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微报 - 宁夏沙坡头——爸

宁夏沙坡头——爸爸去哪儿拍摄地

赞(0浏览数:4340

分享到创建人:天涯明月心

《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刚开播火热程度无人能比,虽不能说是中国真人秀始祖,但绝对是第一个最火的真人秀节目,火到五个小朋友一举一动都成为网友们讨论的热点,更是带火了一系列拍摄地,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拍摄地莫过于宁夏中卫沙坡头(简称宁夏沙坡头)。那里曾是Kimi与Angela矛盾爆发的地方,Kimi朝Angela脸上扔沙子,现在已成为了不少网友们的旅游首选。坡头区(中卫城区)隶属宁夏中卫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西部,东邻中宁县,南与同心县、海原县及甘肃省靖远县交汇,西接甘肃省景泰县,北邻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沙坡头旅游区则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城西20公里,景区内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为一体,既具江南景色,又有北国风光,景观奇特,驰名中外,是国家4A级旅游区和国家级沙漠生态自然保护区。除了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沙坡头外,还有寺口子旅游区、腾格里沙漠湿地公园、中卫金沙岛、通湖草原等多处旅游景点。 点击查看余下全文
全部成员»小镇成员2人
h申请加入小镇成员
动态
宁夏沙坡头——爸爸去哪儿拍摄地介绍
1、历史沿革

沙坡头区历史悠久。3万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因其东连陕晋,西通甘新,北抵内蒙,南达川滇,是“丝绸之路”边陲要塞;前有黄河之险,后接贺兰之固,扼守宁夏西大门,自古为西北地区兵家必争之重镇。 沙坡头区自古倡儒兴学、崇文重道。 境内发现有“细石器文化”遗址,4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春秋时为羌族和戎族杂居地。秦并六国后将中卫纳入版图属北地郡,自此有10代王朝设郡建县。汉属安定郡朐卷县。南北朝时属灵州薄骨律镇。隋属灵武郡丰安县。唐属西会州鸣沙县。宋、辽、西夏时期属西夏应理县。元属宁夏应理州。明废应理州,于建文元年(1399年)置宁夏中卫指挥使司,属陕西都指挥使,中卫之名由此始。清雍正三年(1725年)废卫改中卫县,属甘肃省宁夏府。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卫县一分为二,在其东部新置中宁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宁夏省将中卫县香山地区划出,设香山设治局。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宁夏设置建了行政专员督察区,中卫属第二督察专员区。不久,香山设治局撤销,并入中卫县;专区也撤销,中卫县直属宁夏省。 1954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中卫县属甘肃省银川专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甘肃省银川专区撤销,中卫县直属自治区。1972年,银南地区成立,中卫归属其管辖。

2003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中卫县,设立地级中卫市,中卫市设立沙坡头区,以原中卫县的行政区划为沙坡头区的行政区划。区人民政府驻鼓楼西街。

2、行政划分

沙坡头区(原中卫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西部,东邻中宁县,南与同心县、海原县及甘肃省靖远县交汇,西接甘肃省景泰县,北邻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境域东西长115.3公里,南北宽81.4公里,总面积6876.1平方公里。下辖文昌镇、滨河镇、迎水桥镇、东园镇、柔远镇、镇罗镇、宣和镇、永康镇、长乐镇、兴仁镇、香山乡、蒿川乡。

3、地理环境

位置

沙坡头区(中卫城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西部,地跨东经104度17分~106度10分、北纬36度06分—37度50分。东邻中宁县,南与同心县、海原县及甘肃省靖远县交汇,西接甘肃省景泰县,北邻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

地形地貌

沙坡头区地形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倾斜。境内海拔高度在1100米-2955米之间。地貌类型分为沙漠、黄河冲积平原、台地、山地和盆地五个较大的地貌单元。其中西北部腾格里沙漠边缘卫宁北山面积12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1%,中部卫宁黄河冲积平原10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8%,位于山区与黄河南岸之间的台地6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1%,南部陇中山地与黄土丘陵面积119.55万公顷,占中卫市土地面积的81%。

水文

中卫境内有黄河及其支流长流水、清水河三条主要河流。黄河沿市域西北侧自西南向东北流过,境内流程约182千米,距市区约2千米,年平均流量1039.8立方米/秒,平均过境水量328.14亿立方米,清水河北流注入黄河。

