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木镇为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建制镇,位于县境北部,镇人民政府驻地栗木街,距县城38公里。全镇面积273.76平方公里,辖苔塘、上枧、马路桥、大营、石头、上宅、栗木、大合、大枧、高岭、五福、建安、六岭、常家、良溪、上灌、泉会、栗木街等18个村民委员会(街道委员会),人口42025人(不含栗矿管委会66587人)。
栗木境内的东、西两侧为山岭,中间为恭城河河谷地带,有成片的冲积平地。盛产稻谷,为自治区商品粮基地乡镇之一。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锡、钨、钽、铌及铅锌矿,原属中央企业的栗木锡矿就位于栗木镇的马路桥村,主产钨锡、铌、钽。
2012年,栗木镇的良溪村、苔塘村、大枧村、栗木村、常家村获桂林市生态村称号;
2012年,栗木镇的栗木村老年协会获自治区级示范性基层老年协会荣誉称号;
2012年,栗木小学被确定为2012年市级15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创建项目之一。
栗木矿区的锡矿和钨矿多为共生矿,并含钽、铌、铜、铷、铪等元素。目前已探明储量金属锡钨8.82万吨。矿区周围及大歧岭、青龙首一带亦有锡钨矿,初步探明工业储量1350吨。
与钨锡矿共生。
栗木镇金竹源铅锌矿床有远景矿石量17万吨;栗木镇的五指山、龙垒、万寿坪等地均有铅锌矿藏,储量未明。
2012年,恭城县新建和续建各类生产示范基地125个,示范面积1796.63公顷。其中:
栗木镇万亩水稻高产创建基地,面积815.3公顷。
栗木镇上灌村超级稻高产示范基地,面积10.4公顷。
2012年5月,栗木镇建安村蓝家屯进行农村沼气“全托管”服务试点。“全托管”服务的主要内容:一是维修沼气池、更换管道、开关总成盒、脱硫器、灶具等,使沼气能正常运转;二是大出料,使沼气有效容积最大化;三是平时进行补充发酵原料及其它管理,保证农户有沼气使用,解决一日三餐生活用能;四是安装磁卡沼气流量表,实行计价用气,每立方米沼气收取1.5元;五是签订服务合同,使农村沼气服务管理走上专业化、市场化,发挥沼气效益最大化。
恭城县政府在在栗木镇建立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试点。
截至2012年末,栗木镇餐饮、宾馆服务业有30多家;批发零售网点有1000多家。
1999年以来,栗木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区党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根据县委、县政府布置的农村经济工作,着眼本镇实际情况明确提出了“以畜牧业发展为突破口,带动农业结构调整良性循环化”的工作思路。全镇在狠抓生猪“二改三品种更新换代的基础上,率先提出投资近50万元建起六岭瘦肉型种猪规模养殖示范场,早已购进杜洛爽和大约克种公猪各1 头,纯种长白猪母本20 头,长大或大长二元杂交猪母本81头。在大合村建起”公司+农户“模式模式的养鸡示范场,年计划出售20多万羽土鸡。20 多户在岭坡放养的5万多羽土鸡,已开始投放市场。实施“南方草山草坡食物养殖项目”,改良牛、羊品种、扩大肉牛、羊的饲养量。76户示范户,饲养种牛140头,种羊3750只。
畜牧业改良农民获实惠多,必然使畜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此,必须搞好各项产业结构的调整。思路清晰的栗木镇党政领导在抓好荒塘、大营300亩地膜玉米粉示范点的同时,全年种植优质杂交玉米1.2万亩,保证畜禽饲料的供应。调整出6000亩水田种植槟榔芋等优质蔬菜,全面推广“两系”优质谷种植,全镇“两系”水稻占早稻种植面积的82%. ,基本完成水稻生产的“三改二”的目标。水果发展重点以发展恭城沙田柚为主,形成了栗木特色,去冬今春新种沙田柚2000多亩,形成万亩沙田柚连片生产基地,公路两旁成了绿色长廊。
畜牧业的改良和发展, 促使沼气池掀起热潮,全镇沼气池入户率达73%以上,满山遍野的水果又成了生态果或无公害的水果。
栗木镇党委、政府不余遗力地将“生态农业发展良性循环化”,这把科技锁匙交给全镇农民之后,伴随着畜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带动了饲料加工等小型加工的发展和乡镇企业在畜禽加工、水果加工等方面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改善,农民进入小康,财政显著增收。
