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微报 - 南翔镇——上海历

南翔镇——上海历史名镇 小笼包汁多味鲜超赞

赞(1浏览数:3557

分享到创建人:都是天使惹的祸

南翔镇是上海市四大历史名镇之一,历史上曾有"小小南翔赛苏城"之美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南翔镇扼守大上海西北门户,距虹桥国际机场12分钟车程,距人民广场18公里。南翔是一个千年古镇,早在梁天监四年(公元 505年)建成白鹤南翔寺,因寺得名。后又建成五代砖塔――双塔、南宋抗金民将韩世宗留下的烽火墩――鹤槎山、明代建造的园林――古猗园、明代文人艺术家李流芳的私家花园――檀园。近年来先后荣获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等称号。在山东省威海市举行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颁奖典礼上,由南翔选送的舞蹈《小笼师傅》、女声组合《古镇风情》、音乐剧小品《爱情小笼包》3部作品,以及百花合唱团全部脱颖而出,问鼎中国群众文艺政府最高奖“群星奖”。 点击查看余下全文
全部成员»小镇成员1人
h申请加入小镇成员
动态
南翔镇——上海历史名镇 小笼包汁多味鲜超赞介绍
1、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梁武帝建国的时候,南翔还只是一个荒凉的乡村。一天,当地农民在耕地时挖到一块一丈多长的大石块,石块一露地面,就有一对丹顶鹤在石块上空盘旋,落到石块上歇脚。

一个叫德齐和尚认为这里是一块佛地,决定在此建造一座佛寺。说来也怪,每天白鹤飞往哪个方向,哪个方向就有人来献款,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不久就筹集到一大笔钱,破土动工建造寺院。505年(梁天监四年)建成白鹤南翔寺,因寺成镇,便取名南翔。

建制沿革

南翔是一个千年古镇,南翔人杰地灵,拥有1500年的历史,是江南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历史上就有“金罗店、银南翔”之说。

早在梁天监四年(公元 505年)建成白鹤南翔寺,因寺得名。后又建成五代砖塔――双塔、南宋抗金民将韩世宗留下的烽火墩――鹤槎山、明代建造的园林――古猗园、明代文人艺术家李流芳的私家花园――檀园。

南翔位于上海的西北,是嘉定联接上海的门户,距外环线3公里,市中心18公里。

现辖12个行政村、8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33.2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8万人,居住人口11万人。

2、行政划分

1983年,南翔人民公社与南翔镇合并,试行乡镇合一,以镇管村体制,镇人民政府设于镇偏东沪宜路南侧。东与宝山县相接,南与桃浦乡、封浜乡接壤,西与黄渡、方泰乡相邻,北与马陆乡连接。全镇面积33.16平方公里。集镇面积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2万亩。

2001年,南翔有10个居民委员会,19个村民委员会、171个村民小组。古猗园社区、德华社区、德园社区、云翔社区、南华社区、白鹤社区、翔华社区、虹翔社区、新裕村、永丰村、永乐村、红翔村、曙光村、静华村、新丰村、浏翔村。

2013年,南翔镇下辖12个居委会及8个村委会:古猗园社区居委会、德华社区居委会、德园社区居委会、云翔社区居委会、南华社区居委会、白鹤社区居委会、翔华社区居委会、虹翔社区居委会、丰翔社区居委会、银翔社区居委会、永翔社区居委会、宝翔社区居委会、新裕村村委会、永丰村村委会、永乐村村委会、红翔村村委会、曙光村村委会、静华村村委会、新丰村村委会、浏翔村村委会。

3、传统民俗

品位南翔竹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使用竹子最早的国家,中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竹子与百姓生活也息息相关,并对人类文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竹子在中国更是被赋予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形成了独特的竹文化。

江南名镇南翔开埠以来就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竹子将七自身奉献给南翔人民衣食住行的同时,也将其独有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涵渗入进南翔文化的血脉之中。

