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县位于云贵高原南缘、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北纬22°29′~23°05′、东经106°39′~107°29′之间,东西横距90公里,南北纵距75公里,总面积2742平方公里。区位优势明显,东南接崇左市江州区,东北邻隆安县,北面与天等县接壤,西北同靖西县相接,西南靠龙州县,西面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毗连,国界线长43公里,有国家二类口岸——硕龙口岸和岩应、硕龙、德天3个边贸互市点;地处南宁、百色、崇左三座中心城市的交汇处,有316、213、325省道穿越县境。县城距崇左市人民政府所在地75公里,距自治区首府南宁市143公里,是中国通往越南及东南亚各国便捷的陆路大通道之一。
大新历史悠久,距今4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活动。先秦,大新属骆越地,秦发兵统一岭南后,县境开始划入中央王朝版图,属象郡。汉属郁林郡临尘县地,三国属郁林郡临浦县地,东晋、宋、齐、梁、陈属晋兴郡,隋属郁林郡,唐属邕管,始建5个羁縻州,即西原州(今下雷一带)、波州(今雷平一带)、万承州(今龙门一带)、养利州(今桃城一带)、思诚州(今恩城一带)。五代十国属宜州,西原州改为罗和峒,宋以后属邕管,罗和峒改为下雷州。北宋皇祐年间建立土司制度,此后先后增设全茗、茗盈、安平3个州,全县定型为下雷、太平、安平、万承、养利、恩城、全茗、茗盈8个土州。明弘治开始至清末民初,8个土州先后改土归流。土司统治大新近900年。民国时期,境内分属养利、万承、雷平3县。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4月养利、万承合并成立养利万承联合县,9月养利万承联合县与雷平县合并成立大新县,县政府驻地设在桃城镇。1958年12月大新县与天等县合并成立新英县,驻地设在龙茗街。同年9月撤销新英县,重置大新县,驻地仍设在桃城镇。新中国成立后,大新县先后属龙州专区、崇左专区、邕宁专区、桂西壮族自治区(州)、南宁专(地)区管辖,2003年7月属崇左市管辖。
大新是广西早期开展农民革命运动的地区之一。早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大新人民在全国风起云涌革命运动的影响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境内1927年就有中共党员在活动,继而在龙州起义前夕的1929年底建立了党组织。从此,大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百折不挠,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1930年2月,震惊中外的龙州起义爆发后,红八军第一纵队进入境内活动。随后,邓小平从龙州进入宝圩与红八军第一纵队会合,并在宝圩碧云洞主持建立了中共红八军第一纵队委员会,为纵队转战七千里,排除艰险,胜利与红七军会师提供了组织保证。红八军在大新期间,宣传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农民赤卫军,打击土豪劣绅,有力地推进了大新的革命斗争,使之成为左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中,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大新人民同仇敌忾,广泛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解放战争中,在中共左江工委的领导下,大新的革命志士成功地发动了威震南疆的堪圩武装起义,打开了对敌斗争的新局面,拉开了大新革命游击斗争的序幕。1949年夏秋,中共左江工委机关迁到当时的养利县预龙村(现恩城乡如龙村)安宁屯,使大新一度成为左江地区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加快了大新乃至左江地区解放进程。在近两年的游击斗争中,大新各地党组织,发动群众,建立和壮大人民武装力量,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武装斗争,取得了那排伏击战、逐助山围攻战、八万桥之战等一个个战役的胜利,狠狠地打击了敌人,使大新成为左江地区主要游击区之一,有力地配合了南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12月26日解放大新全境,谱写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
2013年,大新县辖5个镇9个乡和1个管理区,分别为:桃城镇、全茗镇、龙门乡、五山乡、昌明乡、福隆乡、那岭乡、榄圩乡、恩城乡、雷平镇、宝圩乡、堪圩乡、硕龙镇、下雷镇和大新华侨经济管理区。县人民政府驻桃城镇。全县有14个乡镇、146个行政村(社区)、1336个自然屯。
【概况】 2013年,大新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克难攻坚,加快推进“五个大新”建设,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0.69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92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50.78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19.99亿元,增长7.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0288元。财政收入10.43亿元,增长4.3%。固定资产投资68.84亿元,增长24.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3亿元,增长1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50元,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7370元,增长13.6%。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区“五个民政建设年”活动先进县、全区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工作先进县等称号。
