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白沙镇——一座古镇的抗战
赞(17)浏览数:38805
分享到创建人:showing5555
赞(17)浏览数:38805
分享到创建人:showing5555
白沙镇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末年,就有人口聚居,形成村落,唐朝时期曾在此兴建大圣寺,此后,宋、元、明、清朝代,均在此设建制镇,民国时期在此设江津县第三区署。解放后,这里曾6年作为江津县人民政府所在地,1980年至今,设白沙镇人民政府,现为区级镇。
在《蜀中广记》、《太平广记》等卷中考证在唐代时期白沙就因大圣寺而声名远播,由此可见当时的白沙也有相当程度的繁荣。也成城镇也说不定,但建于何年,规模,格局如何,今也失考。
典籍可籍的建镇年代在北宋前期。由曾肇、李德昌等根据原修于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的《九域图》于宋神宗赵项宁年间(1068~1077年)所重修的《元丰九域志》。在卷八记载“雍熙四年,南平县并入江津。江津,(渝)州南一百二十里,有汉东、伏市、白沙、长沙、圣钟、石羊、玉栏、灵感、石鼓、沙溪、仙池、平滩、石洞、三槌十四镇”据之可判定,白沙建镇早则在雍熙四年,即公元987年。距今已有千年之久的历史。
元朝同设建置镇,元末明玉珍据蜀,以重庆为都建立大夏政权,把江津改为畿甸邑,白沙镇随之而第一次成为”畿甸”之地。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明玉珍之子明升归顺朱元璋,明王朝将白沙镇改为白沙里。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年),在白沙水驿设置水驿,《明会典》和《读史方舆纪要》都将白沙水驿与僰溪水驿,汉东水驿,白渡水驿并称为江津的四大水驿。
清代设巡检司,设建置镇。发展到清代中后期以后,它凭仗水驿之利日益凸显出了区域性的物资集散枢纽作用,不仅成为川东,川南一大水路要津,而且是川黔滇驿道上的一个重要集镇。
民国时期设镇公所,白沙为江津县第三公署,白沙更是凭借长江水道上兴旺的商贸运输,造就了繁荣的城镇格局。
1949年11月29日,白沙宣告和平解放。当年12月,即建立江津县第五区委员会、第五区人民政府,下辖白沙、三口、几子、塘河、永兴等五个乡镇,区党委和区政府都设在白沙镇。
1951年4月,江津县人民政府也移置于白沙镇,白沙镇充当了县治所在地,是江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直到1956年7月县政府迁回城关镇(即几江镇),方恢复到原先地位。县政府迁出次月,白沙撤区设镇。
1957年设白沙镇人民委员会。1970年成立白沙镇革命委员会。1980年至今,设白沙镇人民政府,为县级镇。
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位于长江上游,三峡库区尾部,东经106°03′45″至106°11′、北纬29°至29°04′之间,在江津区境西部,距江津主城30公里,距重庆主城72公里。距四川泸州75公里,距贵州赤水60公里;上达川南,下通重庆,南驰黔滇,北走永(川)壁(山),是江津西部的区域性中心。
白沙镇白沙镇白沙是座狭长的城镇,背靠大旗山,坐南朝北,沿江而建。白沙镇地势南高北低,海拔201~316米,最高滚子坪海拔910米,最低滨江路海拔201米,南北相对高差115米。
镇境属于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白沙地区平均气温17.9℃,无霜期340天,年平均降雨量1030毫米,年均日照为1273小时。
全镇现辖35个行政村、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由原高屋乡、几子乡、三口乡、河口乡、高占、滩盘镇、峨公镇和白沙镇5乡3镇合并而成。幅员面积238平方公里,人口14万人,其中主城区5万人,为重庆市第一人口大镇。
白沙镇为重庆市第一人口大镇,素有“天府名镇”、“川东文化重镇”之美称和“小香港”之盛誉,是万里长江上游的国家级第一深水良港,更是黔北地区及江津西部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
1984年被列为重庆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1992年居四川省乡镇企业200强的第七位;
1995年被列为全国小城建设试点镇;
2000年被评为重庆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
2003年被重庆市列为“百镇工程”镇和重庆市重点发展的45个区域性中心城镇之一,百个商贸重点镇之一;
