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微报 - 山青水秀—网岭镇

山青水秀—网岭镇

赞(72浏览数:131435

分享到创建人:yhailong

网岭镇地处攸县中部,106国道沿线,醴茶铁路、网朱公路、醴茶高速贯穿境内,全镇辖9个行政村,2个社区,36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9868人,其中农业人口35097人;土地总面积97平方公里,是湖南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改革试点镇。2011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8553亿元,增长35.7%;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276亿元,增长60.1%,其中工业企业新建或技术改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15.1556亿元,增幅240%;财政总收入3085万元,增长42.1%;完成税收总收入1242.7万元,增长59%,其中国税876.8万元、地税36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409元,增长18.2%;完成招商引资总额15850万元,增长30%,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0.8988亿元,增幅12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057亿元,增幅5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781亿元,增幅23.5%;辖区内有投资120个亿的煤电一体化和投资11个亿的远大干法水泥等省市县重点项目及规模企业9家。2011年,获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强乡镇”、市“文明建设红旗单位”、市“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目标管理红旗单位”、市“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县“文明建设红旗单位”、县“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12年,获市“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乡镇党委”荣誉称号。 点击查看余下全文
全部成员»小镇成员2人
h申请加入小镇成员
动态
山青水秀—网岭镇介绍
查看更多S
1、网岭其名

缘于原洞井村老网岭组,相传古时巨蟒常年栖息于斯,如今镇区仍留下蛇形坪这个地名;先人们称此地为蠎岭,攸县方言蟒网谐音,后演绎成网岭。

史上的网岭非独立行政区,1950年6月,今之网岭镇域内设有9个小乡。1956年6月,9个小乡合并成网岭乡。1958年9月,网岭乡与慈峰山乡合并,成立卫星人民公社。1961年3月析岀,设立网岭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网岭乡;同年7月,撤乡建镇。镇政府驻洞井村老网岭组。2004年11月1日,镇政府迁至洞井村甘溪塘组。

攸县乡镇区划两次调整,网岭镇均无异动。2011年4月全县村级区划调整后,网岭镇由原来20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减少到9个村、2个社区(居委会)。全镇360个村(居)民小组,总户数13072户,总人口39828人,(含2001年由重庆忠县迁入三峡移民77户336人),其中男性20075人,女性19753人,有劳动力26539个。人囗密度415人/平方公里。60岁以上的老年人5965人。全年人口岀生545人,计划生育率94.7%。

网岭镇设有中共网岭镇委员会、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镇人民政府。镇机关内设党政办、计生办、社会保障办、城建办、综治办(与信访办合署办公)、重点项目办、农村办、产业办、财政所、司法所(与综治办合署办公)。有干部职工56人,其中公务员31人,管理员25人。镇党委下辖27个党支部(总支),党员1577人。

镇域内有网岭火车站、省网岭监狱、市酒埠江灌区管理局、黄丰桥林场、法庭、派出所、农行、信用社、邮政支局、电信支局、工商所、市管所、国税分局、地税分局、房管所、变电站、水利等驻镇单位20个,其中省属2个,市属2个,县属16 个。

全镇总面积9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95万亩,林地9.6万亩。可耕地3.47万亩,中水田3.25万亩,旱土0.22万亩。放养水面0.5万亩 。2011年镇域生产总值34.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6.07亿元,第二产业16.91亿元,第三产业11.52亿元。财政总收入3005万元,其中国税450万元、地税66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12358元,居民银行存款5亿元。镇区由1995年2个行政村扩展到2011年5个村,面积由1995年2.5平方公里,发展到2011年4平方公里;街道由1995年4条,发展到2011年8条主街 8条主巷,街巷总长22.2公里;人口由1995年2500人,发展到2011年1.2万人。

网岭镇位于攸县中部,东、南、西、北依次与湖南坳、酒埠江、新市、槚山、坪阳庙5个乡镇接壤。攸河自东流入网岭后,转向南流出,沙河自西流入网岭后,转向北流岀。两河流向形似未闭合的x。两河夹间呈南北脊背地带,镇区地处脊背中央。两河沿岸地势平坦,东南部与西北部为坵陵地带。土壤属紫頁岩红壤。常年降雨量1430毫米。海拔最高点白龙庵177.6米。镇中心十字街,纬度27°13.58ˊ,经度113°26.07ˊ。镇中心十字街至县城北门囗29公里。