【工业经济稳中有进】 2013年,大新县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完成工业集中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并通过评审。大力扶持发展工业,出台扶持规模以上锰工业企业暂行办法,继续对锰加工企业实施丰枯平均电价优惠措施,兑现锰企业扶持资金2444万元,发放微型企业资本金补助206万元,为企业争取到循环经济、技能技术改造项目奖励资金348万元和贷款贴息1907万元,有力促进工业平稳发展。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06.38亿元,同比增长15.1%;实现工业增加值46.32亿元,增长15%。其中,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03.33亿元,同比增长15.5%;实现利税89263万元,增长352.6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45.09亿元,增长15.3%。其中,锰矿采选业产值71.53亿元,增长19%;有色金属合金制造业产值1.54亿元,增长79.2%;制糖业产值18.67亿元,增长4.7%;化学原料制造业产值6.06亿元,增长4.9%;电力生产供应业产值5.53亿元,增长11.8%。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家。其中年产值超1亿元企业21家。雷平永鑫糖业公司骏马牌白砂糖入选广西名牌产品目录。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2013年,大新县建成超级稻、玉米等高产示范片3个,完成粮食种植40.46万亩,粮食产量11.85万吨。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1万亩。完成原料蔗种植46.89万亩,落实2000万元贴息贷款实施甘蔗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成26个甘蔗高效节水灌溉示范片共2万亩。建成2100亩葡萄高产示范片、2个铁皮石斛种植示范基地。榄圩上吉红提种植基地成为广西唯一通过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认证的基地。扶持肉牛、肉猪、珍珠鸭等特色养殖,利农养殖场和海瑛园林生态养殖场被评为“自治区畜禽标准化示范场”。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36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2.17亿元,林业产值1.27亿元,牧业产值7.25亿元,渔业产值1.0亿元,服务业产值0.66亿元。
【旅游经济不断壮大】 2013年,大新县启动德天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开工建设德天游客集散中心,建成7个休闲旅游村、明仕农家乐一条街和11家星级农家乐,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大新县入选首批广西20个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名单,硕龙镇和堪圩明仕村被评为广西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德天瀑布被著名旅游网站—康泰纳仕旅行者评为全球14个最美瀑布之一,旅游品牌不断提升。全年接待游客29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5%、19.2%。
【边贸外贸加快发展】 2013年,大新县硕龙口岸升格取得新进展,列入海关总署开放口岸审理计划;硕龙互市点恢复互市业务,岩应边民互市贸易有序运行,沿边经济稳步发展。全年边民互市贸易进出口货物1695吨,贸易额2600万元。扎实推进外贸工作,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9483万美元,同比增长100.1%。
【引资投资成效显著】 2013年,大新县注重资源招商、产业招商,成功签约了恩城伏那—那望景区开发建设、县城商贸旅游综合体开发建设等一批大项目。全年实施招商引资在建项目54个,续建项目19个。市外境内到位资金50.74亿元人民币,其中区外境内到位资金47.7亿元人民币,外资到位资金6443万美元。实施项目联审联批、项目联席会、项目现场办公会,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中信大锰大新分公司电解二氧化锰三期工程和年产3万吨电解金属锰二期工程等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大德天景区升级改造、恩城水上小镇等一批重大项目实现开工建设。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84亿元,增长24.6%,其中城镇投资 55.5亿元,农村投资13.3亿元;在库项目208个,其中实施1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含设备购置项目)154个,实施1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137个,完成投资 50.7 亿元;获中央内需和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54 个,总投资8.4亿元(含地方配套资金)。
【财政金融实力壮大】 2013年,大新县充分挖掘各种增收潜力,突出抓好锰糖重点企业税收征管,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0.43亿元,增长4.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7826万元,增长8.7%;上划中央增值税和消费税、企业所得税30006万元,上划自治区四税(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6478万元。财政支出196038万元,增长7.7%。争取到上级各类财政转移支付资金12.8亿元,同比增加6253万元。金融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与广西金融投资集团签署综合金融服务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大新综合金融服务中心;农村合作银行、工商银行各新增1个营业网点。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64.98亿元,比年初增加6.85亿元,增长
18%,其中城乡居民存款余额42.6亿元,增长23.62%。各项贷款余额33.56
亿元,比年初增加2.98亿元,增长 10.8 %。
