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名青岩,位于贵阳花溪南12公里处,城门上大书“定广门”三个字。城门左右两边有逶迤城墙,上筑敌楼、垛口、炮台。全部用方块巨石筑就,一派青灰苍黑。
小镇隶属贵州省贵阳市,迄今已有620多年的历史。古镇曾有九寺、八庙、三宫、三阁、一院、一楼,还有石牌坊、城墙等古建筑群。原为土城,经数百年历史沧桑,经多次整修扩建,由土城而渐成街巷纵横错综之石城。
贵阳境内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层层岩石堆垒,异军突起处,即为山。山多石就多,石又厚厚薄薄,逐一分层,使用极为方便。因此,贵阳城郊民居多以石片当瓦、石块垒墙。大石屋连着小石屋,青苍苍一片,是当地山乡特别的一道风景。青岩镇依山傍岭,城门城墙全用石头建造成也就顺理成章了。是的,古镇的盎然古意首先来自苍然青石。
一、文化遗产
有三百六十多年历史的青岩城,现为花溪区青岩镇。这个小小古镇,古建筑比比皆是,除以上八牌坊外,还有九寺:龙泉、慈云、观音、朝阳、迎祥(又名斗阁)、寿佛、圆通、凤凰、莲花;有八庙:药五、黑禅、川主、雷祖、财神、孙膑、东岳;有五阁:奎光、文昌、云龙、三宫、玉皇;有二祠:班麟贵土司祠、赵国澍祠;有赵状元(以炯)府、青岩书院、万寿宫、水星楼。还有一世界珍稀树木“青岩冷杉”;有神仙、黄龙、花山、璇宫四溶洞;有三叠系的古生物化石山。
二、特色建筑
其实小镇有特色且有着深厚历史背景的建筑还有很多。爬上镇边一侧不算太高的山坡(当地人称黄家坡)可以鸟瞰小镇的全景,由于小镇并不是建造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建造在高低不平的山坡面上,所以从高处望去,整个小镇的格局给人一种在别的古镇中难以看到的立体美感。寺庙、城门,这些主体建筑在袅袅炊烟缭绕中屹立着,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又一个的古老故事。让人诧异的是,小镇中除了众多的寺庙,竟然还保留着一座基督堂和一座天主堂。也就是说,小镇中既有佛教徒、又同样盛行天主教和基督教,无法得知这样的“三教并存”现象是如何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的,但据镇上人说,每每到了初一、十五、寺庙里的香火是不会断的,而周日到教堂做礼拜的人也是络绎不绝。而除了寺庙、教堂,镇上最有文化代表性的东西可能就是保存完好的古代牌坊,据说古镇原来是有8座石牌坊的,由于历史原因,只留下三座了,它们分别是北门外的“赵彩章百岁坊”、南门内的“赵伦理百岁坊”和靠近定广门的“周王氏媳妇刘氏节孝坊”,其中以节孝坊的建造最为大气,坊的上方甚至还镶嵌着圣旨立匾。更为戏剧化的是,代表西方文化的教堂就建在象征东方传统思想的节孝坊对面,高高尖顶屹立了百年之久,这种参差交错的不对称美以一种强烈的反差,被渲染到整个文化气氛中,所以在这里看似激烈的文化宗教冲突,却空前地融合起来,让人不得不感叹此弹丸之地内的文化包容性是多么神奇。三、文化
青岩靠山,整个青岩镇是用石头砌成,石板房、石头墙、石坊、石街和石巷。青岩很大,像“迷魂阵”一样的石巷遍布全镇,在这些青石巷子之间有无数的门脸,门脸上的风格以主人的品味而定。门脸上贴着的年画具有浓郁的贵州特色。