2、网岭历史

南北朝时期,梁(531~555),县治就设在罗家坪村。历时400年后,才迁往梅城(今城关)。杨家洲古汉墓,湖南省人民政府1996年1月4日(96)1号文件,确定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考古专家认定,其规模与考古价值,不亚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宋朝御史陈勃,退位后于元丰六年(1083),由江西迁入马头岭,墓葬马头岭。小坪集市(原小坪村),明代至清顺治十六年(1659)时期,是攸县九处农村集市之一,清中期闭市。大新村六十分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1949年8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136师407团与国民党白崇禧部,交战于大新村六十分组一带山上,我军牺牲63人。当年分散葬在大新、龙形、陶和3村的山上,共24冢。1985年4月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大新、龙形两村与社会各界人士自发捐资助劳,将分散墓葬集中迁在大新村六十分山上,建立烈士纪念碑。2008年,株洲市将其列为第4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9~10月,县镇两级政府,在此修建烈士陵园,硬化入园大道,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任我军四野参谋长萧克上将、时任第46军政委李中权将军、时任第46军136师407团政委曹海炳将军、时任第46军136师干部原湖南省副省长曹文举分别为六十分烈士及其陵园题词。

3、网岭管理

网岭镇党委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原则,全面推进党的组织、思想、作风三大建设。组织建设方面,镇党委既抓现有党员教育,16年共评出优秀党员1136人次;又抓发展新党员,16年来共发展新党员303人;更注重抓镇村两级领导班子建设。16年来党委政府经历了五次换届选举,按照‘四化”要求和德才兼备的原则,配备领导班子,逐步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2011年并村換届选举,按照公正、公平、公开原则,民主直选村支两委55人,年龄大幅度降低,文化程度提升。村支两委高中以上学历44人,占总人数的80%,其中大专学历11人;年龄结构,35岁以下3人,36--40岁6人,41—45岁8人,46—55岁26人,55岁以上只有12人,平均年龄48.7岁。思想建设方面,重点组织党员、干部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1999年根据县委统一部署,举办党员学习班,进行“四个观念教育”。2000年5月,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三讲教育。2005年6月,组织党员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8年9月至2010年2月,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每次学习都赋予新内容、新要求和新目标。近年来,网岭镇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找差距、树形象、促发展”大讨论,从不符合、不适应、不利于网岭发展的认识中解放出来。在学习中,把创先争优与评议党员紧密结合,宣传“攸县精神”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向舍己救人的刘少兵烈士学习,做到学有典范,做有榜样,行有楷模。作风建设方面,镇村两级班子,以县委制定的“倡导十个观念”、“力戒十种不良作风”、“严守十条纪律”为标准,努力建设“实干型”、“服务型”、“创业型”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实行镇村干部预安销号、绩酬挂钩制度,推行村级定期联合办公制度,逐月通报,年度兑现绩酬考核。实行干部轮流值日制度,负责办理群众各种事务,调解邻里纠纷,与群众零距离沟通。结合县委“进农家、察民情、排民忧、办实事”主题活动,开展民情访问活动,倾听群众呼声,帮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请群众评点镇、村干部,使镇、村干部工作作风大有改观。

网岭镇纵向东有岳汝高速,中有106国道,西有礼茶铁路,横向网酒、网朱公路贯东西,构成“卅”型交通枢纽,成为东西部乡镇的门户,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湖南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5月、2005年11月,两度将网岭镇列为省重点建设镇。湖南省人民政府2008年8月2日,批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中,将网岭镇列为具有省级影响的重点城镇,成为长株潭卫星镇。2010年,株洲市人民政府将网岭镇列为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区。省、市将网岭镇列为长株潭“两型社会”新能源基地重点建设。攸县人民政府将网岭镇定位为“工业型地域中心城镇、县城副中心”。