2004年被重庆市列为重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
2006年获全国小城市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镇称号,被江津区确定为两个区域性中心小城市之一;
2010年,江津区白沙镇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2012年,被列为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
著名爱国诗人吴芳吉,地方史学家邓少琴,国画家张采芹,爱国将领抗日军长夏仲实,书法家周浩然,油画家陈可之,作曲家王锡仁,前国家女排主教练邓若曾,原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上将,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士周光召,当代科技创造发明家张朝吟、政治家谢添等,都曾在这块沃土上生活、学习或工作。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原国民政府军委副委员长冯玉祥将军、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等都曾在白沙留下了动人的故事和大量文化财富。
2010年底,《白沙古镇保护规划》获市政府审批通过,预计投入10亿元,修复老街区、修缮抗战遗址、打造老重庆影视基地、建抗战文化主题公园。2011年10月,白沙“老重庆影视拍摄基地”正式挂牌。
白沙镇朝天嘴码头已成为影视剧拍摄时朝天门老码头的唯一替身。该码头建于明万历年间,作为盐业和米业港口。码头上下七弯八拐,条石台阶,77步,每步台阶长2.3米、宽0.4米,酷似改造前的朝天门码头。据悉,将白沙镇朝天嘴码头作为朝天门码头替身拍摄的已有10余部电视剧,如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已热播的《江姐》、《纸醉金迷》等。
2007年6月,电视剧《重庆谍战》在白沙拍摄
2007年10月,电视剧《纸醉金迷》在白沙拍摄
2009年8月,电视剧《江姐》在白沙拍摄
2009年10月,电视剧《解放大西南》在白沙拍摄
2009年12月,电视剧《黄炎培》在白沙拍摄
2009年12月,电视剧《钢铁时代》(《闯关东》续集)在白沙拍摄
2010年6月,电视剧《卢作孚》在白沙拍摄
2010年6月,电视剧《兵临城下》在白沙拍摄
2011年5月,电视剧《雾都》在白沙拍摄
导演:黄力如 主要演员:张丰毅 、郭晓冬、于明迦、李佳芯、石天琦、叶静
2011年10月,电视剧《母亲,母亲!》在白沙拍摄
导演:李云亮 主要演员:袁立,胡亚捷,斯琴高娃
2012年1月5日,电影《勇敢游戏》在白沙镇老重庆影视基地
导演:沈东主演:李小璐,立威廉,方中信,伊能静
民间习俗有端午节的赛龙舟;春节的杂耍龙灯、舞狮、花船游行等表演都相当具有地方特色。
白沙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川剧、曲艺、弹唱、说书及各种艺术表演都比较盛行。从组班演出、戏剧创作、剧目的汇编、表演的形式都有相当的继承与发展。
元宵节的闹元宵更是堪称白沙“最具魅力的民间习俗”,是白沙民间保存至今最具传统,最具地方习俗的典型代表。祭码头、抓龙麟、舞龙狮、烧龙灯,整个场面颇为壮观精彩。锣鼓喧天、炮竹震耳、铁水火花四溅“人在火中舞,龙在火中飞”。满天绚烂绽放的礼花与四周灿烂夺目的焰火交相辉映,形成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壮美景象。
白沙距重庆73公里、距泸州75公里、距贵州赤水60公里。上接合江、泸州、叙府;下通重庆、涪陵;南驰贵州、云南,北走永川、壁山。交通发展潜力大,是合江、泸州、黔北地区通往重庆的必经之地,扼重庆西南地区之要道。
白沙紧靠万里长江是通往川南辐射黔北、贵州的物资集散枢纽中心。现拥有2个国家级深水良港、10个长江客货运码头。北面有成渝铁路联结成都和重庆,南面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通向本区南部的乡镇、渝南、川南和云贵。渝滇高速公路(西南出海大通道)横贯城区而过。
“一江”:长江黄金运输水道;
“两铁”:已建成的成渝铁路;拟建的“渝泸铁路”;
“两高速”:正在建设的“渝滇高速公路”,以列为重庆市“十一·五”规划的重庆市三环高速公路将从白沙经过;
白沙将形成“铁水公”三位一体、纵横交错的交通枢纽。
明末清初,历经兵燹,瘟疫流行,连年饥荒,白沙人口大大缩减。清初康熙年间,从湖广移民入川,人口逐渐增多,生产逐渐恢复,成为著名的粮食产区。以后成为四川著名的米粮集散市场。