青岩人为之自豪的是历史上为出现过“伟人”,贵州第一状元赵以炯的“赵状元府第”,已成为观光点。外来的文化也是通过小路悄悄地进入古镇的。宗教的影响尤为典型,在中国的古镇中已很难再有青岩这样的“四教合一”的风景了。在青岩,佛教和道教寺庙的香火也很旺。佛教寺庙虽然谈不上规模宏大,但布局严谨,有不少工艺精湛的佳作,如慈云寺的石雕、寿佛寺的木雕艺术均为贵阳市仅见的精品。出庙门不远是基督教堂,教堂里教徒们聆听着白发苍苍的老先生讲解《圣经》。还有道教的宫观,在袅袅的青烟中传出道家的祷文。
牌坊是青岩古镇的标志。古镇原建有8座石牌坊,仅存三座。北门外的“赵彩章百岁坊”、定门外的“周王氏媳妇刘氏节孝坊”、南门内的“赵理伦百岁坊”,均是南北向,高9.5米、宽9米,呈四柱三间四阿顶式。四立柱南北两面有石鼓护柱或狮护柱。节孝坊的正中横梁上刻有空雕“二龙抢宝”、“五龙图”,雕刻十分精美,中间还嵌圣旨立匾。贞节牌坊下不知走过了多少女性,如今在牌坊下的游客,也许并不知道将大名嵌入牌坊上的女人付出怎样的代价,人们赞美的,只是那古坊的宏伟壮观。
四、风土人情与节祭
每年正月间的舞龙、跳花灯、正月初九至二十的苗族跳场,正月十五的龙、灯活动,还有农历五月初五的“游百病”,农历二月十九、九月十九的观音会等等,场面都十分热闹。
孔明灯的燃放时问一般在放完宝鼎后。孔明灯灯罩呈圆柱形,高约五尺河南省开封城西北隅上面封顶。恰似一只倒扣着的大屯箩。灯罩的底部糊在直径为三尺左右的圆形竹圈,竹圈上捆着一十字形细铁丝架,铁丝架中央绑着用菜油炸透的纸捻。在燃放孔明灯时,先用一捆稻草燃烧,让其热气将又软又长的灯罩充壮,再点燃纸捻,保持罩中空气的热度。由于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孔明灯便缓缓升向天空。由于纸捻充足,飞行既高又远,象一颗星星在天上飘移。当纸捻燃尽,灯便会自行落下,由于又高又远,又是黑夜,很少有人知道孔明灯落在何处。
“水耗子”是一种在水上放的特制小型烟花,一般节日都可燃放。它是用草纸一层层地卷糊,再用各种颜色画卜眼睛、瞄巴、耳朵等。帚后用石蜡化油包封耗子体。内装两层火药,一层格药,以导火线依次连接。燃放时,先择一个平静宽阔的水面,将水耗子点燃放入,水耗子便会一会。一会儿钻入水中,一会儿又浮出水面,好象一只活鲜鲜的真耗子,非常有趣。
放“宝鼎”,也叫“放盆景”。宝鼎,是一种大型焰火体,它的燃放一般在正月十五晚上“亮灯”后进行。青岩的“宝鼎”高六尺许,直径约三尺,“宝鼎”下部呈圆柱形,上部似锥形。“宝鼎”用竹条编扎框架,白棉纸裱糊外表,鼎内按程序安装各种焰火和各种人物或飞禽走兽造形,有“火箭”、“滴滴花”、“地牯牛”、“火花筒”以及类似今日的魔术弹之类的各种“礼花”,造型内容根据各地喜爱的故事而定。青岩的有:《仙女散花》、《白蛇传》、《十八相送》等古剧目中的形象。宝鼎由一根总引线把宝鼎内各种烟花装置和各层造型依序串连为一体。
燃放时。为了让更多的观众看到,宝鼎都是挂在较高处燃放。总导火线被点燃时,安放在宝鼎内的各种烟花种类,按顺序燃放。借助各型体身上火花筒喷出的焰火,能清楚的看到先后呈现出的各种景观造型。
同时,喷出的焰火有向天空喷出无数闪烁的“金花银柱”、有“地老鼠”跃出鼎盖,在人群中“活蹦乱跳”,到处乱窜;“火箭”一支接一支嗖嗖地射向天际,象一道道拖着火光的流星.划破天空;有无数条“火龙”在空中飞舞,令人目不暇接;“滴滴花”滴滴嗒嗒地撒下无数闪亮的“珍珠”,真是五光十色,美不胜收。最后现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这一类的吉利条幅,以示百姓的美好愿望。