【县城城区扩容提质加速】 2013年,大新县完成县城区土地征收储备5000亩。加快城区路网建设,新兴路、桃源东路等城区道路相继投入使用,完成富康路维修改造工程,环城南路、环城东路实现开工建设。县城南区开发建设加快推进,中越文体交流中心、锰业研发中心完成项目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投资6300万元的大新汽车客运站投入运营,县水产畜牧业务综合楼、县人民医院住院综合楼实现竣工,县法院审判综合楼建设加快推进。城东区商贸中心、汉林•名仕园、熙龙国际等一批住宅小区建成使用,天境•名厦、坛隆•新郡等房地产项目有序推进,冠林、展鹏首批五星级大酒店实现开工建设,城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2013年,大新县大力推进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五山、福隆等5个乡镇政务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实施雷平镇城镇建设“书记工程”,完成了街道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了全新的雷平大镇。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亿元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中小河流治理、面上小型水利设施等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投资1332万元实施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70个,建成屯级道路30.7公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22个。大力推进交通路网建设,崇左至靖西高速公路大新段征地拆迁工作进度排在沿线4个县(区)前列,荣获“征地拆迁工作一等奖”,进入路基全面施工阶段;隆安至硕龙高速公路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公开招标项目业主;雷平至下雷二级公路二三期工程竣工通车;龙州至科甲二级公路大新段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成22条共107.5公里通26个建制村水泥路。
【城乡环境不断优化】 2013年,大新县整合各类资金2.9亿元,深入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创新推进“十个一”工作,开展“百屯示范•千屯整治”活动,累计建成垃圾池1021个、垃圾焚烧炉446个,配备垃圾运输车47辆、垃圾桶6.2万个,建成霞山、新胜、弄朋等3个市级清洁乡村示范点,全市甘蔗高效节水灌溉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工作现场会在大新成功召开。组织开展“两违”、“五乱”整治活动,查处违章建筑250间,整治流动摊点、制止超门槛经营、教育纠正违章停放等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继续实施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完成硕龙至下雷公路沿线1485户房屋外立面改造。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和珍贵树种种植“十百千万”工程,完成全民义务植树85万株和珍贵树种种植262万株。全年完成各类人工造林面积1359公顷,森林覆盖率64.93%。新建沼气池596座。恩城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承办全国边境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现场会。加强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全年化学需氧量减排1012吨、氨氮减排76.8吨。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2013年,大新县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高考本科上线率排在崇左市第三名;学校布局不断优化,成立了大新县职业技术学校附属小学并实现招生开学,扎实推进县直第二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建成那岭乡、五山乡中心幼儿园;教育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签订了教育战略合作书。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妇幼保健院顺利通过自治区“二甲”评审,全县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3.9%,新农合参合率达99.8%。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6‰以内。文体广电事业不断繁荣,新建成10个农村文化活动室、14个文艺舞台、21个篮球场和11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全面实施县级广播电视采编设备更新改造和6个乡镇广播电视无线发射台站建设,创新举办“边境大舞台•天天演”广场文化活动100场次,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1548场次,农村文娱生活日益丰富。
【社会保障全面加强】 2013年,大新县就业水平稳步提升,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13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城乡居民养老、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全县有3.5万人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1908名五保对象享受供养金,1万人享受边民生活补助,13.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4.7万名老人领取养老金,9904名80岁以上老人享受高龄津贴。“中国长寿之乡”申报工作取得新进展。城乡住房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031套,分配入住572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80万元,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400户。
广西明仕田园壮乡“侬垌”民俗文化节与2月10日至8月17日举行。,是广西崇左市大新县中越边境及黑衣壮边民的特有民间传统节日。传统的,有祭祀天神、祈盼上苍来年赐福、寻求风调雨顺等民间朴素含义,伴随着举行一系列当地隆重的节日喜庆活动,是原住乡民纯朴意愿的表达和质朴民风的体现,形成中越边境壮乡特殊的文化现象和民间风情。
,是一个民间集体举办的节日,在当地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一个节日,各村屯却不在同一天进行。当地乡民依据本村屯的的风俗和传统,在某个特定的阴历日子举办各自村屯的。有时一村一屯独自进行,有时几个村屯同时进行,但是必定家家户户热闹非凡,喜庆连天。
每年值中越边境明仕田园风景区当地的时候,明仕一带乡村都会根据本村屯的时间,热烈举办各种浓郁特色的壮族传统节日喜庆活动,舞龙、斗鸡、唱山歌、抛绣球、踢毽子、打陀螺、跳民族舞蹈等,并杀鸡宰鸭、烤猪,备好壮家酒菜招待上门闹喜的四方亲朋好友,一起热热闹闹过“侬垌”!此外,当地乡民尊崇“入门是客”的壮乡好客原则,对侬垌节上门的宾客来者不拒,不管认不认识都会热情招待,并以客人来得越多越感荣光、开心!