随着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清初雍正九年(1731年),白沙市场盐业兴起,清光绪三年(1877年),设官运盐务分局。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设磺务分局,管理川黔两省邻近县的盐磺运销。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庆开辟为商埠以后,白沙市场随之发展成为地区性的商业中心。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日本商人在三角坝设立新利洋行白沙分行,收购棕丝,运销日本。宣统元年(1909年),成立白沙镇商会,工商业兴盛,市场繁荣。
白沙凭仗水驿之利,逐渐日益凸显出了区域性的物资集散枢纽作用。不仅成为川东,川南一大水路要津,而且还是川黔滇驿道上发达繁荣的商业贸易集镇。白沙镇以经济而昌荣,进而至于同与江油中坝镇、渠县三汇镇、金堂赵家渡镇并称为全川四大经济重镇。
民国初期,由于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工商萧条,社会紊乱,民不聊生。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后,军阀战乱渐停,川局渐趋稳定,经济始有复苏的机会,得以使工商业、市场出现生机,逐渐恢复繁荣,近现代工业开始在白沙起步。
与此同时白沙凭借通达四海的水路运输,汇聚为江津西部的经济、交通、农副产品加工、物资集散中心。进而成为“川东名区”,经济重镇。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成为陪都。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初,重庆卫戍总部在白沙镇设立重庆市户口疏散白沙指挥所,以后省内外一批机关、工厂、学校纷纷迁建来此。市镇经济情况,日趋繁荣。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指导长宋美龄在白沙创办新运纺织厂。中国战时生产促进会在白沙创办棉纺厂,国民政府财政部在白沙成立农本局,使白沙的纺织工业获得大规模的发展,液体燃料管理委员会在白沙创办国华动力酒精厂,夏仲实等投资兴办白沙水电厂。国家、地方、私营银行达10余家。白沙成为抗战大后方的一个经济文化重镇。
1949年11月29日,白沙人民获得解放,12月中旬,江津县第五区委员会、第五区人民政府当即采取措施,安定秩序,恢复生产,白沙新运纺织厂由政府接管为国营企业,白沙水力发电厂由政府接管为公私合营企业,并建立百货、粮食、盐业、贸易四大国营公司。
1951年江津县人民政府迁移白沙期间,在白沙创办的江津县农具厂、白沙人民印刷厂、江津县白沙糖厂、江津县化工厂等一批国营工商企业陆续建立,经济逐步发展。
1958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轻率地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大办钢铁运动。继后出现三年自然灾害,使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极端困难。
1962年以后开始三年恢复时期,全镇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1963年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西南局书记、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来白沙视察时指出:“白沙镇应决心发展工业生产,把消费城镇变为生产城镇”。李井泉与县委书记凌文远研究,决定在白沙新建八个国营企业。接着作出规划,先后在白沙创办机制糖厂、丝厂、机制砖瓦厂、蟾鱼洞水电站等工业。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工农业生产再次遭到严重破坏。1979年,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纠正左的错误,拨乱反正,全镇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街道工业蓬勃发展,农贸市场欣欣向荣。
1984年被列为重庆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5年被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2000年被评为重庆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
2003年被重庆市农办列为“百镇工程”镇、重庆市建委列为45个中心镇之一、重庆市商贸委列为百个商贸镇。
