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坪乡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县治东部约40km处,东南邻县,西北接本县通化乡。乡治地处东经103°26',北纬31°33',海拔1500m,年均气温13oC,无霜期225天,年降雨量386.7mm左右。全乡面积95.8k㎡,以乡驻地桃坪得名。全乡辖5个村,1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54户,总人口2,860人,其中羌族占总人口的99%,是羌族聚居乡。
全乡有耕地面积3,500亩,耕地分布于海拔1,450m~2,800m之间的高山峡谷地区,气候呈垂直体分布,差异较大,主产玉米、洋芋、小麦、豆类等,盛产花椒、核桃、葡萄、樱桃、桃李、石榴、苹果等干鲜果,牲畜有猪、牛、羊、马、骡、驴。全乡有草场资源5万余亩,有乡牧场一个,高原牦牛200余头。乡镜内有被誉为东方古堡的人文景观──桃坪羌寨和西汉时期古墓群──佳山石棺葬墓群,目前桃坪羌寨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境内还有储量较为丰富的石榴子矿和石英石矿。
羌族源于古羌。古羌人以牧羊著称于世,不仅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羌”,原是古代人们对居住在祖国西部游牧部落的一个泛称。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带是古羌人的活动中心。史书记载,殷商时期,羌为其“方国”之一,有首领担任朝中官职。他们有的过着居无定处的游牧生活,有的从事农业生产。《诗经?商颂》记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反映了古羌与殷商密切的关系。甲骨文卜辞中有关“羌”的诸多记载,表明羌人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十分活跃。
周时,羌之别种“姜”与周的关系密切,大量的羌人融入华夏。春秋战国时期,羌人所建的义渠国,领域包括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宁夏及河套以南地区,是中原诸国合纵连横的重要力量,与秦国进行了170多年的战争。以羌人为主要成分的诸戎逐渐为秦国所融合。而居住在甘肃、青海黄河上游和湟水流域的羌人仍处于“少五谷,多禽畜,以射猎为事”的状态。在《后汉书?西羌传》中,有秦厉公时羌人无弋爰剑被俘,逃回家乡后教羌民“田畜”,自此羌族开始有了原始农业生产,使其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的记述。
此后,羌人进一步发展和分化。《后汉书?西羌传》载:“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旄牛种,越嶲羌是也;或曰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这一时期,西北的羌人迫于秦国的压力,进行了大规模、远距离的迁徙。
汉代羌人分布很广,部落繁多。为隔绝匈奴与羌人的联系,汉王朝在河西走廊设有敦煌、酒泉、张掖和武威四郡,建立了地方行政系统,设护羌校尉等重要官职以管理羌人事务。同时,归附的羌人大量内迁,从地域上分为东羌和西羌。进入中原的东羌附居于塞内而与汉族杂居、通婚、融合,从事农业生产,私有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逐步进入封建社会。未进入中原的西羌大部分散布在西北、西南地区,有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的婼羌、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发羌、唐牦、西南地区的牦牛羌、白马羌、青衣羌、参狼羌和冉駹羌诸多羌人部落。