气候

沙坡头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靠近沙漠,属半干旱气候,具有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和沙漠气候的特点。春暖迟、秋凉早、夏热短、冬寒长,风大沙多,干旱少雨。年平均气温在7.3~9.5℃之间,年均无霜期159~169天,年均降水量179.6~367.4毫米,年蒸发量1829.6~1947.1毫米,全年日照时数2800小时。 沙坡头区年平均气温8.8℃,年降水量179.6毫米,年蒸发量为1829.6毫米,为降水量的10.2倍。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 。全年无霜期平均167天,全年日照时数2870小时。

4、自然资源

沙坡头区境内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丰富,有煤、石膏、陶土、白云岩、石油、金、铜、铝、锌等30多种,截止2014年探明石膏储量达70亿吨,煤炭资源最为丰富,分布面积近200平方千米,总储量12亿吨。

水资源条件优越,黄河流经全市182千米,水能蕴藏量达200多万千瓦,是水能发电的良好地段,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和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沙坡头区将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水电基地。

5、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统计,回族人口31.8万,占总人口的31.2%,蒙、满等其他少数民族人口4276人,占总人口的0.4%。海原县是一个以回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回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2%以上。

2011年统计,总人口320474人,各乡镇人口:城关镇

60726、甘塘镇3149、镇罗镇30890

、宣和镇 36059 、常乐镇 18195 、迎水桥镇 12599、 城郊乡 24436 、西园乡 19440 、东园乡 34328 、柔远乡 28115 、永康乡 19303、 新北乡 6966 、东台乡 6064 、西台乡 8904 、红泉乡 2292、 景庄乡 3438 、三眼井乡 5570 。

民族

2011年统计,沙坡头区有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壮族、苗族、瑶族、土家族、朝鲜族、藏族、彝族、裕固族、维吾尔族、侗族、锡伯族、布依族、土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等18个民族。

6、历史文化

宁夏中卫的沙坡头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世界称奇的治沙人文景观吸引了不少中外学者和游客,人们在参观和游览沙坡头时,被沙与水的巧妙组合、治沙方格与半月型沙丘奇特搭配所倾倒,它像一首雄宏悲壮诉说人与自然错综复杂关系的乐章,又是一幅情景交融记录人和自然生存轨迹的图表。在这里,导游会给你讲很多关于沙坡头的传说。

最典型的要数沙坡头来历的传说。在鸣钟坡下的泪泉旁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这样一段话:相传沙坡头此地,原是一座花香如桂,交通发达,商贾云集的城池,名曰“桂王城”。末代王子吴祺无道,宣兵黩武,肆意北侵,战至北沙王国,已是人困马乏,但仍野心勃勃,叫战不休。这北沙王国乃黄龙化身,占沙为王,吞草噬树,力大了得,更兼其生性火暴,怎忍吴祺挑叫,遂率举国兵将,凭骏马善射,与吴祺交战。酷战中,忽有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暗无天日。吴祺顿陷泥浊世界,惊惧万状,落地南逃,其后沙王紧追不舍。此时沙乘人势,人借沙威,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追至黄河岸边,一条青龙为救百姓腾空而起,抖浑身金甲,吐擎天水柱,尾呼风而口唤雨,迎战黄龙于桂王城上。一时间,大风撼山,暴雨倾盆,河水滚滚,声如雷吼,遍地草木皆化作利箭,直刺黄龙而来。黄龙虽凶,但满身中箭,力渐不支,筋疲骨散,从天而落,化作一堆黄沙,压于桂王城上,它的鲜血流入黄河,遂使河水更黄更浑。再说桂王城内早有一座神钟,三人合围,声传百里,每有险情便自鸣报警。两龙交战之时,神钟大鸣不已,然城内居民慌乱不知所措,未及逃出便遭灭顶之灾,呼救之声数日不绝,痛哭的泪水从沙下浸出,便是今日游客所见泪泉小溪。此后沙上每有动静,沙下居民以为有救援到,齐声大呼,神钟亦自鸣响,此即游客所闻沙坡鸣钟之声。

