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因介子推之故,与静升相连的绵山被封为介山,静升名为“旌善村”。隋开皇改为“灵瑞乡”。唐贞观以来,灵瑞乡日臻兴旺,直至元皇庆年间仍以灵瑞乡称之。到清代康熙乾隆时,农商发达,经济繁荣,静升镇经历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发展时期,被誉为“晋中第一镇”。
据王氏家谱记载,其先祖早年从太原移居灵石沟营村。元仁宗皇庆年间,静升王氏始祖太原王氏第六十七世孙王实,离开沟营村定居静升村,迄今已690余年,传28世。静升王氏从佃农起家,由农及商,又由商到官,官商并举,成为灵石四大望族之一。据《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载,明末天启年间,王家已是“士者经史传家,英辈迭出;农者沃产遗后,坐享丰盈;工者彻通诸艺,精巧相生;商者逐利湖海,据资万千。”
高家崖建筑群是由十七世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总面积19572平方米,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其建筑特点是: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层楼叠院,气势宏伟,功能齐备,门前照壁、上马石、旗杆石、镇宅石狮一应俱全,营造出奢华、严肃的气氛。现辟为“中国民居艺术馆”。
红门堡也叫“恒贞堡”,建在黄土岗上。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 (1739 年)至乾隆五十八年 (1793 年),平面为长方形,四周环绕砖砌堡墙。大小院落88座,房屋834间,总面积25000平方米。堡内一条由南向北逐渐升高的直街与东西向的横巷构成“王”字形道路网,又附会着龙的造型。现为“中华王氏博物馆”。
崇宁堡建筑群的总体建筑与红门堡相似,堡墙高耸,院落参差,古朴粗犷,近于明代风格。崇宁堡已辟为“力群美术馆”,陈列着灵石籍当代著名版画家力群先生的作品。
王家大院是一座充满情趣的建筑雕刻和艺术高超的民居艺术博物馆,是建筑装饰的典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庙的石雕双面镂空“鲤鱼跃龙门”影壁,高7米,长10米,厚1米,雕刻着鲤鱼冲浪化龙的古典图案。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是极为罕见的元代艺术珍品。
王家大院作为我国传统建筑的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另外,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口碑——“王家归来不看院”。
依山建势,梯度推进,静升镇的建筑是黄土坡上的奇迹,远远望去,屋舍院落高低起伏,有序排列,堡墙环绕,院门紧闭,俨然一座壁垒森严的中世纪城堡。
静升镇是灵石县传统的农业大镇、旅游大镇和新兴工业镇。
静升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全镇有耕地30000亩,是灵石县的农业大镇。经过农业大投入,农业基础条件大大改善,效益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迅速,大力实施了农业调产发展绿色产业,全镇发展日本水晶梨800亩,经济林15000亩,全镇村村解决了集中供水和村公路水泥(油)路,全部实现了农村路网化,供水集中化。在山区集中发展核桃种植,特色林业初具规模。
静升新能源产业园区被列入灵石县四大工业园区,园区以北斗导航智慧应用云计算、亨泰荣和金属压铸件等项目为龙头,重点发展高科技、装备制造产业项目。
静升镇第三产业发达,王家大院带动周边服务业发展,形成文化旅游相融合的局面。王家大院正在创建5A景区,金山森林休闲度假区开始建设,启动少林资寿寺文化产业园、静升古镇旅游集散地、旌善道旅游综合体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是指2007年12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和灵石新区规划县城乡建设局共同完成的《灵石县静升镇总体规划》中所规划的静升新中心区,即东夏公路以东、大运高速公路以西、旌介村以南、马和村以北地区,建设用地总面积达5平方公里,远期21.9平方公里,是灵石县规划的城市新区。
主要的功能是建成具有优良人居环境的住宅区、灵石县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灵石县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中心、承担灵石县城的部分行政职能,肩负灵石未来城镇化重任,有望发展成为灵石县经济文化中心,为全县提供生产服务、教育培训、商务金融、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服务,远景规划将建设成为灵石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14年静升镇宜居示范新区建设项目被列入山西省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