2004年,被列为重庆市小城镇关键技术示范镇。
2006年7月19日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
全镇综合经济实力连年稳居江津区“十强乡镇”,并曾跻身重庆“乡镇五十强”行列和四川省200强乡镇第七位。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白沙名厨蒋春元创制的冰糖藕丸、绿豆团、夜露霜、蛋丝酒等菜品,都是脍炙人口的风味名小吃,被选入了1981年10月出版的《川东小吃》一书。
如今仍是江津、白沙这一带百姓待客、会餐的必点菜品,小吃清香甜嫩、爽口化渣深受宾客的喜爱。
白沙用高粱烧酒,肇始于清初。到清末光绪年间盛极一时,全镇有槽房300余家,形成了槽房一条街。烧酒槽房多取驴溪水,因为驴溪历经深谷浅滩,水质清洌,属矿物质含量极少的软水,好似贵州身的赤水河之于茅台酒一样极适宜酿酒。所用的高粱,也是精选过的本土红高粱。加上制作工艺考究,烤出的烧酒清澈透明,香醇可口,故尔广受欢迎,至今畅销省内外。
当时民间流传的顺口溜:“江津豆腐油溪粑,要吃烧酒中白沙”可见白沙烧酒的知名度。
白沙坝历史上是与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北碚夏坝齐名合称为四川著名的文化四坝;也是中国大后方四大文化区之一。
2001年4月被命名为重庆市首批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
白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个千年古镇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的前半期名播遐迩,除了经济兴旺,人文荟萃之外,还因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悠久的办学历史。
1868年清代延至同治七年,由邓氏家族盐业“江津帮”的奠基人邓清涟(原名洪顺,字石泉)出资与张元富发起打会集资,在黑石山创办聚奎义塾,以后历经书院、学堂、学校,办学至今。创办百多年,聚奎英才辈出、星出河汉、佼佼者众。
聚奎学校是迄今巴蜀大地上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代书院之一的历史名校。1992年,聚奎中学被列为全国名校之一。2012年9月26日更名为重庆市聚奎中学。
1905年清末,邓鹤翔在白沙溜马岗兴办了全川最早的女子小学之一的“私立新本女子学堂”( 现校址为重庆工商学校)。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时期,
沦陷区大批工厂企业、文化单位和社会人士随国民政府内迁,当时迁来白沙最引人瞩目的是学校。在时任国名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主持开办全公费国立中学,开办大学先修班后,白沙镇力承重任。
1939年初,首先在白沙镇成立教育部战区中小学教师四川服务团,负责安顿来自沦陷区的中小学教师。
1938年重庆女子师范学校迁到白沙溜马岗。
1939年4月12日,战区教师第三服务团附设的第一中山中学班由重庆迁至白沙对岸的滩盘。办至1941年8月方才并入设在德感坝的国立九中,成为其高中第三分校(“两弹元勋”邓稼先,茅盾文学奖得者王火,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培肃,当时都是该校的学生)。
1939年川东师范也迁入到白沙。
1940年国立十七中由巴县迁到白沙。该校办至1945年8月,复迁金刚沱,改为国立江津师范。
1940年9月20日,教育部创办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在白沙新桥开学。院长由原教育部督学谢循初担任,教授中有胡小石、魏建初、卢前、吴伯超、台静农、唐圭璋、吴白陶、沙梅、余雪曼、柴德赓、李霁野、李何林等名流学者。自兹及今,这所女师学院都是全国唯一的女子最高学府,1946年8月迁至重庆九龙坡原交通大学(今美术学院)校址(由劳君展教授担任院长),1950年合入西南师范学院(2005年7月与原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
也在1940年教育部特设大学先修班设于白沙驴溪半岛,曹刍等名流在此任职,1946年并入女师学院。
1941年教育部又在白沙开办第四中山中学,第八中山中学。
由教育部在白沙新建的还有国立女师附属中学、国立女师附属师范学校,川东师范建国先修班等中等院校。