沙坡头来历的传说带有很多神话成分,而“洋人招手”的传说则更具真实性。相传在上个世纪初期,有一外国传教士到中国西部传教,在从甘肃兰州往宁夏途中,由于大漠隔绝无路可走,一干人在兰州乘羊皮筏子顺黄河而下,当漂到距沙坡头不远的黑山峡时,这里河水落差加大,河心怪石林立水流湍急,眼见得羊皮筏子要撞到河心一怪石上时,那洋人一看不好,一纵身从羊皮筏子上跳到了那块怪石上。在这同时,经验丰富的撑筏人,用竹杆在怪石上轻轻一点,那羊皮筏子便绕了个弯顺利冲向下游。而那位洋大人则一手死死抱住河心石,一手在使劲招手救命。所有路过的羊皮筏子都无法接近他,久而久之,他挥动着手臂的身体与河心石化为一体,就是现在离沙坡头不远的“洋人招手”河心石。

7、著名人物

沙坡头区自古崇儒重教,明清两朝中卫城区共考取进士24人,举人183人,贡生236人,令朔方称颂,成为仁人志士辈出之地。

汪潮,明嘉靖年间选贡,任沭阳县丞(今江苏沭阳县),在任期间为政清廉,功绩特著,淮上百姓时称“汪青天”。

黄元会,明万历年间贡士,授山西武乡知县,为官清正廉明,政声卓著,武乡列入名宦。

李彩,明代中卫古水营守备,率军响应李自成起义,反抗清兵而罹难。

李日荣,清代名将,曾率军平息吴三桂叛乱。

李景隆,清代名将,转战东南沿海抵御帝国主义侵略,军功卓著。

黄允清,清代举人,1895年4月,在京参于康有为的联名“公车上书”光绪皇帝,宁夏籍唯此一人。

袁守义,清同治癸酉(1873年)拔贡,光绪三十年(1904年)甘肃废科举,通令各县,罢废书院,首创中卫县高等小学堂。

刘佩黻,清代教育家鼎力倡导新文化,举办新学校,提倡男女平等入学读书,创办了宁夏第一所贞贤女子学校,为中卫开办新型教育作出了贡献。

张济美,先后任国民党“宪制”国民大会代表、宁夏省党部宣传科长、宁夏省教育厅长等职。拥护和平解放主张,参加了在中宁举行地和平解放宁夏签字仪式。

苏芳,擅长水利工程兴建技术,清末民初,被地方民众推举管理美利渠务,其时针对时弊提出夫差按亩负担的改革方案。

周兴礼,生于泥瓦匠世家,时有“周泥瓦匠,陈木匠”之说,其主修的各类建筑造型别致、工艺精湛,所率著名木工陈铭、汪学仁、狄振义(人称“三大聋子”)而建的中卫高庙、平罗玉皇阁及灵武高庙,至今仍受到建筑行家赞誉。

温宝德,民国17年任县城高小教员,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次年组队参加宁夏全省学生运动会获总分第一。

苏景泉,知名学者,诗文浩瀚,论著颇丰,在台湾任教20余年因其学术成就,蜚声海内外。

袁金璋,民国年间爱国人士,追求真理,推进民主,联名请愿南京国民政府,揭露宁夏军阀马鸿逵的黑暗统治,颇有声望。

张子华,中共中央联络局副局长,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数次往返于南京、西安、陕北之间,从事党的统战工作。尤其是“西安事变”之后,以秘书和红军总部参谋身份随同周恩来前往处置,颇得赞誉。

孟长有,抗日战争时期,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回宁后从事地下革命和抗日宣传活动,惨遭国民党发动派杀害,是宁夏最早的著名革命烈士之一。

徐良,曾参加了红军长征和平津、淮海两大战役,50多年的革命斗争生涯中屡立战功,被授予上校军衔,任广东省公安总队副队长、广州军管会主任,多次负责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在广州的安全保卫工作,成为卫籍革命干部中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接见最多的人。

杨正喜,新中国成立中卫首任县委书记兼县长,1949年9月下旬到卫正式组建人民政权。

林琪,字少文,甘肃定西县城关镇人。民国初,毕业于山东烟台海军军官学校,历任宁夏中卫县邮政局长、县长及青海循化县县长。

张保和,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武警文工团艺术指导、著名军旅艺术家,著名相声演员。

麦天和,著名作家。

沈醉,著名导演、作家等。

赵牧阳,“中国摇滚鼓王”。1967年生于宁夏中卫。在当年,也就是1992年的那张中国具有划时代的摇滚合辑中国火1收录的《姐姐》、《累》、《给我一点爱》等单曲都留下了他的高超鼓技,赵牧阳作为歌手在1992年就发行了自己的专辑《牧阳流浪》;在被称为“鼓王”的同时还被称为“中国流行民谣第一人”。

