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西镇地大山深、疆域绣错,东有东山、南有大富山、西有三阳山、北有雪峰山,具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与庄园"之说。其地势周高中地,重峦叠嶂,平均海拔306米。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7℃,全年无霜期283天,年降水量1605.6毫米,雨量多集中在4-6月,属典型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关西镇属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辖关东、关西、翰岗3个村政村,96个村民小组,1674户,7226人,圩镇人口2600余人。总面积8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107.05亩,林地101295亩。关西镇区面积18公顷,范围包括关东、关西村;圩镇近辐射到汶龙镇、黄沙管委会;远辐射到定南县的月子和车步乡。
产业发展上规模。主要抓好了以关西客家围旅游为主的旅游业,以 脐橙、加工橙为主的果业产业,以生猪及小黄鸡养殖为主的养殖业等的 发展,果业产业有1500 多亩的下杨坑加工橙果业基地、近1200 亩的下 黄锦绣生态园,果业总面积达 3710 亩;养殖业实行加大公司加农户的 生猪养殖模式,年出栏生猪2 万余头年出栏肉鸡40 多万羽,培植了一 批养殖大户;
经济组织闯新路。依托关西初具规 模的养鸡、生猪、脐橙等农业产业及旅游产业基础,成立胜峰加工橙种 植合作社,关西镇生猪、小黄鸡养殖合作社,关西镇脐橙种植协会。通 过经济组织搭建服务平台,带领农户学技术、闯市场,推进产业发展,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西境内物产富饶,主种水稻,是县内主要产粮区之一;经济作物为花生、瓜果、大豆、茶叶,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享誉县内外;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2%,盛产杉木、杂木、工业原料林木。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十多种,主要有稀土、萤石、瓷土等;水资源充沛,现有程口、枫树岗等4座中型水电站。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众多的明清古建筑群,具有独特浓郁的客家风情,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西新围为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指定参观点。
关西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紧紧 围绕把关西打造成“江西客家文化生态旅游名镇”这一目标,统筹城乡发 展,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根主线,以培育壮大旅游业为重点,与 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富民产业,全面落实惠 农政策促进社会和谐,着力打造客家关西、生态关西、和谐关西,经济 社会等各项事业得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社会发展情况
1、新村建设成效明显。按照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五新一好”的要求,结合镇 村实际,发挥客家文化和山水资源优势,完善基础设施,关注民情,改 善民生,把新农村建设将与发展围屋旅游相结合,加大了围屋群的保护、 开发和利用,提升了新农村建设的品位,新农村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新村镇建设显特色。2004 年以来,高标准完成了关西 村下黄老屋、关西新围、西昌围、翰岗佛仔等25 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其中关西村下黄老屋打造了以客家俚语文化为特色的客家新村;关西新 围、西昌围、鹏皋围打造了以客家建筑文化、客家经商文化、宗祠文化、 饮食文化为特色的客家围屋群。小城镇建设与围屋拆迁安臵建设、新农 村建设、旅游开发公共资源共享相结合,以游客服务中心为核心,发展 农家旅馆和旅游商贸一条街,提升了文化旅游开发的质量和整体效益;
文明和谐树新风。以镇综合文化站为平台,以统筹推 进城乡文化建设一体化为目标,积极引导了农民群众切实开展丰富多彩 2 的文体活动,大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信用农户、五好文明家庭等评比 活动,展现了关西农民新生活,塑造了农民新形象;
农民培育完机制。通过丰富内容,完善机制,创新举措,举办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和 思想道德等各级各类培训班,着力把当地农民培育成懂技术、善经营、 会管理的专业农民和产业工人。
二、基础设施建设
多年来,我镇努力积极向上争取项 3 目,多方筹集资金,加大了圩镇基础设施建设、关西新围旅游配套设施 建设以及乡村道路的建设。特加别是在2009 年,我镇抓住关西客家围 创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为契机,进行了两项县重点工程建设。
第一个是关 西客家围创建国家4A 级景区工程。自2008 年以来,我镇聘请专家先 后对关西的旅游进了总体规与设计,在关西村下坪规划了新的圩镇以及 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根据规划设计,关西客家围创建国家4A 级 景区工程已全面完成,其中建设了占地2000 多平方米的游客服务中心 及中心广场,占地5000 多平方米的生态停车场,新建了星级旅游公厕 及600 多米游步道,完善了旅游标识系统,开展了围屋周边环境整治拆 迁安臵等工作。目前,关西客家围创建国家4A 级景区已获批准。第二个是关西至定南旅游公路建设工程。
三、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举行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文化娱乐、劳动技能、民间工艺等 竞赛,政府在群众中倡导了健康的文化娱乐方式,丰富了群众的文体生活。
关西镇是一座以客家传统民居为代表的古代建筑“博物馆”,虽然历经近800年历史,但至今还保存着较完整的以徐氏为主脉的明清历史遗存、文脉史迹。镇内文化遗产类型丰富,有明清古建筑、古民居、古书院、古道、古井、古塔及古井等。尤其是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汉晋坞堡的活化石”的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关西围,因其规模宏大、构造精致和丰富的客家文化底蕴备受世人关注。
如今,关西镇作为全县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试点 乡镇,紧紧围绕基本投入、基本设施、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四个层面, 积极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推动城乡文化发展规划、城乡 文化事业投入、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城乡文化市场推进、城乡文化 成果共享“五个一体化”。 设立镇综合文化站,以“求乐、求知、求富” 为宗旨,全面引领关西文化事业的建设,村成立了以群众为主体的门球 队、腰鼓队等自治性文化队伍,新农村建设点建设了功能齐备的文化活 动室、图书室和活动场所,在农户中设立文化中心户,创新建设了镇、 村、组、户四级文化组织机构,形成一张严密有序的乡镇文化网络,为 农村文化发展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同时,依托我镇厚重的客家文化底 蕴,挖掘民间蕴藏的丰富的乡土文化,如打黄龙、香火龙、独具特色的 民俗等等。从2006 开始,先后举办了“关西客家文化艺术节”、“关西2009 客家饮食文化节”等五届新农民周活动,积极创建“客家美食之乡”、“特 色文化之乡”,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同时在县第四届新农民活动周取得 了优秀组织奖和5 个单项奖,充分展示了农民的新风貌。
自古以来,关西人文鼎盛,尊师重教,人才辈出。清道光年间出了三个翰林,其中徐思庄为国史馆篆修,后任山东按察使,是清代书法家之一,曾为咸丰皇帝书法教师,其书法欧底(欧阳洵)柳面(柳公权),自成一体。
现如今,关西镇有初中一所,小学11所。镇党委、政府拨出专款对学 校围墙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整修,专门制定了教师业绩考核奖励制度,设 4 立了助学基金奖教奖学,对考取二本以上大学的关西籍学生、中考成绩优秀的学生及优秀教师给予奖励。
2001年,关西新围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关西村被评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2004年,关西村成为第19届世客会指定参观点;
2006年,关西新围被评为全省十大特色美景;
2006年,以关西新围为代表的客家民俗被列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关西村被评为赣州市魅力乡村;
2009年,关西传统村落景区被评为4A级旅游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