五、历史名人
状元 古巷里住过名人、出过状元。青岩人为之自豪的是历史上为出现过“伟人”,贵州第一状元赵以炯的“赵状元府第”,已成为观光点。六、宗教文化
在中国的古镇中已很难再有青岩这样的“四教合一”的风景。在青岩,佛教和道教寺庙的香火也很旺。佛教寺庙虽然谈不上规模宏大,但布局青岩堡严谨,有不少工艺精湛的佳作,如慈云寺的石雕、寿佛寺的木雕艺术均为贵阳市仅见的精品。出庙门不远是基督教堂,教堂里教徒们聆听着白发苍苍的老先生讲解《圣经》。还有道教的宫观,在袅袅的青烟中传出道家的祷文。
七、美食特产
豆腐果、泡豆腐、豆腐皮、状元蹄、状元膀、鸡辣角等,营养丰富、食法多样、是青岩的著名小吃。
小小青岩给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当地的美食了。青岩可能是所有古镇中特色小吃最多的一个了吧。也许是局限于当地的物产,小镇的传统特色小吃所用的原料其实并不复杂而特殊,仅仅是一些家常的五谷杂粮、荤腥畜肉而已。但在镇内巧妇的精妙手艺加工下,一盘盘极有特色的小吃就摆上了桌面。
豆腐圆子是用豆腐捏成圆球状,再裹上面粉做成的。在油锅里微微一炸,出锅的时候黄灿灿的。趁热蘸点贵州特有的沾水,再整个儿放入嘴里,外脆内软,甜中带辣,确是极品的美味。
糕粑稀饭,早餐的首选,藕粉做底,上面放上一个煮熟了的米糕团,看上去煞是可爱诱人,一般吃前先撒上些瓜子、芝麻、花生仁、蜜饯之类的配料,然后用勺子把米糕捣碎,和在藕粉里一勺勺吃,口味甜糯,细滑无比。米豆腐想必几乎西南的每一个小镇里都有,可到了青岩这米豆腐也不同了。当地有一种特殊的米豆腐,用绿豆粉和各种蔬菜调和在一起,色泽嫩绿,这样的配方可是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哦。
青岩的美食还有很多,比如蜜汁猪肘等等,当地还盛产各种山间野菜,处理后摆上饭桌也是极具特色哦。
青岩还有自身特有而远近驰名的土特产品。玫瑰糖(原名"麻片糖")香甜可口,系平正宽家于1874年首户生产传承至今的百年老字号。青岩双花醋也有百岁高龄,至今不衰,其醋液浓稠持碗,色如酱油黑中带红,酸味适中,曲香回味悠长而略甜,"老贵阳"们对它颇为偏爱。
八、景点门票
门票十块,古镇里面多数景点也要门票。九、交通
青岩距贵阳市29公里,距花溪12公里,又毗邻210国道,故交通十分便利。
1.在贵阳市延安西路32号客运总站有直接到青岩的车,行车时间约50分钟。
2.在贵阳河滨公园门口乘贵阳到青岩的公交车(210快吧),行车时间约一小时。
3.在贵阳火车站,可乘17路/1路/20路/29路/2路/65路/旅游观光专线 到 河滨公园 【换乘】 210路 ,也可乘43路 到 金竹镇 【换乘】 210路,还可乘203路 到 省党校 【换乘】 210路 到 青岩。
4.在金阳客站,可乘220路/223路公交车 到 金竹镇 【换乘】 210路,也可乘29路公交车 到 河滨公园 【换乘】 210路 到 青岩。
青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约1250毫米,日照时间长达2200小时,平均气温在14℃-15℃,一年四季均适合游览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