其中,牦牛羌,初分布在沈黎郡(郡治在今四川汉源县九襄镇),后继续南下至越嶲郡(今四川安宁河流域及雅砻江下游)。白马羌,主要分布在今四川绵阳市西北部和甘肃武都市南部。青衣羌,居住在今四川西部的雅安市一带。参狼羌,主要在今甘肃武都市,特别是白龙江一带。冉駹羌则分布在岷江上游和四川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冉駹夷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说明羌人在其中占有较大比例,各部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大部分尚处在氏族部落阶段。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羌族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民间文学在羌族文学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它主要靠人们世代口授和长期歌唱而传承,是羌族人民集体创作的结晶,题材广泛,有传说、寓言、故事、神话等,反映了羌族的历史、生活、习俗和思想感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是羌族珍贵的文化瑰宝。如,叙事长诗《木姐珠与斗安珠》歌颂了羌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反映了人们不畏神权,追求自由婚姻的美好愿望;英雄史诗《羌戈大战》,由序歌、羊皮鼓的来源、大雪山的来源、羌戈相遇、重建家园五部分组成,反映出古羌人在历史上曾有过的迁徙记忆。
民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多是见景生情,即兴发挥,抒发出唱者不同的心境。主要分酒歌、山歌、情歌、时政歌、劳动歌、喜庆歌、丧祭歌等。其中,酒歌是专门在饮酒时唱,由老人引领,众人相和,内容多为颂扬英雄、先辈功绩和欢迎客人,礼仪性强。在松潘县小姓乡、镇坪乡、茂县赤不苏、较场等地至今还流行多声部民歌,演唱技巧独特。不仅有二声部、三声部、五声部、多声部,还有合声民歌的不同组合形式。
民间乐器主要有羌笛、口弦、唢呐、锣、钹、响盘(铜铃)、羊皮鼓、指铃、肩铃等。其中,羌笛最具特色,是六声阶的双管竖笛,演奏时多为独奏,曲调自由,大致分为劳动曲、爱情曲、迎春曲三类。其音层互垫,双音叠韵,音色柔和、悠扬婉转,表达出悲凉的意境。
羌族舞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舞风古朴典雅,粗犷优美。主要分为自娱性舞蹈、祭祀性舞蹈、礼仪性舞蹈、集会性舞蹈四类,基本动作较为一致而各具特色。自娱性舞蹈最具代表性的舞种有“莎朗”和“席步蹴”,与节日、喜庆活动密切相关。祭祀性舞蹈主要指羊皮鼓舞和铠甲舞。羊皮鼓舞是一种带有古老历史沉淀的舞蹈,跳者以释比为主,在庄严的宗教祭祀活动中进行,以达到敬神、消灾、避难、祈福的目的。铠甲舞流行于茂县、黑水县一带,是为战死者、民族英雄和有威望的老人举行隆重葬礼时表演的祭祀舞蹈。舞者身披生牛皮铠甲,头戴插有野鸡翎和麦秆的头盔,肩挂铜铃,手执兵器,分列对阵而舞,吼声震天,威武雄壮,唱、跳和吆喝融为一体,表现出古代将士的英勇。礼仪性舞蹈是一种迎宾待客时作为礼仪内容之一的舞蹈,韵律特殊,胯部动作较多,表现了羌族原始古朴的审美意识。集会性舞蹈是以男性为主的集体舞。舞者唱着具有召唤性和示威性的歌曲,伴随着发出浑厚、威武的吼声,踏步走出不同的队列和阵形,反映出古代出征战士高昂的士气。新中国成立以来,羌族民间舞蹈得到了挖掘和抢救,经过艺术家们提炼改编的《铠甲舞》、《腰带舞》、《羌族锅庄》等舞蹈,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特别是1991年以来,阿坝州艺术馆推出的羌族莎朗舞,受到了各族群众的欢迎,更让众多的中外游人感受到羌族舞蹈特有的艺术魅力。
