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有关于三国的冷知识 书上你学不到
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能人辈出,即使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其中的智慧碰撞让人神往不已,除了民间传说,一些书籍上也是对这个时代不惜笔墨,下面就来给你讲讲十个有关于三国的冷知识,这些在书本上你一定见不到。
官渡之战初期,曹操一直处于劣势,但在白马一战却取胜了,关羽杀死了颜良。但因为兵力太少,赢了也要跑,躲避袁绍大军的追杀。到白马山的南坡时,曹操命大家安营扎寨,并把在白马战斗中夺得的辎重战利品,放在了营外的道路旁,同时,让骑兵们解鞍放马,稍息。
接着,曹操命令站在瞭望塔上的士兵,随时通报进入视线的敌军数量:“有五百多骑兵……骑兵更多了……步兵不可胜数……骑兵五、六千了……越来越近了……我看见两名领头的敌将了,有一个耳朵好大,手好长……”原来是文丑和刘备领着骑兵率先杀过来了。曹操又等了一会儿,看到对方骑兵开始散乱,有的已经奔向了路旁的辎重,就一声令下,全体上马,带领着不到六百的骑兵,杀向了敌阵。然后,“大破之,斩丑!”
东汉桓帝末年,朝廷从西北地区的陇西、安定等六个郡中,招募根红苗正身体壮的好青年,选拔优秀者任羽林郎,就是皇家禁卫军军官。董卓因为武艺高强,被朝廷选中。继而代理军司马,不久在讨伐匈奴的并州战役中立了战功,被朝廷正式授予郎中(类似营级干部), 并被赏赐细绢九千匹,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赏赐哈,董卓接受了官职,却把所得的九千匹细绢全部分给他手下的官兵。
中平二年(185年),韩遂在凉州陇西起兵造反。韩遂原名韩约,是后汉三国时期的重要军阀之一,割据西北一共三十几年。他具有超强的政治嗅觉。大将军何进主理朝政的时候,对韩约(此时韩遂还叫韩约)仰慕已久。一次韩约来京都办事,何进特地跟韩约约了一下,谈论国事,并希望韩约可以在京任职,助自己一臂之力。韩约认为现在宦官当道,必须诛灭才能真正掌控国家,何进没有听从,韩约于是回了凉州。回去不到一年,集结了羌兵、胡兵等各路人马约有十万之众,以诛杀宦官的名义,在陇西造反了。顺便,韩约把名字改成了韩遂(如果按照现在的改名流程,他到死未必有时间有精力想起造反这回事)。朝廷共派出六路人马出征陇西讨伐叛军韩遂。董卓是其中一路。任中郎将(类似于大校师长,低于将军衔)。当他带兵到了一个叫望垣硖的地方时,被羌、胡数万兵马包围。好在董卓的兵训练有素,并没有慌乱。大家按照董卓的命令,就近在一条大河的旁边安营扎寨,虽然没有船可以渡河,但最起码有一侧可以不用担心敌人的进攻。不过,此时的董家军快要弹尽粮绝了,而且和其他几路友军已经失联。羌兵胡军看到这只不好对付的汉军已经濒临绝境,就没强攻,只是围而不打,等待汉军自乱。危急时刻,董卓故意把粮草缺乏的消息散布出去,并且派士卒到河里捕鱼虾,做出补充军粮的样子,可是河水太急太深了,不谙水性的汉军,往往收获无多,有人还会狼狈地掉到河里,这让敌军白白看了笑话。接着,董卓安排士卒到河道的上游,筑造堤坝,截断水源,使下游的河水变少变浅,这让捕鱼变得容易多了,捕到大量河鲜的董家军,传出了阵阵的欢笑声,那丰收的景象甚至感染了远处围观的敌众。夜幕降临了,收货颇丰的董家军营寨变得热闹非常,彰显着酒足饭饱的幸福,到了后半夜,才逐渐安静。其实在嘈杂的背后,董家军早已集结待命,人衔梅,马摘铃,顺序从堤坝下悄悄渡河,然后掘坝放水。突然听到轰隆隆的河水声,敌军先是在睡梦中一愣,才知道不是梦,立刻组织军队追击董家军,但河水已迅速涨起,根本无法渡过。除了观赏下江南的钱塘潮汐,只能高唱一条大河波浪宽了。董卓的军队这才死里逃生。当时朝廷共派出六路人马平叛,其他五路都损兵折将,连吃败仗,只有董卓指挥的这一路完整地撤退回来,没遭什么损失,军队突围后驻扎在扶风郡(宝鸡地区),休养生息。过了一段时间,韩遂又纠集了一些势力,比如马腾、王国等军阀,一起往东朝京都洛阳进攻,一路所向披靡,后来打到陈仓(宝鸡东侧),朝廷急调董卓,任命董卓为前将军(类似于中将军长),与左将军(与前将军平级)皇普嵩一起抵挡叛军,相持三个多月以后,汉军终于找到机会,大胜叛军,解了陈仓之围。陈仓之战是韩遂、董卓两位的人生拐点。围攻陈仓失败后,韩遂与马腾的发生了矛盾,导致军心涣散,韩遂的势力日渐衰微,走向了熊市。而董卓则利好翻红,受到朝廷封赏,成为封疆大吏,封侯爵,任并州(山西一带)牧(类似于省级最高军政长官),他自己的嫡系西凉军也日益壮大。随着地位的上升,董卓野心也在膨胀,朝廷已经看出他不是省油的灯,两次下旨让董卓到京任职(让他去当财务部长),他的西凉军属皇莆嵩部战斗系列。说是上调中央,但事实是让董卓离开自己的根据地,解除董卓的实权。董卓以保卫边疆震慑匈奴为由,两次违旨,拒不进京。政治是瞬息万变的,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敌人。董卓开始私下与韩遂、马腾联络,暗自结盟,等待时机。终于,当初韩遂的预判得到了验证,皇上身边的宦官势力让大将军何进忍无可忍,紧急密调董卓带兵进京平患。这才使董卓走上了祸国殃民的不归路。