8、特色文化

沙坡头的来历

宁夏中卫的沙坡头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世界称奇的治沙人文景观吸引了不少中外学者和游客,人们在参观和游览沙坡头时,被沙与水的巧妙组合、治沙方格与半月型沙丘奇特搭配所倾倒,它像一首雄宏悲壮诉说人与自然错综复杂关系的乐章,又是一幅情景交融记录人和自然生存轨迹的图表。在这里,导游会给你讲很多关于沙坡头的传说。

最典型的要数沙坡头来历的传说。在鸣钟坡下的泪泉旁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这样一段话:相传沙坡头此地,原是一座花香如桂,交通发达,商贾云集的城池,名曰“桂王城”。末代王子吴祺无道,宣兵黩武,肆意北侵,战至北沙王国,已是人困马乏,但仍野心勃勃,叫战不休。这北沙王国乃黄龙化身,占沙为王,吞草噬树,力大了得,更兼其生性火暴,怎忍吴祺挑叫,遂率举国兵将,凭骏马善射,与吴祺交战。酷战中,忽有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暗无天日。吴祺顿陷泥浊世界,惊惧万状,落地南逃,其后沙王紧追不舍。此时沙乘人势,人借沙威,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追至黄河岸边,一条青龙为救百姓腾空而起,抖浑身金甲,吐擎天水柱,尾呼风而口唤雨,迎战黄龙于桂王城上。一时间,大风撼山,暴雨倾盆,河水滚滚,声如雷吼,遍地草木皆化作利箭,直刺黄龙而来。黄龙虽凶,但满身中箭,力渐不支,筋疲骨散,从天而落,化作一堆黄沙,压于桂王城上,它的鲜血流入黄河,遂使河水更黄更浑。再说桂王城内早有一座神钟,三人合围,声传百里,每有险情便自鸣报警。两龙交战之时,神钟大鸣不已,然城内居民慌乱不知所措,未及逃出便遭灭顶之灾,呼救之声数日不绝,痛哭的泪水从沙下浸出,便是今日游客所见泪泉小溪。此后沙上每有动静,沙下居民以为有救援到,齐声大呼,神钟亦自鸣响,此即游客所闻沙坡鸣钟之声。

沙坡头来历的传说带有很多神话成分,而“洋人招手”的传说则更具真实性。相传在上个世纪初期,有一外国传教士到中国西部传教,在从甘肃兰州往宁夏途中,由于大漠隔绝无路可走,一干人在兰州乘羊皮筏子顺黄河而下,当漂到距沙坡头不远的黑山峡时,这里河水落差加大,河心怪石林立水流湍急,眼见得羊皮筏子要撞到河心一怪石上时,那洋人一看不好,一纵身从羊皮筏子上跳到了那块怪石上。在这同时,经验丰富的撑筏人,用竹杆在怪石上轻轻一点,那羊皮筏子便绕了个弯顺利冲向下游。而那位洋大人则一手死死抱住河心石,一手在使劲招手救命。所有路过的羊皮筏子都无法接近他,久而久之,他挥动着手臂的身体与河心石化为一体,就是现在离沙坡头不远的“洋人招手”河心石。

不论是沙坡头来历的传说还是“洋人招手”的传说,都在述说着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一边听着沙坡头的传说,一边饱览沙坡头自然和人文景观,才能真正领会大自然美妙的音符,才能真正体会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只有这时,才能把个人的思想感情融入人类懒以生存与发展的大自然中,与它同歌,与它同悲,与它同在……

沙坡鸣钟

沙坡头在腾格里大沙漠的南面和黄河接壤的一个突出的沙漠台地上。在台地的北面有一个约一百米高的沙丘,当你在沙丘的顶部从上面向下划行的时候,从地壳内部发出一种嗡嗡的轰鸣声,时而像大海的波涛,时而像金钟长鸣,加之在沙丘的底部有几条暗溪流到黄河发出潺潺的水声,给沙坡鸣钟又添了一份景色。

