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最长大街——长春人民大街
人民大街曾用名大同大街,中央大街,斯大林大街,是贯穿长春南北的主干道。小说《斯大林大街之恋》正是以这条大街名称命名的。
点击查看余下全文
亚洲最长大街——长春人民大街介绍
- 地理位置:吉林 长春市 南关区
- 长度: 13.7km
- 宽度: 54米
- 所在地: 吉林长春
- 曾用名: 大同大街,中央大街,斯大林大街
- 1、名字由来
-
这条街道,最早被日本人按中国式地名命名为“长春大街”。1922年,日本殖民当局,把满铁附属地的街路名一律改成日本式名称,因此更名为“中央通”,意为中央大街。北段的这个名字,沿用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为止。抗战利后,苏军进驻长春,在人民广场中心为自己修起一座空军纪念塔,把这条街更名为斯大林大街。1946年5月国民党占据长春以后,把街道分成两段,改北段为中山大街,南段则按蒋介石的名字改为中正大街,中心广场也同时改为中正广场。194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春,从此,长春这座美丽的城市又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1949年3月,为了表达中国人民与苏联人民的友好关系,这条大街又以苏联国家元首斯大林的名字命名为斯大林大街。1996年5月1日更名为人民大街。
- 2、历史背景
-
这条街道的建设,先后历时百年,经过了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远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从俄国人手中夺取了南满铁路(长春至大连间)。为了对其进行经营管理,开始有规划的市区建设。在长春头道沟(现长春火车站一带)购置土地,修建了长春火车站,并在车站前修建了直径175米的街心广场,初建时命名为“大广场”,后按当时长春内所有广场的方位改名为“北广场”,由广场向南修建了一条长约900米的大街,也就是现在人民大街北段(站前至胜利公园东北角,头道沟北沿的一段),这一段仅占整条大街的十三分之一,这就是人民大街的最初雏形。按当时日本人的规划,将长春站前至七马路规划为“满铁附属地”。规划设计的当时,在道路宽度上有过多次反复。当初的设计主持人是满铁土木课课长、工程师加藤与之吉。他根据当时日本东京的标准,设计这条街道宽度只有几十米,遭到首任满铁总裁后藤新平的批驳。加藤再次提出展宽到28.8米,又遭到后藤的斥责,并被后藤派往欧美考察去了。最后确定路宽36米。客货运输都处在以马车为主的时代,按当时日本东京的标准,也是最宽的。路型修成以后,对于只有几千人口的长春“满地附属地”来说,显得过分的空旷,当时很不为人们所理解。东北沦陷以后,长春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东北的中心,日本人进行了大范围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为接续已经建成的“中央通”,作为市区的纵向中央干道,决定向南延伸,并且命名为“大同大街”。从胜利公园门前往南,路宽扩展到54米,分成快慢车道,有4条行道树组成的绿化带(也是分车带)。因为日本人在规划上采用了环状平面交叉的体制,所以在这条大街上共有6座圆形广场,既是回车岛,也是绿地。沦陷时期工程的施工,是由北向南推进的。开始是跨越头道沟,,工程量大,所以在30年代使用过铁路翻斗车,铲运机等先进的施工机械,这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工程大体是:1932年开工,1933年修到人民广场附近;1935年至1936年到达解放大路口;1937年至1938年到南端的卫星路口;1939年以后,无大变化。工农广场以南的路段,只完成了快车道,没有绿化,人民广场以南的人行道,没有铺装路面。车道全部采用灌注式的沥青路面。大部分是碎石基础,局部采用无筋混凝土基础。1941年以后,日本人因经费短缺,只能维持原状了。尽管这条大街最先采用了电力、电讯线路地下化的新技术,但直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为止,还是一条没建成的街道。人民广场以南建筑物稀少,以北地人民大街段,除了三中百货店(今百货大楼)和日本毛织株式会社(今省建筑设计院)两处商店外,基本上都是官衙和企业的办公楼,所以日本人称这条街为“办公室街”;又因为这条街集中了银行和日本的金融企业,日本人又自诩为“满洲的华尔街”。当修筑这条大街时,沿途有新发屯、城后堡、义和屯、福安屯等多座村落,日本殖民当局急于修路和建筑,就不顾中国人的死活,强制驱逐村民强拆民房,强占农田,使大批农民流离失所。修建“大同广场”和伪司法部办公楼(今市公安局办公楼)时,就曾有村民被逼上吊自杀。日本人原打算让这条大街直通南环城路,但南端要跨越小北沟等几条深沟,无论高填方还是架桥,工程费用都很大。因此,只好改修一条折向西南的小路,以连结通往南部市郊的道路。
- 3、附近公园
-
1、胜利公园(人民大街-北京大街)2、文化广场(解放大路-新民大街)3、儿童公园(人民大街-咸阳路)4、牡丹园(人民大街-东中华路)5、朝阳公园(红旗街-清华路)6、动植物公园(自由大路-吉顺街)7、南湖公园北门(新民广场)8、长春世界雕塑公园(人民大街-南环城路附近)
页面已删除或不可用
访问出错了,请稍候再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