网岭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区位和政策两大优势,以城镇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战略目标发展。始终情系“三农”,立镇为民,镇村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五统筹”即统筹镇村规划、统筹镇村基础建设、统筹镇村社会事业发展、统筹改善镇村生产条件、统筹镇村管理。1998年,镇村投入25万元,罗家坪、慈岭、杨家洲、宏市、里旺、涟滩、槐塘7村投工4万余个,参加县组织的治理攸河,完成土石方12万立方米,水泥板块铺筑堤坡面9000平方米,疏通罗家坪至涟滩段河床长6公里。在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下,1999~2000年,完成了全镇21村350组农电整改。更換和新增8855千瓦变压器91台;改造四线52条,计长256公里,组组通四线;更換入户线12560户,总长247.3公里,更換电表12560个。整修村组道路63条宽3米,长50公里。2000~2001年,组织良江村治理沙河。2007年,指导里旺、竹实冲2村开发土地900亩。2008~2009年,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和农民自筹,组织罗家坪、慈岭、杨家洲、洞井、宏市、槐塘6村整埋土地6000亩。全镇完成农田整改10000余亩,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条件。2009~2011年,对全镇小Ⅱ型水库6座、水塘954口、水渠67条长137公里、渡槽24处、陂坝54处清淤整修;其中对11条长23.5公里水渠和6口骨干山塘全部防渗;挖深山塘90口、新修山塘13口。全镇867户使用沼气。农村饮水、环境治理、土地整理等得到综合建设。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农产品加工业初具规模。退耕还林全面完成,林业产权改革初见成效。广电通信到户。镇村组道路全部水泥硬化。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基本能满足大众需求。

镇党委、政府积极完成了镇村集体企业改制,注重招商引资兴工强镇。网岭镇依托区位与政策两大优势,招商引资,变人为建镇为产业兴镇。2004年11月8日,成功举办“2004湖南·攸县网岭投资洽谈会”,邀請来自美国、菲律宾、台湾等地40余位海内外客商参加。2010年8月27日,网岭镇主要领导北上长沙,召集网岭籍在外工作、经商人员座谈会,招商引资。至2011年底,共引进大小企业72家,投资3·27亿元。其中县规模以上企业8家,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3家。镇域内拥有“育灵饲料”和“长江水泥”两个湖南省著名商标以及“尧乡农业”20多种“攸洲”牌特色农产品商标。初步形成电子、铸造、饲料、建材、烟花产业规模。截止2011年底,全镇落户大小企业100余家,从业人员2560人,工业总产值16.91亿元,占全镇GDP的49 %。攸县招商的煤电一体化、干法水泥厂、尧乡农科公司三大项目落户网岭镇,直接拉动城镇建设和社会经济增长。

网岭镇党委、政府注重搭建平台商贸活镇。继1983、1987、1993年三度改、扩、新建市场后,2008年,网岭镇又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依托土地“招拍挂”,开发建材市场。历时2年,建成占地面积6869平方米,拥有60余空临街门面的网岭建材市场。2010年1月10日开市,年交易额达亿元。网岭大市场2009年重建,市场公共使用面积1.1万平方米,公用建筑面积4460平方米。市场建成封闭式,内设大型超市。11月15日重新开张。市场年交易额达3.5亿元。2011年4月7日 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谭冬生,视察网岭市场时赞叹:“真不敢想象这是乡镇的农贸市场啊!”市场促进商贸业繁荣。2011年底,镇区商贸服务业400余家,从业人员1080人,第三产业年产值11.52亿元(含固定资产投资)。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不断发展。镇现有中学1所,小学5所,教职员工199人,在校学生2038人,有医院2所,医疗点29个,医务人员82人(不含五0二医院),病床150张。有敬老院1所,老年学校1所。近年间,新建了镇中学学生宿舍楼、办公楼,镇中心完小教学楼、学生宿舍楼、食堂,镇中心幼儿园,并对全镇小学进行了修缮。2009年配套改造、美化亮化文化路,方便师生岀入。全镇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创建了省农村示范学校。2005年新建了镇敬老院,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模范敬老院”。新建了镇卫生院住院楼与精神病专科门诊楼,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医疗条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落实,参合、参保率均为100℅。计划生育进入先进行列,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镇开展“三创四”活动,引入市场化管理机制,强化日常管理,改善公共服务设施,镇容镇貌大为改观。全镇电话装机9012户,宽带网2003户,有(无)线数字电视9000余户。移动、联通、小灵通等无线网络,实现了全境无缝隙复盖。网岭镇坚持发展文化事业,镇有文化站,村有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还创办了18家农家书屋,拥有各种图书 2万余册,“乡村大舞台”3处,有灯龙队、腰鼓队等业余文体队伍26支。镇政府开通22个远程教育站点,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镇政府被评为株洲市“为民办实事先进集体”。

