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米拉祜族乡共有4565户,粮食总产8464吨,人均有粮388公斤,经济总收入2475万元,人均纯收入959元。拉祜族是乡内主体民族。乡内有34个村实现了五通,地形为复羽状深切割地貌,山河呈羽状纵横分布,最高海报3074,3米,最低海拔385米,形成了一山分4季,隔里不同天干湿分明的主体气候,有流量达20立方米/秒的河流12条。种植万亩以上的作物有木薯、草果、香蕉、橡胶,水稻、玉米,千亩以上的有八角、大豆、香茅草、花生、甘蔗、棉花、荔枝、龙眼、柚子等。有森林49.8万亩,覆盖率24%,有荒山20万亩没有开发利用,动物、矿产资源丰富。2008年辖4个村委会,64个村民小组。年末总户数4827户,总人口20594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8.2%。世居有拉祜族、苗族、傣族、壮族、哈尼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99.2%。人口出生率19‰,死亡率4.7‰,自然增长率14.3‰。年末耕地面积1395公顷,其中:水田1121公顷,旱地274公顷,农民人均有耕地1.1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45公顷,粮食总产量8732吨,农民人均有粮369公斤。全年大牲畜出栏911头,生猪出栏12979头;年末大牲畜存栏6600头,生猪存栏13271头。主要农产品产量:木薯4288吨、油料115吨、甘蔗568吨、水果10300吨、蔬菜1073吨、橡胶302吨、草果150吨、木材754立方米。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3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41元。地方财政收入20万元,地方财政支出233万元。有小学校37所,在校学生2047人;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96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6%,初中生毛入学率96.6%。有文化站1个,卫生院1所。
者米拉祜族乡在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党委、政府、人大、纪委带领4个村党总支、村委会,35个支部,共654个党员,62个村民小组,4503户,19932人各民族群众为全乡各项事业的发展艰苦奋斗,以共青团、妇联、武装组织好4个团总支,26个团支部,956个团员、4个妇代会,58个妇女小组,9897名妇女、5个民兵连,22个排,58个班共754名民起带头作用,以农、林、水、畜、土、科、教、卫等部门大力指导为全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作出不懈的努力,先后有5人获得了国家部委优秀、先进奖,26人获得省、州奖,多人获得乡奖。
者米拉祜族乡2008年总收入247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150万元;畜牧业收入860万元,第三产业收入263万元,其它收入40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598头,肉牛860头,鸡、鸭10392只)。人均纯收入959元,人均有粮388公斤,农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
者米拉祜族乡建有中学1所,乡中心小学1个,小学32所,校舍建筑面积 6100平方米,拥有教师155人,在校初中学生906人,15个班,在校小学生2089人,121个班。
全乡建有文化站1个,文化活动室 11个、业余文娱宣传队25个,农民文化夜校4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者米拉祜族乡距州府蒙自258公里,距金平99公里,辖4个村民委员会,64个村民小组,共4565户20086人,居住着苗族、瑶族,壮族,哈尼族,傣族,拉祜族六个少数民族。东与勐拉乡相连,南与越南相接壤,西与绿春坪河乡相邻,北与老集寨乡隔河相望。是一个集山区,半山区,坝区为一体的民族乡。
全乡地形呈羽状深切割地貌,以西隆山为主峰分支为大冷山,南干山,老白寨山,苏鲁山。河流分支为小翁帮河,茨通坝河,打落河,者米河。莫乌河等为主,勐坪柏油公路横穿全乡而过。六种民族相互团结,共同发展。各种民族都有不同的祭事活动和不同的小手工艺等,到了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九日全乡人民共同庆祝"男人节"以纪念男人们战争归来后为男人补过己过去的春节。
截止2008年底,者米拉祜族乡已实现五通的有38个村民小组。全乡有 48个村小组通自来水,有 38个村小组通电,有 58个村小组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4006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8509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7960户。 勐坪柏油公路横穿全乡4个村委会而过;有4个农村集贸市场,全乡共拥有汽车115辆,拖拉机35辆,摩托车867辆。全乡耕地面积为 28710亩。