此外,在北川羌族自治县还流行花灯戏、马马灯、打围鼓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羌族除一部分邻近藏族地区的信仰藏传佛教外,其余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即万物有灵、多神信仰和祖先崇拜。神灵均以白石(白色石英石)为象征,被敬奉于山中、林地、屋顶和室内。一般在碉房屋顶四角供有五块白石,分别象征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其中,天神地位最高,能主宰万物,祸福人畜。堂屋的神龛供有家神(泛称角角神),包括祖先神、女神(保佑妇女之神)、男神(保佑男子之神)、牲畜神(保佑六畜兴旺)、财神(招财进宝)、仓神(守管家庭粮食和财物)、门神(挡住三灾六难)。神龛下火塘上的三足架,其中一足上系一小铁环,即代表火神。此外,从事特殊行业的家庭,还供奉各自的祖师神。如猴头神、药王神、石匠神、鲁班、太上老君。一些地方的羌族受汉族影响,还供有灶神、土地神、观音菩萨,送子娘娘、川主、关圣人、玉皇大帝等。
羌族的祭师,羌语称“释比”或“许”,既是从事宗教活动的神职人员,又是农业生产者,可以娶妻生子,在羌族社会中占有崇高的地位。所诵经文全靠师徒、父子之间的口传心授而代代相传。人们相信他能通达神灵,产生神秘的、不可思议的力量。他要主持:祭山、供奉、还愿、看病、驱魔逐邪、消灾避难、招魂、占卜、修房造屋、男女合婚、新生儿命名、超度亡灵等仪式。作预卜占卦(分羊髀卜、鸡蛋卜、白狗卜等)、驱鬼除邪(送茅人)、踩红锅、踩犁铧、开红山、划水碗等巫术。使用的法器有羊皮鼓、猴头帽、神杖、铜锣、令牌等。作法前,释比要净身,燃香柏熏身或杀白鸡祭祖,以示对神的虔诚和敬意。诵经涉及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主要分三类:神事经,主要在请神、敬神或还愿时用;人事经,在婚丧作法时诵唱;鬼事经,用于驱鬼避邪。法事完毕后,人们会以钱、食物和其他有用的物品予以回报。在茂县维城一带,释比掌握无文字的图经画卷《刷勒日》,被当地羌族奉为圣书。在过去,释比是羌族口头传承和宗教文化的主要传播者。
羌族民间存有一些禁忌。如:火塘是神圣的,任何人不得跨越火塘,不能在火塘边吵架或说不吉利的话。火塘边座位男女有别,坐错了会得罪火神。家中有人生病,忌见生人,要在家门外立一条板凳,以谢绝外人进入;正月初一忌大声叫骂,不能动用火钳、绳子和菜刀;禁止妇女参加重要的宗教活动;孕妇不能进新婚夫妇的新房,怕压喜;新娘出嫁时不能回头看,以避免招来霉运失财;孩子未满月前,妇女不得入灶房,否则会得罪灶神和家神。
走进羌寨每家每户,都有这样一个火塘,正面供奉着祖先,家里或者家族议事的地方,座次是有讲究的。
羌族服饰
1950年前居住在高、半山的羌族,衣着原料主要是自产的红麻或大麻,将麻打烂去皮后由妇女吊成细线织成麻布,缝制成麻布长衣褂。蒲溪阴山村寨和蒲溪乡羌族则以棕色山羊毛织制齐膝长衣褂。男的头缠黑色或白色帕,身著麻布(自种的红麻)或土布长衫,外套山羊皮褂,腰束麻布或红蓝色布带;拴羊皮或獐皮裹肚,左侧腰带上悬吊兰花烟盒和火镰,缠毯子或麻布绑腿,烟杆插于绑腿内,脚穿土布或麻布面料单梁船形“云云鞋 ”,或穿外地的竹麻草鞋,或按自己用麻柳皮、玉米壳、废麻、废布打的草鞋。羌人还披一种用牛羊毛纺成细线织成毪布缝制的“毪衫 ”。