4、网岭荣誉

网岭镇曾荣获湖南省百强镇。2001~2011年期间,被评为市双文明建设红旗单位2次、县双文明建设红旗单位5次、市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4次、县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3次,获市委与市政府单项奖8项、县委与县政府单项奖27项(详见附表)。获众多市县两级部门单项荣誉称号与奖励。两度被确定为湖南省重点建设镇和株洲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区。罗家坪村曾被评为“全国绿化小康村”、“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级卫生村”。里旺村曾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调解委员会”、省“文明村”、“全省民主法制示范村”。 全镇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均衡增长,工业兴镇,商贸活镇,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初显攸县城次中心、长株谭卫星城镇地位。出现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繁荣,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政通人和的新局面。网岭镇正朝着从传统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耕文化向城市文明过渡,逐步迈向小康社会。

5、网岭建设

网岭新农村建设全年争取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发放各类补贴288万元,社会自筹资金450万元,农民义务投工23000个。东冲、北联、陶和、荷叶塘、杨家洲、西塘等村硬化道路37.8公里,慈头岭、洞井、宏市、涟滩、北坪、龙形等村渠道、水圳防渗23.7公里,罗家坪村新修800米沿江大道,完成6300米农综开发,里旺村启动了16个村1300亩国家土地整理开发项目,竹实冲、大新、里旺等村实施了优势稻繁殖基地建设。全镇新建沼气池187户,改水810户,改厕1030户,改栏770户。

网岭镇建设总投入700万元,完成了全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做好了甘溪住宅小区、农村客运站及车站住宅小区、网朱公路入口两厢建设规划,建成了总面积10000m3的天人休闲广场,更换了镇区1500米路段路灯,新建了中学办公楼、医院住院楼,启动了育灵小区建设,铺设了6公里铁通光缆,新建疏通了2600米下水道,镇区建成区面积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9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6. 5%,被市政府评为“绿色城镇”,被省政府继续列为“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6、攸县名人——谭震林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谭震林(1902(壬寅年)—1983),汉族,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攸县城关镇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主要事件

1902年4月24日生于湖南省攸县,9岁入私塾读书,12岁到书店学徒。1925年冬在当地结识中共党员,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攸县工农纠察队队长。

1927年冬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任茶陵县总工会主席、县工农兵政府主席、中共县委书记。1928年5月在中共湘赣边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湘赣边特委委员,后负责湘赣边工农兵政府土地部工作。6月起任中共永新县区委书记,湘赣边特委代理书记、书记,中共红军第4军前敌委员会委员兼工农工作委员会主任。参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随部队进军赣南、闽西,先后任红4军第2纵队政治委员、第4纵队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中共红4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次年5月起,任闽西红军学校校长、红1军团第12军政治委员、红一方面军总前敌委员会委员,率部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

1931年1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2年任福建军区政治委员、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组建地方部队,为主力红军输送大批武装力量,并参加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在“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开展的反“罗明路线”斗争中,受到错误批判,被调往瑞金任国家政治保卫局科长。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任中共中央(苏区)分局委员、国家政治保卫局分局长。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军事部部长、副主席,与张鼎丞、邓子恢等一起领导闽西地区军民坚持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见闽西红军三年游击战),抗击国民党军的多次“清剿”,保存了革命武装力量。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中共闽粤边特委军事部部长,新四军第2、第3支队副司令员。率领第3支队进入皖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抗日根据地。指挥部队同日军作战,曾取得马家园、繁昌等战斗的胜利。

1940年4月调往苏南,主持东路地区党、政、军工作,领导该地区人民武装,打击日伪军和顽固势力,扩大抗日局面。后任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6师师长兼政治委员、中共苏南区委员会书记,领导苏南军民挫败日伪军“扫荡”、“清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1943年1月任新四军第2师政治委员、中共淮南区委员会书记,领导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扩大抗日武装。