沙坡鸣钟为什么有这样的轰鸣声?很早就有一个优美的民间故事呢。

在很古的时候,这里本来不是沙漠,而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小平原。那时候腾格里大沙漠还在离这儿很远的地方。在这个平原上,有一座古老而又坚固的小城。平原上五谷旺盛、野花芬香、泉水清清、百鸟欢唱、群马在野外奔驰、牛羊在花丛中追逐……面对香山飘扬着牧人的歌声,大路上响着走马的脖铃。清晨,升腾着白色的雾气;傍晚,笼罩着金色的霞光把这个小小的平原点缀地像美丽的画屏一样。

有一年春天,正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季节,平原上的青年们都到小城里来过清明节。龙灯、狮子、高跷一齐涌向街头。突然,从城的东门来了一队男青年,手里敲打着皮鼓,他们个个穿着黄衣白裤,蹦来舞去,唱着美丽动听的山歌:

手持金斧啊!要砍杀世上的不平,

我们青年啊!要为正义冲锋陷阵,

不推倒压迫,我们怎能过好日子?

不流血流汗,世界上就没有太平。

啊、荷、伊、就没有太平......

男青年刚唱完,突然又从西门来了一队女青年,手里拿着琵琶,她们都穿着绿衣红裤,又歌又舞,激动地唱着民歌:

绿色的平原啊,你生长着百种小草,

小小的古城啊,盛开着美丽的山花,

我们双手弹动着琵琶,吹着竹笛,

在明媚的清明节啊,放声高唱,

啊荷伊,在明媚的清明节,放声高唱。

小小的平原,美丽的小城,这一天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欢乐的歌声,欢乐的笑浪,此起彼伏......

清明节正在进行地十分热闹的时候,突然,天空刮起了大风,大风卷着沙子,铺天盖地而来,波涛滚滚的黄沙一直刮了九天九夜,把一个美丽的平原变成了起伏纵横的沙丘,把腾格里大沙漠一直延伸到黄河岸边。那个古城上部隆起了一个百米高的大沙丘。据说,那轰鸣的响声正是当时男青年敲打的皮鼓声,那潺潺的小溪声正是女青年弹的琵琶声。

据说,又过了五百五十年,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位老人,拿着一把宝剑,站在河对岸的老龙山上,口里念念有词,然后把宝剑向空中一扬,突然刮了一场东风,把靠近黄河岸边的沙子吹走了,顿时出现了一条狭长的盆地。

在盆地的南面,有一个叫凤凰坡的地方,有一对青年男女相亲相爱,但封建礼教不能使他们成亲。他们只好在一个十分宁静的晚上,驾起羊皮小筏,顺着黄河的波浪,听着小鸟的欢唱,逃到这块绿洲上来,开始了勤劳的生活。他们在盆地上栽种了各种果树,种上了各种粮食,过着自由的生活。

尽管地壳如何变动,那座小城仍然压在沙丘下面,每到三月清明以后,沙坡中一天比一天响得厉害。这种响声一直到现在,每当人们登上沙坡鸣钟的顶部,眺望着南面的香山北面的大沙漠时,总想起这段优美的民间传说。

9、风俗风情

回族宗教习俗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的生活方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不吃猪肉。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 2 月1 0 日为古尔邦节。每年的这一天,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另外,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9 月定为斋月。在斋月里要封斋,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到教历1 0 月1 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

回族民族禁忌

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禁用食物开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饮食很注意卫生,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多数回族不抽烟,不饮酒,就餐时,长辈要坐正席,晚辈不能同长辈同坐在炕上,须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饭均不得往外舀。

在可食的牛羊动物身上,像筋、骨、油、肉、肝、肺、皮、心、腰、肠、肚、管、头、蹄等这些部位是可食的;像两门(肛门、生殖门)、须(鼻须)、耳、脊(脊髓)、爪(蹄壳)、脑(脑汁)、鞭(牛鞭)、胞(膀胱)、胰、虎(睾丸)、二血衣(血液、衣包)等,都是不可食的部位。

回族除了不吃猪肉外,还不吃下列动物的肉:有爪子的、不反刍的兽类,如马、骡、驴、猫、狗、象、虎、豹、熊、狼、狐狸、鼠、貉的肉;性情凶暴的禽类,如鹰、鹞、鹫、枭、乌鸦的肉;两栖类的蟒肉,爬行类动物中的蛇肉;水产类中奇形怪状的生物,如龟、泥鳅、鱼、蛙、蚌、海参、蜇、蟹等(但海产品的禁食范围有些变化)。