为了充分发展和继承中越边境大新县当地的特色旅游文化,为游客呈现更多的文化旅游大餐,广西明仕田园风景区在绝美山水风景的基础上,联合当地政府、旅游部门、乡民,共同为游客打造可参与的原生态民俗文化之旅。
凡在活动期间,入住明仕山庄、明仕艺术酒店、明仕便捷酒店客人仅需50元/位,即可参加由酒店组织的“明仕田园"侬垌"民俗文化节”活动。既可尽情赏玩中越边境壮乡的绝美如画风景,亦可品尝当地壮家特色烤猪、烤鸭、河鲜等原生态美食,同时欣赏壮乡山歌对唱、各类特色民俗表演,参与樁糍粑等节日活动。2014年侬垌节内容及明仕田园风景区资料以官方网站为准。
中国西北部的“丝绸之路”和大西南“茶马大道”早已名扬天下,而在大新县可与这“一路一道”相媲美的,却鲜为人知。
大新的运行范围主要在中越边境地区,即从越南开始,进入龙州县,再入我县宝圩乡,穿过堪圩乡、硕龙镇、下雷镇,返回越南,又出靖西市、那坡县,经云南的富宁后融入大西南茶马大道,可到达西藏的昌都、拉萨,再延伸到印度直至西亚等。
大新形成和发展与大西南“茶马大道”有很大关系,据史书记载,大西南“茶马大道”因南宋的建立而兴起。公元1126年,北宋朝灭亡,钦帝赵桓的侄子赵构过长江,建都杭州,是为高宗。赵家王朝失去半壁江山之后,与金国隔江而治。江浙一带盛产的丝绸、茶叶、瓷器,因金国的阻隔已不能运抵渭河流域经河西走廊出口西域了,这些商品迫切需要一条新的流通渠道。另一方面,南宋为了抵抗金国的入侵,需要重整军备。马匹是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装备,这时南宋已不能从西北的新疆、蒙古征集战马了,只能在西南地区另辟新路。当年,南宋朝每年要在大西南购买战马3500多匹,加上民间需求,每年马市贸易额4000匹之多。在这样大环境下,大新县先人们显然不能错过如此美好商机,开辟古道,经德保、靖西、那坡或越南,进入大西南马市,用民间马匹与南宋交换茶叶、丝绸、盐巴、瓷器、铜器、书籍等。在几百年的时间,马帮在这条商路上穿行,茶叶以及其他商品,从一个商人转到另一个商人手中,中国人、越南人等,转了一站又一站,送到世界的另一边,最终形成大新县。
据大新县博物馆的同志介绍,宝圩乡岗防隘古道,路面宽2.5米,长5公里,与之相连接,还有一座谨汤石板桥,宽2米,长80米,桥墩11个,是的组成部分,当时不但为商人运货往来提供了方便,而且也方便了当地边民的交通。1930年3月,老一辈革命家邓小平为红七军、红八军筹措军晌也曾走过此道。
据大新县志办的专家介绍,不仅仅是一条货物往来之路,也是一条传播文化的走廊。宝圩近100年历史“2.19观音诞节”、硕龙150多年历史“3.15建街节”、下雷近400年历史“霜降节”,这是外地先进文化沿着这条文化长廊,源源不断地传播到我县,深刻地影响了我县人民的生活。
目前,随着大新县境内各种等级公路全方位贯通后,才完全沉静,无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