据史料记载,南翔很早就有人栽种和利用竹子,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南翔古镇得到了充分的印证,至今南翔人都保持着在房前屋后栽种竹子的习惯。而汇聚了竹类家族大部分成员的古猗园更成为南翔镇的标志之一。明代竹刻家朱三松设计的古猗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因园内遍植名竹,取诗经“绿竹猗猗”之意,故而得名。园内植有紫竹、方竹、罗汉竹、刚竹、大明竹、笔杆竹、箸竹、风尾竹、淡竹等几十个品种上万株,甚至具有竹中珍品之称的“小琴丝竹”也能在园中寻到踪迹。当人们有闲情逸致地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时,一种无限舒适和遐意就会油然而生。在南翔镇1500年的历史长河中,竹子以挺拔秀丽的姿态,四季常青的习性,高风亮节的品性为南翔人民所钟爱。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南翔人民将竹子的生态特性总结升华为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为了弘扬竹文化精神,进一步丰富古典园林文化的内涵,战士多彩多姿的竹艺术形象,南翔镇古猗园从1998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竹文化艺术节,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7届,“年年岁岁竹相似,岁岁年年艺不同”,7年来古猗园竹文化艺术节不断有新的创意出现,不断拓展了竹文化艺术的天地,不仅使该项目活动成为上海市旅游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喜爱竹文化的游客聚集的盛会。

满园摇曳的竹林以及竹雕、竹诗、竹画,把人们带入到一个立体的画、无声的诗的艺术境界。赏竹、听竹、最佳处当数园内以竹造景的青清园,在秋风送爽的国庆佳节里,这儿竹林摇曳,芳草小径、竹林隧道把游人引入绿竹猗猗的境地,放慢脚步,静心聆听,你会感觉到竹正向你倾诉心声,此情此景、天、地、人、竹似乎已融为一体。

围绕竹,历届古猗园竹文化节做出了不少构思巧妙的文章。首届竹文化艺术节,就以“竹风,竹艺、竹雅、竹韵、竹颂、竹趣、竹味”为题,展示了竹文化的丰富内容,使游人在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的游览中接受竹文化的熏陶。以后,古猗园竹文化艺术节更将“艺术休闲,回归自然”的策划思想深入发展,在竹的世界中书写了嘉定竹刻之乡的璀璨文化。

竹无牡丹之富贵,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称颂,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争相诵咏,有关竹子的诗词各赋数以万记。历届古猗园竹文化艺术节上都会展出诸多名家的书画作品。经过艺术洗练的咏竹诗歌、竹画使竹“未出土时已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神髓跃然纸上。2004年举办的第七届古猗园竹文化艺术节上,有“竹痴”之称的画家秦长宝先生展出了历年精心制作的20件“彩竹”作品,技惊四座,为竹文化艺术增添了亮色。

“雨来有清韵,风吹有清声”青青脆脆的竹,给我们是清凉的感觉,随风摇曳的竹,让我们暂时远离喧闹的城市,热热闹闹的竹文化节过后,沉淀下来的依旧是南翔人民对于竹的偏爱,对于高尚品格的执着。

南翔新年风俗

一个地区的新年风俗,与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与地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清朝县志、镇志所记载,明清是的南翔属苏州郡嘉定县依人乡。因此,南翔的新年风俗与今苏州地区基本相似。

据1935年出版的由娄子匡编著、周作人题写书名并作序的《新年风俗志》所述,当时南翔地区的新年(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风俗主要体现于以下一些活动中。

开门爆竹 年初一称岁朝,开门要放爆竹三声,蕴涵辞旧迎新、“高升三级”的意义。有人说,放三声爆竹,可以解除瘟疫,一年之中可免除病灾,保障健康。

拜喜神 年初一每家都要悬挂祖宗的遗像,准备香烛、茶果、汤圆、年糕等东西,家长肃衣整冠,率妻子儿女们瞻望扣头,直到上元节的晚上,祭祀后收藏起来,至亲戚家互相庆贺或瞻拜尊亲遗像,这就是“拜喜神”。

拜年线 初一这一天小辈们依次向尊长扣头贺年,尊长把红纸包着的银圆赠赐给他们,叫“拜年线”,也叫“压岁钱”。

飞贴 对住得较远的或者关系较疏的亲友自己不亲往贺年,就叫童仆投送贺刺(今已演变为贺年卡);对方也以如此答拜,这就叫“飞贴”。

橄榄茶 新年中各茶肆在茶壶中放两颗青橄榄。叫“青橄榄”,也叫“元宝茶“。笔者小时候跟父亲在南翔镇今民主东街关帝庙旁的一个茶馆里尝过橄榄茶的味道,有点涩味,但很清香。