到2008年底,全乡有34个自然村已通路;全乡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86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252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 16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185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者米拉祜族乡距金平99公里,辖4个村民委员会,64个村民小组,有4565户,20086人,居住着苗族、瑶族,壮族,哈尼族,傣族,拉祜族六个少数民族。是一个集山区,半山区,坝区为一体的民族乡。 通过建设,坝区的“五通”以得到了解决,半山区,高山区正在进行通公路,通电,通水建设,现已建成了36个村小组的五通建设,完成了61个村小组的人畜饮水工程,解决58个村的电视设施,建成了38个村小组的卫生路,实施了安居工程,基本消除了全村委会的茅草房、叉叉房,人民的住房得到了很大解善,开展了农村合作医疗、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农村低保等工作,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科技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55“65”普法教育全民的法制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上级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全村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勤劳的双手绘制美好的明天。
者米拉祜族乡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万亩以上的作物有木薯、草果、香蕉、橡胶,水稻、玉米,千亩以上的有八角、大豆、香茅草、花生、甘蔗、棉花、荔枝、龙眼、柚子等。有森林49,8万亩,覆盖率24%,有荒山20万亩没有开发利用,动物、矿产资源丰富。 (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等),主要销售往金平县内。2008年主产业全乡销售总收入1008万元,全乡目前正在发展草果、橡胶、茶叶、香蕉,计划大力畜牧业、第三产业等。
南金平县者米乡小翁寨村,13岁的秀秀和16岁的小听举行了婚礼。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回家,结婚生子,这种现象在这里并不罕见。对此,金平县副县长普红芳并未回避,“现象有,但政府一直在努力做工作改变。”
12岁的你在做什么?玩泥巴?写作业?在云南早婚县,12岁的小女孩已经嫁为人妇了!这个全国赫赫有名的早婚县叫做金平县,位于中越边境上。这里的小孩一般都是读完初中就结婚生子,女性生子的年龄普遍在14、5岁,甚至有的家庭是12岁恋爱13岁生子,自己还未成年就有一个或几个好几岁的孩子了。
在云南西南边陲地区,早婚现象仍然很普遍。只在一个村寨中,就能看到数个背着孩子的少女。有些女孩儿嫁人时甚至才12岁。由于不到法定年龄,他们不能领结婚证,婚姻没有法律效力。少男少女们用青涩的“爱情”经营起家庭,更像“过家家”,却又现实地孕育着下一代生命。
金平县是云南73个贫困县之一。世居着苗族、瑶族、傣族、哈尼族等9个民族。尽管《婚姻法》对部分地区少数民族法定婚龄的要求相对放宽,但这里的早婚现象依旧非常明显。许多乡村的小孩念完初中就早早“结婚”。
从金平县到者米乡,有条6米宽的山路,大部分乡村都分布在山路两边,从金平县去到最远的乡村,要骑两个多小时的摩托。这些乡村大的有上百户,小的有几十户。山路旁种满的橡胶和香蕉,是当地居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生活在云南红河州金平县者米拉祜族乡中越边境苏鲁村的拉祜族,50多年前在解放军的帮助下,才结束原始社会。此后,政府为拉祜人修路、通电,给苏鲁村拉祜族每家每户都修了砖瓦新房。县里派干部教苏鲁村的村民过日子,可仍有个别人家不适应现代文明,还会不时重返深山老林生活。
分管教育的副县长普红芬认定,最根本、最有效的帮助方式,就是让孩子们都去上学,不仅学文化,还能学习新的生活方式,回家后,就能影响整个家庭。
就这样,普红芬绞尽脑汁,吸引苏鲁村的孩子们去上学
为了让苏鲁村的孩子们都来上学,普红芬挖空了心思。
苏鲁村是云南红河州金平县(即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者米拉祜族乡的一个边境村,翻过村后的西隆山,就到了越南。从金平县城到苏鲁村,150公里路,开车要走5个多小时。其中近50公里的山路,直到2010年才开通。
按内地的标准,这路实际上只是个路基,碎石遍布、杂草丛生,即使坐在越野车上,也让人感到快把魂魄颠出来。一下雨,泥石流和滑坡也“如期而至”,路就不通了。
路不通,金平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普红芬很着急,她承诺奖励给村民们的电视机送不上去了。
为了鼓励苏鲁村村民送孩子们到距村子最近的上罗孟小学念书,普红芬想了个招儿:谁家把孩子送去上学,就给谁家送一台34吋的液晶彩电。
靠这样的激励手段让苏鲁村的村民把孩子送去上学,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苏鲁村的村民多为拉祜族。1957年,拉祜族在解放军的帮助下,才走出中越边境的原始森林。那时,他们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居住在岩洞,用芭蕉叶裹体,食物靠游猎挖薯。
1998年,云南省启动实施旨在解决拉祜族温饱的“155”扶贫工程,为拉祜人修路、通电,让拉祜人有水喝、吃饱饭、有钱花、能上学。
为帮助拉祜人改善居住条件,金平县政府全资给苏鲁村拉祜族每家每户都修建了砖瓦结构的新房,通了水电,免费给他们使用。
可有些拉祜人对宽敞明亮的新房无动于衷,仍然挤在棚屋里,过他们习惯的刀耕火种的日子。记者在苏鲁村采访时还看到,好几户新房外的自来水管子始终开着,主人不知道水龙头要拧上,还以为那是山泉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现在已经算是好的了。”看到一家拉祜族正在搭建猪圈,普红芬对记者说:“要养猪,说明已经学会畜牧了。三四年前我们来这里时,看到男人们总是喝得醉醺醺的,女人们就那么抱着孩子呆看着远方。你怎么跟他们说话,他们都不理。真是愁死我们了!”