妇女大多在劳动时穿麻布或毪衫,外套山羊皮褂;平时或节日则常穿阴丹兰、青色或白土布长衫镶花边,外套布面和绸面,一般以两扣或三扣为一组,排列匀称别具一格的“坎肩”。青年妇女和少女在内衣袖尖常接红布袖口,与外衣相衬别有风采;腰束红、绿色布带或绸带,拴绣花或印花围腰,腰带挂左侧针筒、拉针。脚穿绣花“云云鞋”,缠白布绑腿,未婚少女白绑腿上外缠半节红绑腿。发梳长辫盘于头上;未婚少女梳单辫或在发辫根处,缠约十公分长红头绳,插一根银质“帕针子”(装饰品),缠青色或黑色、白色头帕;手戴银、铜质圈和戒指;中青年妇女都戴耳环,年轻妇女多戴“瓜子米”耳坠,中年妇女则多戴“古老钱”式银片坠。
藏族服饰
1950年前,县内藏族喜穿青蓝布或绸缎尼绒衣和毪衫。柯苏即米亚罗地区(现米亚罗镇、夹壁乡、古尔沟镇)男子衣服一般为大领装,不镶边,以布料毯子或牛皮缝制戴帽或狐皮帽,腰系红色 或紫色麻丝绸料制作的腰带,脚穿牛皮长筒靴或精致的皮插溜,腰间佩戴一把约两尺长的藏刀和银镶珊瑚珠的大火镰刀。
米亚罗地区妇女喜穿小衩口镶边、小口领长衫、两边衩口上端镶红绿黄色布条,拴用各色布条镶成的前围腰和白褶长裙,外套左侧开扣的镶边长褂子,梳双辫缠于头,搭绣花巾,穿大足裤,长筒牛皮底鞋,腰系五色棉丝线织成的花带子,于围腰带上边拴镶银乳盖状的红牛皮带,腰间挂金或银色镶嵌珊瑚的小吊刀,富有者戴珊瑚珠项链,左腕戴一对象牙手镯,留长发梳双辫。
五屯(杂谷脑、甘堡、上孟、下孟及薛城的甲米塔子以下)则穿开衩、小领、有细扣长衫,外穿布褂或绵羊皮里布面褂,头缠青布帕或戴狐皮帽,梳独辫,拴绑腿,穿毛鞋或缀有獐皮的云状布鞋(又称“把耳鞋”), 腰佩尺许吊刀一把(刀鞘上配插一双象牙筷子)和银镶珊瑚火镰刀一把,腰拴“白裹肚”,“嘎乌”斜挂在腋下。
五屯女服为外托有镶花边、两边杈口镶图案花边小领长衫(又称“四衩滚”),外套右侧开扣的镶花边领褂,拴异色布镶边的白线锁边有皱褶的前围腰和有32道皱褶、根系银质韭菜花的后围腰,拴新色花带和珊瑚珠吊刀一把,头搭绣花青布褶叠头帕戴银或珊瑚(嘉绒语为:塔斯古),穿白布袜子,绣花包包鞋,胸前挂金包,左腕戴珊瑚银镯,有的戴珊瑚银耳坠,压鬓发银片等。
民间娱乐活动
羌族:喔珠包蛋、推杆、摔跤、游泳、爬杆、跳拱、扭棍、筛糠、背背哟、勾脚。
体验参与地点:薛城、木卡、通化、桃坪。
藏族:赛马、射箭、打靶、剑术比赛、摔跤、赛跑、拔河、抱蛋、跳拱、踢毽、游泳、阿巴日日、腰力赛、劲力赛、棋类比赛、扳手腕、滑雪和溜冰。
体验参与地点:甘堡、朴头、古尔沟、米亚罗。
羌寨的村民们一直有养年猪的习惯,小猪3个月前,在山中放养;3个月后,关在棚子里饲养,以山中野菜和粮食搭配喂养。没错,这里都是粮食猪。每年冬至后,羌寨家家户户杀年猪腌制老腊肉和香肠。
羌寨“杀年猪”对宰猪人的技术要求很高,不仅讲究动作利索,还不能伤及猪的内脏和猪血,而且要尽可能的缩短猪的疼痛时间。
门票60元/人
开放时间
7:30~18:30
交通
桃坪羌寨位于理县桃坪乡,距离理县城区40公里,汶川城区16公里,成都139公里。
①成都-桃坪羌寨
客运:成都茶店子客运站每天有十几次开往汶川县的班车,从汶川县城至桃坪有面包车或中巴车,票价约10元
②理县米亚罗-桃坪羌寨
客运:米亚罗到汶川的车路过桃坪,车程2小时,票价20元左右
由管虎执导,黄渤、任达华、苏有朋、余男等联袂主演的荒诞悬疑喜剧《杀生》拍摄地在四川桃坪羌寨,历经三个多月最终拍摄完成。该电影主要讲述了一群人如何联手杀死了一个“不合规矩”之人的故事,折射了各种乌合之众性的民族集体心理和潜藏的人性心思及人性复杂面目,甚是耐人寻味。黄渤凭借本影片获得第20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和第4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男演员奖。
2015年6月15日,《》形象宣传片在理县蒲溪乡休溪村取景。拍摄为期两天,在古尔沟镇、桃坪镇、甘堡乡、蒲溪乡拍摄,以展现理县羊皮鼓舞、释比绝技、羌族传统吊线、博巴森根、藏族山歌、藏族腰带编织、藏式剪纸、羌绣、口弦、羌笛等“非遗”项目的原真生态,用画面呈现嘉绒藏餐和尔玛羌餐的制作过程。 《》形象宣传片旨在提升阿坝州的品味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