看风云 初一早晨,农民起身后要看风与云来卜测一年田事的丰歉。占词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

喜神方 初一早晨,看《时宪书》所定的喜神方在那一方,出门就像那一方作揖,并且向着这一方行走几百步,说这样能一年如意。此外还有走财神方、福神方,也是这个意思。

烧十庙香 十庙就是县城城隍、本地土地等神庙。修行的男女,每年在初一黎明,都要到那里烧香,所以在出发前,预算好路线,这就叫烧十庙香。说是可以避免将来堕入地狱的苦楚。回来的时候必须柱香在东厨司令尊神之前,这叫“烧回头香”.

春酒 年初一开始,亲朋好友互相邀饮,到正月十五才止,这就是“春酒”,又称“年酒”、“路酒”。 财神诞 正月初四夜是财神诞生日,商家都要祭财神,将店号灯笼挂在门口,送财神时还要放爆竹,以示恭敬,这叫做接财神。

小年朝 正业初三是小年朝,这一天不扫地,不生火,与初一一天相同。

接路头 正月初五日是五路神的延诞。这时候有的人家,金锣爆竹,牲礼毕陈,算盘,银锭,天平这些东西也供在桌上,一旁放置刀一把,上面撒一些盐,谐音叫”现到手”,有些人以争先为利市,迟了恐怕给他人领去,所以必须早起迎接。后来发展到隔夜来迎接的,这就叫“抢路头”。

点灶灯 正月十三的晚上,在厨房里悬挂一灯,十八夜为止连点五夜,正月十三是“试灯”,正月十八是“落灯”,这就叫灯节。

闹元宵 元宵前后每家以锣,鼓,铙、钹敲击成调,叫“闹元宵”。乐调有七五三、跳加官、两夹雪、急急风、水底翻等。人们三五成群,各人使一把乐器,儿童们围绕着进行,一边走一边敲,满街满村非常的热闹,俗称“走马锣鼓”。此外还有出龙灯、舞狮子,踩高跷等“闹”的形式。此日还吃骨董羹(俗称贺年羹,和气羹);用米粉做成甏,蒸来吃,叫做蒸缸甏。 正月十五这一天,在南翔地区白天有走三桥的风俗;晚上则有“照田灯”、烧田角的习俗,以企求来年有个好收成。

迎紫姑 望日(十五日)晚上迎紫姑,俗称“坑三姑娘”、“迎门白姑娘”,问她一年中的休咎或婚姻大事。这大多由未出嫁的闺女担当。笔者七八岁时曾多次跟着村上的姑娘们轧热闹。只见他们虔诚的焚香,两人各用一只手指顶拖着一只簸箕,簸箕口上插着一根细竹竿,口里念念有词:“门臼姑娘请上轿”,连续多遍念颂。然后“请”到一张均匀地撒着糠的桌面上,嘴里念着词,这门臼姑娘就会在上面“画”出一些谁也看不懂的“图画”来,说是这是什么什么的,我简直木知木觉,不知所以然。

对于小孩,过新年是最快乐的日子,因为有新衣服穿,有糖果吃,有压岁钱可以随意的蛤,还可以无拘无束地玩;对于大人,也是快乐的日子,一年辛苦,劳累下来,难得有个轻松的日子。于是他们玩麻将牌,推牌九等赌博活动。新年里赌博,父母妻子不会干涉,不管输赢,图个忘情痛快。

其实,在年前,与新年关系紧密的一系列活动早已洋溢着浓重的节日气氛。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人们忙与蒸糕,做酒酿,送灶君,大扫除,买糖果,准备新衣服,沐浴,准备新衣服,祭祖,贴春联等。南翔地区蒸糕是不可少的,无论贫富,只有所蒸的糕质量不同而已。富人家里蒸的是白米红枣猪油糕、白米赤豆糕;穷人家在白米里掺入高粱或玉米粉,猪油是不可企及的奢望。那些有钱的人家,在过年之前,还要杀猪宰羊、买大青鱼;而穷人家只能买一个猪头,一二斤笋干、杀一只自养的鸡或鸭子,将就着过了;不像现在,贫困户有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资助,照样能够过个好年。