回族禁食猪肉等,直接起源于伊斯兰教。它本是居住在热带干旱的阿拉伯半岛上的一些游牧民族的古老生活习惯。后来穆罕默德把它列入《古兰经》,作为伊斯兰教教规。《古兰经》认为,禁食猪肉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猪是“秽物”,“确是不洁的”。

回族日常饮食习俗

日常食品

居住在城市的回族,一般都是一日三餐,早餐大多都是在家烹制牛羊肉泡馍,或烙饦饦馍配炒咸菜吃,或配腊牛羊肉吃,还有的老人喜欢配炒花生米吃。午餐吃牛羊肉泡馍的人也较多,还有很多家庭喜欢吃饦饦馍配炒菜。炒菜一般也较简单的家常菜,如莲花白炒肉、芹菜炒肉、醋溜土豆丝、醋溜西葫芦、辣子炒咸菜、炒辣子酱等。晚餐大多数都吃面条,面条的种类很多,有碎面、长面、捞面、笼面等,也吃饺子、蒸包子、烙包子、韭饼等。

散居在各地农村、山区、牧区的回族,其饮食习俗多受居住地的影响。例如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民,以土豆、荞麦、莜麦、糜子、豌豆为主食,新疆阿尔泰地区回民吃马肉和奶食品,米面食品退居次要地位,这显然是受哈萨克饮食习俗的影响,居住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西藏一带的回民,主食与藏民一样,吃青稞、豌豆、三餐离不开糌粑和酥油茶。西北地区农村的回族饮食,最有特色者当属民间宴席。“九碗三行”就是回族正宗宴席,一般在举办婚丧礼仪活动中,多用这种宴席招待众多的客人及亲属。

从总体上看,回族的日常食品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一是主食中面食多于米食。面食是回族人民的传统主食,其品种之多,花样之新,味道之香,技术之精,都是无与伦比的,显示回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据统计,回族饮食中,面食品种达60%多,而其他品种中,也或多或少地运用到面粉。拉面、馓子、饸饹、长面、麻食、馄饨、油茶、馄馍等等,经过回族人的制作,都会成为待客的美味佳品,甚至外国人也是一吃为快,好不留恋。

二是甜食占有一定的地位。这和阿拉伯穆斯林喜欢吃甜食有一定的渊源关系。阿拉伯穆斯林妇女生下小孩后,用蜜汁或椰枣抹入婴儿口中,才开始哺乳;宁夏回族婴儿出生后,也有用红糖开口之俗。回族著名菜肴中,有不少是甜菜,如它似蜜、炸羊尾、糖醋里脊等。米面中的甜食就更多了,如凉糕、切糕、八宝甜盘子、甜麻花、甜馓子、糍糕、江米糕、柿子饼、糊托等,宁夏回族还把穆斯林的传统美食油香做成了甜食,调制面团时,给里边加入蜂蜜、红糖等。

三是在菜肴中牛羊肉菜比重很大。回族特别喜爱吃牛羊肉,这和伊斯兰教的饮食思想有关。伊斯兰教倡导食用牛羊鸡鸭鱼等肉,禁戒猪驴骡及凶禽猛兽之肉。刘智在《天方典礼》中说“饮食,所以养性情也”,“凡禽之食谷者,兽之食刍者,性皆良,可食”,又说“惟驼、牛、羊独具纯德,补益诚多,可以供食”。伊斯兰教所倡导的食物,都是佳美的食物。所谓“佳美的食物”,马坚先生解释说,就是纯洁的、可口的、富于营养的食物,更具体地说就是要有良好的外观形象、鲜香的嗅觉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以羊为例,性情温顺,自身洁净,其肉美味可口,同时还对身体有滋补食疗作用。羊肉成份中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钙、磷、铁等矿物质。经常食用羊肉,可以开胃健力,散寒助阳,益肾补虚。

日常饮品

回族人民最喜爱的传统饮料是茶。茶既是回族的日常饮料,又是设席待客最珍贵的饮料。茶是回族人民饮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您到西北东北或西南,也无论是城市乡镇或农村,只要到回族家做客,热情的主人都会首先端上一碗热腾腾的酽茶。回族很讲究茶具,不少回族家庭都备有成套的各式各样的茶具。过去煮茶或沏茶所用的壶,一般都是银和铜制做的,形式多样,别具一格,有长嘴铜茶壶、银鸭壶、铜火壶等。现在沏茶一般都用瓷壶、盖碗或带盖瓷杯,煮茶多用锡铁壶,夏天讲究用紫砂壶。

