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溪镇在会理县西南部,海拔1800米,年均气温20℃左右,年降水量800毫米,无霜期230~260天。
镇上距县城69公里,面积98.9平方公里,国道108线横过乡境。 现人口超1.4万。辖沙河、黎州、锁水、莲塘、南海、新桥、新光、合五8个村委会和黎溪1个居委会。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驰名省内外。乡镇企业有商贸、采矿、运输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烤烟。养殖业以生猪、牛、黑山羊为主。
明洪武年间已在境内土法开采铜矿,明成化年间已设厂炼白铜,向官府纳税。乾隆时期已有炼炉216座,年产白铜约37吨,年纳税银总计达2422两。同治年间,白铜产量年达约百万斤,产品运销国内外市场,后因德国白铜输入不能与之竞争,逐渐衰微,光绪十三年停办。解放后,国家投资开办黎溪铜矿,1959年国家冶金部曾在此召开四川省炼铜现场会,1961年后并入省属拉拉铜矿。
伴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明清之时,各省移民大量迁入,人口激增,经济繁荣,清代先后建起八大寺庙(即八省会馆)。
旧场镇街道总长600米,宽4.5米,分上场街、下场街,镇内房屋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瓦房约占70%,多为四合院和多进式住房,均为土木结构。有居民300余户,人口1000多人。解放后,庙宇祠堂多划拨机关、单位使用。1982年以来,镇内居民自筹资金,整修拓宽街道,新修一条东西向长150米、宽4.5米的三合土路面街道。为解决照明,单位和个人集资百万,从攀枝花引进电源,解决机关民用和工业用电,并修建自来水供水系统、环卫设施和公用设施。镇内房屋建筑总面积9万平方米,其中公房和单位自有房3万多平方米,私房约6万平方米。镇内建有邮电局、银行、医院、农贸市场、文化广场和中小学校,黎溪镇也是会理西部重要的集市,商贸繁盛。
为适应黎溪镇城镇化建设需要,总投资2800万元,全长2.8公里,宽19米的环镇路环镇路现已建成通车。该工程于2011年底开始规划立项,2012年初着手征地及基础路面开挖回填,2013年7月完成路面铺油及行道树栽植,2013年8月至11月中旬进行试通车即路面质量测试保养,2013年11月下旬正式通车。该工程的建成有效缓解了黎溪镇过去集镇交通拥挤堵塞状况,并降低了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北京时间2008年8月30日16时30分,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交界(北纬26.2度,东经101.9度)发生6.1级地震,震中位于攀枝花市区东南约50公里。震源深度10公里。
经过现场工作初步调查,地震主要造成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等6个县72个乡镇,云南省楚雄、大理、昆明、丽江、昭通等5个州(市)13个县区108个乡镇受灾,灾区总人口约120万,受灾人口55万。极震区烈度达到Ⅷ度,灾区面积达到9600平方公里,Ⅶ度区面积达到1500平方公里,Ⅵ度区面积达到7300平方公里。其中,会理县黎溪区的黎溪镇、河口乡、中厂乡、绿水乡、鱼鲊乡受灾最为严重。
截至9月2日8时,攀枝花6.1级地震已造成38人死亡,589人受伤。其中四川会理县27人死亡321人受伤,攀枝花市5人死亡132人受伤;云南楚雄州6人死亡132人受伤,昆明市禄劝县4人受伤。
据中国地震局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初步调查,灾区房屋结构类型主要有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等,其中城乡居民住房中土木结构房屋占85%以上,砖木结构占10%左右,其它结构约5%。
此次地震造成大量房屋破坏,房屋破坏总面积约1700万平方米(其中不具备修复价值的房屋估计为300万平方米),其中破坏最为严重的是农村土木结构房屋,毁坏比例约15%,破坏比例40%左右。教育、卫生、公路、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也受到较重损失。
地震还造成成昆铁路一度停运。攀钢(集团)公司等煤矿企业全部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