南翔晚清明国时的新年风俗有的是习俗至今还保留着,如放爆竹、闹元宵、“飞贴”、拜念钱等。那些有着浓厚的迷信色彩活动,随着移风易俗的推行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早已淘汰,如拜喜神、喜神方、烧十庙香、看风云、迎紫姑、点灶灯、拜喜神、走三桥等。而一些富有崭新含义的活动已成为新年的一道靓丽风景,如领导干部走访贫困户、慰问烈军属、团拜会、迎春茶话会等等。这就是新年风俗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的事,所以又称过“年关”,过年如同过关口,那时多么艰难的事啊。鲁迅小说《祝福》里的祥林嫂、电影《白毛女》里的杨白老等都是因过不了“年关”而惨死的。

新春南翔走三桥

南翔和江南许多城镇一样,古时候在妇女中普遍流行着“走三桥”的风俗。每逢正月十五夜,遍地插香,月光下,妇女们结伴携子过三桥。据说,这样可以预防病魔侵犯,故亦称“走百病”。

民谚曰:“行过三座桥,全年病灾消。”久居家内的女性,借这天走桥问路,看灯观舞,好不快活。清代南翔诗人陈墨荪在《槎溪槕歌》中描述道:

六街处处夜烧香,踏月同归路几条。

一簇衣馨人影外,娇喉呼伴过三桥。

封建时代,妇女庄重自好,无登山游乐的习惯,被困于礼教和家园的束缚之下,对她们来说走三桥实为三春之一大乐事,即使不是唯一的,也是主要的一次与社会接触、享受娱乐权利的机会。

江南水多,水患(包括自然灾害、有水传染的流行性疾病和溺水等)是人们健康和生命的最大威胁,而桥是治水的水上通津,显然所谓的走三桥风俗是江南人民根据“桥”的特征和水的特征、加上自己的想象而产生的风俗习惯。

南翔走三桥的风俗又与其他江南水乡不同:从家里出发回到家中,整个过程中,必须从众多的从古到今的桥梁中,选择三座桥,一次走完,既不能多、不能少,也不能重复,因此出发前必须做好周密的安排与设计,这与现代“游艺宫”游戏有异曲同工之妙。

走三桥之风盛于明清。民国以后,由于民主共和思潮的冲击,传统的年俗在城乡也发生变化。妇女走三桥以祛疾病的风俗由淡化以至消失。

改革开放以来,国运昌盛,传统的民俗得到传承和弘扬。如今南翔镇“太平”、“吉利”和“隆兴”这三座桥口彩好,再加上吉利桥上和隆兴桥上分别镌刻路神和桥神,乡民以为他们可以保佑人们出入平安,所以成了“走三桥” 的首选。有打油诗:“走过吉利桥,大吉大利鸿雲照;走过太平桥,四季太平身体好;走过隆兴桥,事业兴旺节节高。”如今只要是喜事,无论寒暑,不分昼夜,均可去走三桥。

4、人文历史

南翔,古名槎溪。梁天监四年(505),建白鹤南翔寺于此,因寺成镇,遂以寺得名。位于县境(今上海市嘉定区)南部,距县城约12公里。明初,经济繁荣程度已为全县各市镇之首。嘉靖年间,屡遭倭寇焚掠,万安寺以南民房被毁殆尽。

至隆庆、万历年间,逐渐复兴。镇上,布庄林立,成为全县土布业集散中心。镇周围四乡所产的刷线布,又名扣布,光洁厚实,畅销远近。外省市商以徽商居多,携巨款来此收购土布。万历年间,因受无赖蚕食,徽商稍有避徙,景况一度衰落。清初,人口增多,市场繁荣,花豆米麦,百货骈集,舟车纷繁,遂有“银南翔”之称。乾隆三十四年(1769),在此特设县丞署。

清末,街衢南北2.5公里,东西3公里。宣统初,自南街至沪宁铁路车站兴筑马路,士商侨寓纷至沓来。东街、南街有大小商铺400余家,晨间午后两次集市,以棉花、土布、洋纱、米麦、蚕豆、鲜茧、竹木、油饼、水产、蔬菜为大宗贸易。