盖碗茶是西北回族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相传始于唐代,相传至今,颇受回族人民喜爱。盖碗是一种独特的茶具,托盘、茶碗和茶盖三部分组成,故称“三炮台”。内放冰糖、桂圆、沱茶称为三和茶,再加葡萄干、杏干,称为五香茶,边饮边加沸水,号称牡丹花。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即盖碗内泡有茶叶、冰糖、枸杞、核桃仁、芝麻、红枣、桂圆、葡萄干(或苹果干)等。宁夏山区回族的罐罐茶也很有特色,即用一特制带把铁罐或铜罐(盛水500克以下)放入大半罐砖茶,漫入水小火文煮,成茶色浓褐,味道苦涩。饮时,众人围坐炉前,每人倒一小杯,细细品茶,甚是爽口。此茶可多次续水,以2、3次茶味道最美。宁夏山区回族农闲时常饮此茶并常以此待客。盖碗茶由每到炎热的夏季,盖碗茶便成为回族最佳的消渴饮料;到了严寒的冬天,农闲的回族人早晨起来,围坐在火炉旁,或烤上几片馍馍,或吃点馓子,总忘不了刮几盅盖碗茶。

回族人还把盖碗茶作为待客的佳品,每逢古尔邦节、开斋节或举行婚礼等喜庆活动,家里来了客人时,热情的主人都会给您递上一盅盖碗茶,端上馓子、干果等,让您下茶。敬茶时还有许多礼节,即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打开,放入茶料,冲水加盖,双手捧送。这样做表示这盅茶是专门为客人泡的,以示尊敬。如果家里来的客人较多,主人根据客人的年龄、辈份和身份,分出主次,先把茶奉送给主客。

喝盖碗茶时,不能拿掉上面的盖子,也不能用嘴吹漂在上面的茶叶,而是左手拿起茶碗托盘,右手抓起盖子,轻轻地“刮”几下,其作用是一则可滗去浮起的茶叶等物,二则是促使冰糖融解。刮盖子很有些讲究,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露变清汤。每刮一次后,将茶盖呈倾斜状,用嘴吸着喝,不能端起茶盅接连吞饮,也不能对着茶碗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地慢慢饮。主人敬茶时,客人一般不要客气,更不能对端上来的茶一口不饮,那样会被认为是对主人不礼貌、不尊重的表现。

节日食俗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伊斯兰教历计算的。伊斯兰教历,以月亮盈亏为准,全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30年中共有1个闰年,不置闰月,与公历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历多出1年。故回族上述三大节日一般每三年提前一个月。

一、回族的开斋节

开斋,阿拉伯语为“尔德”,意为“皈回”。伊斯兰教教历九月(莱麦丹月)为“斋月”,至十月斋满日为“尔德”节,本县回族以农历推算,每三年向后推一个月。各教派之间封斋日和开斋日期略有差异,尕德忍耶惯于当月初二封,次月初二开;虎夫耶当月初三封,次月初三开;伊黑瓦尼.哲赫忍耶以当月见月牙之日封,次月间月牙之日开。

回族为什么要封斋呢?据《古兰经》载,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40岁那年(伊斯兰教历九月),安拉开始把《古兰经》的启示给他。因此,回族视斋月为最尊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就在每年伊斯兰教九月封斋一个月。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而定。

斋月里,回族的生活安排得比平时要丰盛得多。一般都备有牛羊肉、白米、白面、油茶、白糖、茶叶、水果等有营养的食品。

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要吃饱饭。东方发晓后,至太阳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断绝一切饮食。封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回族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

当人们封了一天斋,快到开斋时,斋戒的男子大多数都要到清真寺等候。听见清真寺里开斋的梆子声后,就在寺里吃“开斋饭”了。开斋时,若是夏天,有条件的先吃水果,没有条件的喝一碗清水或盖碗茶,而后再吃饭。这主要是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干渴,而不是饥饿。若在冬天,有的人讲究吃几个枣子后再吃饭。相传穆罕默德开斋时爱吃红枣,所以回民现在也有这种习惯。斋戒期满,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之———开斋节。