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谭震林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副书记、华中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他同司令员粟裕指挥苏中战役,取得重大胜利。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参与指挥莱芜、孟良崮等战役。后兼任东线兵团(后称山东兵团)政治委员,与司令员许世友一起组织指挥了胶东保卫战,周张、潍县等战役。

1948年9月参与指挥济南战役,在促使国民党军吴化文部队起义中,做了大量工作。淮海战役中,是中共总前委成员之一,参与战役的组织和指挥。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战军第一副政治委员,4月兼任第7兵团政治委员,指挥第7、第9兵团强渡长江,进军浙江。同年5月杭州解放后,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浙江军区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2年起,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三书记、代理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土地改革委员会主任和治淮委员会主任,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席,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1954年12月后,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兼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主任、中央财经小组副组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农林办公室主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在“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是中共第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委员(1958年增补),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82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1983年9月30日在北京病逝。

人物名言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对来自上头的批评,你要敢揽起来。对来自下级的批评,你要能听下去,要当下级干部的“出气筒”。我签发的,就是我的责任。把政治上坚定、打仗勇敢的人提拔起来,把这方面不合格的人撤下去,四纵队不就有战斗力了吗?

7、攸县——洪秀全纪念馆
洪秀全纪念馆位于鸾山镇新漕村横街组。该馆始建于1995年,1999年2月被列入攸县文物保护点。馆内分大厅和两个展室,大厅中矗立着太平天国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的塑像,展室中陈列有太平天国革命史概览材料,其中一个展室中专门展览太平军在湖南特别是在攸县活动时的有关史料。他的部分族人大约于200年前随同族长迁来湖南攸县的漕泊一带。漕泊曾是攸县拜天地会组织的指挥点。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8、攸县——东冲兵工厂

东冲兵工厂位于湘赣交界罗霄山脉西麓攸县鸾山镇东冲村三斗岭下,原为程家祠堂,坐南朝北,前后两厅,中有天井,建筑面积180余平方米,砖木结构。

1930年9月,罗炳辉、谭震林率红十二军攻占攸县,与攸县党组织举行联席会议,在漕泊成立了攸县革命委员会,建立苏维埃政权。同时,开展游击战,创建兵工厂,命名为“苏维埃东冲兵工厂”,并利用周围隐藏的溶洞,开辟了武器修造车间。兵工厂集中了苏区铁、木、银匠20余人,以制造来福枪、大刀、梭镖和松树炮,并进行枪械修理,供前线作战。1932年冬,东冲兵工厂迁至江西省莲花九龙山,后并入湘赣省军械厂。

目前,东冲兵工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湖南红色旅游的主要景点,是酒埠江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留有兵工厂旧址、红军司令部、战壕、操练场、红军墓、红军井、红军洞、红军标语,并展示有当时的枪、炮、大刀、标梭等武器及修造设备。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9、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阳升观

阳升观始名朱阳观,位于攸县莲塘坳镇阳升观村,始建于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分为前殿、中殿、后殿。

相传东汉苏隐真人在此得道成仙,以后葛洪子又在此显圣。南齐明帝时(公元494—498年),司空张芭,因感朝廷昏暴,挂冠请休,将全家80余口带到此地,结庐修炼,传说率全家白日升天。故此处山为司空山。陈天嘉四年(公元563年),复有丹阳张、马二先生自称张司空弟子,在此修炼。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玄宗令建观,赐名朱阳观。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徽宗连下两赦,加封张司空为“大素冲升真人”,赐名阳升观。