同一时期内,白沙本土中、小学迭见增益。除最早的聚奎中学(1870年~至今);江津师范(创办于1904年,1934年9月迁入“平教实验区”在驴溪半岛上建成的新校舍,学校办学至今,2006年12月整合组建为重庆电子职业技术学院江津校区。2008年4月11日,更名为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开办于1930年的私立新本女子中学;白沙镇区立女子初中而外。还有1941年秋又由周氏至德总祠及其支祠开办了私立至德初级中学,由四川省平民教育促进会创办了私立修平中学。
截至1942年为止,白沙镇就有大、中、小等各类学校近40所,常年在校人数超过一万多人。白沙镇在抗战时期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一个“学生城”,当世难匹,迄今罕见。正因如此白沙与沙坪坝、北碚合称为重庆的三大文化区。
这样一个“文化的重镇”,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汇聚了名目众多的,层次不一的文化单位。国立中央图书馆(蒋复聪任馆长)于1939年由重庆迁来白沙。相继迁来的还有国立编译馆(陈可忠任馆长)。
正因各级学校和文化机关、团体的大量汇聚,引来了众多教授、学者、文学家、艺术家和社会名流【注②】,造就了白沙镇在抗战时期人文荟萃的繁盛局面。他们在此执教、任职、寓居、旅游期间,创作了不少佳作上品,侵润之功至为深远。
1942年3月27日,大学先修班班主任曹刍兼任社长,创办了《白沙周刊》。同年12月5日,由张仲衡发起,在光华路7号设立白沙实验简报社,创办了《白沙实验简报》。白沙三青团亦于1942、1943、1945三年,陆续办起了《白沙青年周刊》、《时代画刊》和《民时半月刊》。
1942年3月29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纪念日那天,由白沙音乐教育促进会与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合作,借驴溪半岛江津师范学校场地,举办了“中国音乐月万人大合唱”。由卢前撰写《白沙镇歌》歌词,吴伯超指挥,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次史无前例的万人大合唱。
1944年3月19日,时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偕其夫人李德全出席在白沙镇西河坝举行的节约献金大会,为宣传抗日,添制飞机,支持前方募捐。献金大会上共募捐献金650多万元,创造出全川的最高记录。事后,冯玉祥特撰《最爱国的市镇—白沙》一文,满怀激情地生动记叙了这次献金大会。
解放前夕1949年春由吴汉骥承头在溜马岗新本女校旧址办起了“白屋文学院”,吴宓、刘扑等都曾应邀前来授课。
解放后,1951年地、县两级在白沙创办商业、农业、手工业、教育、文化、卫生、畜牧兽医、中医培训等各种类型的专业学校8所,是白沙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从50年代开始在白沙镇兴办的学校有江津县白沙戏剧艺术学校,川南工业管理学校(1987年学校搬迁至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2001年,升格为大专层次的重庆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与原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合并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等高等院校。中学7所、小学10所,据1985年统计,在校学生6800人。
2007年,白沙的教育达到历史以来的极盛时期,有各级各类学校50余所,师生4万余人,是黔北及江津地区的教育文化中心。
悠久的历史铸就古老的文化,古老的文化孕育出特有的魅力。著名爱国诗人、重庆大学创始人之一吴芳吉、地方史学家邓少琴、国画家张采芹、农学家程绍迥、气象学家徐近之、细菌字家陈文贵、心脏病专家邓庆曾、经济学家樊弘、教育家颜实甫、爱国将领抗日军长夏仲实、书法家周浩然、油画家陈可之、作曲家王锡仁、前国家女排主教练邓若曾、原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上将,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现任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土木工程学家吴惠弼、当代科技创造发明家张朝吟等,都曾在这块沃土上生活、学习或工作。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原国民政府军委副委员长冯玉祥将军、蒋介石夫人宋美龄、梁漱溟、黄炎培、文幼章等都曾在白沙留下了动人的故事和大量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