中平六年(189年),为了除灭内部的敌对势力——宦官,国舅大将军何进内结袁绍、曹操,外调董卓带兵入京,却走漏了风声,先被宦官杀了。其实何进早就想杀宦官,无奈,她妹妹何太后,不同意。何进是靠妹妹得道,自己才升的天,因此开始也不太好意思玩儿横的,蛮干。后来,何进发现他妹妹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何太后一直在幕后指挥着自己的儿皇帝,她觉得何进的权利已经太大了,如果没有其他势力压着,孤儿寡母容易被欺负,所以就不让何进除掉宦官,而且,何太后更喜欢另一个哥哥车骑将军何苗。等何进觉得必须动手杀宦官的时候,已经晚了。何进死以后,何进的手下吴匡,立刻把何进的弟弟何苗杀了。何苗一直跟何进面和心不和,还经常跟宦官们拉拉扯扯,悄悄接受宦官的贿赂。小的我,作为一名围观者,不禁想:这哥俩又不是争王位,也不是抢遗产,都是国舅爷,干嘛不同心协力地分果果呢?是我太傻太天真?还是此事有蹊跷?一头扎进故纸堆,查下:何进,跟何太后同父异母,不是一个妈,是一个爹;何苗,跟何太后同母异父,是一个妈,不是一个爹。太乱了,我晕。简单说,何苗原来不姓何,姓朱。何进跟何苗,毫无血缘关系,是破碎家庭的兄弟组合。
何进、何苗不善,他们的妹妹何太后,也不白给。为了看官们清楚,我先说下何太后的身份:她是灵帝刘宏的皇后,是少帝(弘农王)刘辩的亲生母亲,皇太后。因为灵帝前面生的几个儿子都夭折了,所以,何氏生了刘辨以后,得到灵帝的宠爱,加封为正宫皇后。何家妹妹的性格本身就比较跋扈嫉妒,当了皇后更是威震后宫,威震到什么地步呢?后宫有个王美人(美人,是东汉时期的嫔妃等级,在皇后、夫人之后,大约第三等)怀了孩子,按常理告诉灵帝就可以了,但王美人她怕呀,怕何家妹妹。于是,她找来打胎药堕胎,不知道是不是从电线杆子上找来的方子,药劲儿小,吃了药,胎动不安,却没能堕胎,而且王美人还梦见自己背着太阳。于是,这个吉兆梦境改变了王美人的想法,她决定生。即使没指标也要生!终于,王美人生了一个胖娃娃,还是男孩儿。婴儿有力的啼哭声,让住在正宫的何皇后打了个冷战。她仿佛看到了自己,被人不由分说地从皇后的凤椅上拽起,然后按到旁边儿的小板凳上坐着,还要时不时地跟着其他嫔妃一起,朝上跪拜一下皇后。于是,何皇后杀心顿起,用毒酒毒死了王美人。调查出真凶的灵帝大为震怒,要立刻废除何氏皇后之位。这时,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宦官们一起,为何氏求情,灵帝竟然准了。这真让人意外!不过,如果您看到灵帝的HR手册中对宦官的评价,就可以理解了:“张常侍(张让)是我父,赵常侍(赵忠)是我母。”即使贵为天子,父母的话,还是要听的。通过这件事,也能看出何皇后这个女人不寻常,平时的人脉不但很深,而且都是在关键时刻起作用的朋友。据说,张让的儿媳妇,还是何皇后的妹妹(一个从小就在宫中做事的宦官怎么有儿子,我也不鸡道,但《资治通鉴》里有说。也许我断片儿了?)。现在想想,何进让妹妹同意杀宦官,脑袋确实让门挤过了。后来董卓来了,将何皇后的儿子少帝刘辨废了,立了王美人的儿子刘协(梦中的太阳)为帝,即汉献帝,然后,用毒酒毒死了何皇后。董卓是王美人派来替她报仇的吗?思之极恐!其实,灵帝在位的时候,是想立刘辨的弟弟刘协为太子的,他不喜欢刘辩。但内有刘辨亲妈悍妇何皇后,外有刘辨舅舅实权人物何进,刘辨又是长子,废长立幼不是国家之福,所以这个愿望致死也没能实现。董卓来了,实现了灵帝的愿望,同时,也毁灭了他的汉朝。
帮助何进除灭宦官的还有袁绍、曹操,但曹操还不算首领,是袁绍的心腹,当时的曹操35岁,任典军校尉(类似中央警卫团营长)。又过了七年,曹操跟何家沾了点儿亲。这一年,曹操护驾有功进了中央,任司空(将大将军衔让给了袁绍),位列三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位妇人,长得又勾勾又丢丢,就娶为夫人(妾)。连她的儿子何晏(后来成了玄学大家),也一同过继到身边,当亲儿子养(曹操非常喜欢何晏)。这位妇人,是何进的儿媳妇尹氏,何晏是何进的孙子。我就想哈,这曹操跟何进的关系怎么算呢?曹操是何进的后女婿?不对,应该是何进孙子的后爹。
更多“奇闻异事”,胆小慎入 立即进入
- 赞 46
- 微博
- QQ空间
- 微信
评论
(0条)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