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政府重视农村能源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截至2013 年底,广西已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
403 万座,入户率占适宜沼气农户数的50%,入户率居全国第一。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户分散经营模式难以适应市场要求。同时,随着农村单个养殖户大量减少,沼气池老化,沼气原料不足,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等,致使沼气使用率受到影响。如何提高利用率,提升沼气综合效益,成为摆在广西农村能源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2011 年3 月,广西提出开展沼气“全托管”服务模式试点工作。
沼气“全托管”服务是一种协议委托式管理,主要是对已建有的沼气池进行统一维护管理,通过市场运作,将沼气池运营、管理与供气服务全部“托付”给沼气服务网点或沼气服务公司操作,解决沼气使用后续服务难题,以提高沼气入户率、使用率和综合利用率。为使沼气“全托管”服务工作顺利开展,广西确定10 个县10 个村作为沼气“全托管”服务模式开展试点,恭城瑶族自治县栗木镇建安村兰家屯是其中试点之一。
栗木镇建安村兰家屯位于恭城瑶族自治县的北部,距县城32 km,全屯共有农户53 户,建有沼气池的农户50 户,其中停用9 户,进料口开裂1 户,发酵系统损坏的6 户,缺少发酵原料的34 户,管道老化的50 户,灶具需要更换的50户,3 年以上未大出料的50 户,农户沼气每天只能煮1 餐饭的有43 户,能煮2 餐饭的有7 户。由于沼气池原因及发酵原料问题,50 户的沼气池所产生的沼气都不能满足农户正常生活用能需求。
为确保沼气“全托管”服务试点的成功运行,满足农户沼气需求, 由建安村服务网点与50 户农户签订沼气“全托管”服务合同。在签订合同的同时,服务网点收取农户200 元保证金和50 元用气预付金,农户用气时实行刷卡消费。建安村服务网点从以下3 个环节开展沼气“全托管”服务:一是检修维护“全托管”。服务网点与沼气农户签约后,立即对农户沼气池、沼气灶、净化器、输气管道及配件等进行全面维护与检修,恢复沼气池的正常使,并负责日常的维护与检修。二是进出料“全托管”。服务网点分别与兰家屯周边3 个规模养殖场达成协议,由网点负责从养殖场向50 户签约农户运送发酵原料,每月定时进料2~3 次,保证原料供应,并且每月出料1 次,每年抽渣1 次。三是刷卡使用。网点除收取签约农户保证金和用气预付金外,通过安装刷卡沼气流量表,农户按1.5 元/m3 向网点交费,用气时刷卡消费。
开展沼气“全托管”服务,建安村兰家屯签约农户无需参与管理,便可保证有充足的沼气原料和稳定的沼气使,
解决了生活用能的后顾之忧;服务网点每个月也有了稳定的收入,保证了网点的正常运转。网点除收取保证金和用气预付金外,根据试点运行结果,服务网点每月还可收取用气费3 000 余元。而农户方面,与使用液化气相比,每月每户可节省开支65 元,全屯每年可节约能源开支3.9 万元。另外,服务网点在给农户建沼气池、更换配件、出售沼渣肥、技术服务等方面还有可观的收入。现在服务网点添置了多种服务设备,网点工作人员每天开着抽渣车,一是负责进、出料,二是将沼液、沼渣抽走,出售给水果、蔬菜种植大户。沼气“全托管”服务使签约农户和服务网点实现了“双赢”。
1991年5月, 恭城瑶族自治县栗木镇陀塘村一处山茶林岭上发现一座古代墓葬, 出土了11 件文物。
墓葬所处的山茶林岭位于陀塘村小学东北20 米的黄泥土岗上, 南至县城约48 公里, 北距栗木镇7 公里。岭上约60平方米的范围内分布有10 多座大小不等的封土堆, 是一处古墓群, 此次发现的墓葬位于墓区的南面。
经调查, 此墓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 方向100度, 墓坑长3米、宽1.5米、深2.25米。墓内填红黄色土, 葬具已腐朽, 随葬品大部分放在墓坑西北部, 最底层有厚约4 厘米的黑灰堆积。根据残存遗迹, 可断定此墓为单人仰身直肢葬。
墓内出土器物共11件, 均为陶器。皆为棕红陶, 火候较高, 质地坚硬, 大部分为轮制。器表多施有绿釉, 但出土时已全部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