开斋前,各家炸馓子.油香等食品。同时,还宰鸡、羊,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

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子巷道,给人以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清真寺,节日里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悬挂起“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标语和彩灯。上午9点之11点聚礼做“尔德”,向清真寺交“费土尔”(人头税),听取教长的劝诫。聚礼毕,游坟,走亲访友,祝贺节日,一般不动荤,以素食待客。节日,回族职工放假一天,党政领导赴清真寺走访宗教人士贺节。近年,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节日气氛更显热烈。

新疆地区的回族,在节前要扫尘,粉刷房屋。男人要理发,男女都要沐浴、换新衣。全家吃“粉汤”。这种习俗,在全国各地都大体相同。 有许多回族青年在开斋节举行婚礼,使节日更加热闹,展示出绚丽迷人的色彩。

二、回族的古尔邦节

“古尔邦”,阿拉伯语音译“尔德·古尔邦”,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忠孝节”。大部地区的回族称为“小尔德”,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七十天举行。

回族为什么要宰牲过古尔邦节呢?人类的古代先知之——易卜拉欣夜间受到安拉的启示命他宰杀爱子伊斯玛仪献祭,考验他的信仰。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闪闪发光,非常锋利。并问他的儿子:“儿子啊,爸爸真的不忍心下手啊!你走吧。”但是,他的儿子仪斯玛仪说:“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爸爸,我们是真主的仆人,来到这个世界只为拜万能至大的主。”当伊斯玛仪侧卧后,易卜拉欣把刀架在儿子的喉头上。这时他伤心痛哭,泪如溪流。这时,安拉派天仙吉卜热依勒背来一只黑头羚羊作为祭献,代替了伊斯玛仪。这时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头一宰,羊便倒了。这就是“古尔邦”的来历。其中那种对主的忠诚,以及孝敬父母的毅然决然,是后世人要学习的。是全人类学习的楷模。

古尔邦节,还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宰牲典礼,这就是节日里,除了炸油香、馓子、会礼外,还要宰牛、羊、骆驼。一般经济条件较好的,每人要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宰牲时还有许多讲究,不允许宰不满两岁的小羊羔和不满三岁的小牛犊、骆驼,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选体壮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

宰牲典礼举行后,家家户户又开始热闹起来,老人们一边煮肉,一边给孩子吩咐:吃完肉,骨头不能扔给狗嚼,要用黄土覆盖。这在古尔邦节是一种讲究。肉煮熟后,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烩成菜。而后访亲问友,馈赠油香、菜,相互登门贺节。有的还要请阿訇到家念经,吃油香,同时,还要去游坟,缅怀先人。这种庆贺节日的形式多种多样,各地互有异同。有些地方除了参加聚礼和访亲问友外,还组织各种文娱体育活动。新疆地区的回民在古尔邦节,无论男女,喜欢组织各种游艺活动,欢天喜地,格外热闹。

三、回族的圣纪节

圣纪节,是纪念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由于穆罕默德的诞辰与逝世恰巧都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称“圣纪”。节日这天首先到清真寺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之后,穆斯林自愿捐赠粮、油、肉和钱物,并邀约若干人具体负责磨面、采购东西、炸油香、煮肉、做菜等,勤杂活都是回族群众自愿来干的。回民把圣纪节这一天义务劳动视为是行善做好事,因此,争先恐后,不亦乐乎。

仪式结束后,开始会餐。有的地方经济条件较好,地方也宽敞,摆上十几桌乃至几十桌饭菜,大家欢欢喜喜,一起进餐;有的地方是吃份儿饭,回族群众叫“份碗子”,即每人一份。对于节前散了“乜贴”,捐散了东西,而没来进餐的,要托亲友、邻居给带一份“油香”去品尝。

10、交通资源

中卫沙坡头交通便捷,包兰、干武、宝中铁路和正在建设中的太中银铁路在此交汇,位于中卫市西郊的迎水桥铁路编组站是规划中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之一。客运可直达北京、上海、西安、兰州、西宁、成都、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8个省会城市。109国道、201省道和石中、中营、中郝、中固4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即将开工建设的中营高速公路、已经开工建设的沙坡头机场,奠定了中卫成为西北重要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中卫是西北地区第三大铁路交通枢纽,是新疆、河西走廊通往东部地区最便捷的高速陆路通道,也是承东启西、北拓南展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集散中心。

旅游景点
查看更多
本地特产
查看更多
入驻企业
页面已删除或不可用
返回 | 访问首页
访问出错了,请稍候再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