沦陷期间,日军实行物资统制,禁运粮食。南翔地处江苏省临近上海处,成为粮食集散地,有米行粮店130余家,碾米厂10家,另有酒馆、茶楼30多家,烛箔店13家,鸦片烟铺5家,赌场1处,居民约6000人。

抗战胜利后,因物价暴涨,不少商店倒闭。解放后,市场渐有复苏。1950年有座商656家,从业人员1721名,摊贩667户。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全镇公私合营商店和合作商店268家,手工业合作社6个。之后,商业网点几经调整,逐步减少。1979年,商业网点逐渐增加。至1987年,全镇有商业网点121家,从业人员1401名,社会商品零售额7601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733万元。

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拥有江南四大古典园林之一的古猗园、建于清顺治年间的天恩桥、千年古刹云翔寺、五代砖塔等历史遗迹,体现着深厚的古韵文化,而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南翔小笼依然汤汁鲜美,已成为了南翔的特色和象征之一。

此外,古镇历代辈出风流人物,明嘉定四先生之一的李流芳、清代竹刻名家吴之璠、当代国画大师陆俨少等风流才俊更是南翔人的骄傲。

5、南翔小笼文化展

9月28日,备受瞩目的“2015上海”在南翔老街隆重开幕。南翔小笼馒头文化体验馆也于开幕日当天正式开馆,南翔镇党委书记严健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理事、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高春明共同为“南翔小笼馒头文化体验馆”揭牌。南翔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桑健明,嘉定区文广局局长姚强,南翔镇党委副书记陈懿等领导出席仪式。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作为本届小笼文化展的新亮点,由南翔镇人民政府特别打造的南翔小笼馒头文化体验馆坐落于南翔镇生产街134号,展馆面积为260平方米,管内设有四大主题展示区与一个互动体验区。作为南翔小笼的传习基地,南翔小笼馒头文化体验馆利用先进展陈设备、立体场景及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满足各年龄段市民游客的参观需求;在展馆二楼的“南翔小笼包工艺现场体验区”,市民游客还可在小笼师傅的指导下,亲手制作小笼包。南翔小笼馒头文化体验馆将严谨性、知识性、参与性、娱乐性、互动性完美结合,让广大市民游客近距离接触到南翔小笼的历史和传承工艺,也让这项非遗文化源远流长。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千桌万人小笼盛会”作为历届小笼文化展的人气活动,当天依然人气火爆。老街上,长桌一字排开,身着传统蓝印花布服饰的服务员穿梭其间、一笼笼南翔小笼应接不暇……令人垂涎欲滴的鲜香气味扑面而来,市民游客纷纷举筷享用美味佳肴,场面着实壮观。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此外,一台荟萃京、昆、越、沪、甬、锡、淮、黄梅戏和独角戏九个剧种的戏曲表演也尤为亮眼,作为第九届戏剧庙会暨长三角文化展示周的开幕日展出的重头戏,本场演出汇聚了诸多国家一级演员,是名副其实的戏曲名家专场。据了解,第九届戏剧庙参加展演的非遗戏曲、舞蹈、田山歌、手工艺来自江、浙、赣、徽、沪四省一市,共五台演出、二十多个展示汇集了十多个国家级非遗文化。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据悉,从9月28日到10月28日,以“保护传承非遗”为主题的2015上海演艺展示和市民体验活动也将陆续精彩亮相。

6、非物质文化遗产——南翔小笼

来源:澎湃新闻网

原文:南翔小笼升级国际非遗 从制作到上桌到底怎么样

2014年12月3日,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时入选的还有浦东宣卷、绵拳、精武武术、古陶瓷修复技艺、上海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顾氏外科疗法、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石氏伤科疗法这八项上海传统文化技艺。