1984年10月,阳升观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每年阴历的八月初一日至十五日都在此举行时盛大的庙会。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10、网岭镇西塘寺千年罗汉树(九千岁)典故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大自然古老、神奇,谁能破译其中谜,普天下参天古树多的是,谁能与您争第一。您是西塘寺丛林中同窗学友的先贤,傲然挺立在莲花池边,如同一把绿绒大伞,长年累月守望者这块风水宝地,中空外直,瓜藤缠绕,枝繁叶茂,盘根错节,在阳光雨雾的滋润下,婀娜多姿,冰清玉洁,与金碧辉煌的古寺唇齿相依,一脉相承。笔者溯源攸邑,问祖寻根,才了解到您从罗汉到菩萨,隐藏着与人类社会文明历史渊源中显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相传,两千七百年前,我国西周立国之初。名相姜子牙赐封崇黑虎为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火神祝融令黑虎带降龙伏虎两罗汉速去报到赴任。黑虎与祝融弟子有芥蒂,途中便将降龙藏在西牛贺州河边,将伏虎放在东胜神州攸邑封神岭,五百年后,贺州降龙长出一株菩提树,即是本师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处。与此同时,神州封神岭上边冒出一颗珍稀罗汉树,树冠上挂一木瓜树,上刻“丑牛一斗文”字样。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朝代变迁,社稷更换,神木罗汉,您以顽强的生命力,与民间百姓同呼吸、共命运。野火烧不尽,一岁一枯荣,灾年您枯萎,丰年更苍劲,民乐您也乐,民愁您悲情。庚子年天灾,民不聊生,您枝枯叶蔫收笑脸,犹抱琵笆半遮面,隐在深山无人知,千呼万呼要出山。

光荫荏冉,时来运转,顺治辛丑(1661)攸邑书生易斗文,十年寒窗科举中第,赴任途经封神岭,偶见一白发仙翁驾鹤乘云降到南山坡。急回头白发仙翁皆不见,但见半空中三朵白云构成已酉三合局图案,中间夹着一株大罗汉,书生傻了眼,急忙跪地顿首拜,猛抬头,西方五彩云上呈现双手合十的观音菩萨影像,口中念念有词,宝地可造庵,儒生受点化,倾其家产,募资造庵三间,塑菩萨开光安座,引来四方信土求神拜佛。三百年来香火不断,佛教文化从此兴起。神木罗汉人逢喜事精神爽,古木逢春又发生。只可惜甲辰旬中丙午年,庵塌香火段,罗汉收笑容。

今逢盛世丙子岁,重修西寺昭汉青,传承两千年宗教文化。数千古风流,佛教博大精深,阿罗汉即是历史的见证人。

文物越古越值钱,古树千年活神仙,从罗汉修成菩萨,您将伴随着西塘名标青史,永远莫测高深。

11、网岭镇——往坵与网岭典故

往坵,也称网坵,面积虽小,合一亩八分,在燕子窠一个不起眼的叫龙溪弦的坡地,说起来意义深远,早在元朝初期,网坵为董家的租田,董公幼年时,常随父兄在田间耕耘。常言道,十分汗水一分收成,作田农家要获得收获,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董家的这坵田,算来是被汗水所浸透。因为穷,董公曾三赴乡试而未能中举,只能随父兄上山砍柴下地耕耘,每日早出晚归,辛苦劳作。

一日,他的朋友吴玄徵从附近的笙塘来,邀请他出去学道法,董公正在网坵踩田,朋友来了,自然十分亲近,他急忙上田岸,犹豫了片刻说:“这要看我是否与道法有缘,我把小斗笠抛出去,如果能落到田中那根踩田杖顶端,我就跟你去”。说完,将小斗笠向空中一抛,说也奇怪,小斗笠不偏不斜地正落在那根踩田杖顶端。从此,董公告别父母,打起行李,远走他乡,拜师学道。

董公外出学道了,并且学有所成,可是留在踩田柱杖上那个小斗笠却渐渐地神奇般变大了,斗笠如网覆盖了整个田野,人们把董家的这坵租田称为网坵,燕子窠附近起伏的山岭,称为网岭。网坵的名字传开了,而网岭的名字却传的更开,意想不到的是,网岭竟成为当今攸县的一个中心镇区,湘东铁路、106国道贯穿其中,成为走南闯北的交通枢纽:网岭人求学、经商、从政、从军的遍布全国,由“网”而“往”,其开拓新戏苦心经营的精神,说起来与网坵不无关系呢。

山青水秀风景图
查看更多
家乡人的摄影作品
查看更多
旅游景点
查看更多
人间美味
查看更多
本地特产
家乡野果
查看更多
招商引资
入驻企业
农产品供求
页面已删除或不可用
返回 | 访问首页
访问出错了,请稍候再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