史。青城干面以青城本地和榆中后北山精制小麦面粉为原料,手工擀制成一尺见方的面张,细切成丝,分成小把,阴干存放。食时调以豆腐、黄花、木耳等勾制的臊子汤,外加八碟地方小菜,专门用于招待客人及婚嫁时食用,以表达主人的热情,象征吉祥如意、长来长往、友谊长存。
色香味俱佳的陈醋:青城陈醋是青城本地农民采用地方传统方法,借鉴山西陈醋酿造工艺和独特配方,以本地和榆中北山小麦和豌豆为原料,发酵酿造而成。陈醋色泽浓郁,酸中透香,是用于青城干面的主要佐料,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