现在上海最有名的“南翔小笼馒头”是1871年南翔镇的黄明贤创制的。以“皮薄、馅大、汁多、形美”著称于世的南翔小笼,是上海乃至全国家喻户晓的美食。

能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笼的制作技艺自有其绝妙,店里的学徒要花费一两年来练习包捏小笼,传人游玉敏说:“好的小笼在面粉的配比、选料、和面、拌馅上均有讲究;最后小笼的精度和白度,皮子是否韧而有劲,汤汁是否鲜而清澈,馅料是否原汁原味都是评判的标准,而在小笼师傅一揉一捏之间均是艺术,那些吃了几十年的客人也是一口便可尝出真伪。”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南翔馒头店内工作人员正在揉面,制做南翔小笼包子皮。 澎湃资料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擀面皮。澎湃资料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用手包南翔小笼。 澎湃资料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小笼上桌了。 澎湃资料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美食是永恒的话题,梁实秋先生曾在《雅舍谈吃》一书里写道,“一笼屉里放七八个小笼包,连笼屉上桌,热气腾腾,小笼包底下垫着一块蒸笼布。捉住小笼包的皱褶处猛然提起,轻轻咬破小笼包皮,把其中的汤汁吸饮下肚。而吃的乐趣就在那一提一吸之间。”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2013年9月28日,上海南翔小笼文化展,游客在上海市嘉定区南翔老街品尝小笼包。 新华社

点击查看原始大图

2009年,上海南翔小笼文化展上,工作人员为游客打包小笼。 澎湃新闻记者 赵昀

看了这些诱人的照片,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在周末尝试自己动手,或者去店里,尝一尝“国家物质文化遗产”的南翔小笼。

7、南翔镇荣誉

2008年

获上海市和谐社区建设示范镇

获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2006-2008年度健康社区示范

获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2008年度健康社区先进

获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2008年度爱国卫生、健康单位先进

获上海市食品安全宣传示范镇

获上海市上海市村民自治法律知识竞赛二等奖

司法所获市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

社会事业发展办在迎世博600天行动中荣获迎世博贡献奖——环境整治黄鹂奖

阳光青年俱乐部“南翔青年智力扶贫队”项目荣获2007-2008年上海市青年中心优秀项目奖

2009年

南翔镇人民政府被评为2007-2008年度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

南翔镇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

南翔镇人民政府获2008年度上海市社区、企事业单位献血工作考核优秀集体

南翔镇市容环境协管队获上海市市容环境协管队伍“文明协管队”

南翔镇获2009年度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健康单位先进

2010年

南翔镇获2008—2009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南翔镇获二OO九年度上海市平安社区

南翔镇获2004—2009年度上海市社区矫正工作先进集体

南翔镇被评为2008年—2009年度上海市文明镇

南翔镇获上海市农村村庄改造先进集体

南翔镇人民政府荣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南翔镇获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2010年健康社区先进

南翔镇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8、旅游攻略

南翔老街以整洁闻名全国。从老街出来,可去看国内鲜见的两座五代砖塔。镇上的古猗园是上海最古老的江南名园。

景点信息

地址:位于上海市西北郊嘉定区南翔镇

门票:古猗园 12元 云翔寺 8元

开放时间:8:00 - 17:00

交通:

公交车:

直达南翔的公交路线

交通11号线(江苏路站-南翔站)

562路(静安寺-众仁路-古猗园)

517路(新客站-众仁路-古猗园)

822路(晋元路-众仁路-古猗园)

北嘉线(上海北区汽车站-众仁路-古猗园-南翔-嘉定)

虎南线(虎林路-众仁路-古猗园-南翔)

上嘉线(上海南站-南翔-嘉定客运中心)

翔华线(古猗园-华漕)

翔安线(古猗园-黄渡-安亭)

沪唐线(上海火车站-古猗园-南翔)

联系电话:嘉定区旅游局 021-69989529

投诉电话:021-962020

景区官方网站:嘉定区旅游官网http://www.jiadingtour.com.cn/

景区相关设施:景区内停车场、厕所等服务设施齐全。

南翔镇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历史上曾有"小小南翔赛苏城"之美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南翔古镇的亮点

1. 到上海特色美食南翔小笼的源头,品尝正宗南翔小笼。

2. 看白墙黑瓦江南水乡,逛上海最大的江南园林古猗园。

3. 游南翔老街标志性景点南翔双塔,两座建于五代至北宋初年的砖塔下铺有玻璃地面,透过玻璃还能看到地下的宋代老街遗址。

旅游景点
查看更多
本地特产
入驻企业
页面已删除或不可用
返回 | 访问首页
访问出错了,请稍候再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