隔三岔五,县里就派干部下来,教苏鲁村的村民过日子。给他们发种子发肥料,从怎么种怎么养,怎么下山打工,到怎么洗澡怎么穿衣,都要手把手教。即便这样,仍有个别人家不适应现代文明,还会不时重返深山老林生活。
普红芬认定,最根本、最有效的帮助方式,就是让拉祜族的孩子们去上学。孩子们在学校里不仅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学习新的生活方式。这样孩子们回家后,就能影响整个家庭。
所以,这个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县长绞尽脑汁,吸引苏鲁村的孩子们去上学。
首先是修路,路通了孩子们才方便去上学。可路虽然修出个大概的模样来,还是每逢下雨就不通。前段时间,路上就有一座跨河的石桥垮塌了。好在现在不是雨季,水量不大,孩子们还能涉水过去。等到了雨季,桥塌了,肯定又有孩子要辍学。为修这座桥,普红芬已打了几次报告申请经费。
教育方面的工作,普红芬能做主,她决定先修校舍。
2014年3月,上罗孟小学的食堂和宿舍修好了,住得远的学生可以住校。她带着乡里干部去苏鲁村挨家挨户地劝,再加上送电视的激励措施,到2014年底,苏鲁村的适龄儿童已经都来上学了。
13岁的拉祜少年普黑然终于成了一名一年级小学生。上罗孟小学的王正元老师是哈尼族,他先用哈尼族语言向拉祜族的小朋友学习拉祜族的语言,再用学会的拉祜族语言教拉祜族小朋友说汉语。入学才半年的普黑然已经可以流利地对记者说:“是领导到村里叫我们来上学的。”
“最初到苏鲁村,孩子们看到我们就跑着躲开,拉住也不理我们。后来带东西给他们,他们就只是冲你笑。你给他们穿衣服,他们也配合,但不说话。现在不仅能听懂汉语,还能说了!”普红芬很欣慰。
金平县位于热带地区,但苏鲁村地处海拔3000多米的西隆山上,冬天也冷。上罗孟小学里的个别拉祜族小朋友因家庭贫困,冬天还穿着单衣拖鞋。学校里穿羽绒服的小女生们,基本都是普红芬她们这些县里女干部的资助对象。
操场上,普红芬俯身问自己资助的两个拉祜族小女孩:“还记不记得我啊?”小女孩怯怯地点头,低声说:“记得,是妈妈。”
普红芬有点不好意思。她离开上罗孟小学时,好多小朋友围着车子冲她敬少先队队礼,此起彼伏地喊:“领导再见!”
让苏鲁村的孩子们上学,只是普红芬分管工作的一个细枝末节。不光是教育,金平县的卫生、民政、民族、双拥等工作,都是这个副县长的分内之事。对于一个有苗、瑶、傣等9个民族混居的贫困边境县来说,哪一块工作都不能偏废,一路上,普红芬的手机电话就没断过,几乎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长期下乡工作,家里当然顾不上。父亲病重,普红芬只能忙完一天工作,晚上再回娘家尽孝。儿子上高三,马上要考大学了,普红芬说:“我不管他,交给他爸。”
嘴里说不惦记儿子,可一路上她却不时摸出手机翻看。手机里,有儿子发给他的微信短视频,录的是自己在操场上翻跟头的样子。很长时间,手机重复播放这段不到10秒的短视频,普红芬盯着手机发呆,看手机里的儿子一个接一个地后空翻,直到被一个来电打断——“顶青小学有个女生辍学了!劝也劝不回来,普副,怎么办?”
记者去金平县采访时,普红芬已下乡将近一个月,几乎天天走在那能把人颠得魂飞魄散的山路上,往返于乡村之间。
“也累,但是呼吸着山间的空气,心情就好起来!”她告诉记者,自己也曾有过“坐办公室”的工作机会,但她没接受,“在下面跑,更能做点什么。”
从者米乡返回县城的路上,经过勐拉乡。普红芬介绍,勐拉乡是金平县最富裕的乡镇之一,是四十多年前上海知青们用生命和鲜血垦荒出来的,他们这一代要守护好,才对得起当年那些年轻的生命。
“远方的朋友,欢迎您来勐拉/河中流淌的泉水,为您洗去烦恼忧愁/如今的勐拉,处处开鲜花/幢幢竹楼飞出欢歌,人人幸福快乐/叫声远方的朋友,请到勐拉走一走……”
和记者一同痴望着大片丰收的香蕉,普红芬突然唱起歌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尹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